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景:老人坐在椅子上,子女湊到其耳邊大聲叫喊,老人才恍然大悟般點點頭,含含糊糊地說幾句話。
上了歲數的老人,多多少少都會有聽力下降的情況,這是生理老化的自然現象。但這並不等於對老年性耳聾可以不重視,聽之任之時間久了,那就真的會「越老越聾」,到最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作為聽力下降比率最大的人群,老年人該如何正確應對聽力損失問題?看看專家怎麼說。
耳聾什麼表現?聽得見但聽不懂
80歲的李奶奶最近有個煩惱,別人跟她說話,她雖然聽得見聲音,但經常搞不清是什麼意思。「我雖然年紀大了,但腦子也沒糊塗到這個地步吧?怎麼別人說話我就是聽不懂呢? 」李奶奶說。
實際上,李奶奶這個煩惱,就是老年性耳聾的一種表現。隨著聽力下降,有部分老年人的辨別能力也會跟著下降。能聽得見別人說話,但分辨很困難,也就出現了「只聞其聲,不解其意」的現象。
耳聾是影響不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一大問題。因為聽不清、聽不懂,老年人與人說話時經常打岔,問對方在說什麼,或是靠猜測、推斷,有時發生「答非所問」的笑話,弄得對方莫名其妙,氣氛變得尷尬。當與人交流成為障礙,即使家裡的電視、收音機聲音越開越響,老人卻慢慢變得更加孤獨。
老年性耳聾帶來的問題很多,但在很多人眼中,上了年紀聽力下降太正常了,聽之任之,不甚在意。發展到最後,即使汽車在馬路上鳴笛,或許也不一定能聽得見。
耳聾有法子治麼?雖不能逆轉但可改善
「老年性耳聾的確是身體慢慢老化的表現,這個進程的表現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五十來歲就覺得聽不清了,有些人八九十歲還耳聰目明,這個說不定。 」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何雲生說,儘管聽力隨著年齡衰退是自然規律,但並非每個人到一定年紀都會耳聾,這與家族遺傳、身體狀況、環境因素有關。
何雲生表示,老年性耳聾屬於神經性耳聾,是耳蝸內聽覺器官和聽覺神經發生的一種退行性病變。一旦發生,就目前的醫療技術而言是不可逆轉的。但這並不代表老年人面對耳聾就無能為力,實際上如果及時、有效幹預,保護、改善聽力也不難。
醫學上把一個人能聽到的最低聲音稱為聽閾,也就是一個人的聽力水平,以分貝為單位計算。正常情況下,健康人的聽力水平在20分貝左右,聽閾達到26-40分貝屬於輕度聽力損失,41-60分貝為中度聽力損失,61-80分貝為重度聽力損失,超過81分貝就是極重度了。「一般人與人正常說話聲音在40-60分貝左右,一輛火車從身邊經過時的聲音為100分貝左右。也就是說,達到中度聽力損失,別人說話輕一些就容易聽不見,極重度基本上就完全沒法交流了。 」何雲生說。
按照何雲生的經驗,他建議老年人出現聽力下降或者耳鳴等症狀時,要就到醫院找專業醫生檢查一下,排除其他會引起聽力下降的疾病,針對聽力損失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不要等到完全不能溝通時再幹預。尤其是有耳聾家族史的患者,更要提高關注度。
「老年性耳聾想要用藥物改善病情是很難的,最好的辦法是佩戴助聽器或者使用人工耳蝸。當雙側耳的聽力水平在50-70分貝時,佩戴合適的助聽器能提高聽力;85-90分貝以上,建議採用人工耳蝸。 」何雲生說。
耳聾如何預防?控制好「三高」
專家指出,現在老年人常見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如果控制得不好,對聽力也有不良影響。「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這類疾病會引起血管性病變,損傷內耳細胞的同時,也會影響內耳、聽神經系統的血液循環和功能,繼而影響聽力。 」何雲生表示,預防老年性耳聾,延緩聽力下降,「三高」一定要控制好。
此外,飲食上要限制脂肪攝入,多吃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以及魚類。同時注意用耳衛生,不要長時間戴著耳機聽戲曲、音樂,一次佩戴時間不要超過半小時,音量也別開太大。
過年過節放鞭炮時應該遠離,以免劇烈的鞭炮聲衝擊雙耳造成傷害。戒菸、戒酒,儘量保持情緒穩定,加強體育鍛鍊。體育活動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內耳的血供也會隨之得到改善。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身體情況,選擇慢跑、散步或者打太極拳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