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香港:深度解析香港的由來、地名、歷史事件、名人-至香港回歸...

2020-12-15 養生有一招

歷史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香港隸屬新安縣。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籤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籤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裡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衝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佔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儘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當時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重大歷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籤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籤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籤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香港名人

香港雖然只有數百萬人口,卻湧現不少讓香港人自豪的名人。中國的第一個體育世界冠軍容國團是一位出生在香港的地道的香港居民,他1950年代返回中國內地,在1959年的第25屆世界盃桌球錦標賽奪得男子單打冠軍,是香港也是國家的光榮。在香港長洲出生和長大的香港運動員李麗珊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為香港奪得滑浪風帆的金牌,是另一位讓香港市民振奮人心的體育名人,巧合的是,帆船是香港的象徵之一,這面香港回歸之前唯一的奧運金牌,讓當代的香港人十分難忘。文化方面,香港報人兼作家金庸(查良鏞)以其風靡全球華人讀者的武俠小說系列,膾炙人口數十年,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鬥」。香港作家李碧華,亦舒,林燕妮,梁鳳儀,梁羽生,黃沾,倪匡等都是近代和當代在香港、亞洲乃至華人世界知名的文化名人。

  

香港漫畫

香港漫畫接受並吸取了日本漫畫和歐美漫畫的雙重影響,在製作過程上吸取了歐美漫畫的工業化製作流程、帶典型的流水線製作特點,分工細緻,由主編統籌主筆,團隊協力製作,畫風以歐式為主,兼及水墨,在內容上及人物設定上受到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武俠觀念影響,情節曲折細膩,題材廣泛,大多數作品商業色彩濃厚,題材遍及科幻、社會,娛樂,勵志、黑幫、搞笑等等。隨著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日漸普及,民間獨立創作的漫畫在網絡上出現。

相關焦點

  • 記憶香港:我收藏的「慶祝香港回歸」中國郵政首日實寄封和美國郵政...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我在美國洛杉磯,當時在一家中文報社做採訪記者。那些天採寫最多的新聞就是當地僑學界慶祝香港回歸中國的活動報導,幾乎每天上午一到報社,桌面上就放著相關活動的請柬或報社新聞主管寫下的「採訪指令」字條,立馬要做的是,打開電腦,輸入舉辦活動的街區地名,找到頁面後下載列印,然後出門上車,把列印的地址指示圖貼在方向盤上,開車前往。我是插隊知青,1979年考上大學,學的是師範專業,英語很差,到美國後,在免費成人語言學校補習過,其水平一般。
  • 香港回歸十年大事記
    十年前,英國結束一百多年的殖民管治,香港這顆璀璨的東方明珠,終於重回祖國懷抱。十年來,香港雖歷經風雨,但依然絢爛奪目。在回歸十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重溫過去十年的重大事件,在慨嘆歷史滄桑的同時,更使人們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深夜十一時三十分,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
  • 【香港名人訪談錄】香港資深大律師譚惠珠:未來五年對香港非常關鍵
    【編者按】今年7月1日,香港迎來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從1997到2017,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間,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在香港彰顯了強大的生命力。「一國兩制」,這個被歷史稱頌的智慧,香港用它解開了百年難題。
  • 記憶香港:關於香港的有趣冷知識,充分了解香港的過去與現在
    香港至從回歸以來,在制度上,社會中都做出了很大的改變,然而有些歷史性的習慣依舊延續至今,這也許就是香港人與大陸人的區別吧,雖說不是什麼大事,細究起來還是值得我們了解的,通過這些習慣,我們能更了解香港的過去和現今。
  • 香港!香港!
    7月21日國徽蒙汙事件,在事件尚未清楚之時,BBC就發表報導《香港抗議行動:三合會參與到襲擊中了嗎?》稱:帶著藤條毆打「黑衣人」的「白衣人」是香港黑幫「三合會」成員。真真假假你猜猜。Hong Kong, Move on.在臉書上獲贊超5萬 區別於刻板的宣教模式,主持人鄒悅在開篇就用一種對話的方式設置了議題:「香港有兩面,一面是看得到的,一面是看不到的」,即先澄清香港遭受英國殖民的歷史
  • 電影香港大營救歷史有真實事件嗎 歷史原型情景再現
    電影《香港大營救》將在5月4日上映,該影片是由歷史真實事件的,是真實存在的,二戰期間那段被難忘的歷史,被還原,將在這部影片中還原的淋漓盡致,該影片是由成泰燊、顏丙燕、田牧宸等主演,敬請期待吧!
  • 1997年:香港回歸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資料圖片)  1997年6月30日,被稱為「日落儀式」的英方告別儀式在香港添馬艦東面舉行。(資料圖)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警察更換帶有紫荊花圖案的新警徽。
  • 香港金像獎相關資料:金像獎由來與歷史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2年,當年正值香港電影新浪潮蓬勃發展之時,金像獎的設立大大鼓舞了電影人的創作,讓香港電影佳片湧現。從創辦之初,金像獎已經立足於香港本土,並打破叢叢壁壘完全接納來自臺灣、大陸以及全球華語電影作品,因此是兩岸三地同類電影獎項中,最早容納各地華語片種的電影獎項,因此奠定在華語電影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超然地位。
  • 香港回歸12周年:96%香港人認同"我是中國人"
    (圖片來源:文匯報)  東方網6月29日消息: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即將迎來回歸12周年紀念日。回顧短暫的12年歷史進程,香港社會在「變與不變」中迅速發展,其中一項明顯的變化,是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同與日俱增。  國民教育中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中小學生廣泛認同自己的身份,其中多達96%認同「我是中國人」,首次超越「我是香港人」的認同百分比,是香港回歸以來的最高點。
  • 香港街道命名有什麼特點和規律?到過香港怎能白去一趟
    原創牛汝辰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自1842年至1997年受英國殖民統治,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如今回歸二十多年了,香港繁華街道地名特點和規矩你是否了解?
  • 香港去殖民化的工作勢在必行,必須強力推進
    這一街頭政治活動以破壞香港經濟穩定與特區政府的正常運轉來要挾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抗議2017年香港特首普選,給香港社會帶來了巨大陰影。2015年10月,香港政府要求將傳統的鑄鐵郵筒上仍保留的英國皇家標誌遮蓋起來,引起香港文物保護者的強烈反應,指責政府試圖把香港的英國殖民地歷史「抹掉」。
  • 為什麼說香港地名通名的特點非常顯著?
    原創牛汝辰所謂通名就是:「地名中表示該地名所指事物類別的字眼,這類字眼用於各種地名時有相同的意義。」(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委員會地名專家組對「通名」的解釋)香港地名中的這類字眼也具有相同的通名屬性。根據1992年的街道圖,香港的街道一共有2817條。
  • 香港回歸文化館在滬開幕 免費對公眾開放
    人民網上海6月23日電  今年,香港回歸祖國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 香港特區政府駐上海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鄧仲敏表示:「上海香港聯會致力團結和凝聚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充當橋梁紐帶的作用,凝聚港人,連繫港心,為在滬港人提供一個重要緊密的溝通平臺。駐滬辦一直和上海香港聯會保持密切的溝通與聯繫,共同為促進兩地的經濟發展而努力。適逢今年是香港特區成立二十周年,上海香港聯會在上海設立香港回歸文化館,意義重大。回歸祖國二十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落實。
  • 香港回歸大事記
    李翔1997年7月1日,繁盛的灣仔區西部,香港會展中心見證了香港的主權回歸。時至今日,普通話、簡體字、人民幣、大陸客在這個七百萬人生活的城市不再陌生。融入內地,意味著向過去話別,也意味著未來之路。回望香港回歸17年,編輯盤點了這些年的大事記。 1997年
  • 新華社記者回憶香港回歸「世紀新聞大戰」
    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述評之四    徐學江 作者文集    在我40多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中,最激動、最驕傲、最難忘的,就是有幸親歷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兩大盛事,並用新聞工作者的筆和畫面記錄了那些歷史的瞬間。再過10天,就是香港回歸10周年。
  • 香港回歸大事記(2002年)
    1月22日晚,香港立法會通過在香港推廣普通話的動議,促請港府解決中小學普通話教師短缺問題,並要求政府多舉辦推廣普通話的活動。3月23日,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監彭定中宣布,由於該局在「九一一」後加強了航空保安服務,為收回成本,由本年五月一日起,經香港國際機場離港的旅客須繳付十三港元的機場保安附加費。
  • 深度解析香港看病新去處:找香港港怡醫院
    香港看病好處有哪些?  香港擁有世界先進的醫療技術、完善的醫療設施、德才兼備的專家服務團隊。專業水準、嚴格監管和優質服務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士到香港看病。香港看病的好處主要有:  1.醫療水平高  香港的的內、外、婦、產、兒各科水平都很高,某些奇難雜症很多都是因為感到棘手才轉介到香港。
  • 從「下一站天后」到「獅子山下」 粵語歌中為何愛提香港地名?
    這首1991年橫空出世的歌非常有歷史意義,表達了那個時代香港的一些彷徨。對了,去年才發現,原來在TVB跑了多年龍套的蔣志光早就跟羅大佑一起唱了這首歌,看得出來唱功了得,可惜一直不溫不火。2006年這條街遭遇了拆除重建,「喜帖街」的改造成為令很多香港人唏噓的集體記憶。黃偉文說,「喜帖街」是香港人一個時代的回憶,亦是承載了無數港人歡樂、幸福的回憶。所以他寫了這首歌作為紀念。虧我當初還以為這是一首情歌呢,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一首寫給香港集體回憶的情歌。
  • 香港的歷史課都學什麼?
    它對某一事件所體現的核心觀點、感情色彩、價值取向,會很大程度上影響青少年對相關事件的看法,對青少年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旦生成、再強化,便很難被解構、重建。[1]不敢想像,不論學生原本的立場如何,在他們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接受這樣的教育,會對香港的現狀以及自己的未來有怎樣的想法.「香港到底怎麼了?
  • 香港電影票房總榜1997年 回歸後的香港
    劉德華1991年創建天幕製作有限公司,曾經風光過,但也幾乎讓劉德華破產,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而在這一年,僅僅50萬投資的小成本《香港製造》,拿到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 ,讓劉德華在香港回歸當年搶了個頭彩。周星馳的97《家有喜事》也算是比較好反映當時香港人民對回歸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