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高考狀元無一成才?普遍「高分低能」?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2021-01-09 騰訊網

文/小曼聊育兒

每年高考,各個省都有狀元,讓人羨慕不已,關於他們的未來,備受人們關注,多數人覺得會有一番大成就,結果真是這樣嗎?

最近,相關部門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從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後,有3000多高考狀元,卻沒有一個人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先來看看,北大教授關於此情況的說法。

「拉磨一年,一生無緣千裡馬」

這份調查,一共調查了科學、社會、企業、藝術四大領域的100位有成就的人,除了科學家,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和教育有關係外,其餘人都和教育沒直接關係。

簡單的說,學霸也未必能成為某領域的「家」,差生也不一定不能成為「家」,北大教授是這麼比喻的,千裡馬在廣闊的天地馳騁,而拉磨的牲畜,重複做最辛苦,回報最少的工作,只會聽別人的命令,難以成為千裡馬。怎麼理解呢?

學霸只會死記硬背的讀書,灌輸什麼知識,就成為什麼樣的人,思想被禁錮住,發揮不出來自己的優勢,就成了隨處可見的普通人,難以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才子。

學生普遍是「高分低能」,只會學習,分數很高,和能力不匹配,做事循規蹈矩,沒有個人的看法,思考問題沒有深度,難以跳出別人定下的條條框框,雖然很多高校畢業生從事了高薪工作,但卻沒有個人的成就。

再看2020年公布的我國工匠名單,清華北大僅1人上榜,而西北工業大學有13人上榜,再比如說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小時候既愛學習,又愛藝術,這讓他思路開闊,綜合能力高,才成為科學領域的「領頭羊」。

為何高考狀元成為了「高分低能」的人?

原因一:本身存在偶然因素

部分學校會存在特別優秀的學生,和其他學生差距很大,但實力比較強的高中,這種情況少見,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並不大,高中三年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可能一直保持第一,而是大家輪著。

高考成績相差也沒有太大,個人的發揮不同,成為狀元就存在偶然因素,比如2020年高考,江蘇省有兩個文科狀元,兩人成績僅相差一分,430分的狀元,因為選修等級沒達到清華北大的標準,遺憾去了HK大學。

原因二:基數小

3000多高考狀元,這個基數還是小,同等級別的優秀考生,數量遠遠超過這個數,如果都納入進來,結果或許會截然不同。

結論也有以偏概全的意思,雷軍也是行業的「領頭羊」他是1987年湖北高考狀元,還有很多,所以不能說的太絕對,高分低能的學生確實存在,但高考狀元還是比較容易出千裡馬的,自身眼界開闊,思維活躍,都是優勢。

原因三:難以避免先天缺陷

高考狀元沒能成為「領頭羊」,和個人的性格以及心理素質,有很大的關係,寒門學子成為高考狀元,從艱苦的環境中走出來,堅韌不拔的品質,謙虛低調的做事風格,都能讓他們做出一番事業。

金字塔尖的學生,雖然享受豐富教育資源,但多數「眼高手低」,做人做事過於張揚,過慣了坐享其成的生活,就會難有成就。

原因四:凡事太過於求「穩」

高考狀元上大學後,就算不使勁拼,正常畢業,都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他們安於現狀,凡事過於「求穩」,害怕承擔風險,都難以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這也是人性的弱點,本身並沒有錯。

想有大的成就,要有冒險精神,能承受得起失敗,面對迷霧一般的前方,能夠時刻保持清醒,這一點他們也很難做到,萬一迷失自我,後果也不堪設想。

高考狀元還有價值嗎?

看了北大教授的一番話,分析其中原因後,也許有人會質疑,難道成為高考狀元沒有價值嗎?錯了,當然有價值,學習能力是成才的基礎,拉磨的畜生,一輩子都難以走出那個圈,成為千裡馬的可能性極其渺茫。

高考狀元是有很大的優勢,只要他們醒悟,深挖自己的潛力,加上動力,更容易成才,高中時期注重成績沒有錯,不考上名校,想成才的希望就小很多,當你考上大學,就要注意,多發展其他才能,這樣成才的可能性就大了。

以上就是這期要分享的內容,你認為高考狀元有哪些價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您對本文感興趣,歡迎轉發、分享、留言。

相關焦點

  •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然而,我們國家高考史已經有34年了,據統計這過去的30多年,共產生了3000多名高考狀元,真是一個龐大的數據。這麼多的高智商學霸學神,你竟然告訴我,他們沒有一個人成為行業領航人。這真是一個讓人悲傷的數據,同時讓一直關注我國教育的人,更是有了噴的槽點,什麼高分低能?狀元只是學習工具?中國教育要反思了?這最後呼聲最高的莫過於:中國教育要改革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 他曾是我國高考狀元,被媒體報導「高分低能」,10年後遭打臉
    他曾是我國高考狀元,被媒體冠上高分低能的帽子,10年後遭打臉高考是鯉魚躍龍門的絕佳時刻,細數往年無數優秀的高考狀元「縱身一躍」便進入了中國最頂尖的知名高校。這些狀元未來的選擇牽動著人們的注意,優秀的人才們也許會為國效力,也許會走出國門。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李泰伯資料經歷曾被稱「高分低能」狀元 完美逆襲研究人類衰老
    ­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
  • 曾被美國11所名校拒絕的高考狀元,媒體說他高分低能,現狀怎樣
    今年的高考已經結束許久,在今年的高考中摘得「狀元」頭銜的學生依舊十分優秀。每年高考落幕後,讓大眾最為關心的就是這些「狀元們」,探索他們的「學習秘籍、」「成功要訣」是許多人都會做的事。但其實,學習的成功哪有什麼神奇的方法,不過都是堅持不懈、守住夢想砥礪前行而已。
  • 逆襲的「高分低能」!當得了學霸,彈琴能比郎朗,他們才不是情商「低能」
    11月5日,《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 他是北京高考狀元,申請美國11所名校全部被拒,媒體說他高分低能
    高考狀元申請美國11所名校遭拒絕,媒體說他高分低能,現在如何?總有一部分話題熱衷於「宣傳狀元」「消費狀元」,所以有時候媒體還原的並不是全部的真相,這無疑會讓那些更加吸引眼球的標籤名不符實地強加到當事人的身上。「高考狀元李泰伯曾經被美國11所名校婉拒!」這是不是真的?嗯,經過調查發現這事的確是千真萬確。怎麼會!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 每日時評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並非每個曾被扣上類似帽子的年輕人,都能像李泰伯這樣初心不改,勇敢堅毅。11月5日,一些媒體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他是10年前北京高考狀元,因為高分低能,慘遭美國11所高校拒絕
    來自中國的高考狀元曾美國報考11所名校,名校給出的都是拒絕的回覆。媒體稱該狀元是高分低能,10年後媒體統統都被打臉了。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會經歷一次高考,這場考試直接就影響了人的一生。考試有低分也就會有高分,每年高考都有不少的狀元。狀元們選擇的名校讓人好奇,他們未來的工作發展也得到了眾人的關注。
  • 只有糊塗的家長,才會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
    最終,那些成績好的孩子大多全面發展,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也幾乎沒有什麼才藝可展示。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2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傻、蠢、書呆子、鬧笑話、眼高手低」等無數惡毒的評價總是被扣向考高分的學生,仿佛這樣一說,那些考低分的學生就是高能力、有魄力、有創造力的化身。
  • 各位家長,不要再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了
    最終,那些成績好的孩子大多全面發展,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也幾乎沒有什麼才藝可展示。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2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
  • 高分低能?清華北大的高考招生辦,都不認可
    可噴子總能想辦法找到我,留下這樣的言論:常書傑就是考試機器,高分低能的典型代表,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湖北省幾十萬高考生的狀元,被這樣評價,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用心培養出來的高分學生,被人吐槽低能、低素質,我很不開心。
  • 高分低能是怎麼產生的?
    這一切都是怎麼樣造成的呢? 缺少獨立自主生活能力 高考狀元依然找不到工作,都是高分,因為拼命的讓學生考高分,忽略了學生的其他素質教育,看小說雜誌時政是「閒書」;打遊戲,玩飆車,是不務正業;看星星,拆卸玩具是貪玩......大家可曾知道,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有790多位頂級科學家,我們國家有500位頂級科學家,日本有290多位頂級科學家,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標準就是科學家的數量,我們身邊多少非學霸,非高分的孩子最終都成就事業了!
  • 中科院:3300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謠言!精英都自學成才
    前幾天,我又在網上看到了這篇被定義為謠言的文章:《中科院調查:30年3000多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文章中講道,根據中科院的調查結果:「我們調查了高考恢復以來都3300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2014年12A期第34頁。
  • 謠言:3000多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出身寒門,高考才是捷徑
    01 「3000多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系謠言最近又有一則新聞不斷出現微博、微信朋友圈:3000多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據調研可知,關於《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這類型的文章最早出自2014年,每一年都會有大量公眾號轉發,光是2020年7月,此類文章便被許多大V至少轉發了10多次。且文章的出處也不盡相同,有說明來源是「中科院」的,也有說明是來自「中央教科院」的。都是一些國家級的權威機構的調研,所以人們一看到權威機構這幾個字,信任度便大大增加了。
  • 中央教科院深度調查:30年3000多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
    中央教科院深度調查:30年3000多高考狀元,(同上)這說明了什麼?上海市浦東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紅兵先生說:「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就是沒有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一階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為基本特徵的,由於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要不遺餘力地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升學準備,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全部由教師負責填滿,學生在家時間比如雙休日,則基本由家長負責填滿,
  • 憑你們,也配笑話大學生高分低能? 思想匯
    每次面對他們貌似無心的輕蔑,我都想大聲地對他們說:「就憑你們這幫垃圾,也配說我們大學生高分低能?在很多自小就成績不錯的學生的記憶裡,高分低能這個詞常常都是跟隨他們成長的。這個詞班主任常常說,學生家長也總掛在嘴邊,新聞媒體更是樂於報導相關的事例。這詞說來刺耳,但我卻早已經聽得免疫了。
  • 老師辛辛苦苦培養的高考狀元,為什麼普遍選北大清華而不是北師大
    每年的高考季,最耀眼的明星就是各省的高考狀元。作為高考狀元,很多人在採訪的時候,都會表達對學校和老師的感謝。從高考狀元的發言和表態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高考狀元對於老師的感謝是真誠而深刻的。可以說,正是老師們辛辛苦苦的付出,才培養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高考狀元。
  • 30年3000多高考狀元,為啥無一成為「行業領袖」
    據中央教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艾瑞深研究院:「狀元畢業後多從事高薪職業,成才率低於社會預期。」為什麼會這樣呢?上海市浦東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紅兵:「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就是沒有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
  • 廣東省為何不公布高考狀元?揭開高分屏蔽背後的原因
    但懂媽發現還是有很多家長不了解「高分屏蔽」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懂媽就給大家科普一下「高分屏蔽」背後的意義。一、 防止以「狀元」來炒作眾所周知,中考填報志願是在考前填報。如何獲取更多優質生源,很多高中會通過「高分狀元」、「獎學金」、「免學費」等方式吸引學生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