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曼聊育兒
每年高考,各個省都有狀元,讓人羨慕不已,關於他們的未來,備受人們關注,多數人覺得會有一番大成就,結果真是這樣嗎?
最近,相關部門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從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後,有3000多高考狀元,卻沒有一個人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先來看看,北大教授關於此情況的說法。
「拉磨一年,一生無緣千裡馬」
這份調查,一共調查了科學、社會、企業、藝術四大領域的100位有成就的人,除了科學家,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和教育有關係外,其餘人都和教育沒直接關係。
簡單的說,學霸也未必能成為某領域的「家」,差生也不一定不能成為「家」,北大教授是這麼比喻的,千裡馬在廣闊的天地馳騁,而拉磨的牲畜,重複做最辛苦,回報最少的工作,只會聽別人的命令,難以成為千裡馬。怎麼理解呢?
學霸只會死記硬背的讀書,灌輸什麼知識,就成為什麼樣的人,思想被禁錮住,發揮不出來自己的優勢,就成了隨處可見的普通人,難以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才子。
學生普遍是「高分低能」,只會學習,分數很高,和能力不匹配,做事循規蹈矩,沒有個人的看法,思考問題沒有深度,難以跳出別人定下的條條框框,雖然很多高校畢業生從事了高薪工作,但卻沒有個人的成就。
再看2020年公布的我國工匠名單,清華北大僅1人上榜,而西北工業大學有13人上榜,再比如說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小時候既愛學習,又愛藝術,這讓他思路開闊,綜合能力高,才成為科學領域的「領頭羊」。
為何高考狀元成為了「高分低能」的人?
原因一:本身存在偶然因素
部分學校會存在特別優秀的學生,和其他學生差距很大,但實力比較強的高中,這種情況少見,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並不大,高中三年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可能一直保持第一,而是大家輪著。
高考成績相差也沒有太大,個人的發揮不同,成為狀元就存在偶然因素,比如2020年高考,江蘇省有兩個文科狀元,兩人成績僅相差一分,430分的狀元,因為選修等級沒達到清華北大的標準,遺憾去了HK大學。
原因二:基數小
3000多高考狀元,這個基數還是小,同等級別的優秀考生,數量遠遠超過這個數,如果都納入進來,結果或許會截然不同。
結論也有以偏概全的意思,雷軍也是行業的「領頭羊」,他是1987年湖北高考狀元,還有很多,所以不能說的太絕對,高分低能的學生確實存在,但高考狀元還是比較容易出千裡馬的,自身眼界開闊,思維活躍,都是優勢。
原因三:難以避免先天缺陷
高考狀元沒能成為「領頭羊」,和個人的性格以及心理素質,有很大的關係,寒門學子成為高考狀元,從艱苦的環境中走出來,堅韌不拔的品質,謙虛低調的做事風格,都能讓他們做出一番事業。
金字塔尖的學生,雖然享受豐富教育資源,但多數「眼高手低」,做人做事過於張揚,過慣了坐享其成的生活,就會難有成就。
原因四:凡事太過於求「穩」
高考狀元上大學後,就算不使勁拼,正常畢業,都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他們安於現狀,凡事過於「求穩」,害怕承擔風險,都難以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這也是人性的弱點,本身並沒有錯。
想有大的成就,要有冒險精神,能承受得起失敗,面對迷霧一般的前方,能夠時刻保持清醒,這一點他們也很難做到,萬一迷失自我,後果也不堪設想。
高考狀元還有價值嗎?
看了北大教授的一番話,分析其中原因後,也許有人會質疑,難道成為高考狀元沒有價值嗎?錯了,當然有價值,學習能力是成才的基礎,拉磨的畜生,一輩子都難以走出那個圈,成為千裡馬的可能性極其渺茫。
高考狀元是有很大的優勢,只要他們醒悟,深挖自己的潛力,加上動力,更容易成才,高中時期注重成績沒有錯,不考上名校,想成才的希望就小很多,當你考上大學,就要注意,多發展其他才能,這樣成才的可能性就大了。
以上就是這期要分享的內容,你認為高考狀元有哪些價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您對本文感興趣,歡迎轉發、分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