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2021-02-18 中青評論

並非每個曾被扣上類似帽子的年輕人,都能像李泰伯這樣初心不改,勇敢堅毅。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與理解,支持與鼓勵,才能掙破外部偏見為他們織就的繭房。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如今,李泰伯所在的實驗室正在為延緩人類衰老等重要課題努力,而他本人也早已將「高分低能」的標籤洗刷殆盡,實現了完美的逆襲。

「高分低能」的說辭並不讓人感到陌生——在學校裡,總會有一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或因性格內向,或因身體虛弱,或因意外失敗,而被冠以「高分低能」的帽子,被同學乃至家長議論中傷。

最早,「高分低能」的概念旨在批評應試教育,反對將學生按照統一的「模子」培養成缺乏個性與綜合素養的讀書機器。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應試教育的弊端日益減少,「高分低能」的概念卻被不斷濫用,演變成一頂傳遞偏見的「帽子」。一些學生因為不符合所謂全面發展的「標準模型」,反而被蓋上了「高分低能」的戳記,這種做法,完全走入了和應試教育相對的另一個極端,同樣是對教育多元化的破壞。

一個學生適合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只有他自己和身邊最親密的人清楚。對此,旁人大可不必指指點點。遺憾的是,總是有一些人熱衷於將自己心中的標準強加到別人身上,以偏見對他人橫加幹涉。大多數人或許不會像李泰伯一樣,因為高考狀元的身份而被迫面對輿論的洶湧指控,但每個學生都可能碰上控制欲過強的老師、嫉妒心過重的同學,或是太愛說閒話的同學家長。這些人的言談就像是一個迷你版的「輿論場」,每時每刻都對當事人施加著壓力,而這種壓力很可能損害學生尚不成熟的心靈,使得他們要麼被迫改變自己,扮演成別人喜歡的樣子,要麼自暴自棄,日漸沉淪。

李泰伯身上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他有著強大的內心。在「不幸」成為公眾人物之後,他沒有被旁人的批評和冷眼所礙,陷入無意義的彷徨與焦慮,而是堅定地在自己認定的學術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力前行。但是,並非每個曾被扣上類似帽子的年輕人,都能像他這樣初心不改,勇敢堅毅。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與理解,支持與鼓勵,才能掙破外部偏見為他們織就的繭房。

李泰伯的經歷,不只是一個讓人讀過之後眼前一亮的傳奇故事,而更應該成為提示和警醒。我們對年輕人隨口作出的輕率評判,以及在他們身上貼上的標籤,對他們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視。我們當然不希望年輕人真的被培養成「高分低能」的讀書機器,但是,將這個標籤粗暴地貼到不了解的人身上,絕不是明智的做法。

撰文/楊鑫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相關焦點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 每日時評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並非每個曾被扣上類似帽子的年輕人,都能像李泰伯這樣初心不改,勇敢堅毅。11月5日,一些媒體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李泰伯資料經歷曾被稱「高分低能」狀元 完美逆襲研究人類衰老
    ­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
  • 逆襲的「高分低能」!當得了學霸,彈琴能比郎朗,他們才不是情商「低能」
    11月5日,《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 3000多高考狀元無一成才?普遍「高分低能」?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最近,相關部門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從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後,有3000多高考狀元,卻沒有一個人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先來看看,北大教授關於此情況的說法。
  • 他是北京高考狀元,申請美國11所名校全部被拒,媒體說他高分低能
    高考狀元申請美國11所名校遭拒絕,媒體說他高分低能,現在如何?總有一部分話題熱衷於「宣傳狀元」「消費狀元」,所以有時候媒體還原的並不是全部的真相,這無疑會讓那些更加吸引眼球的標籤名不符實地強加到當事人的身上。「高考狀元李泰伯曾經被美國11所名校婉拒!」這是不是真的?嗯,經過調查發現這事的確是千真萬確。怎麼會!
  •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要說近日最熱門的詞,無疑是「高考狀元」。隨著高考成績的爭相出爐,各地的高考狀元,再次火上熱搜。每年的高考狀元,那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由此可見,高考狀元不但是一舉成名天下知,更是用12年寒窗苦讀,換來的榮耀讓人羨慕不已。
  • 高分低能?清華北大的高考招生辦,都不認可
    可噴子總能想辦法找到我,留下這樣的言論:常書傑就是考試機器,高分低能的典型代表,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湖北省幾十萬高考生的狀元,被這樣評價,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用心培養出來的高分學生,被人吐槽低能、低素質,我很不開心。
  • 只有糊塗的家長,才會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
    美術課上,別人在精心勾勒線條的時候,他們在用小刀一塊塊地切割橡皮。音樂課上,別人在引亢高歌的時候,他們在左顧右盼或是緊閉嘴唇。體育課上,別人在聽從老師口令的時候,他們在隊伍裡拽女同學的小辮子,絆男同學的腿。活動課上,別人在展示才藝的時候,他們在低頭竊竊私語,伸手戳同學的後背。
  • 各位家長,不要再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了
    美術課上,別人在精心勾勒線條的時候,他們在用小刀一塊塊地切割橡皮。音樂課上,別人在引亢高歌的時候,他們在左顧右盼或是緊閉嘴唇。體育課上,別人在聽從老師口令的時候,他們在隊伍裡拽女同學的小辮子,絆男同學的腿。活動課上,別人在展示才藝的時候,他們在低頭竊竊私語,伸手戳同學的後背。
  • 他曾是我國高考狀元,被媒體報導「高分低能」,10年後遭打臉
    他曾是我國高考狀元,被媒體冠上高分低能的帽子,10年後遭打臉高考是鯉魚躍龍門的絕佳時刻,細數往年無數優秀的高考狀元「縱身一躍」便進入了中國最頂尖的知名高校。這些狀元未來的選擇牽動著人們的注意,優秀的人才們也許會為國效力,也許會走出國門。
  • 他是10年前北京高考狀元,因為高分低能,慘遭美國11所高校拒絕
    來自中國的高考狀元曾美國報考11所名校,名校給出的都是拒絕的回覆。媒體稱該狀元是高分低能,10年後媒體統統都被打臉了。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會經歷一次高考,這場考試直接就影響了人的一生。考試有低分也就會有高分,每年高考都有不少的狀元。狀元們選擇的名校讓人好奇,他們未來的工作發展也得到了眾人的關注。
  • 曾被美國11所名校拒絕的高考狀元,媒體說他高分低能,現狀怎樣
    李泰伯曾經引起很大的討論熱度,成功摘得「狀元」的桂冠之後,媒體卻說他「高分低能」,這其中的原委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李泰伯的能力是讓許多人都感到非常羨慕的,但是,為什麼會有媒體稱他是「高分低能從被媒體稱為「高分低能」的人再到身穿白大褂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科研人員,正是因為他自己的堅定不移才換來了最後的成功。面對失敗和流言蜚語他也從未放棄。
  • 憑你們,也配笑話大學生高分低能? 思想匯
    拿我自己做比方,我從初中起就一直在所謂的「實驗班」「資優班」裡上課,和其他班級比起來我們的平均分往往高了一大截,各種活動也往往最為積極認真,但是在面對「普通班」的同學時,我們卻完全沒有任何「優生的自豪感」,相反,我們很多年來都被「高分低能」這個詞壓得抬不起頭來。
  • 為什麼說「高分低能」的說法在邏輯上是荒謬的?
    在學界,多數研究者將 「高分低能」之能力定位於一般能力 (通用能力)的探討,如有研究者列舉了 「低能」之種種現象:實踐動手能力差、動腦能力差、人際交往能力差、綜合素質較差。筆者不認同這樣的觀點,理由是:動手能力、動腦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主要涉及能力分類中的通用能力而非領域能力。
  • 「高分低能」的論調從未遠離,「素質教育」的概念鏡花水月
    高分低能,學霸隕落,這顯然是更符合他們意願的信息。即便是認清了自己家的孩子,終歸成為不了「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們還是希望通過一些方式,來緩解自己的這份教育焦慮。市場足夠大,概念足夠強。雖然「高分低能」的論調在數年後,被人唾棄,但是由此而「包裝」出的更具迷惑性的概念,卻層出不窮。
  • 高考703分遭11所大學拒收,被嘲「高分低能」的李泰伯,現狀如何
    高考狀元被11所大學拒錄,703分被嘲「高分低能」,現狀如何了?李泰伯在當年的高考當中,以703分的高分獲得了高考狀元。本以為李泰伯的學習之路會很通順,但沒有想到他前前後後卻被美國的11所大學拒絕錄取。
  • 高分低能是怎麼產生的?
    缺少獨立自主生活能力 高考狀元依然找不到工作 當全社會都在關注學生的分數,關注學生上什麼好學校,用「分」來甄別和選拔孩子,學生的努力方向自然就是使勁學習,其他的都不顧,家長也不讓孩子關注其他的,只要有好的「分數」、就行!
  • 對於「高分低能」這一自造詞,如何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
    同時,我們更多人不禁引發了深深的思考——難道高分者一定低能嗎?相信聰明的你在經過大腦認真思考之後,一定也會覺得,這個自造詞實在是太片面、太不靠譜了,可為什麼被一些人常常掛在嘴邊用於品頭論足呢?對於這種現象,顯然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一方面每一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弱項,而且所謂的「弱項」和成績好壞並無關聯;另一方面,不論把別人的「弱項」誇大得多麼天花亂墜,對自己的提高也是沒有任何幫助的。②可能某些單位的老師傅會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初出茅廬、經驗不足的新來的大學生。
  • 毒舌網紅怒懟「高分低能」,鬧哪樣?
    近日高考剛剛結束高考後學弟學妹們必定會面臨被問成績的難關成績好的學霸可以傲嬌地裝謙虛鵝有些成績差的學渣們會以高分者低能劇中學霸安迪和趙醫生就是典型的高分高能代表,安迪正因為高分高能高智商高情商,才能在事業中過五關斬六將輕鬆進入國內成為何總
  • 別把孩子養成「高分低能」,否則娃將面臨下列隱患,父母請反思
    執筆:宇一桐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現在你會發現越來越多孩子被嬌生慣養,像幼兒園的小孩不會自己吃飯最後聽別人說,是因為那些公司的老闆覺得她家孩子特別眼高手低,本事不大脾氣還不小,但其實這一切的後果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