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的論調從未遠離,「素質教育」的概念鏡花水月

2020-09-14 知予書苑

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大約是在90年代初的時候,也不知道從哪個學霸的反例上,延伸出了一個詞,叫做「高分低能」。

對於這個論調,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自然是喜聞樂見的。

畢竟,咱那時候的學習成績,是真的不咋地。

我最初拿這個詞去搪塞父母的時候,還真的屢試不爽。

因為他們也怕我真的變成了什麼「低能兒」。

不過我心裡很清楚,班裡的學霸們,哪一個都是德智體美勞無所不能,工農商學兵樣樣精通。

反正,都是碾壓我的存在。

但是有些模稜兩可的謊話說多了,可能就成了「信仰」。

高分低能的論調,在數年的發酵之後,似乎只要是「高分」,就成了「低能」的充分必要條件。

隨之而來的,便是「素質教育」的反思和呼籲。

高分低能的「市場」

我們通常說的規律或者道理,本質上是在遵循一個相對更大的概率。

如果那種偏激的「高分低能論」站得住腳的話,那麼高等院校的招生,就應該是誰考的分低就錄取誰。

讓清華北大把高考墊底的挑走,然後再把成績最好的都留給職業技術學院。

這可能嗎?

道理不難理解,但是追捧者依然甚眾。

之所以總有人拿高分低能說事,就是因為這本身就是個無法被證偽的悖論。

高分低能的學生雖然極少,但客觀上還是存在的。

只要存在這樣的個例,就可以被輿論加持,被情緒放大。

說到底,個例的存在,讓「高分低能」論區別於謠言,並不站在「真」的對立面。

由放大後的個例推導出的原因,往通俗了說叫「以偏概全」,往專業了說,叫「後真相」。

「後真相」這個概念,雖然是在2016年才被收錄進牛津字典,但是從它的拼寫上(post-truth),就能看出些端倪。

字面上翻譯的話,就是「超越-真相」

也就是通過情感的寄託和信念的意志,扭曲客觀的事實。

在後真相的世界裡,事情是否屬實,邏輯是否正確已經降低到了次要地位。

而主導認知的,是那些符合自己偏好和意願的信息。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高分低能論」一直被一些人奉為真理了。

學霸之所以是「霸」,終歸是因為比例小,人數少。

在分數排名之下,大部分學生都是「普通學生」,大部分家長都是「普通家長」。

高分低能,學霸隕落,這顯然是更符合他們意願的信息。

即便是認清了自己家的孩子,終歸成為不了「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們還是希望通過一些方式,來緩解自己的這份教育焦慮。

市場足夠大,概念足夠強。

雖然「高分低能」的論調在數年後,被人唾棄,但是由此而「包裝」出的更具迷惑性的概念,卻層出不窮。

高分低能論的「演進」

大約是在2004年前後,「高分低能論」失去了市場。

但是在那個遍地是藍海,處處有商機的年代,無論有沒有學歷,只要租個門臉開個商店隨便賣點什麼,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於是,大學生給初中生打工的消息,層出不窮。

從邏輯上來看的話,這顯然不合常理。

但是從時代和機遇的角度來說的話,這就是一個時代的特徵。

借著這股「東風」,「讀書無用論」出現了。

從結果來看,大學生給初中生打工,這完美佐證了讀書確實沒什麼球用。

但是從概率上來看,這跟「高分低能」的說法,都犯了同一個錯誤:比例。

低學歷者創業成功的例子,確實不少。而且自我進修後位列行業翹楚的,也大有人在。

可是放在每年有一半初中畢業生沒有高中可讀的基數下,這個比例,能大到哪兒去?

隨著暴發戶的隕落,小老闆的破產,「讀書無用論」在現實的面前,銷聲匿跡了。

但是「傳承」著這類理念意志的概念,依然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化」。

能力、創造力、想像力…

這些詞是不是看上去很熟悉?

沒錯,當各行各業的「劣幣」被驅逐後,一些誰都說不清道不明的理念,又開始擾亂視聽了。

為這些理念佐證的,是「拆分重組」後的西方教育。

之所以說「拆分重組」,是因為西方教育本身就是兩套體系共同運行的存在。

私立教育精英化,公立教育快樂化。

取公立教育的「快樂」,和私立教育的「精英」,捏合成了一個「快樂學習造就精英」的偽概念。

殊不知,在西方的私立教育下,學生的學習負擔比國內準備高考的學子還重。

而公立教育的鬆弛和懈怠,則讓那些學生永遠固化在了社會相對較低的階層。

但是這種拼湊的概念,在國內依然大有市場。

因為邏輯上的錯誤更加隱蔽。

有人相信高壓教育下,學生會失去想像力;有人信奉應試教育下,學生會喪失質疑的能力。

有人認為只有快樂的童年,才有美好的人生;有人堅信素質的提高,大於知識的積累。

聽起來其實都有道理,但是如果仔細想一想的話,就會發現你都不知道他們到底在說的是什麼。

想像力的落地點在哪,質疑的邊際線又何在?

我早就想過設計製造一艘N倍於光速的飛船,在宇宙中可勁溜達。

你說我這想的好不好,意義大不大?

但是別說動力的問題了,以如今的科技水平,能支撐這樣機體的材料都造不出來。

那我想這有什麼用。

全球科學技術水平發展到如今的階段,已經脫離了常規條件下的「發現」階段,進入到了由知識理論支撐下的「演進」階段。

說白了,如今的科技進步,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而不是拿蘋果榴槤往腦門上砸,然後再去發現個什麼萬有引力。

可是關於想像力、創造力的理論,實在是有點過於完美了。

以至於哪怕就連他們都舉不出一個佐證自己的例子,你也沒有徹底反駁這種觀念的理由。

萬物皆「素質」

「高分低能」的觀點雖然荒謬,但是只要抓住了家長的教育痛點,找到了教育焦慮的安放之處,就能演進出各種各樣的版本。

但是無論說法怎麼變,目的都差不多。

那就是與應試教育對立,讓素質教育接管。

所謂素質教育,其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很高的呼聲。

全國的各級各類學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響應了素質教育的號召。

理念可以吸取,號召可以響應,但是怎麼落實,卻是個問題。

因為壓根就沒人能說清楚,所謂的「素質」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又該如何去量化。

不能量化,就無法考評。

作為學校一方,你顯然不能不看成績,光聽學生在那扛著個嘴說自己的素質有多高。

所以,說了將近30年,也沒見有哪所學校能真正地落實。

這兩年,也有學校開始推行素質教育了。

只不過是把素質和應試完全地對立開,重特長愛好,輕基礎知識。

結果大夥也都看到了,今年南京某知名高中,一時間因為高考成績的下滑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但是追隨素質教育,激發想像力的那些噱頭,又何止這一所學校?

小學的數學題裡,1+1不能等於2了,得等於22;6盞燈滅了1盞,還得剩6盞燈…

被理念裹挾的教學創新,整得跟腦筋急轉彎似的不倫不類。

甚至有不少人,還開始呼籲取消正確答案了。

取消正確答案會有什麼結果?

別的咱不敢說,但是質疑有「黑幕」之類的陰謀論,一準兒是少不了的。

比較來比較去,還是那被人不屑的應試教育最靠譜,最能令人信服。

結語

考試,雖然是一種相對模式化的約束,分數,雖然是一個紙面上的數字。

但是它們量化的,是分數背後的學習能力、心理素質、應變能力、統籌能力…

說到底,考試的本身,就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測試,而不單單是成績單上的那個冷冰冰的數字。

當得了「刷題機器」,就解得了工作中的難題;掌握了學習思維,就理得順工作的思路;保持了學習的習慣,就能讓自己持續精進,建立競爭的壁壘。

至於那些所謂的新理念、新概念,我想在沒有充分的佐證比例之前,更多的意義,可能也只是片「浮雲」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高分低能」的說法在邏輯上是荒謬的?
    在學界,多數研究者將 「高分低能」之能力定位於一般能力 (通用能力)的探討,如有研究者列舉了 「低能」之種種現象:實踐動手能力差、動腦能力差、人際交往能力差、綜合素質較差。筆者不認同這樣的觀點,理由是:動手能力、動腦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主要涉及能力分類中的通用能力而非領域能力。
  • 逆襲的「高分低能」!當得了學霸,彈琴能比郎朗,他們才不是情商「低能」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高分低能是怎麼產生的?
    就是社會生存能力,欠缺很多素養:德性不夠,運動能力低下,鑑賞美的能力不夠,勞動能力低下,心裡素質過差,甚至愛國主義情操不高!這一切都是怎麼樣造成的呢?,因為拼命的讓學生考高分,忽略了學生的其他素質教育,看小說雜誌時政是「閒書」;打遊戲,玩飆車,是不務正業;看星星,拆卸玩具是貪玩......大家可曾知道,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有790多位頂級科學家,我們國家有500位頂級科學家,日本有290多位頂級科學家,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標準就是科學家的數量,我們身邊多少非學霸,非高分的孩子最終都成就事業了!
  • 「素質教育」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素質教育」?至今也沒有誰說得清楚,因為這一概念來源於「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這樣類似的口號。當對「素質教育」這一概念提出質疑時,有人就說我們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高分低能的,這樣的說法只能說明學校與社會之間、分數與能力之間還存在有一定的差距。20世紀末期,西方教育理念開始滲透進國內的時候,很多人就開始提倡不能像機器生產那樣的培養學生,要培養自我個性想法之類的,慢慢的,就導致很多教學又向另一個軌道方向無限偏離。
  • 高考703分遭11所大學拒收,被嘲「高分低能」的李泰伯,現狀如何
    文丨洛芸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引言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很多父母和學校會過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從而忽視了對孩子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是難以得到全面的成長的。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李泰伯資料經歷曾被稱「高分低能」狀元 完美逆襲研究人類衰老
    ­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
  • 結構化 | 一些學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現象,你怎麼看?
    一些學生中存在著「高分低能」的現象
  • 高分低能?清華北大的高考招生辦,都不認可
    可噴子總能想辦法找到我,留下這樣的言論:常書傑就是考試機器,高分低能的典型代表,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湖北省幾十萬高考生的狀元,被這樣評價,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用心培養出來的高分學生,被人吐槽低能、低素質,我很不開心。
  • 勞動教育每周不少於1課時,再提「高分低能」的教育之痛
    提出在各學段設置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其中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一課時,勞動素養將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使勞動教育評價硬起來。《意見》對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了整體設計。
  • 憑你們,也配笑話大學生高分低能? 思想匯
    每次面對他們貌似無心的輕蔑,我都想大聲地對他們說:「就憑你們這幫垃圾,也配說我們大學生高分低能?在很多自小就成績不錯的學生的記憶裡,高分低能這個詞常常都是跟隨他們成長的。這個詞班主任常常說,學生家長也總掛在嘴邊,新聞媒體更是樂於報導相關的事例。這詞說來刺耳,但我卻早已經聽得免疫了。
  • 素質教育,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作者:雨潤心田(本文系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素質教育,其實是一個騙人的偽命題。可以看出「素質」二字、更側重於原來的、先天的、自身的特質和性徵。也就是說,素質更多來源於先天特質和秉性。而「教育」,不用過多的去註解,大家也都知道,是可變可塑的、後天的、受外界環境等影響的,是一種教育者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
  • 高分低能現實中不存在
    考試分數高,動手能力低即為高分低能。最開始憋出這個詞的人不知道是誰,我大膽的猜測下,可能是出於嫉妒,考試考不過人家,就說人家動手能力差。高分什麼概念?考試一直高分,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歷,自信心爆棚。高分是一道一道題考出來的,每道題都是平時在題海裡絞盡腦汁、一筆一划積累出的。
  • 高分低能現實中不存在
    考試分數高,動手能力低即為高分低能。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 每日時評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並非每個曾被扣上類似帽子的年輕人,都能像李泰伯這樣初心不改,勇敢堅毅。11月5日,一些媒體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只有糊塗的家長,才會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
    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2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真的是高分低能啊!高分學生更自信。拋去某些學生與生俱來的自信力,一而再再而三的好成績就會給這些高分孩子帶來超強的自信。因為這種自信,他們更敢於自我表達,進而思維較少受到制約,創造力更強。而那些低分學生因為長期沒有享受到成功的快感,自卑心理加重,做事自然就不如別人積極主動,膽怯、懷疑自己,無形中抹殺了自己的潛力,久而久之就成了失敗者。
  • 「素質教育」是個什麼東西
    因為這一概念來源於「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這樣類似的口號,而凡是國家所提倡的「教育」又都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又是指國家所提倡的「教育」,這樣「教育」和「素質教育」是一個全同概念。「素質教育」的出臺,只不過是玩了一個抱著孩子找孩子的遊戲而已。
  • 各位家長,不要再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了
    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2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真的是高分低能啊!但是你可知道,如今50歲的陸步軒已經幾十億身價,早已從「抹了黑」的羞愧,變成「不丟人」的激情;他在京已開了12家店鋪,從曾經的「天之驕子」成為今天的「屠戶大王」。讀過書的屠夫狀元,絕對不是普通的賣肉郎。3看看我們的身邊吧。
  • 大學教育失敗案例:《隱秘而偉大》中顧耀東高分低能與狗屎運
    這樣的人物劇情安排,其實是對大學教育,尤其是大學法律教育的一個諷刺,也是對高分低能的歌頌。或者說,全劇並沒有表現出顧曉東更多的高材生的優勢(尤其是當年大學生奇缺的情況下,高材生更應該是一個「智力」有相對優勢的人),更缺乏法律專業高材生的嚴謹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是全劇的人設的一大失誤和敗筆。
  • 對於「高分低能」這一自造詞,如何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
    不知從哪一年起,「高分低能」作為一個自造詞,逐漸登上歷史的舞臺。從那之後,我們經常聽見有人說「誰誰誰高分低能」之類的話語。傳得多了,這個自造詞也似乎在社會中「更加時髦」了。總之,「高分」應該與「高能」相配才準確!而對於那些曾經受到過「高分低能」這個自造詞諷刺過的人,下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忠告要送給你們,希望能夠淨化你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