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大約是在90年代初的時候,也不知道從哪個學霸的反例上,延伸出了一個詞,叫做「高分低能」。
對於這個論調,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自然是喜聞樂見的。
畢竟,咱那時候的學習成績,是真的不咋地。
我最初拿這個詞去搪塞父母的時候,還真的屢試不爽。
因為他們也怕我真的變成了什麼「低能兒」。
不過我心裡很清楚,班裡的學霸們,哪一個都是德智體美勞無所不能,工農商學兵樣樣精通。
反正,都是碾壓我的存在。
但是有些模稜兩可的謊話說多了,可能就成了「信仰」。
高分低能的論調,在數年的發酵之後,似乎只要是「高分」,就成了「低能」的充分必要條件。
隨之而來的,便是「素質教育」的反思和呼籲。
我們通常說的規律或者道理,本質上是在遵循一個相對更大的概率。
如果那種偏激的「高分低能論」站得住腳的話,那麼高等院校的招生,就應該是誰考的分低就錄取誰。
讓清華北大把高考墊底的挑走,然後再把成績最好的都留給職業技術學院。
這可能嗎?
道理不難理解,但是追捧者依然甚眾。
之所以總有人拿高分低能說事,就是因為這本身就是個無法被證偽的悖論。
高分低能的學生雖然極少,但客觀上還是存在的。
只要存在這樣的個例,就可以被輿論加持,被情緒放大。
說到底,個例的存在,讓「高分低能」論區別於謠言,並不站在「真」的對立面。
由放大後的個例推導出的原因,往通俗了說叫「以偏概全」,往專業了說,叫「後真相」。
「後真相」這個概念,雖然是在2016年才被收錄進牛津字典,但是從它的拼寫上(post-truth),就能看出些端倪。
字面上翻譯的話,就是「超越-真相」。
也就是通過情感的寄託和信念的意志,扭曲客觀的事實。
在後真相的世界裡,事情是否屬實,邏輯是否正確已經降低到了次要地位。
而主導認知的,是那些符合自己偏好和意願的信息。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高分低能論」一直被一些人奉為真理了。
學霸之所以是「霸」,終歸是因為比例小,人數少。
在分數排名之下,大部分學生都是「普通學生」,大部分家長都是「普通家長」。
高分低能,學霸隕落,這顯然是更符合他們意願的信息。
即便是認清了自己家的孩子,終歸成為不了「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們還是希望通過一些方式,來緩解自己的這份教育焦慮。
市場足夠大,概念足夠強。
雖然「高分低能」的論調在數年後,被人唾棄,但是由此而「包裝」出的更具迷惑性的概念,卻層出不窮。
大約是在2004年前後,「高分低能論」失去了市場。
但是在那個遍地是藍海,處處有商機的年代,無論有沒有學歷,只要租個門臉開個商店隨便賣點什麼,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於是,大學生給初中生打工的消息,層出不窮。
從邏輯上來看的話,這顯然不合常理。
但是從時代和機遇的角度來說的話,這就是一個時代的特徵。
借著這股「東風」,「讀書無用論」出現了。
從結果來看,大學生給初中生打工,這完美佐證了讀書確實沒什麼球用。
但是從概率上來看,這跟「高分低能」的說法,都犯了同一個錯誤:比例。
低學歷者創業成功的例子,確實不少。而且自我進修後位列行業翹楚的,也大有人在。
可是放在每年有一半初中畢業生沒有高中可讀的基數下,這個比例,能大到哪兒去?
隨著暴發戶的隕落,小老闆的破產,「讀書無用論」在現實的面前,銷聲匿跡了。
但是「傳承」著這類理念意志的概念,依然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化」。
能力、創造力、想像力…
這些詞是不是看上去很熟悉?
沒錯,當各行各業的「劣幣」被驅逐後,一些誰都說不清道不明的理念,又開始擾亂視聽了。
為這些理念佐證的,是「拆分重組」後的西方教育。
之所以說「拆分重組」,是因為西方教育本身就是兩套體系共同運行的存在。
私立教育精英化,公立教育快樂化。
取公立教育的「快樂」,和私立教育的「精英」,捏合成了一個「快樂學習造就精英」的偽概念。
殊不知,在西方的私立教育下,學生的學習負擔比國內準備高考的學子還重。
而公立教育的鬆弛和懈怠,則讓那些學生永遠固化在了社會相對較低的階層。
但是這種拼湊的概念,在國內依然大有市場。
因為邏輯上的錯誤更加隱蔽。
有人相信高壓教育下,學生會失去想像力;有人信奉應試教育下,學生會喪失質疑的能力。
有人認為只有快樂的童年,才有美好的人生;有人堅信素質的提高,大於知識的積累。
聽起來其實都有道理,但是如果仔細想一想的話,就會發現你都不知道他們到底在說的是什麼。
想像力的落地點在哪,質疑的邊際線又何在?
我早就想過設計製造一艘N倍於光速的飛船,在宇宙中可勁溜達。
你說我這想的好不好,意義大不大?
但是別說動力的問題了,以如今的科技水平,能支撐這樣機體的材料都造不出來。
那我想這有什麼用。
全球科學技術水平發展到如今的階段,已經脫離了常規條件下的「發現」階段,進入到了由知識理論支撐下的「演進」階段。
說白了,如今的科技進步,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而不是拿蘋果榴槤往腦門上砸,然後再去發現個什麼萬有引力。
可是關於想像力、創造力的理論,實在是有點過於完美了。
以至於哪怕就連他們都舉不出一個佐證自己的例子,你也沒有徹底反駁這種觀念的理由。
「高分低能」的觀點雖然荒謬,但是只要抓住了家長的教育痛點,找到了教育焦慮的安放之處,就能演進出各種各樣的版本。
但是無論說法怎麼變,目的都差不多。
那就是與應試教育對立,讓素質教育接管。
所謂素質教育,其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很高的呼聲。
全國的各級各類學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響應了素質教育的號召。
理念可以吸取,號召可以響應,但是怎麼落實,卻是個問題。
因為壓根就沒人能說清楚,所謂的「素質」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又該如何去量化。
不能量化,就無法考評。
作為學校一方,你顯然不能不看成績,光聽學生在那扛著個嘴說自己的素質有多高。
所以,說了將近30年,也沒見有哪所學校能真正地落實。
這兩年,也有學校開始推行素質教育了。
只不過是把素質和應試完全地對立開,重特長愛好,輕基礎知識。
結果大夥也都看到了,今年南京某知名高中,一時間因為高考成績的下滑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但是追隨素質教育,激發想像力的那些噱頭,又何止這一所學校?
小學的數學題裡,1+1不能等於2了,得等於22;6盞燈滅了1盞,還得剩6盞燈…
被理念裹挾的教學創新,整得跟腦筋急轉彎似的不倫不類。
甚至有不少人,還開始呼籲取消正確答案了。
取消正確答案會有什麼結果?
別的咱不敢說,但是質疑有「黑幕」之類的陰謀論,一準兒是少不了的。
比較來比較去,還是那被人不屑的應試教育最靠譜,最能令人信服。
考試,雖然是一種相對模式化的約束,分數,雖然是一個紙面上的數字。
但是它們量化的,是分數背後的學習能力、心理素質、應變能力、統籌能力…
說到底,考試的本身,就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測試,而不單單是成績單上的那個冷冰冰的數字。
當得了「刷題機器」,就解得了工作中的難題;掌握了學習思維,就理得順工作的思路;保持了學習的習慣,就能讓自己持續精進,建立競爭的壁壘。
至於那些所謂的新理念、新概念,我想在沒有充分的佐證比例之前,更多的意義,可能也只是片「浮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