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現實中不存在

2021-02-08 失敗銷售說

考試分數高,動手能力低即為高分低能。


最開始憋出這個詞的人不知道是誰,我大膽的猜測下,可能是出於嫉妒,考試考不過人家,就說人家動手能力差。


這個事情不可能存在。


高分什麼概念?


考試一直高分,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歷,自信心爆棚。


當然,你也可以解讀成沒受過失敗的毒打,自尊心會比較強。


這個解讀純屬扯淡,什麼是學霸?


分數高基本可以跟智商高劃等號。


詞彙量是智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歲孩子不會說話和3歲出口成章,實事求是的說,後者就是更聰明一點。


詞彙量跟閱讀量有關,大量閱讀的人會那麼淺薄?一點刺激就覺得自尊受到了打擊?


閱讀是經歷不同人生最高效的方式。


BB到這裡,忽然意識到,這個話題好像之前嘚啵過,最近感受太深,忍不住又冒了出來,天下文章一大抄,我剽竊我自己,應該不礙事。


高分是一道一道題考出來的,每道題都是平時在題海裡絞盡腦汁、一筆一划積累出的。


這個過程完全符合做成一件事的過程。


一個高材生面對一件事,他會想從那下手,有足夠的自信解決遇到的問題,打小積累的成功經歷讓他覺得自己可以做到。


學渣面對一件事會發生什麼?


我不行。


半途而廢是學渣共同特質。


打小積累的失敗經驗,讓他沒有做成一件事的經歷,面對一件陌生的事,他會下意識的斷定自己幹不成。


好了,不雞湯了。


這幾天找村裡的小夥伴理遊戲推廣流程。


準確的說是我哥的小夥伴。


他們那一屆,全部初中畢業就走入了社會。


小夥伴天天玩遊戲,玩了少說10年,讓他用多開模擬器玩遊戲。


煲了3天雞湯,好說歹說,還是喜歡抱著手機玩,對模擬器充滿抗拒,第一天還像回事,上手2小時,今天上手不到10分鐘。


3年前我就知道不能找熟人做事。


熟人不能罵,考核也執行不下去,商業是理性行為,不能牽涉感情。


實在沒辦法,村裡認識的人少,招聘又遲遲沒動靜,溝通了幾個都沒了後文。


覺得這樣的事,隨便找個人就上手了。


萬萬沒想到,玩遊戲都要煲雞湯。


我自己上手過,很簡單,3分鐘就get了模擬器同步原理,但,我很少玩遊戲,玩不進去,打怪升級一點刺激感沒有,玩著遊戲差點睡著了。


不是標榜自我高雅,在大學宿舍開著音響欣賞日本愛情動作片的事也幹過,抖音、快手也刷,B站吃播天天看,只是玩不進去打怪升級的遊戲。


畢業後唯一玩的遊戲:魂鬥羅。


當初玩也是為了開發遊戲市場,看看遊戲運營套路,選來選去,選了魂鬥羅,童年缺失——小霸王被爸比摔碎了。


算了,不BB了。


傷仲永確實存在。


但,打小不學習的人,長大肯定不佳。


別TM舉你身邊初中畢業奔馳寶馬的慄子,那個錢賺的多數是跟暴力相關,高利貸之類的。


我的同事中有個高材生小姑娘,打小實驗班的那種。


不用煲雞湯,就是賈伯斯說的那種高級人才,越罵越有幹勁。


從小很行,長大不允許自己不行,跟個漢子一樣,始終憋著一口勁要證明自己。


告訴她要幹啥,一點就透,超預期的完成,細節自己就試出來了。


END


失敗銷售說

動手能力不是天生的


反覆取得成功的人怎麼可能低能?

相關焦點

  • 高分低能現實中不存在
    考試分數高,動手能力低即為高分低能。最開始憋出這個詞的人不知道是誰,我大膽的猜測下,可能是出於嫉妒,考試考不過人家,就說人家動手能力差。這個事情不可能存在。高分什麼概念?算了,不BB了。傷仲永確實存在。
  • 結構化 | 一些學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現象,你怎麼看?
    一些學生中存在著「高分低能」的現象
  • 「高分低能」的論調從未遠離,「素質教育」的概念鏡花水月
    反正,都是碾壓我的存在。但是有些模稜兩可的謊話說多了,可能就成了「信仰」。高分低能的論調,在數年的發酵之後,似乎只要是「高分」,就成了「低能」的充分必要條件。隨之而來的,便是「素質教育」的反思和呼籲。高分低能的學生雖然極少,但客觀上還是存在的。只要存在這樣的個例,就可以被輿論加持,被情緒放大。說到底,個例的存在,讓「高分低能」論區別於謠言,並不站在「真」的對立面。由放大後的個例推導出的原因,往通俗了說叫「以偏概全」,往專業了說,叫「後真相」。
  • 高分低能?清華北大的高考招生辦,都不認可
    可噴子總能想辦法找到我,留下這樣的言論:常書傑就是考試機器,高分低能的典型代表,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湖北省幾十萬高考生的狀元,被這樣評價,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用心培養出來的高分學生,被人吐槽低能、低素質,我很不開心。
  • 各位家長,不要再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了
    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2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真的是高分低能啊!但是你可知道,如今50歲的陸步軒已經幾十億身價,早已從「抹了黑」的羞愧,變成「不丟人」的激情;他在京已開了12家店鋪,從曾經的「天之驕子」成為今天的「屠戶大王」。讀過書的屠夫狀元,絕對不是普通的賣肉郎。3看看我們的身邊吧。
  • 只有糊塗的家長,才會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
    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2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真的是高分低能啊!高分學生往往天資聰穎、意志堅韌、甘於寂寞、勤奮努力,這些品質在心理學中就被稱為成功品質。擁有這些品質的孩子將來走上社會很難不優秀。高分學生更自信。拋去某些學生與生俱來的自信力,一而再再而三的好成績就會給這些高分孩子帶來超強的自信。因為這種自信,他們更敢於自我表達,進而思維較少受到制約,創造力更強。
  • 逆襲的「高分低能」!當得了學霸,彈琴能比郎朗,他們才不是情商「低能」
    如今,李泰伯所在的實驗室正在為延緩人類衰老等重要課題努力,而他本人也早已將「高分低能」的標籤洗刷殆盡,實現了完美的逆襲。「高分低能」的說辭並不讓人感到陌生——在學校裡,總會有一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或因性格內向,或因身體虛弱,或因意外失敗,而被冠以「高分低能」的帽子,被同學乃至家長議論中傷。
  • 為什麼說「高分低能」的說法在邏輯上是荒謬的?
    在學界,多數研究者將 「高分低能」之能力定位於一般能力 (通用能力)的探討,如有研究者列舉了 「低能」之種種現象:實踐動手能力差、動腦能力差、人際交往能力差、綜合素質較差。筆者不認同這樣的觀點,理由是:動手能力、動腦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主要涉及能力分類中的通用能力而非領域能力。
  • 用新教育理念破解「高分低能」
    針對一些中小學學習內容枯燥乏味、學習方法死記硬背等問題,93歲教育家溫寒江帶領課題組開展專題研究——用新教育理念破解「高分低能」光明日報記者 王慶環  「中小學課堂教學相當普遍地存在枯燥乏味、抽象難懂、死記硬背和高分低能的現象
  • 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這真是一個讓人悲傷的數據,同時讓一直關注我國教育的人,更是有了噴的槽點,什麼高分低能?狀元只是學習工具?中國教育要反思了?這最後呼聲最高的莫過於:中國教育要改革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現實的數據則說明了,大多數的高考狀元畢業後,都屬於高薪職位,這難道不是比很多普通人好很多了嗎?也許有人會說,高考狀元的起點不一樣,所以他們的成才,也不能和普通人比較?不成為行業領袖就是不成才?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悖論嗎?若不是他們如此高智商,他們又怎麼能夠都從事高薪的職位呢?
  • 大學教育失敗案例:《隱秘而偉大》中顧耀東高分低能與狗屎運
    一個法律專業的高材生,本應該是一個邏輯縝密的聰明人,而顧曉東卻是沒有表現出太多聰明,而全劇都是 在一系列的「傻」、"呆"、「笨」、「憨」之下,領導給臺階卻不下、領導誇獎還不謙虛、領導的專座他會去坐、甚至是領導來借錢很摳門、組織內部不吭聲,卻是競爭的部門獻殷勤……當然,全劇為了不讓這個傻大粗的人不會出局,總是在關鍵時刻,刻意安排了各種巧合,小概率的事件讓他化險為夷
  • 對於「高分低能」這一自造詞,如何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
    不知從哪一年起,「高分低能」作為一個自造詞,逐漸登上歷史的舞臺。從那之後,我們經常聽見有人說「誰誰誰高分低能」之類的話語。傳得多了,這個自造詞也似乎在社會中「更加時髦」了。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高分低能」這一自造詞通常用於以下的兩種情況下:①一些成績差的學生對一些成績比較優異的學生產生出嫉妒心理,從而非要「挑剔」出他們的一點點弱項不可,甚至「雞蛋裡面挑骨頭」。
  • 憑你們,也配笑話大學生高分低能? 思想匯
    拿我自己做比方,我從初中起就一直在所謂的「實驗班」「資優班」裡上課,和其他班級比起來我們的平均分往往高了一大截,各種活動也往往最為積極認真,但是在面對「普通班」的同學時,我們卻完全沒有任何「優生的自豪感」,相反,我們很多年來都被「高分低能」這個詞壓得抬不起頭來。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高分低能是怎麼產生的?
    就是社會生存能力,欠缺很多素養:德性不夠,運動能力低下,鑑賞美的能力不夠,勞動能力低下,心裡素質過差,甚至愛國主義情操不高!這一切都是怎麼樣造成的呢? 高考狀元依然找不到工作 當全社會都在關注學生的分數,關注學生上什麼好學校,用「分」來甄別和選拔孩子,學生的努力方向自然就是使勁學習,其他的都不顧,家長也不讓孩子關注其他的
  • 毒舌網紅怒懟「高分低能」,鬧哪樣?
    近日高考剛剛結束高考後學弟學妹們必定會面臨被問成績的難關成績好的學霸可以傲嬌地裝謙虛鵝有些成績差的學渣們會以高分者低能劇中學霸安迪和趙醫生就是典型的高分高能代表,安迪正因為高分高能高智商高情商,才能在事業中過五關斬六將輕鬆進入國內成為何總
  • 李泰伯資料經歷曾被稱「高分低能」狀元 完美逆襲研究人類衰老
    ­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
  • 雅思出現高分低能現象
    但記者最近從一些留學國家反饋的信息來看,雅思考試也出現了一些「高分低能」的苗頭。   記者在不少雅思考試網站和雅思論壇上看到,每一次不同的地方的雅思考試結束後,就會有一些考生將當天的一些考題「回憶」貼到網絡上,不少考生則專門收集這些真題進行熟悉和背誦。某專家告訴記者,目前雅思題目重複出現的情況經常出現,這就讓這些靠背真題的學生很偶然地獲得了不錯的分數。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 每日時評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並非每個曾被扣上類似帽子的年輕人,都能像李泰伯這樣初心不改,勇敢堅毅。11月5日,一些媒體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坎培拉大學兩名中國學生被指"高分低能" 校方否認
    坎培拉大學兩名中國學生被指"高分低能" 校方否認 這一消息曝出後,坎培拉大學進行了專項調查,發現兩中國學生「高分低能」,要求導師網開一面的說法是沒有證據的。  這一事件發生在今年4月份,當時一名輔導記者專業的導師向學校提出抗議,稱2010年她被當時的課程管理者Crispin Hull要求,必須讓兩名中國留學生的作業通過,儘管她認為兩人都不符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