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2020-08-01 俏媽育兒心經

要說近日最熱門的詞,無疑是「高考狀元」。隨著高考成績的爭相出爐,各地的高考狀元,再次火上熱搜。

每年的高考狀元,那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由此可見,高考狀元不但是一舉成名天下知,更是用12年寒窗苦讀,換來的榮耀讓人羨慕不已。

然而,我們國家高考史已經有34年了,據統計這過去的30多年,共產生了3000多名高考狀元,真是一個龐大的數據。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高考狀元給人的印象是高智商學霸、學神,總之就是特別會讀書的人,智商肯定都是不低,這樣的人才都聚攏在一起,那應該是未來一片光明的。

可現實的數據卻讓人意外:據《上海教育》的一篇報導,自從高考恢復後產生的3300名高考狀元,無一人成為行業領袖。

這麼多的高智商學霸學神,你竟然告訴我,他們沒有一個人成為行業領航人。

這真是一個讓人悲傷的數據,同時讓一直關注我國教育的人,更是有了噴的槽點,什麼高分低能?狀元只是學習工具?中國教育要反思了?

這最後呼聲最高的莫過於:中國教育要改革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無一成才的花樣解讀

既然事情已經被公布出來,大家互相傳也是理所應當,但傳著傳著就變味了。

從最初的「無一成為行業領袖」到「無一成才」,這中間的花樣解讀,真是讓聞者傷心,讀者流淚,更多的是一臉懵逼。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什麼時候,我們說一個人是否成才,就變成了必須是行業領袖才罷休了?畢竟能夠站到金字塔頂端的人會鳳毛麟角。

現實的數據則說明了,大多數的高考狀元畢業後,都屬於高薪職位,這難道不是比很多普通人好很多了嗎?

也許有人會說,高考狀元的起點不一樣,所以他們的成才,也不能和普通人比較?

不成為行業領袖就是不成才?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悖論嗎?若不是他們如此高智商,他們又怎麼能夠都從事高薪的職位呢?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高考狀元的蛻變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高考狀元,都存在著一種矛盾的誤解。既希望高考狀元不是高分低能的孩子,又給予了太多的希望。

高考狀元無疑是一個會讀書的群體,會學習的人,無論將來從事怎樣的職業,他就是站在了比較高的起點了。

然而,無論是高分低能的偏見,還是對教育方式的吐槽,大家的關注點,都沒有放在狀元本身。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無論是普通學子,還是高考狀元,從小的教育方式,都是一模一樣的,可為何最後別人為何能夠成為高考狀元?

難道分數高就真的低能了嗎?不盡然吧!一個學習都不會的人,你能說他能夠有多了不起,那也是自說自話罷了。

高分低能,已經是20年前的老黃曆了,現在還來提這個,你不覺得有點詞不達意嗎?若按照這個邏輯,難道高考要從低分錄取!

很顯然,高考狀元從進入大學後,每個人的個性,也因為學習方式的不同,而引發了很多不同,所以儘管他們沒有最終都站在制高點,但還是能夠藐視普通人的。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正解高考狀元

很多人對高考狀元的印象,依然是學習的工具,從而引出了高考狀元只會讀死書,不懂得創新。

可若是你追問,啥是創新?也沒有人給你一個正解,反正大家都說如今的教育方式,培養不出創新的學子。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人云亦云的事情,我們不提也罷。但所謂的創新,也不可能從無到有吧,而我國的基礎教育,難道不是為創新提供了更好的溫床。

高考狀元就是這個溫床中的產物,畢竟學習也是一種強大的能力。要不然怎會有高低分,各種競賽的排名呢?

很多事情,我們換個角度去看,就會發現:合適的方式從來不存在,只有在不斷地學習中完善。

我國的教育方式,在這過去的30幾年,也在不斷地完善中,或許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終歸是適合我國的。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寫在最後

教育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本,所謂科教興國是有道理的。

從我們越來越強大的國力來看,說明我們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斷地走向成熟。

至於說的3000多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和他們是否成才,完全是兩回事。

我們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3000多高考狀元無一成才?普遍「高分低能」?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最近,相關部門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從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後,有3000多高考狀元,卻沒有一個人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先來看看,北大教授關於此情況的說法。
  • 謠言:3000多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出身寒門,高考才是捷徑
    01 「3000多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系謠言最近又有一則新聞不斷出現微博、微信朋友圈:3000多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據調研可知,關於《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這類型的文章最早出自2014年,每一年都會有大量公眾號轉發,光是2020年7月,此類文章便被許多大V至少轉發了10多次。且文章的出處也不盡相同,有說明來源是「中科院」的,也有說明是來自「中央教科院」的。都是一些國家級的權威機構的調研,所以人們一看到權威機構這幾個字,信任度便大大增加了。
  • 中科院:3300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謠言!精英都自學成才
    前幾天,我又在網上看到了這篇被定義為謠言的文章:《中科院調查:30年3000多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文章中講道,根據中科院的調查結果:「我們調查了高考恢復以來都3300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2014年12A期第34頁。
  • 他曾是我國高考狀元,被媒體報導「高分低能」,10年後遭打臉
    他曾是我國高考狀元,被媒體冠上高分低能的帽子,10年後遭打臉高考是鯉魚躍龍門的絕佳時刻,細數往年無數優秀的高考狀元「縱身一躍」便進入了中國最頂尖的知名高校。這些狀元未來的選擇牽動著人們的注意,優秀的人才們也許會為國效力,也許會走出國門。
  • 逆襲的「高分低能」!當得了學霸,彈琴能比郎朗,他們才不是情商「低能」
    11月5日,《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 高分低能?清華北大的高考招生辦,都不認可
    可噴子總能想辦法找到我,留下這樣的言論:常書傑就是考試機器,高分低能的典型代表,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湖北省幾十萬高考生的狀元,被這樣評價,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用心培養出來的高分學生,被人吐槽低能、低素質,我很不開心。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李泰伯資料經歷曾被稱「高分低能」狀元 完美逆襲研究人類衰老
    ­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
  • 他是北京高考狀元,申請美國11所名校全部被拒,媒體說他高分低能
    高考狀元申請美國11所名校遭拒絕,媒體說他高分低能,現在如何?總有一部分話題熱衷於「宣傳狀元」「消費狀元」,所以有時候媒體還原的並不是全部的真相,這無疑會讓那些更加吸引眼球的標籤名不符實地強加到當事人的身上。「高考狀元李泰伯曾經被美國11所名校婉拒!」這是不是真的?嗯,經過調查發現這事的確是千真萬確。怎麼會!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 每日時評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並非每個曾被扣上類似帽子的年輕人,都能像李泰伯這樣初心不改,勇敢堅毅。11月5日,一些媒體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他是10年前北京高考狀元,因為高分低能,慘遭美國11所高校拒絕
    來自中國的高考狀元曾美國報考11所名校,名校給出的都是拒絕的回覆。媒體稱該狀元是高分低能,10年後媒體統統都被打臉了。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會經歷一次高考,這場考試直接就影響了人的一生。考試有低分也就會有高分,每年高考都有不少的狀元。狀元們選擇的名校讓人好奇,他們未來的工作發展也得到了眾人的關注。
  • 曾被美國11所名校拒絕的高考狀元,媒體說他高分低能,現狀怎樣
    今年的高考已經結束許久,在今年的高考中摘得「狀元」頭銜的學生依舊十分優秀。每年高考落幕後,讓大眾最為關心的就是這些「狀元們」,探索他們的「學習秘籍、」「成功要訣」是許多人都會做的事。但其實,學習的成功哪有什麼神奇的方法,不過都是堅持不懈、守住夢想砥礪前行而已。
  • 只有糊塗的家長,才會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
    「傻、蠢、書呆子、鬧笑話、眼高手低」等無數惡毒的評價總是被扣向考高分的學生,仿佛這樣一說,那些考低分的學生就是高能力、有魄力、有創造力的化身。「考試成績好有什麼用,還不是連方便麵都不會煮?」「考上重點大學有什麼用,走上社會還不是照樣無法生存?」「看看那麼多的高考狀元,有哪個名垂青史?」是啊,社會上的確有過這樣的事例。
  • 各位家長,不要再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了
    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2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傻、蠢、書呆子、鬧笑話、眼高手低」等無數惡毒的評價總是被扣向考高分的學生,仿佛這樣一說,那些考低分的學生就是高能力、有魄力、有創造力的化身。「考試成績好有什麼用,還不是連方便麵都不會煮?」「考上重點大學有什麼用,走上社會還不是照樣無法生存?」「看看那麼多的高考狀元,有哪個名垂青史?」是啊,社會上的確有過這樣的事例。
  • 憑你們,也配笑話大學生高分低能? 思想匯
    每次面對他們貌似無心的輕蔑,我都想大聲地對他們說:「就憑你們這幫垃圾,也配說我們大學生高分低能?在很多自小就成績不錯的學生的記憶裡,高分低能這個詞常常都是跟隨他們成長的。這個詞班主任常常說,學生家長也總掛在嘴邊,新聞媒體更是樂於報導相關的事例。這詞說來刺耳,但我卻早已經聽得免疫了。
  • 高分低能是怎麼產生的?
    這一切都是怎麼樣造成的呢? 缺少獨立自主生活能力 高考狀元依然找不到工作,都是高分,因為拼命的讓學生考高分,忽略了學生的其他素質教育,看小說雜誌時政是「閒書」;打遊戲,玩飆車,是不務正業;看星星,拆卸玩具是貪玩......大家可曾知道,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有790多位頂級科學家,我們國家有500位頂級科學家,日本有290多位頂級科學家,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標準就是科學家的數量,我們身邊多少非學霸,非高分的孩子最終都成就事業了!
  • 高考「釘子戶」被清華北大退學!歷年高考狀元真的都混的不好嗎?
    那麼這一位高考狀元,就是屬於,世人對天才的奇葩「偏見」。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李伯泰,高考分數703分!語文138,數學146,理綜279,英語140!「高分」,而是他的「低能」。緊隨高考狀元而來的不是什麼讚譽,而是「中國高考狀元竟然被美國11所名校拒絕」。一時之間「高分低能」、「應試教育的失敗產物」等標籤,開始一一貼在了李伯泰身上。
  • 3000高考狀元無一成才!北大教授:拉磨一年,終生無緣千裡馬
    高考對於很多普通中國孩子是一件莊重嚴肅的事情,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父輩們給予我們的教育就是,讀最好的大學,才能擁有最好的人生。高三時期,學校也會出現很多氣勢磅礴的口號,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終生。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考試大多還是很應試的考試,教育更是很應試的教育。
  • 香港大學面試 11名內地高考"狀元"被拒之門外
    香港大學教務長表示,該校不收錄對課外活動缺乏興趣的「書呆子」   多名申報香港大學的內地省市的高考「狀元」因面試不理想而沒被港大錄取。   今年香港大學可自行在內地收取本科生,17個省市共遞交多達4848份申請,比去年激增逾倍。經過面試,最後錄取250人。
  • 高考史上含金量最高女狀元:連考兩次都是省狀元,現在過得怎麼樣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對她還有印象,在2013年至14年高考前後,都被這個名字刷過屏。2013年高考,劉丁寧考出了668分的高分,成為遼寧省高考文科狀元。被香港大學錄取,入學一個月就退學復讀,第二年又以666分的成績再度成為遼寧省文科狀元,如此彪悍的成績,劉丁寧被譽為「高考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女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