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近日最熱門的詞,無疑是「高考狀元」。隨著高考成績的爭相出爐,各地的高考狀元,再次火上熱搜。
每年的高考狀元,那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由此可見,高考狀元不但是一舉成名天下知,更是用12年寒窗苦讀,換來的榮耀讓人羨慕不已。
然而,我們國家高考史已經有34年了,據統計這過去的30多年,共產生了3000多名高考狀元,真是一個龐大的數據。
高考狀元給人的印象是高智商學霸、學神,總之就是特別會讀書的人,智商肯定都是不低,這樣的人才都聚攏在一起,那應該是未來一片光明的。
可現實的數據卻讓人意外:據《上海教育》的一篇報導,自從高考恢復後產生的3300名高考狀元,無一人成為行業領袖。
這麼多的高智商學霸學神,你竟然告訴我,他們沒有一個人成為行業領航人。
這真是一個讓人悲傷的數據,同時讓一直關注我國教育的人,更是有了噴的槽點,什麼高分低能?狀元只是學習工具?中國教育要反思了?
這最後呼聲最高的莫過於:中國教育要改革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無一成才的花樣解讀
既然事情已經被公布出來,大家互相傳也是理所應當,但傳著傳著就變味了。
從最初的「無一成為行業領袖」到「無一成才」,這中間的花樣解讀,真是讓聞者傷心,讀者流淚,更多的是一臉懵逼。
什麼時候,我們說一個人是否成才,就變成了必須是行業領袖才罷休了?畢竟能夠站到金字塔頂端的人會鳳毛麟角。
現實的數據則說明了,大多數的高考狀元畢業後,都屬於高薪職位,這難道不是比很多普通人好很多了嗎?
也許有人會說,高考狀元的起點不一樣,所以他們的成才,也不能和普通人比較?
不成為行業領袖就是不成才?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悖論嗎?若不是他們如此高智商,他們又怎麼能夠都從事高薪的職位呢?
高考狀元的蛻變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高考狀元,都存在著一種矛盾的誤解。既希望高考狀元不是高分低能的孩子,又給予了太多的希望。
高考狀元無疑是一個會讀書的群體,會學習的人,無論將來從事怎樣的職業,他就是站在了比較高的起點了。
然而,無論是高分低能的偏見,還是對教育方式的吐槽,大家的關注點,都沒有放在狀元本身。
無論是普通學子,還是高考狀元,從小的教育方式,都是一模一樣的,可為何最後別人為何能夠成為高考狀元?
難道分數高就真的低能了嗎?不盡然吧!一個學習都不會的人,你能說他能夠有多了不起,那也是自說自話罷了。
高分低能,已經是20年前的老黃曆了,現在還來提這個,你不覺得有點詞不達意嗎?若按照這個邏輯,難道高考要從低分錄取!
很顯然,高考狀元從進入大學後,每個人的個性,也因為學習方式的不同,而引發了很多不同,所以儘管他們沒有最終都站在制高點,但還是能夠藐視普通人的。
正解高考狀元
很多人對高考狀元的印象,依然是學習的工具,從而引出了高考狀元只會讀死書,不懂得創新。
可若是你追問,啥是創新?也沒有人給你一個正解,反正大家都說如今的教育方式,培養不出創新的學子。
人云亦云的事情,我們不提也罷。但所謂的創新,也不可能從無到有吧,而我國的基礎教育,難道不是為創新提供了更好的溫床。
高考狀元就是這個溫床中的產物,畢竟學習也是一種強大的能力。要不然怎會有高低分,各種競賽的排名呢?
很多事情,我們換個角度去看,就會發現:合適的方式從來不存在,只有在不斷地學習中完善。
我國的教育方式,在這過去的30幾年,也在不斷地完善中,或許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終歸是適合我國的。
寫在最後
教育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本,所謂科教興國是有道理的。
從我們越來越強大的國力來看,說明我們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斷地走向成熟。
至於說的3000多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和他們是否成才,完全是兩回事。
我們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