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戲言:明朝十六帝,個個是奇葩。意指明朝歷代皇帝各有特點,並且根據每個人的喜好,給他們打上了個人標籤。比如「戰爭狂人」朱棣,比如「蟋蟀天子」朱瞻基,比如「木匠皇帝」朱由校。
不過總體來說,世人對於明朝十六位帝王的評價,大體上還是比較一致的。唯獨在朱厚照的身上,眾人看法出現了分化,兩個極端。
有人看到的是一個「遊龍戲鳳」的荒唐天子正德帝。生活裡喜歡吃喝玩樂找女人,國事上則重用宦官寵信佞臣。「八虎」與「豹房」兩個關鍵詞,把他死死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有人看到的是一個銳意進取、英明神武的明武宗。作為大明最後一個御駕親徵的帝王,朱厚照南巡平定寧王叛亂,北徵更是一舉擊敗小王子部,令其此後十餘年間再不敢犯邊,史稱為「應州大捷」。
活得憋屈,毀於文官之筆的正德帝
眾所周知,明朝有一股子歪風,叫「騙廷杖」。當然,在洪武、永樂年間時,文官沒有膽子這麼幹,因為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這爺倆都不憚於殺人。
然而從老好人明仁宗朱高熾開始,這股子妖風就開始興風作浪,李時勉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編造皇帝花邊新聞,活活罵死了皇帝還安然無恙。
土木堡之變後,皇權、將權遭遇滅頂之災,文官集團一手遮天,「騙廷杖」的不正之風愈演愈烈。到了正德年間,罵皇帝更是成了文官的日常工作。沒有罵過皇帝,屁股沒有挨過板子,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忠臣孝子。
正德年間,御史言官的口頭語基本上就是「大明要完了」。今天不完明天完,這月不完下月完,總之遲早要完。最狠的就是太皇太后殯天后,一個叫石天柱的官員說,皇上,你奶奶之所以會死,都是你這孫子害得,「陛下不悟,禍延太皇太后」。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平民百姓尚且如此,何況是年輕氣盛的皇帝,小正德徹底爆發了。
你們要我「垂拱而治」,做個木雕泥塑一樣的傀儡皇帝,我偏偏跑出宮去;你們不聽我的,我就重用宦官,增設內廠對抗你們這些文人。
於是,一個惡性循環就形成了。文官越罵,正德越是叛逆,正德越是叛逆,文官罵得更狠。
正德不懂的是,他有廷杖,文官有筆桿子,畢竟歷史是由文人來書寫的。所以,正德不光活著被罵,死了之後更是被罵了幾百年。
有人覺得應該相信史官們會秉筆實記,先正想說的是,閣下高看了儒家弟子的節操。
以應州大捷為例,雙方十多萬人磕了一天多時間,朱厚照都險些身死,「乘輿幾陷」,甚至親手斬殺一人。然而按照《武宗實錄》所載,此戰明軍斬獲的首級僅有區區十六個。
死得憋屈,死於文官之手的明武宗
正德之死,歷史記錄非常簡單,船翻了,掉水裡了,落下了病根,幾個月後死了。
表面上看,這是一起意外事件,但是先正卻覺得裡面一定有貓膩,儘管我沒有任何證據確鑿的史料可以佐證。
朱厚照死時才剛滿三十,正值當年。一個健康人,放到現在都能算是一個小夥子,因為一次落水就病重不治,這說不過去。最蹊蹺的是,朱厚照為何落水?
先正莫名想到了天啟皇帝朱由校。仔細對比一下,兩位皇帝極其相似。同樣重用宦官壓制文官,劉瑾與魏忠賢;同樣勵精圖治卻被史書黑得很慘;同樣英年早逝,最值得玩味的是,兩個人的死因都驚人地相似——不慎落水。
最最值得玩味的是,兩個人都沒有兒子。朱由校死後兄終弟及,信王朱由檢繼位;朱厚照死後雖然也是兄終弟及,但他連個親弟弟都沒有,於是堂弟朱厚熜繼位。
怪不得人人都喜歡兒子……兒子當了皇帝,還能給自己追封一個尊號,甚至是廟號,比如嘉靖皇帝朱厚熜為了能讓自己老子過一把皇帝癮所引發的「大禮議」事件。
皇帝沒有兒子,就只能任憑負責記錄歷史的文人肆意抹黑,沒有人給自己喊一聲冤。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如若侵權還請聯繫作者刪除。
·關注蔚州先正,每天為您帶來原創史評、書評以及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