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當爸媽的初心都是好的,誰不希望能母(父)慈子孝,家庭裡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到了各種敏感期,么蛾子層出不窮,還能保持和顏悅色的父母真的不多。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愛之深,責之切。
父母的教育方法認知,多數來自上一輩的思想傳承,帶著傳宗接代的任務和慣性。
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孩子的創造性,獨立,生動的一面很難被真正看見和被承認。
在家暴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有什麼特徵?
目睹過家暴,或經歷過施暴的孩子,看起來會跟別的小孩有所不同。
他們的眼神總是怯怯的,逞強中透露著懦弱,自信中飽含了自卑。
有時候,別人的一點點好,都會讓自己感恩戴德,自我的價值感極低,甚至覺得自己不配。
也許在當事人覺得,只要不斷地付出,才能贏得外界對自己的友好。
當你回想你的童年時,你有幸福的感覺嗎?
可能有些人已經不記得自己的童年是怎樣的了,有些會不假思索回答幸福。
還有一部分人可能心會咯噔一下,然後不禁起一身雞皮疙瘩,或者是內心升起了一份情緒。
這部分人在本該天真快樂的時期,卻默默承受著無力抵抗的傷害。
就算這種傷害在小時候擱淺了,也會在成年後的某個時刻被喚醒。
童年時的心理創傷會伴隨這個人的一生,隨著日後的生活,其影響力在成年後也許會放大、也許會減弱。
但影響力會始終存在,常見現象有:
1、心理層面的陰影始終影響到當事人的行為和決斷能力。
2、童年時代的經歷會影響到當事人對事物的判斷和對事物的認知。
3、當遇到相同或類似童年遭遇的時候,不管當時那麼做是正確或錯誤的,大多數當事人會選擇童年時代相同的行為。
童年時的陰影和創傷,可能隱藏得恰到好處,以致我們無從看出。
但它們會在我們的人生中像放電影一樣重播,成為生活中的夢魘,並影響我們的一生。
什麼是心理創傷
一般的心理創傷是外在的、突發的,會引起人們極大的精神壓力。
比如:天災人禍,但對於孩子來說,更多遭遇到的卻是發展性心理創傷,其產生的基地一般是家庭。
例如:
父母吵架、長期被忽視、情感虐待、身體虐待、長期被控制、被溺愛等,甚至親子關係的突然改變和破壞都有可能引發兒童的心理創傷。
父母天生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會不自覺地關注父母之間的互動,這是他們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的依據。
有些家庭帶給孩子的創傷可能來源於夫妻間的暴力關係。
很多夫妻經常吵架,卻不知道任何一場暴力吵架都有可能給孩子的心靈劃上一刀。如果生活在常年充滿暴力的家庭,長大後,孩子也會陷入同樣的暴力關係。
當面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時,常常會喚起兒時的恐懼,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如果是父母經常爭吵和發生衝突,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無助,一個孩子最重視的就是家庭中大人之間的感情是否穩固。
有的孩子在潛意識作用下,不惜生病產生身心症狀,來維繫父母間岌岌可危的關係。
同時父母間的爭吵,也會影響孩子長大後對親密關係的看法,孩子可能會對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沒有信心,感到恐懼,看待親密關係消極悲觀,甚至看待人和事的視角變得扭曲,性格變得偏激。
我們都經歷過父母吵架,父母吵架的時候,我就會覺得緊張、不安、害怕甚至絕望……
作為孩子,希望看到和睦、互相關愛的父母,希望得到一個充滿愛、親情和溫暖的家庭,因為這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人只有感覺到了安全,才能放鬆去成長,當然成長的方式很多。
嚴格來講,童年受過的傷害,可能需要一生來治癒。
在原生家庭中,如果一定要犧牲掉一些東西,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那麼就不能100%做自己,長大後就不能為自己而活,不能完全地做自己;
如果接納父母的其中一方,要麼自己變成父母那樣,要麼將配偶變成父母那樣。
當我們內在充滿很多問題、創傷時,我們就會創造出一段充滿問題、充滿創傷投射的關係:
我們總想從對方身上得到自己曾經缺失的部分;
想要得到更多的愛、物質;
想要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對待自己;想要對方成為自己所希望的人;這樣的關係,讓關係中的每個人都會感到不舒服。
並且,往往關係中的兩個人,甚至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
許多人聽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沒有愛情,給我很多錢也行!
你以為對方要的是錢?實際上要的是愛!
這是潛意識影響對我們認知以及行為的部分。
「教好一個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
用「溫柔而堅定」去守護你的規則
指出孩子行為的問題,但不必張揚,不貼「標籤」,不去否定孩子整個人
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你認為什麼是應該的,什麼是不應該的,並且告知結果。
聽孩子說感受,別總以自己的角度與臆想去武斷評價
別吝嗇對他的認可和稱讚,記得肯定孩子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站在身後支持孩子
而傷害孩子最深的,莫過於言行。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孩子學會指責、推脫自己的責任;
小時候在吼叫中長大的孩子,長大了也會吼自己的孩子。
那些看不見的傷害所造成的的後果,是因為我們低估了童年時期所遭受的痛苦,我們以為只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傷痛會癒合,從而否定這些痛苦。
打在身上的傷痕會消失,罵在耳朵裡的那些難聽的話也煙消雲散,
可是,烙印在心底深處的痛,卻依舊把一個個原本鮮活的生命,困在原地。
在我說療愈原生家庭傷痛的時候,絕不是要你去跟父母掰扯這些事情,讓你秋後算帳。
更不是要去找誰討回公道,跟睡著的人,說不了清醒的話。
他們都是那麼長大的,他們不覺得做得不恰當。
如同我們覺得父母頑固不化一樣,我們也在頑固不化地,對下一代執行小時候受到的語言暴力。
看見父母的局限,穿越這份局限,你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孩子,你有力量為你今後的幸福負責。
覺知過往,走出過往,改變的當下的教育方式,才能終結。
成年之後,人要有足夠的自省意識,我們可以擺脫曾經的陰影,完成自我療愈,勇敢邁向新生。
有些人能從原生家庭走出來,而有些卻被它禁錮一生。
與其讓孩子一生都治癒自己的創傷,父母能給的最大幸福就是用溫暖來奠定孩子一生的底色。
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小賢心理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實用心理學
如需心理諮詢、塔羅牌佔卜、商務合作,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