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藥正確、適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劑量超出醫書記載幾十倍都沒有危險。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醫師毛煒表示,根據文獻,既有服用10克小劑量附子一次就出現中毒反應的報導,又有在搶救危重病過程中,24小時內用量超過500克而不出現中毒反應的例子。其實劑量大小與會否中毒沒有絕對的正比關係,中毒與否還牽涉到其他多種誘因,而且不同的藥典記載的劑量範圍也不同,暫沒有統一結論。
她表示,中醫界對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種觀點:一種畏附子如虎狼,索性棄用此類藥物;一種認為附子毒性劇烈,應當小劑量使用,如《中藥大詞典》中附子的用量為3克~9克;第三種觀點主張根據病情的不同以及個體的差異選擇劑量,常用劑量在15克~60克;第四種是溫陽派主張的超大劑量使用附子,特別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腫瘤等疑難病症時,使用的劑量更大,起始劑量多在45克~75克之間。
導致附子用量差異巨大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對古今劑量換算認識的不同。目前,藥典、教科書多認為張仲景所處的東漢時期的1兩相當於現代的3克,但據現代一些醫史學家的考證,當時的一兩應相當於現代的15.625克,兩者相差5倍多。毛煒解釋。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學術流派、不同醫家之間認識和經驗的不同。
附子被中醫奉為保命要藥
據介紹,附子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旁生塊根。味辛甘,性大熱,有毒。主要產於四川、陝西、雲南等地。早在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於它功效的記載: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由於附子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逐溼等功效,因此是常用的溫裡補火要藥,也被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把附子、人參、大黃、熟地共列為藥中四維,即是治病保命的要藥。
在現代臨床中,附子常用於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壓狀態、冠心病及風心病和多種疑難疾病。據統計,在500張常用著名方劑中附子的使用頻率為13-20%,是歷代醫家治療危急重症和疑難雜症的常用藥之一。
中藥含附子熬藥時切莫加冷水
必須明確指出的是,附子是有毒中藥的典型代表,用好了可以拯救患者,使用不當會造成嚴重毒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毛煒表示,附子中毒絕非只和劑量大小有關,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很多,包括藥材質量不好、炮製方法不當、長期過量使用、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當等。
我們臨床發現,很多市民不懂正確煎煮含附子的中藥。這類藥一般要先煎附子1~2小時。掌握火候有一個訣竅:取一片煎過的附子,咬一口慢慢咀嚼,如果沒有麻口的感覺,表明煎煮火候到了,這時可以放入其他藥物,如果仍感覺麻口,則需繼續煎煮。因此,很多有經驗的中醫生通常會在處方中附子這味藥的右上角或後面註明先煎,去麻。
另外,煎煮含有附子的中藥一般耗時較長,有些市民煮藥時發現水幹就中途加冷水。這樣可能增加附子的毒性,應屬大忌。毛煒說,煎藥前應充分估計好水量,一次性加夠;如果中途發現水快煎幹,應該先關火、待藥冷卻後再加入適量冷水,然後重新開始煎煮、計時;即使中途加水,也一定要加開水。
中藥材附子,有毒,使用不當可致人體呼吸中樞麻痺、引起心臟驟停;但同時它又被譽為中醫要藥,從醫聖張仲景到現代醫學名家,不少人用它讓患者起死回生。然而,不同的藥典、教科書、流派,對於附子的劑量使用範圍卻觀點大相逕庭。超出老祖宗經典藥量用附子會否中毒?除劑量大小外,藥材不好、炮製、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當等都可導致中毒發生。
附子配伍運用匯粹
附子味辛、甘,大熱。主入心、腎、脾經。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陰盛陽衰,大汗亡陽,吐利厥逆,虛寒瀉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氣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無處不到」(《本草經讀》),能上助心陽通脈,中溫脾陽健運,下補腎陽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陽,最善溫腎氣、補元陽、救厥逆、祛寒溼、除痼冷,為溫裡回陽,救逆固脫之要藥。
虞摶謂:「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風寒;引溫裡藥達下焦,以除在裡之冷溼。」《傷寒蘊要》謂:「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建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本草正義》曰:附子「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重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真有寒,無可不治。」附子是中醫臨床的一味要藥、峻藥和猛藥,因其能起沉痾、拯垂危而受到古今眾多名醫的推崇。如明代名醫張景嶽把附子列為「藥中四維」之一。他說:「夫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乃藥中之四維……人參、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黃者,亂世之良將也。」清代名醫陸懋修稱:「藥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黃、附子、人參。有此四藥之病一劑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則不能。」
現代名醫吳佩衡則把附子、乾薑、肉桂、麻黃、桂枝、細辛、石膏、大黃、芒硝、黃連列為中藥十大主帥,指出「此十味藥品,餘暫以十大主帥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已故名醫何紹奇謂「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補,可寒可熱,可行可止,可內可外,隨其配伍之異而變化無窮,用之得當,療效卓著,在群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說它是『百藥之長』,是並不過分的。」從上述昔賢論述中,足見附子在名醫心目中地位之重。
自漢張仲景以降,歷代善用附子之醫家舉不勝數,近代更有以附子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吳附子(吳佩衡)、李附子(李彥師)、附子先生(傅夢商)等,他們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療效,並善用附子而充分發揮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醫林佳名。然則,附子性大熱,力峻猛,有大毒,臨床應用顧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屢見不鮮,故有「終身視附子為蛇蠍」者。故惲鐵樵曾說附子「為最有用亦最難用」。之所以會出現附子中毒的情況,除認證欠準、劑量失宜、煎煮不當、服法欠妥、機體對藥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當也屬常見。故本文擬對歷代著名醫家運用附子之經驗中關於附子的配伍方面進行收集整理,為充分發揮附子之獨特療效,提高醫療質量添一綿薄之力,不當之處,尚請賢達指正。
一、附子配乾薑
附子長於回陽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徹內外上下。乾薑具有回陽通脈之功,守而不走,溫中回陽。二藥配伍,相須並用,乾薑能增強附子回陽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說:「附子無姜不熱」。且附子有毒,配伍乾薑後,乾薑能減低附子毒性,附子配乾薑有增效減毒之功。故附子用於亡陽證,常與乾薑配伍。附子配乾薑被稱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湯即姜、附、草同用,以溫中散寒,回陽救逆。附子配乾薑尚有溫腎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烏梅丸雖用姜附,卻旨在散寒止痛。主要用於:
1、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或大汗、大吐、大瀉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脈微欲絕等亡陽證。
2、治脾腎陽虛之慢性腹瀉,如《附子配伍治六頑疾》治張男患慢性洩瀉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後小腹冷痛,必以熱毛巾溫敷,其痛方緩,舌胖苔白膩,脈沉細。大便常規正常。用附子6g,乾薑10g,黨參15g,炒白芍15g,烏梅6g,蒼朮10g,隨證加減,調治20多劑而獲效。
二、附子配肉桂
三、附子與桂枝
附子溫腎陽,通行十二經,逐寒祛溼止痛,通利關節,可祛深伏之寒溼。桂枝溫經散寒,橫通肢節,可解肌散表淺風寒。二藥合用,相得益彰,溫通心腎陽氣,散寒通經止痛功效益增。主要用於:
1、陽虛外感風寒溼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於桂)。
2、心陽虛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則心力不支,脈細弱或結代(桂大於附)。陳妙峰用二藥又配黨參、黃芪、麥冬、丹參、炙甘草治療陽虛型心律失常,認為附子強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竇房結功能興奮性增強,改善傳導功能,對緩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隨證選用10—30—45克。張伯叟經驗治療心痺(冠心病、心絞痛),溫陽通陽善用附子、桂枝,特別是附子一味,既能溫陽又能通陽,尤於桂枝。
四、附子配烏頭
附子性大熱有毒,能散寒燥溼,除痺溫中,通陽止痛。烏頭性溫有大毒,辛散溫通,能搜風除溼,逐寒開痺,破積散結;二藥合用散寒袪溼功倍,除痺止痛效靈。主要用於:風寒溼痺,肢體關節苦痛;寒邪所幹之胸痺、脘腹疼痛。
五、附子配細辛
附子溫裡扶陽,散寒滯通經脈。細辛外散風寒,內祛陰凝,溫通腎氣,開通諸竅。二藥合用,溫通宣散,徹表入膀胱經,徹裡入腎經,相得益彰,共奏溫陽散寒凝,蠲痰飲,暖胞宮之功。二藥表裡兼顧,陽復表解,在內之寒附子溫之細辛助之,在外之寒細辛疏之附子輔之,加強溫陽解表、散寒止痛功效,為止痛要對。《本草匯言》:「細辛,佐姜、桂能驅臟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李杲:「細辛,治邪在裡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主要用於:
1、陽虛感冒,形寒肢冷,頭身疼痛,骨節疼痛之症。
2、風溼關節疼痛難忍,屈伸不利之證。
3、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屬陽虛寒凝者。但有觀察認為細辛有誘發心房纖顫之可能,故對有心房纖顫傾向者應慎用。
4、陽虛寒凝水飲咳喘,用為要藥。龔志賢自擬扶腎蠲飲湯,用附子30克、細辛6克、乾薑12克、桂枝12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方中取附子溫陽化飲,細辛散寒蠲飲之功,而有較好療效。
5、用於治療腎陽不足,寒凝胞宮之痛經、閉經、不孕。如朱久之用治子宮寒凝不孕可獲得溫陽暖宮散寒凝種子之效驗。
六、附子配花椒
附子、花椒同為辛熱之品,有溫裡散寒之功。附子善入腎經而溫陽氣,溫腎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較峻。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溫中止痛,暖脾止瀉作用較強,二藥並用,脾腎同治,相輔相助,通陽散寒,溫中止痛之力極強。主要用於:
1、中焦虛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
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七、附子配半夏
附子大辛大熱,補命火回陽救逆,溫中土散寒消陰,祛風勝溼,溫經止痛,通行十二經脈,上下表裡,無所不到;而半夏辛溫,豁痰逐飲,消痞散結,降濁止嘔,降氣平喘。二藥配伍,散臟腑、經絡、表裡、上下的痰飲停滯,使陰寒得散,脾腎得溫,水溼得化,痰飲得消,則陽虛痰濁痞嘔諸症自除。主要用於: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脈沉遲弦緊或虛而無力等。吳佩衡常用四逆湯合二陳湯加麻黃、細辛治一切肺部痰飲陰證,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表證顯著者用小青龍湯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
註:「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烏頭,而川烏、附子同出一物,理應半夏亦反附子了。清 張璐《本草逢原》如是說,近代名醫張錫純亦稱「附子烏頭天雄皆反半夏」。近代習慣用法及當今教材,多認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應用。然而,半夏附子配用歷有記載。如《金匱》附子粳米湯,《扁鵲心書》附子半夏廣皮生薑湯,《傳言適用方》太一丹,《千金方》半夏湯、附子五積散,《證治準繩》小半夏湯,《張氏醫通》附子散。據陳馥馨氏統計,在《普濟方》和《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含十八反組對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數最多,達163方,可見其配伍應用的普遍性了。
半夏反附子,畢竟是前人教訓的總結,出現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鮮品,毒性過大;或炮製不得法,毒性殘留;或用量過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藥,時間過短;或藥後飲酒,溫浴;或季節環境溫度過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個體差異,對二種藥物有不良反應等等。然而實踐證明,只要注意防範,如法應用,不必禁忌。
八、附子配鹿茸
附子溫陽散寒,止痛,有陽無陰,走而不守,有回陽救逆之力。鹿茸壯腎陽,退虛寒,有益精血作用,守而不走,能攝精固陰。二藥配伍,相須互補,溫命火填精髓,壯陽散寒止痛。主要用於:
2、風寒溼痺。
九、附子配艾葉
附子配艾葉溫經暖宮。主要用於:衝任虛寒,經閉,腹痛等症。
十、附子配胡蘆巴
附子配胡蘆巴,二藥皆能溫陽散寒止痛,相配則效力更著。主要用於:陽虛寒溼內盛之小腹及下肢冷痛等症。
十一、附子配麻黃
附子大辛大熱,峻補元陽。麻黃辛溫,發汗解表。二者相配,一攻一補,助陽解表,用於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可以避免陽虛無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後更加傷陽。使之汗中有補,汗出不傷正;補中有散,扶正而不礙邪。附子具有溫腎壯陽,化氣行水之力,麻黃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合而使用,溫陽利水消腫之功頗佳。
另外,附子辛熱,溫通經脈祛裡寒。麻黃辛溫,宣通經絡散外寒;相配則溫經通脈,助陽散寒。
代表方劑: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主要用於:
1、外感病,如支氣管炎、哮喘、陽虛外感、寒性咳嗽等。
2、經絡骨節病,如風溼痺證、面神經癱瘓、半身不遂等。王大經體會二藥合用能增強溫陽散寒除痺痛之功,善用二藥配伍治療寒溼痺痛。
3、心血管疾病,如病態竇房結症候群等。應用的方面很廣,但鮮有用於水腫者。近年藥理發現麻黃、細辛、附子三藥配伍,能加強麻黃抗過敏反應的功能。
4、心腎陽虛咳喘。虛喘不忌麻黃,肺心病痰飲咳喘、水腫,可隨證選用三拗湯、越脾湯、小青龍湯合真武湯加減有較好療效。顏德馨治哮喘之偏於寒勝者,最喜冠此兩味。董建華也善配用二藥助陽平喘,對心腎陽虛,痰飲咳喘,或兼有外感風寒者,用之頗有溫陽化飲、宣肺平喘功效,常又與白果、五味子等配伍,虛喘用麻黃的劑量宜隨證酌定,有的體會虛喘用麻黃的劑量為治實喘的12,一日量掌握在3-6克為宜。邱祖萍將附、麻與生脈散相伍為用治療肺心病合心衰,認為附子溫腎壯陽、化氣行水,麻黃宣肺平喘、發汗利水,且二者均具強心作用,故能茯效。
5、麻黃宣通寒滯提高心率以治標,附子溫心腎陽氣以治本,為治療心腎陽氣不足遲脈症的常用有效配伍。附子能提高竇房結功能並改善房室傳導阻滯。範昌華治療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逐漸增加淨麻黃60—120克,熟附子15—30克,並配伍細辛4—15克。範氏的經驗用量可供參考。但有認為麻黃、細辛增加是拔苗助長。
6、陳耀堂運用二藥治療中風偏癱屬肝陽不足,陽虛生風者。
7、腎炎腎病屬陽虛表寒之水腫、咳喘。
十二、附子配人參
附子善溫陽散寒,具有回陽救逆作用。人參善補五臟元氣,具有益氣救脫作用。二藥配伍,互補協調,上助心陽,下補腎陽,中益脾陽,補益元氣,回陽固脫,附子得人參則回陽而無燥熱傷陰之弊,人參得附子則補氣而兼溫裡之功。吳謙云:參附「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於烏有之鄉,傾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傷寒蘊要》:「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者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人參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王道也;黑附子回陽,霸功赫奕,」柯雪帆:「回陽救逆的附子與大補元氣的人參配伍是溫與補的結合,又是陽與氣的相互促進,有協同配合作用。單用附子溫陽,雖一時陽氣恢復,恐難持久。《傷寒論》有『脈暴出者死』之誡。若單用人參,元氣雖能恢復,元陽未振,陰寒之邪難以消散,有再次厥逆之險。參附相配才能有效挽救重危病人垂絕之陽氣。再者,附子辛熱,人參甘平,二者相配能起協調平衡作用。」主要用於:
1、重病、久病、失血致元氣大虧、陽氣暴脫之大汗、肢厥、息微、脈沉微欲絕或浮大無根。
2、寒溼所致骨節、胸腹疼痛諸證。
3、附子配人參為參附湯,以此製成的參附註射液,臨床廣泛用於心衰、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搶救,使用方便,療效更著。
4、祝味菊亦常用之認為這是傷寒少陰病出現虛脫時的無上妙法。
參附相伍若用於扶陽復脈,附子宜生用;用以溫經散寒止痛,附子宜炮用。
但因人參物稀價昂,近人經驗,以黃精、甘草各一兩或黨參一兩代替人參,可收到同樣療效。
十三、附子配黃芪
附子入心、腎,溫補護陽,既溫腎陽,又溫脾陽。黃芪入肺、脾,健脾利水,益氣固表。二藥合用,心肺雙補,脾腎同治,補火生土,有溫陽利水,益氣固表止汗之功。《本草逢源》:「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託已潰癰瘍。……同桂枝、附子則治衛虛亡陽汗不止,為腠理開闔之總司。」主要用於:
1、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等症。
2、水腫,小便不利,四肢不溫,畏寒等症。
十四、附子配茯苓
附子辛甘大熱,補火助陽,溫腎散寒止痛;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滲溼。二藥配伍,溫腎健脾利水,溫陽散寒,除溼止痛。茯苓得附子則補火生土,使水有所歸;附子得茯苓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主要用於:
1、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四肢浮腫,小便不利,惡寒脈沉,或腹痛下痢。
2、陽虛寒溼內侵,氣血凝滯而見骨節疼痛,惡寒肢冷,脈微而沉之證。
十五、附子配白朮
附子溫腎暖脾,散寒除溼,補火生土。白朮補益脾氣,溫運脾土,燥溼利水。二藥配伍,有溫陽散寒,健脾除溼,利水,通經絡之功,並有脾腎兼治之作用。張元素:「附子以白朮為佐,乃除寒溼之聖藥,溼藥少加之引經。」主要用於:脾腎陽虛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洩瀉、眩暈、便血及風溼關節痺痛等證。(註:術、附並用,若用於除痺,附子量宜大;若用於溫陽,利水止瀉,白朮用量宜大。)
十六、附子配甘草
附子辛甘大熱,能回陽救逆,其性峻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驅散寒溼之邪。甘草甘平,具甘緩之性,與峻藥配合能起緩和作用;有補中益氣之功,與溫熱藥相配,能增強溫補功能;有解毒功能,能減輕附子的毒性。二藥配伍,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且甘草有補土伏火之功。實驗證明甘草與熟附子一起煎煮使後者的毒性大為降低。《景嶽全書 本草正》:「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後緩;附子性毒,得甘草而後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後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後調營衛。」《湯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主要用於:
1、風溼痺證,骨節疼痛,不得曲伸。
2、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十七、附子配當歸
附子溫陽散寒止痛,純陽無陰之品。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二藥一散寒一補血,一溫經一調經,一強陽一滋陰,互補為用,具陰陽兼顧、剛柔互濟之妙義,當歸滋潤可制附子溫燥,並引附子入血分,則溫運之力更宏,附子溫通可助當歸活血通經。二藥配伍,補血而奏溫通之功,溫經而具養血之效,助陽溫經、補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顯著。《湯液本草》:「當歸,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陽,以其脾裹血;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主要用於:
1、血海虛之月經不調、後期不行以及血證、痛經之屬虛屬寒者。
2、胸痺,心痛。
十八、附子配生地
附子溫通心陽,而較剛燥,生地養陰,通心脈,而柔潤。二藥合伍,溫陽以生陰,滋陰以化陽,剛柔相濟,陰陽兩調。主要用於:
1、用於治療心臟疾病。陳蘇生經驗,生地黃強心,兼能清熱養陰,得附子之通利,有利於心臟傳導功能的恢復和心肌炎的消除。二藥剛柔相濟,削減附子之燥烈,發揮附子「是心臟之毒藥,有是心臟之聖藥」的配伍效應。附子溫陽強心、生地滋陰強心,含有益於心臟功能的微量元素,能促進組織復新,恢復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故二藥合伍對多種心臟疾病很是適宜。風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齊、房室傳導阻滯等屬心陰陽兩虛或心陽不足者均可選用且用為要藥。張伯叟體會心律失常屬寒熱夾雜,陰陽互損之證,用附子配伍地黃、麥冬,常可取效。
2、類風溼關節炎用之頗宜。姜春華認為,生地黃,《本經》稱之有「除痺」、「逐痺」之功。故治頑痺常用大劑量地黃,用至150克,加入溫經通絡複方中,溫痺清營,扶正驅邪,剛柔相濟,療效較激素加抗風溼藥為勝。
3、慢驚風屬陰陽兩敗之證,涼潤有忌,溫補有慮。二藥合伍甚為適宜。程門雪善用附子理中地黃湯治之,可獲良效。
十九、附子配熟地
附子溫腎助陽,性燥烈。熟地黃補陰養血,性滋膩。附子稟純陽而主動,走而不守;熟地黃稟純陰而主靜,守而不走。二藥一溫陽、一補陰,互補協調,陰陽雙益。附子可制熟地黃之滋膩,熟地黃可緩附子燥烈。二藥合用,補而不膩,行而不散,補陽之中寓以陰配,益陰中寓以陽助,為兩補陰陽之妙劑。
《本草經讀》:「仲景用附子之溫有二法:雜於苓、芍、甘草中,雜於地黃、澤瀉中,如冬日可愛,不虛法也;佐以姜、桂之熱,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陽之法。……」主要用於:
1、陰陽兩虧的疾病,祝味菊對此均用附子與熟地,再配合巴戟天、淫羊藿等,頗有效果。
2、陰疽,祝氏曰:陰疽之病,皆緣人體正氣無力抵抗外來之細菌。治療之法必須增加人體之力量,使其由陰轉陽,方為順事。故祝氏治陰疽,每以陽和湯為主,再加附子。
二十、附子配白芍
附子溫陽散寒通經,回陽救逆。白芍養血斂陰,緩急止痛,和營柔肝。附子以溫腎之真陽推動臟腑氣血,助白芍滋養陰血。白芍酸收斂陰,兼緩附子燥烈,使溫陽散寒而不傷陰耗血。二藥一陽一陰,一熱一寒,一散一收,一剛一柔,一動一靜,合用回陽而益陰,溫陽而養血,祛寒而止痛,溫而不燥,養而能通,共奏溫陽散寒,養血和營,養陰和陽,緩急止痛之功。《古今名醫方論》趙羽皇:「……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斂陰氣,陰平陽秘矣。」附子配白芍,見於《傷寒論》附子湯。主要用於:
1、虛勞裡急,腹痛攣急拘緊屬陽虛血弱者用之頗有效驗。
2、陽虛肝寒脅痛,少腹拘急,痛經等用之也宜。何子淮用附子回陽逐寒,芍藥和營止痛,治寒凝胞宮之痛經,溫陽逐寒而不傷陰動血。
二十一、附子配薏苡仁
附子溫中通陽,散寒止痛;薏苡仁上清肺金之熱,下利腸胃之溼,能舒筋緩急,通利關節,附子配薏苡仁溫陽化溼,除痺止痛。主要用於:
1、寒溼痺痛,關節痛甚者及小腿腓腸肌痙攣疼痛。
2、現代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治療慢性闌尾炎、闌尾膿腫、闌尾包塊效果較好。
二十二、附子配蒼朮
附子辛甘大熱,補火助陽,散寒止痛。蒼朮辛散苦燥,能祛風溼。二藥合用散寒除溼。主要用於:急慢性關節炎及痛風等。
二十三、附子配虎骨
附子溫陽散寒止痛;虎骨辛通溫補,壯骨強筋,散寒通絡、止痛。相配有強筋骨、散寒止痛作用。主要用於:風溼痺證之關節筋骨疼痛。
(註:現在虎骨屬于禁用藥品,此藥對列此僅供參考)
二十四、附子配丹參
附子為強心要藥,丹參能入心包絡破淤,二藥合用,可直達心包絡溫陽活血。主要用於:胸痺心悸脈結代。
二十五、附子配酸棗仁
附子溫通心陽,興奮強壯,強心。酸棗仁滋養陰血,益心肝安心神。二藥辛通酸收,溫陽養陰並施,溫而不燥,養而能通,興奮寓靜養,共奏溫心陽養心陰安神之功。主要用於:
1、祝味菊經驗,二藥配伍具有強心之效力,勝於西藥之毛地黃,夫毛地黃之強心,固為西醫所推崇,但藥效不能持久,何況毛地黃對有些病人有副作用,而附子、酸棗仁之強心則無此流弊。常於辨證中加用二藥,重用附子18克,酸棗仁30克,有較好溫養強心作用。
2、陳蘇生經驗,二藥合用能調節心血管系統植物神經功能之紊亂,治心動過速,脈來早搏有效。從中醫辨證應以心陰陽兩虛,陽虛無以溫陽心神,心陰血不足無以柔養而虛煩不寐,心悸,心動過速,脈細數或脈律不齊者為宜。
3、藥理研究認為,二藥各自有導致心律不齊或心搏停止的可能。臨床雖然多配伍應用,但仍需注意觀察。
二十六、附子配磁石
附子藥性剛燥,氣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為溫裡扶陽要藥。磁石辛寒,為重鎮安神、益腎納氣、潛陽要藥。二藥合用,一主興奮主強壯,一主靜主抑制,動靜相合,溫陽不失升浮燥烈,鎮靜不失於沉降鬱遏,共奏溫陽鎮靜安心神之功。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溫腎潛陽,有溫下之力,而無熱上之弊。用磁石之重鎮,制附子票悍不守之性,令其直趨下焦溫腎陽,益命火。此藥對祝味菊善用之,並稱之為溫潛法,並云:「附子興奮,磁石鎮靜,興奮伍鎮靜,則失其興奮鎮靜而為強壯矣。」「氣虛而興奮特甚者,宜與溫潛之藥」,「神經衰弱者,易於疲勞,又易於興奮」;章次公、陳蘇生也善用二藥配伍。章氏謂:「有些失眠患者,單純用養陰安神、鎮靜藥物不佳時,適當加入桂、附一類興奮藥,每獲佳效。」陳氏稱:「附子加磁石,興奮加鎮靜,具強壯之功,能抑制虛性興奮。」主要用於:
1、用治心腎陽虛,虛陽上浮,擾心神而心悸心慌、不寐、耳鳴耳聾、眩暈、咳嗽、咯血、口糜等有良好溫養鎮潛之功。陳蘇生善用二藥相伍治心悸、失眠等神經衰弱症有卓效,但有房室傳導阻滯不用磁石。陳氏用二藥又配棗仁,體會有安撫調節作用,對長期失眠,形神具憊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動過速,脈來早搏有較好效驗。朱良春對失眠久治不愈,疊進養陰鎮靜藥無效時,恆用溫補鎮攝選磁石配仙靈脾收效較佳。
2、徐仲才經驗,高血壓病人脈細,夜尿頻多者,特別是第二、三期的病人,常表現為上盛下虛。附子配伍磁石、石決明、二至丸,或黃芩、地龍。以溫下引火歸原,鎮靜平肝,取得較好療效。
3、程門雪則喜用附子與牡蠣、石決明、地骨皮、白薇配伍,有纈抗緩和之義。胡國俊也用附子配牡蠣交通心腎治心腎不交諸證。
4、祝味菊治感冒正虛陽浮,邪氣外幹者,取桂枝、白芍、杏仁加附子、磁石、石決明等。
二十七、附子配羚羊角
附子回陽救逆,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羚羊角清熱散血解毒,平肝熄風。二藥一動一靜,一溫一寒,合用具有兩大作用:1、交濟陰陽肝旺於上,腎虧於下,肝腎不交,母子分離。今用羚羊角鎮肝逆,使其從上達下,附子鼓動腎陽,蒸發腎水,使其從下涵上,二者得交,則肝腎同歸於平矣。2、扶陽長陰「陽無陰則不長,陰無陽則不生。」在育陰滋水的同時,可兼用扶陽以促進腎水的蒸發,因此,古人亦多用附子配合滋腎藥中。且羚羊角能制肝木之剛,附子能固腎中之陽,兩者並用,即扶陽長陰之義。主要用於:
1、祝味菊經驗,羚羊角治腦,附子強心,體虛而有腦症狀者最宜。對陽虛而沉寒痼冷滯於脈絡所致頑固性偏正頭痛如掣,畏寒喜包裹等用之甚宜。
2、陽虛型高血壓,頭眩頭痛肢麻而冷用為要藥。對中風閉脫互見者,程門雪善用二藥配伍與人參、竹瀝、薑汁、至寶丹、導痰湯同服,頗收效驗。
二十八、附子配石決明
制附子能鼓動命門之陽,蒸發腎水,使其從下濟上。石決明能鎮肝陽之上逆,使其從上達下,二藥寒熱並用,水火交濟,可促使陰平陽秘。主要用於:水火不交之心悸、怔忡;肝陽夾痰熱上犯清竅之頭目昏痛;腎陽衰微,肝火亢盛之失眠、癲狂等神志病,每獲良效。徐小圃用附子配磁石、龍齒育陰潛陽,亦與此法相同。
二十九、附子配代赭石
張錫純云:代赭石「能生血兼能涼血,其質重墜」,苦而微寒,主入肺經,和辛熱又走而不守的附子相配,一寒一熱,一靜一動,有調燮陰陽,固澀衝任之效。主要用於:
1、崩漏,胡翹武認為凡體素虛寒或陰病及陽,血分有熱之崩漏者,如用止血劑少效,可試用赭石配附子。
2、近人還有將二藥共配甘松、藜蘆、凌霄花、石菖蒲治癲癇的報導。
三十、附子配生石膏
附子溫通心陽,回陽救逆。生石膏清宣肺熱平喘,清透陽明氣分邪熱,生津除煩。二藥辛寒辛熱並行,溫陽清洩並施,相輔相成,清不傷陽,溫不傷陰,陰陽互化。主要用於:
1、姜春華經驗生石膏有減弱心力的副作用,與附配伍,互制互濟,溫陽清熱,各展其長。溫熱病,氣分邪熱熾盛,耗傷心陽,心力不支而致虛脫、休克、心力不足用為要藥。如肺熱壅盛之肺炎合併心衰,可用麻杏石甘湯合附子,甚者又加人參龍牡,有溫陽救脫,清宣肺熱之功。
2、近代祝味菊先生以附子配石膏治高熱,認為二藥同用,一以制炎而解熱,一以扶陽而固本。附子之溫,固可減低石膏之寒涼,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石膏之寒,已是抵消附子之溫,然附雖失其熱,而不減其強心之作用。體質虛弱而炎熱不過盛,可重附而輕膏;體質略虧而炎熱頗盛,又可重膏而輕附。
3、徐小圃先生治小兒暑熱症(又曰夏季熱)有以附子、石膏同用者。此病主症為發熱、頭額幹灼、煩躁、口渴多飲,但又兩足不溫、小便頻多且清。徐先生認為是元陽虛於下,邪熱淫於上,故創製清上溫下方來治療。清上用黃連,溫下用附子,又伍以磁石、龍齒、覆盆子、菟絲子、桑螵蛸、縮泉丸、蛤粉、天花粉等,有時也加石膏清熱。徐氏哲嗣徐仲才先生也曾治很多小兒暑熱症,主用清上溫下法,清上用石膏、黃連、蓮子心等,溫下主要用附子效果良好。又如走馬牙疳重症,症見唇腐齒脫,腮穿顎破,一般總以為胃火熾盛,徐小圃先生治此,也以清胃洩熱為主,但遇兼見腎陽虛徵象者敢用附子於清熱藥中。
4、用於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心煩發熱,肢冷腹痛,屬陽明厥陰二經同病者及重症消渴證。如清代舒馳遠治天慶班小生患痢,其症上身發熱,下身作冷,認為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心中煩熱為陽明裡熱,用石膏;口苦咽幹為少陽腑證,用黃芩;食不下屬太陰用黃芪、白朮、半夏、砂仁;身重多汗為少陰亡陽,用熟附子、炮姜、破故紙;厥逆腹痛為厥陰裡寒,用生附子、吳茱萸,一劑病減。又如譚一松治一口渴患者,主訴口乾欲冷飲,多飲多尿,尿色清,納呆,畏寒,舌苔黃厚白膩,舌質淡。證屬上熱下寒,氣不布津,擬升清降濁,清上溫下。其方用石膏20g配附子2g,意在借附子的辛熱,推動石膏發揮止渴作用。
5、胡翹武認為二藥性味功用殊異,但不論時病或雜病,凡本虛標實或寒熱相雜出現下列三種情況之一者,即可放手運用:肺經蘊熱,腎氣虛寒;裡熱熾盛,表虛自汗;風熱上受,寒水下搏。
6、治風水、咳喘、疹出難透、外科癰腫、痺證(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表現為局部關節紅腫熱痛,卻又畏寒喜暖即是)等。如張伯臾先生治一慢支繼感、肺心病患者,症見咳嗽、氣急、口渴,四肢不溫,兩足浮腫,寒熱錯雜,治頗棘手。因之擬麻、杏、石、甘、魚腥草、開金鎖清熱豁痰以治標,附子、黨參固本扶陽以治本,剿撫同施,頗獲效果。相類似的如孟澍江先生治一慢支、肺心病患者,初診投以麻杏石甘湯3劑。藥後身熱減退,咳喘較平,但心悸、胸悶頗甚,氣不接續,下肢浮腫,小溲短少。二診於上方中加入附子、澤瀉,5劑後諸症悉平。病家一面新感外邪,痰熱較盛,一面素體不足,心腎陽虛,初診急者治其標,複診則標本兼顧,清熱扶陽同施,起到了清而不損陽,溫而不助熱的效果。又如何紹奇先生治一患兒,4歲,麻疹5日尚未出齊,疹色紫紅而黯,神昏譫妄,手足抽搐,咳喘痰鳴,體溫38.7,面色蒼白,額汗不溫,手足發涼,山根發青,心率128次/分,脈細數,舌質紅,苔薄黃膩。認為是痰熱壅肺,熱入心營,引動肝風,邪實於內,而正已不支,為內閉外脫之危症。方用麻杏石甘、羚、鉤、銀、翹等味,配合參、附、龍、牡,3日後痊癒出院。
三十一、附子配知母
附子溫心腎陽氣,溫經止痛。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二藥溫陽寒潤並用,相輔相成。氣怯而津液不足者,於附、桂等溫燥劑中,重用知母,使其無溫燥之弊,而大有生津之功。主要用於:
1、傷寒病人有津液不足者,二藥溫陽以生津,確有功效。
2、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兩虛之煩熱、口乾消渴、不寐均可選用。
3、凡是類風溼性關節炎有低熱者,不論實熱、虛熱皆可應用,王大經認為知母滋陰清熱,消腫,附子配知母,既能祛其邪熱,又可制約附子之燥烈。
4、尚可治熱病口渴欲飲而心陽不振。
三十二、附子配大黃
附子溫心陽通脈,溫脾陽助健運,溫腎陽益火,溫經散寒止痛。大黃蕩滌胃腸積滯而洩濁,瀉血分實熱,清熱解毒,祛血熱瘀滯。二藥寒溫並用,溫清並施,補瀉兼顧,清熱無傷陽之弊,溫陽無劫陰之害,溫陽之中具有導滯之功,通而拔邪,推陳出新,共奏溫陽活血,洩濁解毒之功。「
大黃與附子為伍者,皆非尋常之症。凡頑固偏僻難拔者,皆涉於陰陽兩端。為非常之配伍。」清代醫家徐靈胎指出"附子補火以溫積寒,大黃通閉以除結熱。寒熱各制而合服之,是偶方中反佐之奇法也",方治"陽虛熱結,心煩,惡寒汗出,便閉,脈沉者"。溫病學家吳鞠通則將附子大黃用於寒疝之痛,稱其配伍為"苦辛溫下法"。清末四川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善用附子瀉心湯加肉桂治療淋症,他說:"方書多用利水清熱之品,是治熱結一法,而遺化精一法。餘意方中加安桂二三錢,以助附子之力,而又能化氣,氣化精通,熱解邪出,何病淋之患哉?"主要用於:
1、腎陽衰微無以溫陽化氣利水排毒,溼毒滯留或泛濫均可選用。如慢性腎炎尿毒症屬陽氣虛衰者,用之得當,對緩解病情有利。附子大黃,寒熱並用,溫陽降濁。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大黃可使腸道再吸收增加,致合成尿素的原料胺基酸量減少,使血中的必需胺基酸濃度增加,致尿素氮合成體蛋白;可抑制體蛋白分解,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進肝腎組織合成尿素減少;可促進尿中尿素氮的排洩。
2、陽虛寒溼痺痛,血脈瘀滯,溼濁痺阻,又配伍細辛,取大黃附子細辛湯治之有較好療效。類風溼關節炎胃腸有積熱鬱結,大便乾結,血沉增快者用之甚宜。張伯叟治療痺痛日久,寒熱錯雜者,常將大黃與附子或烏頭合用,取得很好療效。
3、陽虛熱痞,吐血衄血,口舌生瘡,頭暈痛也宜選用。常用附子瀉心湯,取其辛通苦降,洩熱消痞,溫陽降火之功。
4、對寒疝、睪丸腫痛、睪丸鞘膜積液等有較好療效。《止園醫話》:「中醫治疝之藥,率用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荔枝核、山楂核、炒玄胡等,輕證疝氣自當有效。甚則用附子,其效卓著。然以餘之經驗,最效之方,則為附子與大黃合劑。此種用藥,系大寒大熱同時並用,縱有古方,未免駭然。然餘實已經過數十年之臨床經驗,以附子、大黃,加入普通治疝氣之藥中迅收特效。」
5、呂中體會,凡寒凝氣滯,瘀積腫脹等病變形成之臟腑、經絡等局部疼痛用之頗效,配伍丹參效果更佳。瘡瘍紅腫疼痛、胃脘痛、復發性口腔潰瘍、尿路灼熱澀痛、乳房腫痛、帶狀皰疹在應證方中配用三藥有較好鎮痛作用。
6、用於痢疾、洩瀉:近代祝味菊先生用附子之溫配大黃之攻下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偉,嘗謂:治阿米巴痢疾雖用芍藥湯最驗,但必須與附子、熟大黃共用,效力方著。常用處方為黃附片(先煎)、當歸、芍藥、桔梗各12克,制大黃、肉桂、花檳榔、煨木香、陳枳殼各9克,黃連4克,炙甘草6克。章次公也善用二藥合伍再配白芍、杏仁、桔梗、當歸、地榆、馬齒莧、炮姜治下痢腹痛裡急,頗有療效。
7、董建華治療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對年老腎元早衰,肢體發涼,脈沉細無力,即於活血通絡方中加附子。一則取其溫腎助陽,二則取其溫腎化飲而痰濁自消。又加熟大黃與附子相伍,一寒一熱,相得益彰,協增療效。
8、祝味菊又善用二藥相伍治療頑固性蕁麻疹,也是取其溫陽活血洩濁之功。常用處方為黃附片(先煎)、黃芪、白芍、海桐皮各12克,生大黃、黃芩、防風、烏梅各9克,黃連3克。徐仲才治療慢性蕁麻疹寒熱夾雜型,用附子瀉心湯意,重用附子以振奮機體抗病能力,寓溫陽於寒涼之中,寒熱並行不悖,攻補各奏其功。
9、張伯叟治療老年冠心病凡心陽不足,兼有胃腸積熱或瘀熱互阻者,用附子合大黃。
10、賈何先、王輝武經驗,附子配大黃治咯血、胸痛、洩瀉。寒凝絡阻之咯血,陰結不通之胸痛,沉寒痼冷之腹瀉,皆可用之,一熱一寒溫通並行,性味功用雖相反可促使相成而收功。
11、近年來廣泛用於治療慢性結腸炎、慢性菌痢、復發性口腔潰瘍、慢性盆腔炎、慢性膽囊炎、尿毒症、慢性闌尾炎、慢性結腸炎、腎功能衰竭、晚期腫瘤等,凡見陽虛寒積、瘀滯不解者,均可使用。
附子與大黃的配伍應用,應注意:凡大便稀薄者,用制大黃;而大便秘結者,用生大黃。
三十三、附子配黃連
附子辛溫燥烈,回陽救逆之力最強,為峻補元陽,溫經散寒之要藥。黃連為苦寒瀉火解毒之要藥,尤長於瀉心胃實熱,止溼熱痢疾。二藥合用,一熱一寒,寒溫並用,補洩兼施,辛開苦降,陰陽相濟。即王旭高所謂:「黃連配附子能交水火於傾刻。」而尤在徑認為:「按此證,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或補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此方寒熱補瀉並投互治,誠不得已之苦心,然使無法以制之,鮮不混而無功矣。」黃連配附子,出自《傷寒論》附子瀉心湯。主要用於:
1、寒熱互結所致的心下痞滿,脘腹痞悶作痛,洩瀉不暢,嘔噁心煩而兼見陽虛不固,汗多惡寒,肢冷脈弱等症。對慢性胃炎屬胃陽不足,溼熱中阻用之較宜。
2、咯血、嘔血、口瘡、口糜、心煩不寐、足脛冷等屬上熱下寒者。
3、脾腎陽虛溼熱蘊結,寒熱夾雜之慢性瀉痢也用為要藥。
4、溼溫後期便溏。溼溫後期,發熱稽留不退,溼阻中焦,腑氣失和又致大便溏瀉不實,治療頗為棘手,此時若用附子配黃連,參入方中,可收意外之效。黃連燥溼洩熱,附子辛熱溫陽,可鼓舞中陽,透熱外出,又可反佐黃連厚腸胃而止瀉。
5、小兒肢冷無汗,渴飲尿多之夏季熱,療效也很好。(賈何先、王輝武《提高中醫療效的方法》重慶大學出版社1986年145-146頁)
6、心悸屬寒熱錯雜,陰陽互損,用之甚宜。藥理研究證明黃連小劑量能興奮心肌,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抗心律失常。二藥溫心陽清心定心悸作用較佳。張伯叟善用二藥合伍治療寒熱錯雜之心律失常而感心悸。
三十四、附子配柴胡
附子溫補心腎陽氣。柴胡疏肝解鬱,宣暢氣血。二藥合用,溫陽助疏達,條達助溫陽,相輔相成,共奏溫陽疏肝條達氣機之功。此為祝氏的配伍用藥經驗,是祝氏配伍運用附子最多的獨特經驗。主要用於:
1、祝氏治寒熱往來之瘧疾用附子配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有較好療效。
2、肝腫大脅下脹滿,祝氏又配當歸、芍藥,重者加三稜、莪朮,可使肝大縮小。
3、祝氏用三藥合伍配控涎丹、丹參、桂枝、白芥子、白芍等治療胸膜炎胸膜積液有一定療效。
三十五、附子配栝蔞
二藥相反,經驗不一。
1、張伯叟經驗,二藥相伍,溫陽寬胸,用治胸痺屬陽虛寒凝者,療效甚佳,並未見到毒副反應。因附子與烏頭雖屬同一植物,但畢竟不是一物。古人只論烏頭反栝蔞,未雲附子反栝蔞。
2、祝氏經驗,《金匱要略》栝樓薤白白酒湯治胸痺甚效,近世所謂風溼性心臟病頗類乎此,並認為若再加附子等振陽之品,其效更彰。
3、黃增峰經驗,附子配栝蔞薤白半夏湯治膽石症有獨特療效,並未出現不良反應。
4、施奠邦曾遇見一全身關節疼痛患者,伴胸悶不適,投附子栝蔞後,病人心中懊憹,噁心脘痛,嘔出大量咖啡樣液體,大便潛血試驗強陽性,這可能是疾病本身所引起,但前人有過記載,應該注意。
三十六、附子配茵陳蒿
附子助陽散寒,長於溫腎暖脾。茵陳蒿清熱利溼,專於退黃。二藥配伍,互補為用,攻補兼施,茵陳蒿得附子則陽復溼消,利溼退黃之功明顯,而避苦寒傷陽之弊。主要用於:黃疸屬於寒溼阻滯者。
三十七、附子配梔子
附子辛溫大熱,走而不守,溫陽散寒止痛;梔子苦寒,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涼血解毒。二藥一熱一寒,一溫一清,清熱而不傷陽,溫陽而不助熱。主要用於:胸腹疼痛見寒熱錯雜,脈細數而舌淡白,但口苦而小便清,陣痛反喜按,內熱肢反涼,用辛熱走散之附子,配苦寒解鬱之焦梔子治此症最為合拍。
三十八、附子配瞿麥
附子辛溫大熱,歸脾腎二經,功能祛寒助陽,溫腎止痛。瞿麥苦寒,歸小腸經,功能清熱通淋,活血通經。這兩味藥同用顯然是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但又是很少見的配伍。附子配瞿麥早見於《金匱要略》栝蔞瞿麥丸(附子、瞿麥、栝蔞根、茯苓、淮山藥)。後世對此方誤認為是治療水腫的利尿劑,或認為與腎氣丸功能相近,因而未被重視,近代臨床上將附子瞿麥這一藥對用於治療前列腺增生排尿不暢,取得較好效果。同時又發現石竹(瞿麥為石竹科植物)根對人體膀胱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因而栝蔞瞿麥丸這一方劑從新受到重視。
三十九、附子配龍膽草
附子溫脾陽助氣化強肝用。龍膽草清肝膽溼熱實火,解毒。兩藥大辛大熱與大苦大寒並用,辛以開通,苦以洩降,寒以清解,溫以暖肝,相反相成,共奏溫陽清洩,強肝解毒之功。主要用於:
1、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或素體脾陽不足,感受溼熱之邪;或因過服苦寒之品,清洩太過而傷陽。溼熱見證中有畏寒便溏,舌苔黃膩或黃白相兼者,用之有溫陽清肝解毒降轉氨酶之功。藥理研究認為,溫陽扶正可激化或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陳蘇生認為二藥溫養強肝治慢肝有效。有的則用龍膽草或與制川烏,或與桂枝配伍,治療陽虛溼熱蘊結之慢性肝炎。
2、王大經體會用治類風溼性關節炎屬陽虛而兼有肝陽上亢者,其降血沉效果也好,多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兼有高血壓者。
四十、附子配石見穿
二藥溫陽散寒與祛風活血並用,增溫通止痺痛之功;溫陽與解毒並施,增解毒之效。王大經體會,石見穿清熱解毒,對降低血沉有一定作用,凡類風溼關節炎偏寒型而血沉快者,或肝功能不正常,轉氨酶升高者,兩藥同用,寒熱互濟,效果較佳。
四十一、附子配全蠍
附子溫陽祛寒,通經止痛,全蠍熄風止痙,祛風通絡止痛。二藥合用,溫陽以熄風,取日麗風自和之意;通陽以開痺,取陽通陰寒自散之旨。主要用於:
1、祝氏常用附子與全蠍同用治療抽搐。
2、陽虛寒溼痺痛頑麻、偏頭痛也用為要藥。
此外尚有:附子配橘核、川楝子治療寒疝作痛。厥陰之脈絡陰器,厥陰失於疏洩,加以中陽不足,氣虛下陷,而致疝氣作痛,治當祛寒疏洩。橘核、川楝子以疏洩,附子以祛寒,使陽氣盛而寒氣祛,疝痛自解。附子配鹿角、仙茅、仙靈脾峻補元陽、溫補督脈。治療督脈為病,背強而厥,以及代謝低下之疾病。
附子配白薇、銀柴胡治療低熱、虛熱,表現為形寒怯冷,虛汗倦怠,而用一般退熱藥無效者。
附子配小柴胡湯治療惡寒發熱日久不解。虛人外感後正不勝邪,身熱不退,邪難外透,若投辛溫發散多易傷陰,予辛涼解表又恐遏陽,惟宜投小柴胡湯和解樞機,少入附子安中託邪,方為兩全之法。
本文轉自銀杏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