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這兩天,我的心態有點「炸」。
倒也不是因為什麼大事,就是馬上到教師節了,家長群裡又開始商量著給老師「表示」點啥了。
平心而論,我對那幾位老師印象還是不錯的。
教學認真負責,學生的成績也是擺在明面兒上的。
那麼借著教師節的機會,表達一下謝意當然是應該的。
但是大夥也都知道,為了防止一些不該發生的事,學校對老師收取學生家長禮物這種事,是有明確規定的。
但是上有政策,下面就會想對策。
倒不是老師去想,而是家長會去想。
所以每年的情況往往都會變成,一邊是所有老師明確表示「理解就是最好的禮物」,一邊是一些上躥下跳,跟怕逮不著機會表現似的家長。
最可恨的是,他們還得把家長單獨拉個群去商量這事。
很顯然,我也被拉進去了…
這兩天,除了我一言不發之外,群裡大部分人都在「建言獻策」。
但是說實話,那每一條建議,說得都跟沒說似的。
因為都是提一個方向,然後加上「酌情」、「適當地」、「合理地」…
我就納了悶了,情況不就在這擺著麼,你還要怎麼「酌」。
我總結了一下,30來個人基本分成了兩派,一邊是「物質派」,一邊是「精神派」。
「物質派」一直在「酌情」拿捏送禮物的花銷數額。
「精神派」始終在「適當」地研究如何討人歡心。
我是傾向於「精神派」的。
倒不是怕勻份子,而是不想給老師找麻煩。
但是「精神」上的感謝又該怎麼來呢?
有人說自己有才藝,可以組織大夥拍個創意短視頻表示謝意;
有人說自己會策劃,能幫學校免費策劃教師節活動…
聽得我這個主職不好好幹,天天瞎寫自媒體的老父親瑟瑟發抖。
我能幹點啥?手把手教老師寫出百萬爆文?
這事到現在為止,都沒討論出來個結果。
而且我估計,最終還會是不了了之。
畢竟一個群體裡只要有那麼兩三個特別喜歡表現的人,這事就聊不到一塊去。
他們絞盡腦汁想辦法累不累我是不知道,反正我看群看的是累夠嗆。
雖然我一直十分尊重老師,但是此時此刻我也想抱怨一句:老師,你真能「折騰」人。
當然了,這只是純粹為了緩解情緒的自言自語。
因為作為老師來講,他們可能也不見得多想過這個節。
一邊是要抗住家長們的「特色」殷勤,一邊還得頂著過節的名頭,正常上班。
過個節,不僅沒假可放,沒錢可發,還得因為這個由頭,去參加相關部門的慶祝會議。
這樣的慶祝能給老師帶來多大的鼓舞我是說不好,反正這一天對於他們來說,除了沒感受到過節之外,其他基本上是什麼事都幹了。
除了家長跟老師之外,學生也不好過。
雖然學生基本都會用成本極低的手工創意去為老師送祝福,但是也扛不住一些家長的常年「作妖」。
通過學生向老師額外地「表示」,這種事對於中學生來說,還容易克制一點。
但是對於低學齡的學生來說,分分鐘就能引起攀比,誰管都不好使。
要我說,老師那句「理解是最好的禮物」,還真不是個口號。
因為這些年,但凡有點什麼關於老師的負面消息,立馬就能火遍網絡。
一看評論區,譴責當事人的少,直接把老師這個職業整個架到火上烤的多。
似乎只要是批判得不徹底,就不能算是正義了似的。
反正,就不能讓他們佔到一點理…
什麼事,都扛不住以訛傳訛、三人成虎。
老師和家長的關係,早已悄然發生了改變。
以前的家長見到老師時,恨不得自帶戒尺,讓老師狠狠地管教。
現在的家長見到老師時,就怕老師動了自己孩子一根手指頭。
而且這種關係還非常微妙。
因為平時接觸的時候,大面兒上還都得過得去。
可是信任已經變成了戒心,稍微見點「火星子」就能瞬間「燎原」。
也就是說,家長和老師之間一般誰也不敢「惹事」。
要是有人打破了這種「平衡」,那就不能叫「事」了,得叫「新聞」。
這些年,承認絕大多數老師都認真負責的人少了,不經了解直接認定老師「上課不講下課講」的人多了。
認為老師這個職業崇高的人少了,感覺教師更應該被列入服務業的人多了。
一個被惡意籠罩著的職業,過個節不僅沒假放,沒過節費發,還鬧得所有人都不得安寧。
要不,乾脆把教師節取消了得了。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歡迎關注
公號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