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許倬雲:我不固守於任何學科或任何時代

2021-02-19 新京報書評周刊

在學術專業化的時代,知識分子的專業著作日漸與大眾脫節,大眾不關心,也看不懂許多知識分子在某個細小領域窮其一生的研究專著。但是,這並不代表大眾沒有這方面的知識需求和知識焦慮。

這些需求和焦慮,促使市面上出現了良莠不齊的大眾歷史讀物。許多「戲說」、「水煮」和「演義」,靠著誇張聳動的情節而廣受歡迎,而一些學者寫的通史類著作,則因為過於嚴肅、學究和呆板被大家束之高閣。近年來,大歷史類圖書的暢銷,或許就源自大眾對宏大歷史敘事的偏好,以及對用一個清晰簡明的框架去理解歷史的渴望,但一些通俗的大歷史著作對歷史的解釋往往過於簡單,忽視了歷史本身的複雜性。

有著專業歷史研究功底的許倬雲所寫的通俗歷史著作,扮演了一座架在學術與大眾之間的橋梁的角色。《萬古江河》《說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精神》一起組成了許倬雲經典的「中國三部曲」。與許多通史類著作不同,他不囿於一般通史的寫作模式,而是用開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平實暢達的語言去講述中國文化成長的故事,因而在歷史普及類著作裡影響巨大,暢銷多年。

許倬雲沒有寫帝王將相或以政治變遷為綱的歷史。他填補了通俗歷史著作中,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態史的空白。更為關鍵的是,除了敘述歷史之外,他嘗試用一種能照顧到歷史複雜性的「網絡結構」的方法來解釋歷史。他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儘可能地滿足普羅大眾對宏觀歷史解釋的需求。許倬云為何會選擇為大眾書寫歷史普及類著作?他的歷史寫作算是大歷史寫作嗎?他又是如何看待大歷史熱潮的?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對他進行了採訪。

許倬雲


新京報專訪歷史學家許倬雲。視頻導引:

00:10我寫的其實不是大歷史

01:17知識分子走得太快太遠。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基本上是脫節的

01:51我立志填補這樣的空白,做「橋梁」工作,建造幾座橋。

02:34我主要用網絡結構這個觀念,讓不同的群體個體之間「interlock」起來,互相套連

02:59我的工作其實和今天的物理學家借用量子力學建構對宇宙的了解相當類似

04:03每個地區的文明,帶來了他們過去的傳統,也帶來了他們過去的負擔

04:36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是個中國人,都會有一點《周易》的觀念

05:03整個中國社會被一套不斷變化的大宇宙籠罩在內

06:11我做每一個問題都儘量用專業工作所獲得的成果

07:19我盼望在我的著作中,達到「解釋變化」這四個字

07:55變化本身就是我的課題

08:10我不守住任何一個學科,也不守住哪一個時代

新京報:你寫過許多經典的歷史普及類和通史類著作。如今,許多歷史學家可能會選擇某個專業領域,深耕一輩子。你也曾在其他訪談裡說過,現在美國已經很少有知識分子會在公共媒體上發表較為通俗的文章。許多學者也沒時間、沒興趣為大眾做通俗性的寫作,因為這並不能讓其在學術體制內步步高升。你是如何看待這種知識分子專業化現象的?你的西周史、春秋戰國與漢代社會史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何會從象牙塔裡出來,選擇為更廣泛的讀者去寫一些歷史普及類著作?許倬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接受著外來輸入的現代教育,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越「先進」,他們的著作離中國本土可能就越遙遠。我們的社會整體是在不斷改變,不斷地走向世界,可是知識分子走得太快、太遠,這使得知識分子和社會大眾之間基本上處於脫節狀態——知識分子和大眾沒法交流。普通大眾不知道知識分子在思考什麼,知識分子們寫出一本本關於某個時代或某個學者的專著,對普通大眾似乎並沒有什麼用處。所以,我立志要填補這個空白,我想建造幾座「橋梁」,這些橋梁是連通歷史與現代、大眾與學術之間的通道。《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作者:許倬雲,版本: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年5月(點擊書封可購買)新京報:當下,許多大歷史寫作在中國賣得十分紅火。早年黃仁宇的「大歷史觀」膾炙人口。如今,以赫拉利的《人類簡史》為代表的大歷史著作成為暢銷榜單的常客。有人質疑,許多大歷史寫作本身屬於易於營銷的那類知識,容易用一個結構簡單、結論易懂的解釋框架,幫助讀者在一本書裡快速地把碎片化的新舊知識整合起來,但會犧牲掉歷史研究本身的複雜性和專業性。你覺得你的通俗著作能歸類為大歷史著作嗎?什麼樣的大歷史著作,才算是一部好作品?
許倬云:在我早期的著作裡,我做的是專題歷史——有專門的斷代、專門的研究範圍,還有很深入的小細節。我用這些細節來建構、復活那個時代的生活環境,以及當時的人們怎麼處理與世界和周邊環境的關係。這方面的著作是我寫大社會、大歷史著作之前必定要有的自我訓練。沒有這些必要的基礎訓練,寫出來的大歷史著作將會是空泛的。我寫的書並不是真正的大歷史著作,我主要用「網絡結構」這樣的觀念把許多不同的個體、群體「interlock」——即互相套連起來,看它們互相刺激和互相引導後所產生的變化趨向,來指出在某個時代的某個問題上,哪種力量佔著主導。然後,再換另一個角度看另一種力量,去理解歷史複雜的變動現象。我的工作其實和物理學家借用量子力學去建構對宇宙的認識很類似。他們想了解宇宙中種種粒子和結構之間的互動——它們怎麼樣從小變大,從結合到分離,再到結合,如何重組改變,構成現在的物理群體和物理現象。我跟他們做的是同樣的工作。我從大的文明宇宙裡邊,看到大家共通的文明。每個地區性文明都帶著他們過去的傳統,也帶著過去的負擔,更帶著過去的「工具」。人們該如何從舊的「工具」轉換成新的「工具」,並把舊的負擔放到一邊?或者,該如何把負擔轉變成「資源」,使生活變得更有意義?這些問題都是我想要去探討的。比如,我在《中國文化的精神》這本書裡特別指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會有一點《周易》的觀念。古跟今、寒跟熱、幹跟溼等這樣的觀念,會在我們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文化上有所體現——不同的方向代表了乾燥或潮溼、明亮或黑暗等。中國人的生活被這一套不斷變化的大宇宙融合在一起。我的希望是,經過我自己的努力,把我所理解的中國社會及其歷史演化進程呈現給大家。這既讓我們能更清楚地了解過去,也讓我們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作者:許倬雲,版本:理想國|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12月(點擊書封可購買)
新京報:你的寫作與一般通史寫作有何不同?你如何定位自己的跨學科通俗歷史寫作?許倬云:對於大歷史,赫·喬·韋爾斯(H.G. Wells)等人都有相當著名且值得稱讚的著作,但那些著作也都有著自己的局限性。因此,他們的書在暢銷了一陣之後,就沒太多人注意了。他們的努力,在專家們的眼裡就顯得不夠專業,過於空泛。我要儘量避免重蹈他們的覆轍。對於每一個問題,我都儘量用專業工作中所獲得的成果——其中不僅包括我的工作成果,還包括我的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人類學同行所獲得的收穫,這些全都納入我的寫作結構之中,一起進行思考。
這是我寫歷史一貫的方式。這種方式跟我一般的美國同事的方式很不一樣,也跟《中國大通史》更不一樣。《中國大通史》裡面可以有一百個題目,這一百個題目就會產生出一百個單元,但是,這些單元互相之間的時代聯結會顯得相當生疏。美國的大歷史著作也是如此。世界史、美國史、歐洲史或者文明史都只提供了一種敘述,而不能提供一種解釋。我盼望,我的著作能在敘述中「解釋變化」。在變化的形態、模式得到理解之後,我們才能慢慢掌握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變化,以及如何理解這種變化。我的問題取向,是用結構的方式來看結構的變化。「變化」本身就是我的課題。人類學能夠體現歷史變化的某個部分,能為我提供素材,我就用它。其他學科同樣如此。我不固守任何一個學科,也不固守任何一個時代。《中國文化的精神》許倬雲著,理想國|九州出版社,2018年12月(點擊書封可購買)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徐悅東;編輯:肖舒妍;校對:翟永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7月25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1版~B08版

相關焦點

  • 文史 | 許倬雲:從不悔終生學史
    研究生第二年時,許倬雲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李國欽獎學金」,本可以赴美留學,但因身體殘缺,不符合李氏遺囑「身心健全」的條件。臺大校長錢思亮不服氣,請胡適幫忙。胡適四顧紐約後,終於為許倬雲爭取來一筆獎學金。1957年,許倬雲遠赴芝加哥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在基隆碼頭,他與母親道別。一個殘疾的孩子離國渡洋,母親心中有萬般擔心,襯衫縫了又縫,紐扣牢牢地釘上。
  • 許倬雲:我希望不再聽見「厲害了中國」的論調
    扔核彈的鐵門檻絕不能過去,一過鐵門檻,全球完蛋,回到新石器時代去。我為了被歷史湮沒的人群著史文 | 許倬雲、羅小虎部分文字選自《經濟觀察報》「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抗戰期間,在重慶南山萬松叢中,一盞油燈旁,父親愛給少年時的許倬雲讀名臣奏議,如這篇歐陽修的《瀧岡阡表》。
  • 著名史學大家許倬雲:今天的教育,培養不出「知識分子」
    日後他回憶,「父親給我的這套教育和別人不太一樣,他給我的教育就像英國式的全科教育,他教我做一個懂得歷史的人,教我戰爭史、地理、政治學、外交、文辭等。」 有段時間,許倬雲迷上武俠小說,父親勸他:「你別老看武俠小說,好好看看《史記》!」
  • 許倬雲:讀書人虛偽源於欲望(圖)
    如今,「叫座」的歷史書不稀奇,但「叫座又叫好」的卻寥寥無幾———許倬雲就寫出過一本,《萬古江河》「講文化的擴大,不講武力」,海內外銷量以百萬計,同時在國際史學界贏得了好口碑。記者了解到,他關於中國歷史的新著,也將於今年4月份在全國書市上亮相。日前,他在美國家中接受了本報電話專訪。
  • Photoshop學習之「任何」
    在使用Photoshop對數碼照片後期處理過程中,有如下幾個「任何」:​1,要達到任何一種效果,都有至少兩種或者兩種以上方法,無所謂誰的方法好誰的方法不好,自己熟悉的就是快捷的。如果你只會一種,那繼續努力學習吧!​2,Photoshop的任何一種技巧,都有適用範圍,不可能「包醫百病」,處理不同的對象,需要不同的方法。如果想一種方法通吃?
  • 許倬雲身上有世界的味道
    許倬云:對,我的第一部英文著作是《社會變化》,第二部英文著作是《漢代農業》,寫怎麼種田。我說你們大學者大教授寫老半天書,飯怎麼出來的也不知道。我就寫漢代農業是怎麼種地的。後來也是街上的事,我興趣最大,老百姓的事,我興趣最大。
  • 萬人中二三聽到心裡 我就滿足 | 許知遠對話許倬雲實錄(下)
    許倬云:我最信任中國人自尊自重。我是宇宙之間的人,人為大,我不自尊,人家誰會尊敬我。中國人當年到海外打天下的時候,一切條件都不好,可他掙扎站出來,鐵路工人讓人尊敬,他們造成了鐵路在工程上的成就,比任何其他工人好,最難的段路叫他們做,最精準的部分叫他們做。
  • 許倬雲:五四運動其實就是要求人的自由
    許倬云:我也認為確實如此。假如沒有五四那一天的事件,大家不會馬上注意到整個文化運動本身的意義。  胡先生一輩子是漸進主義者,他一直願意做一個溫和的改良派,不願意做一個革命家。革命要求大破大立,中國這幾十年的經驗,大破未必能大立,甚至小立都很難。
  • 女性獨立,是不依附於任何一個人
    所以,她在創作的時候,更希望是在不動大歷史的框架下,去填充人物之間的情感細節,「歷史小說在劇情和史實之間的把握,我覺得是要遵循一個原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蔣勝男將「祥古山刺變」、「景宗改元」等史實作為幾個重要情節點在小說裡展現,同時穿針引線,把人物與時代聯繫在一起,以豐滿的人物性格去推動故事發展。
  • 先聽許倬雲怎麼說中國
    狄戎一直以來是秦朝的外患,不除難以平天下!所以,他必須死!對於以上言論,經小編通過量子二次元光波聯繫到了義渠君(其實並沒有),義渠君對此不予置評。不過關於狄戎一說,義渠君表示:你秦國不也是弼馬溫傳國嗎?!
  • 用錢能解決任何問題,規則幹嘛用​?​
    浙江升學擇校局按:近期還是陸陸續續有家長來詢問,我想讓孩子到杭州來讀書,私立的學校能讀吧?寄宿的有沒有?花點錢就可以了吧?如果用錢就能解決任何問題,那還要規則幹什麼?公辦學校就讀路徑就不科普了,下面重點講講民辦報名資格問題:如上城區某民辦小學2020年招生簡章中對報名資格的要求:到2020年8月31日滿6周歲,身心健康、智力正常且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的適齡兒童:具有上城區戶籍;具有上城區居住證的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其他根據國家、省市區相關政策規定可在上城區接受義務教育的各類人才
  • 積健為雄:史學大師許倬云為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擬16字院訓
    許先生認為,一個領導者或者一個高級專家需要的都是全才,在學校教育期間既要注重人文社科的培養,也要學好語文、數學、基礎學科的工具。從2006年到2009年,先生連續四年在九龍湖畔開設講壇,為東大學子講了《我為何寫〈萬古江河〉》《中國史前文明核心的形成》《新世運與新問題》《你們必須面對的挑戰———讀書與人生》四個專題,可謂眷眷情懷、誨人不倦。
  • 「我不代表任何國家」
    一旦成為聯合國副秘書長,屬於國際公務員,為聯合國服務,不能再代表任何國家的利益。陳健在上任第一天,就被要求在一份誓約上簽字——誓約規定,從那一刻起,他就不代表任何國家。  而此前,陳健一直代表中國。一場針對積弊的「持久戰」  七年前,曾有一本地下出版物,如幽靈般,在聯合國高官與各國大使間秘密流傳。
  • 許倬雲:西歐和美國民主化的歷史過程
    原創 許倬雲 東方歷史評論撰文:許倬雲《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一般人以為,西歐的民主化是從希臘城邦傳統延伸發展。究其實際,希臘的城邦——例如雅典——固然是一種民主制度,然而,希臘的城邦實際上都是一群徵服族群。
  • 浙江工業大學校長在2020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固守學術之魂!
    固守學術之魂,就要涵養「究天人之際」的學術襟懷。學術研究的對象包括自然、社會和思維。探尋三者的本質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進而實現人類和自然的長久存續是學術研究的永恆主題。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的解決方案。
  • 宜人貸: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不放棄任何一種可能
    宜人貸: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不放棄任何一種可能 來源: 搜狐 • 2020-12-24 15:33:14 2020年已經過了一半
  • 讀書偶得: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
    [註:引自書前序文梁元生、黎明釗《迎第一屆「餘英時先生歷史講座」講者許倬雲教授》]」的第二次演講內容的基礎上整理、補充而來,主要論及「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中——外』關係模式」,時間跨度從史前、三代論至明清、近代,許先生筆下這一「中——外」關係模式(「我者——他者」/「內——外」/「主——客」關係模式)內涵豐富,何以確定一標準以界定「我——他」尤為重要,這一標準可以是多樣化的,如以民族、國家為界限,以文化、宗教為分別等等,甚至在同一邦域(國族)內部也有「中心——邊陲」、「中央——
  • 許倬雲:王力宏舅公、王小波恩師、李敖敵手,該如何評價他一生?
    許倬雲,這位明星王力宏的親舅公,王小波的授業恩師,李敖的臺大師長,論其社會關係易,評價其思想真是難以下筆。現存華人史家,時論一般以潮州饒選堂、潛山餘英時、無錫許倬云為領袖特異。香港、美國、南京,守望中西,鼎足而三。許氏聲望不及首二人遠甚,惟我不愜公論,不私鄉曲,不避譏諷,對許氏尤為激賞。
  • 拜登:暫不籤任何新貿易協定 蔡英文騙不下去了
    據臺媒報導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指出,未來在對美國的勞工與教育進行重大投資之前,將不會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籤署任何新的貿易協定,這個報導讓臺灣網紅「歷史哥」直呼「傻眼了」,他說明年臺灣即將開放美國萊豬,就是為了爭取跟美國籤署進一步的貿易協定。
  • 不固守傳統也不盲目崇外
    我們一直在學習、在借鑑,但刑事法治如同山前的燈火,照亮我們前行,卻一直在「不遠」的前方點亮。  世界範圍內的刑事法治,按照法律技術標準,可以分為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在全球化時代,兩大法系相互借鑑、互採所長,相互吸收乃至互相融合。大陸法系日益重視判例,加強刑事庭審的對抗性;英美法系開始注重成文法的規範作用,淡化法官「絕對中立」和「價值無涉」的色彩以提高訴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