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已死?——高中語文閱讀文本解讀之閒談

2021-02-08 Jessie夢想課堂

       近日讀到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借用了法國思想家Roland Barthes「作者已死」的概念極富諷刺意味地批判當下某些語文閱讀題命制時,出題者對於文本的(過度)「再創造」的現象。受作者啟發,我也以Barthes為代表的若干學者的論述為依據,就該文所探討的現象談一談我的看法。


      理清Barthes對寫作本質的理解是我們去探究文本是否存在過度解讀的前提。由作者書寫而成的產品究竟是作品(work)還是文本(text)?Barthes(1981)對這兩個基本概念進行了區分,作品是一個已經完結的有著穩定意義的產物,而文本是開放的,是不斷被賦予豐富意義的多維空間。換而言之,「作品在手中,而文本在語言裡」(1981, p. 39)。文本給予作品無限言外之意,也就是說文本是有生命力的。基於此,我們不難理解,Barthes主張文本的意義在不同情景和不同讀者的解讀聯想之下,不斷延伸創造。      Barthes的讀者中心論強調的是:作品一旦完成,作者便無法控制其意義,文本不再與作者相關,任憑讀者積極聯想和再創造。即「以作者之死成就讀者之生」(1977, p.148)。這一觀點也正好呼應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而基於Barthes對於讀者的劃分,語文閱讀題命題者可以理解為文本解構者,他們帶著既定意識形態試圖對文本進行解讀,按圖索驥去找回文本(已死)的作者。通過探究文本產生的社會文化情境等,作者被「挖掘」,文本被「成功」解讀(p. 147)。       然而正如一些後結構主義時期學者的觀點,任何以作者為中心的解讀,都會造成信息的流失,理解的片面。也可以說,任何閱讀都是誤讀。那麼,命題者和文章作者以及考生等對文本解讀的不「默契」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非要達成一定的默契,需要答題者對出題方式解題思路等進行大量的訓練。所以名流大家在高考語文答題時不及格也不足為奇,畢竟高考閱讀只是出題人和考生的一場隔空華爾茲,這是讀者們測試默契度的遊戲,而作者早已埋在泥土裡。       既然作者已死,我們如何閱讀文本?Barthes處在後結構主義萌芽的20世紀中後期(Graham, 2006)。作為左翼思想家,他對結構主義的抨擊是激進的,但與此同時,他的思想也深受結構主義影響的。他主張的文本解讀是將對文本結構與構成的理解置於一個開放的無數文本參與的多重空間(ibid)。也就是說,「文本有著既定的結構但又與無限(讀者角度的)社會文本交織融匯」(p. 78)。因此,讀者調動「已讀」來解構文本顯性的序列以及內隱的聲音,才是對文本更全面的解讀。他對於文本互涉的理解對讀寫教學極具借鑑意義。如下述3則引文,是筆者聽一位讀者(為筆者非常敬重的一位教育家)解讀文本時,調動的「已讀」(僅展現已說出的,不包含更廣泛的存在於大腦中隱性的文本)。3文若顯若隱地彼此交融著,構成了該讀者對於文3的理解。

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

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三國演義 卷首語》

3. 成熟是.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溪流匯成了海.

--餘秋雨《黃州突圍》

       最後再回到語文閱讀題命制時對文本解讀的探討,雖未追蹤文獻,未知高考閱讀的幾類題型訓練和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有多大關係,但作為一個已無應對高考需求的中文母語使用者,我希望語文閱讀是為寫作和口頭表達服務的,我更需要通過探究作者對於多重信息的綜合吸收運用,即探究文本的包容性,學會將(主動或被動)接收的信息化為己用,來提升寫作思維能力和知識儲備(類同Barthes等之探究文本互涉)。我不太贊成閱讀中設題玩文字遊戲來刁難答題者。同時,我也認同討論區老師們的意見,即便文本無界,但卻受考試的反撥效應,老師們還是不得不要陪著學生一起戴著鐐銬起舞。諸多搖擺,皆因我畢竟是一個外行人說一些外行話。Barthes, Roland (1977).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Barthes, Roland (1981). 'Theory of the texts' in YoungGraham, Allen (2006). Intertextuality: the New Critical Idiom
1. 雖然文本無界,但作為一名曾在中學任教的「前老師」,我仍不憚以最大的熱情鼓勵大家探索無界時,多一些謹慎和嚴謹~2. 以上純屬外行人的閒談,非學術探究,無參考意義,不當之處,歡迎討論指正。3. 隨著閱讀的推進,我的理解也在變化,此文僅代表當下的想法~圖片 / Google image; Unsplash

相關焦點

  • 文本解讀的內涵及其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部分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不分層次地向學生傳遞文本解讀信息,沒有激活學生的相關圖式,沒有適當為學生補充解讀文本作者原意所需的文化語境,不尊重甚至不允許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個人賦值的文本解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筆者訪談發現,上述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缺少必要的文本解讀的理論框架。
  • 解讀的抉擇:作者的,文本的,抑或讀者的
    本文為廣東省教育規劃課題《基於情感素養培育的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研究》(課題批准號2019YQJK353)階段成果,發表於《語文教學與研究
  • 第1160期【語文名師·蔡肇基專輯】 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是文本解讀 ——語文教育「千萬不可忘記」之三
    「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是文本解讀」。蔡老師認為,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是文本解讀,這是由閱讀的特定意義和地位決定的。文本解讀時應當做到整體局部,不漏不棄;因文解讀,重在理解;質疑問難,攻克矛盾;反覆鑽研,不斷出新。語文教師追求看家本領,有利於語文教師自身語言、文學等多方面素養的提高;有利於語文教師對於閱讀學的學習和研究;有利於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
  • 第一課「作者已死」課程說明
    就一個文本而言,正確並非哲學意義上的絕對真理,而是某個人的一種判斷,屬於經驗真理或偶然真理的範疇。因此,誰具有判斷「正確」的資格,誰也同時具有了否定別人的權力。另外,闡釋「正確」需要充分理由,這些理由往往昭示出某部分知識體系,那麼也就否認了與之不同的知識體系。語文教師就是通過正確來樹立權威。
  • 《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薦讀|提高文本解讀能力,用「細讀」刺激思考
    因此,一線語文教師,尤其是初中學段,往往有更多的困惑和挑戰:一方面,我們使用的文選型語文教材,決定了教學活動的相當篇幅是一個從課文抽象提煉語文知識的過程;另一方面,《課程標準》又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 語文教師必備能力——文本解讀(1)
    下面我一一來談:為什麼要進行文本解讀?於漪老師說,因為作者和讀者之間,有時間和空間的差距。我們要上好課,就必須要解讀文本。文本解讀中第一層是作者的原意;第二層是文本的意義,是作者在寫作時未曾想到的,但在歷史的進程中會產生的豐富多樣的意義;第三層是讀者。
  • 孩子初三,語文成績總是七八十分怎麼辦?試試「文本解讀」訓練法
    「初中語文」相比較於「高中語文」來說,的確要簡單許多。一般來講,初中語文的成績保持在110—120分左右算是正常水平。一旦低於這個分數標準,那麼就說明學生的語文水平相對較低;到了高中以後,語文成績可能就會稱「斷崖式」下降,將會嚴重拖其他學科的「後腿」!
  • 【高中英語教研】英語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案例分析!
    教學設計是教師走進文本、解讀文本的過程。教師對文本的認識、領悟及定位影響著閱讀課最終的效果。這堂課貌似在不斷地趕流程,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並未能沉浸於文本中。這種「導入略讀查讀拓展」的公式化教學設計、教條化的教學活動直接影響了整堂閱讀課的效果。教師教得很疲憊,學生學得也未必輕鬆。
  • 高中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出題特點及答題指導
    有兩位家長留言,希望能再講述一下論述類文本的閱讀。以前寫過,今天再講一講。其中的高一家長說:孩子對這類題目摸不著頭腦,文章總是讀得不大明白,做題主要靠感覺,有些著急,卻又不知怎麼辦。其實論述類文本的題目,感覺固然也重要,理性的分析更管用。
  • 初中語文教材教法:文本解讀的四大誤區
    人為拔高、架空分析、主觀曲解和迷信權威,是長期以來存在於我們語文教學"文本解讀"過程中的四大誤區,甚至可能還是我們有些研究者、教材編寫者和教師的"思維定勢"。文本解讀要想真正走近作者、走近教材、走近學生,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就必須走出這四大誤區。
  • 從《元日》到「詭異的光」,談談語文閱讀
    於是網絡上譁聲一片,各種段子層出不窮,「作者不會作自己文章出的閱讀題」、「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大夥紛紛吐槽出題老師,繼爾指責整個語文的教育方針和決策。一個人在寫作的時候,除了下意識表達的內容之外,還會有一些無意識的東西體現在文本中。既然是無意識的,那麼作者自然不會察覺,需要解讀者通過分析文本的方式,將其還原出來。其次文本自身也有其獨立的意義,比如曹禺就認為評論家解讀《雷雨》就比他創作時的理念要寬廣且深刻得多,而這些解讀也正是基於《雷雨》的文本而得出的。 如果我們把作品的解釋權還給作者會發生什麼呢?
  • 曹剛:探索文本解讀的路徑
    語文課程的核心是學習語言。語文課程的價值是指導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言素養。語言素養包括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激發、語言的積累、語言能力的提高、文化修養及審美能力的提升。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並掌握語言知識,理解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律,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提升其語言素養。掌握文本解讀路徑是提高文本解讀能力從而提升語言素養的基本路徑。
  • 說語文 | 馬紅民:文本的教學解讀不能「跑偏」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中,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和解讀能力直接影響閱讀和教學效果。文本解讀一定要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通過教師正確、精準解讀文本並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閱讀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閱讀素養。  但在實際教學中,文本解讀卻存在很多影響教學真實性、有效性的做法,導致課堂無效閱讀或效果不佳的情況。
  • 王惠:整本書閱讀的文本解讀要深入到思維層面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對閱讀書目的解讀分析是開展閱讀教學的基礎和重點,也是許多教師所面臨的的難點。一個文本其實就是一個情境。廣州市教育研究院語文學科教研員、「思辨讀寫」理論研究與踐行者王惠老師表示:明晰文本和文本解析的概念,規避常見誤區,運用三題定位閱讀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內容,進入情境。
  • 20分閱讀理解題作者答題僅得6分?或命題者過度解讀
    20分閱讀理解題作者答題僅得6分有專家指出,命題者過度解讀是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有專家認為,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很正常蘇州一考生在微博私信王亞。也有專家認為,試題標準答案,經集體討論研究給出,作家作品是獨立文本,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視角。被標準答案難倒 考生求助原作者答題就在剛剛結束的蘇州市高二年級語文統考中,一道現代文閱讀理解題目難倒了不少考生。當地教育部門給出的「標準答案」,被指答案太難,完全想不到。
  • 2021年第23篇:讀文隨筆∣文本解讀的理論範式
    《高中語文教與學》2020年第12期全文轉載了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榮維東教授發表在《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上的論文《文本解讀理論範式發展與教學路徑
  • 第100期【華平專欄】以語文科的名義走進文本解讀學 ——語文科文本解讀學構建宣言
    遺憾的是人們對文本解讀的理論還沒有引起自覺關注,也沒有取得足夠量的實質性的研究成果。關於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在以下方面人們還認識不清:——文本解讀的本體。文本解讀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文本解讀的規律。文本中「有什麼」(對象)可以解讀?文本解讀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文本解讀的標準是否是作者的意圖?
  • 高中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論證結構分析,論證特點,如何答題?
    近幾年全國卷的論述類文本閱讀,多選自論文,題型為三道選擇題,滿分9分;實用類文本閱讀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多出自新聞報導、論文及專著,題型為2道選擇題,1道簡答題,滿分12分;共21分。以2019年全國卷1語文試題為例,論述類文本閱讀3道選擇題的提問方式如下: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3.
  • 一本好書 | 邁一步,再邁一步——走向文本解讀
    對於剛工作兩年的語文老師——我來說,新的開始也意味著新的挑戰。在這短期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深深感覺到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是閱讀教學,而閱讀教學首先就是要教會學生理解各類文本。「教學生讀懂各類文本,是閱讀教學最樸素的目標。」怎麼實現這個目標呢?有一個大前提是教師本身要具備正確解讀文本的能力。大夏書系·語文之道叢書推出了多本書籍,其中涉及很多方法與課例,可以為語文老師們提供一些文本解讀的思考角度。
  • 英語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案例分析
    教學設計是教師走進文本、解讀文本的過程。教師對文本的認識、領悟及定位影響著閱讀課最終的效果。這堂課貌似在不斷地趕流程,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並未能沉浸於文本中。這種「導入→略讀→查讀→拓展」的公式化教學設計、教條化的教學活動直接影響了整堂閱讀課的效果。教師教得很疲憊,學生學得也未必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