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管理到底是什麼?

2020-12-09 中外管理傳媒

管理的關鍵是要讓一線員工得到資源並有權力運用這些資源。

文:陳春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

新媒體編輯:胸懷天下

我們必須承認:人們對管理的理解實際上是非常混亂的,甚至存在著令人很無奈的誤解。我們都知道,管理實際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辯證關係。一樣的人和一樣的事結合,交給不同的人去管理,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來。所以,所謂管理,就是:調配人員及其它機構內的資源而達到共同目標的工作過程。

1、管理是決策

管理的確在做持續不斷的決策。我這樣說的真正涵義在於,我們是要確認管理到底要決策什麼?在很多管理者的認知中,一直認為管理決定一切,管理者所做的一切決定都是最重要的,這就大錯特錯了。

管理者所做的一切決策,就是要讓下屬明白什麼是重要的。除此以外,管理者不需要做任何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根本就沒有什麼大的事情,只是一些細節。我們常常看到企業的管理者每日忙於決定他們認為重要的問題,但是對於下屬應該做什麼,每一個崗位應該做什麼卻從來不做分析、安排,員工都是憑著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理解,憑著自己對於企業的熱情和責任在工作,這樣的結果自然很難形成合力。有一本書叫做《執行力》,可是我相信大多數企業看了這本書後執行力仍然會與看書之前一樣,原因是:執行的前提在於知道應該執行的是什麼,如果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情,怎麼可能正確地做事呢?

2、管理是利用的規律

管理是一門學問,因為管理是有規律可循的,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要按管理的規律進行管理。管理科學中的所有構成部分都是規律的總結,比如:營銷管理中的「4P」,財務管理中的「現金流」,生產管理中的「作業流程」,供應鏈管理中的「成本、品質、交貨」,戰略管理中的「高差異、低成本、專門化」等等都是管理的規律,管理學就是探討這些規律的。在管理的規律中,我認為有這樣幾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管理只對績效負責;第二,在管理體系中人與人並不平等;第三,管理不談對錯,只是面對事實,解決問題。我把這三條作為管理的基本規律,是因為我們在管理中常常犯錯誤,就是忘記了這三條基本規律。我們經常滿足於管理,但是沒有關心管理是否產生了績效;我們常常強調人在組織和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是忘了每一個人在組織中所承擔的責任不同,所處的崗位不同,所擁有的資源不同,因為人與人是不平等的。企業組織中可以追求公平但是不能夠追求平等,管理概念與法律觀念不是一個範疇。在法律面前,人與人是平等的,但是在管理面前人與人不平等。管理更加不能夠用對錯來評價。如果管理需要評價對錯,就會導致人們關心管理本身,而忽略了管理所要實現的目標,我們評價管理的唯一標準只是績效,只是看管理是否有助於解決問題。我常常被問到什麼才是正確的管理,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正確的方法只能是看它是否解決了問題,是否有績效,方法本身我們真的無法用對錯來評價。GE堅持接班人一定要在內部產生,而HP則堅持新的CEO要空降兵,我們能夠說選拔接班人的方法,是GE對還是HP對嗎?

3、管理是一個過程

管理是一個過程,這樣我們能夠知道管理如何操作。日本最著名的是品質管理,而品質管理的獲得來源於現場管理,日本的現場管理就是「5S」的活動。「5S」的活動讓現場管理成為可以操作的現實,從而得到了日本的品質。中國的企業很多都進行ISO9001的認證工作,但是在品質上我們還是無法與日本產品相比。很多人認為是中國人的習慣不好,但是為什麼我們無法養成好的管理習慣?如果我們也像日本企業一樣,進入現場就進行「5S」活動,我們也可以得到一樣的品質。管理的思想、管理的制度和管理的規定都展示在管理活動中,不會安排和設計管理活動就無法得到管理的結果。韓國三星這幾年的飛速發展令人驚嘆,如果我們看到三星的董事長李健熙在三星開展的「從我做起,除了妻兒,一切換新」的徹底改變之舉,你就可以知道三星為什麼可以與GE、SONY並肩齊趨。沒有徹底的變革活動,不可能有三星今天矚目的成就。

4、管理是目標的整合

很多人用各種標準來評價管理水平,比如:有人用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做評價標準;有人用管理工具來評價;有人用管理經驗來評價;還有人用專家來評價。但是, 評價管理水準高低的標準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是否能夠通過管理,讓組織裡每一個人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發展的目標合而為一。在管理中,人們都感覺到一個問題:有能力的員工常常會不受組織目標的約束,更可怕的情況是這些有能力的員工會背離組織的目標。在管理中一個最常見的爭論是如何看待「忠誠」。我比較喜歡傑克·韋爾奇所做的定義:「忠誠是那些希望與外部世界鬥爭並取得勝利的人們之間的一種默契。」這個定義讓我們知道:對忠誠的衡量應該是員工對於組織目標的貢獻而非其它。我們理解的忠誠更多的是對於企業的感情,很多中國企業的老闆之所以對員工的忠誠看得這麼重,其根本的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夠。老闆們知道自己有價的資源有限,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夠靠無價的情感來彌補了。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留住那些需要情感滿足的員工,而對於需要能力發揮得到滿足的員工來說只能是離開,這樣的企業想發展是絕對不可能的。一個好的管理是在任何時間都能夠了解個人的目標,都能夠讓組織的目標代表個人的目標。

5、管理是資源下放

管理需要資源,而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一個老闆對我說,他不明白為什麼下屬做不好,因為他已經非常授權,除了人事和財務的權力,其它的權力他都給了下屬。我笑著說,其實你什麼權都沒給下屬,因為除了人事和財務的權力,其它的權力對於管理來說都是次要的,管理的資源首先是這兩個權力。這一點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同意,但這不是我要說的關鍵,管理的關鍵是要讓一線員工得到資源並有權力運用這些資源。在管理的架構中,管理者因為處在上層,因此擁有資源和資源的分配權,但是越是處於上層的管理人員,就離顧客越遠。而處於與顧客接觸的一線員工反而沒有資源以及資源運用的權力。我在青島一間五星級的酒店終於看到中國企業也能夠像我這樣理解管理。在這家酒店,每一個員工都可以調用資源滿足顧客的要求,哪怕你是一個保安、一個客房服務員,只要是為解決顧客的問題,就有權調動酒店的資源,包括讓上司為自己服務。這樣的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但是很可惜的是我能夠看到這樣的企業非常少。

來源:中外管理

相關焦點

  • 陳春花:如何做好「衝突管理」?
    春暖花開「春暖花開」是傳播管理者踐行者陳春花知識的自媒體,內容涵蓋最新的管理思想、商業評論、演講實錄、著作連載與人生感悟。福列特告誡我們不要去追尋在衝突中誰對誰錯,甚至不要去問什麼是對的。我們先假設雙方都是對的,對於不同的問題,雙方都可能給出正確的答案。對衝突的正確運用就是在認同雙方利益的基礎上,使衝突為雙方共同所用,使雙方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理解對方的問題,同時尋求雙方都認為是正確的滿意答案。衝突管理的最終結果並不是「勝利」也不是「妥協」,而是利益的整合。
  • 陳春花:擁有管理不確定性的能力
    我們今天的市場規律是什麼?除了在宏觀的概念上,我們能看到的一個基本規律——世界經濟進入「新常態」,從微觀上來講,市場也在發生一些規律變化。你不能用原有的經驗來理解當下的環境和市場,而是要遵從於市場規律和客觀發展的規律,超越經驗。
  • 陳春花:疫情下5個改變讓員工幫你走出危機
    所以陳春花認為,疫情下,企業都面臨組織變革的問題。數位化時代的組織變革,我們要關注哪些變化?為了了解數位化到底是什麼,陳春花過去用了大概七年的時間去研究,她發現今天無論是可持續發展,還是如何尋找價值判斷,企業都離不開一個大的背景——數位化生存。
  • 教授們的沉默:陳春花現象的背後
    有很多人不喜歡羅振宇,但羅振宇有一點比陳春花強,他會去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做沒有出處的觀點的堆砌。有時候媒體人的操守比教授可強多了。我看不出陳春花的基石是什麼,她的研究領域到底在哪裡。她寫過一本書,書名是《微利時代:超越競爭的企業經營模式》。
  • 陳明哲 x 陳春花 x 張鵬:企業管理的精一與雙融
    在明哲訪談環節,張鵬與陳明哲教授、陳春花教授就歸國創業、中美企業異同、企業家代際傳承等企業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國際管理學會2012-2013 屆主席國際管理學會暨戰略管理協會終身院士陳春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
  • 陳春花:人才不是選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陳春花教授和企業家學員們共聚一堂,探討了企業管理上的很多「真問題」,乾貨十足,以下是對話精編。當你衝在前面時,也許會擋了很多人,什麼時候「往後退」才是最好的?陳春花:應該講,這是一個有個性的問題。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狀態,往後退的時間不一樣。 一般來說,三個條件下可以往後退。 第一,整個公司的文化和價值觀已經非常清晰,而且上下一致。
  • 陳春花:打造共生型企業 7-Eleven做對了什麼?
    陳春花說。第四重境界是在於無我領導。陳春花表示,「萬物互聯的邏輯是由《道德經》提出來的,什麼叫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真正的萬物互聯,真正的萬物互聯當中之所以能夠存在下來,是因為裡邊每一個稱之為領導的概念都必須是「無我」的。」一個「無我」的領導,首先不能只看自己的利益,同時不能只看自己企業的利益,必須要看所有人能不能夠共同成長。
  • 管理水平是企業軟實力,進步才是致勝王道-《管理的常識》之一
    --陳春花各位朋友,在以後文章中陸續我會和大家一起分享陳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識:讓管理髮揮績效的8個基本概念》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影響人們有效工作的關鍵因素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多人覺得組織並沒有讓他們發揮作用?
  • ——陳春花教授在2020中國水產品大會上的...
    11月24日上午,在「2020中國水產品大會—企業經營管理轉型之路」主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在主報告環節就「後疫情下企業怎麼辦?」發表精彩演講。她表示,目前世界經濟進入「新常態」,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難以兩全,全球經濟面臨大挑戰。在疫情防控與恢復經濟左右互搏中,企業應該急速調整認知,接受事實,適應變化,主動破局。以下為現場摘錄。
  • 陳春花:管理解決的三大效率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作者:陳春花,著名企業文化與戰略專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導讀:管理就是為了提高效率。
  •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應邀出席:2020「中國商學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 陳春花陳春花,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新華都商學院理事會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技術專業工學學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碩士,愛爾蘭歐洲大學海外部工商管理博士,2005年南京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博士後。
  • 陳春花:面對不確定性,管理價值的4個回歸
    編者按: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作者陳春花,創業邦經授權轉載。無論從社會、商業還是企業的角度來講,今天我們都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不確定性。在今天,我們會遇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一切都是不確定的。
  • 陳春花:什麼是正確的管理觀?
    文:陳春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新媒體編輯:胸懷天下在中國企業多年的管理實踐中,一直沒有人關注管理觀。人們討論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價值觀,研究企業的管理哲學,但是卻沒有人願意整理清楚什麼是管理觀。如何看待管理?管理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就是管理觀的問題。
  •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應邀出席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 陳春花陳春花,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新華都商學院理事會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
  • 陳春花教授講座暨北大國發院MBA2021招生諮詢會
    嘉賓介紹主講教授陳春花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陳春花教授主講巨變時代的組織管理。陳春花教授同時任教於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先後出任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經濟與貿易學院執行院長。陳春花教授開啟管理研究學者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實驗驗證的研究模式,先後出任山東六和集團總裁、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兼執行長。陳春花教授致力於中國企業成長模式研究,致力於管理理論與實踐價值挖掘研究,先後發表專著22部,一百多篇相關研究論文。
  • 全國多地有序復工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企業要能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長期研究企業經營管理,尤其是危機中的企業應對之策。她也曾出任大型企業的總裁,幫助企業扭轉了逆境。近日,陳春花的新書《危機自救:企業逆境生存之道》舉行了在線發布會,在近兩個小時的直播中,她分析了此次新冠疫情危機對經濟和企業的影響,並對企業在危機中如何找到解決方案提出了建議。接受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並與之共處這次疫情危機到底對經濟產生多大影響,很多宏觀報告都給出了研究。
  • 陳春花:重新理解組織管理的核心命題
    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陳春花老師認為組織存在有三個必要條件:每個人願意作出貢獻;有共同的目標;彼此能夠互相進行信息交流。
  • 院長陳春花說,這應該是中國最安靜的一所商學院
    「最後證明這是非常好的決策,陳春花來了對我們整個商學院改變非常大」,姚洋告訴《中外管理》。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其實陳春花更早認識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是因為後來創辦了北大滙豐商學院的海聞。這之後不久,陳春花就搬進了朗潤園主院北邊的一間辦公室辦公,履任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一職。她在院子裡主講最受BiMBA學員歡迎課程之一的「巨變時代的組織管理」。
  • 陳春花:你可能對管理存在這些認知偏差
    作者: 陳春花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請認真思考一下,你的公司是不是存在著這樣的普遍現象:儘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我們也學習過不少管理知識,嘗試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是總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 陳春花:疫情危機下,企業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來源:東方管理評論導讀: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企業戰疫,如何突圍?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陳春花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支招佛山製造如何應對疫情影響。這些建議具有普適性,同樣適用於各行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