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合格的買菜車應該是什麼樣的?對於消費者而言,如今市面上常見的買菜車不外乎都遵循著這樣一個套路:弱化動力與操控,強調造型設計、內飾空間與用料、靜態乘坐感受與車內舒適性配置,以此保證最肉眼可見的性價比優勢——東風日產軒逸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雖然這一類車型在市場中的銷量反饋都很不錯,但這是否就是一臺買菜車該有的樣子呢?
之所以這樣問,是豐田給出了另一種答案。自從TNGA新全球架構發布後,基於這一理念誕生的新車就出現了與以往豐田車系截然不同的性格,它們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代步工具」,而是更加注重人與車的駕駛溝通感、車輛在多路況下的操控樂趣以及對駕駛員和乘客的安全保護——在之前試駕全新一代C-HR、凱美瑞、亞洲龍甚至雷克薩斯ES時,它們所表現出的運動潛能就令我印象深刻,但將目標下潛至10-15萬元級的實用型家用車時,消費者又是否會認可這一改變呢?
動態駕駛
由於已經上市了一段時間了,關於雷凌的駕駛感受,不論是媒體還是車主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沉澱;而關於動力,有很多駕駛過老款卡羅拉&雷凌的人都表示:新款雷凌的動力變弱了。
如果按稍微運動一點的標準來看,雷凌的動力儲備確實一般。1.2 L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動力爆發點基本只停留在了初段,在應對市區內起步和加速需求時,雷凌尚且可以為駕駛者提供不錯的動力響應,而且得益於紮實精準的油門腳感,此時的雷凌甚至還可以稱得上是「得心應手」;不過隨著轉速的持續攀升,雷凌的加速勢頭也迅速緩和了下來,即使變速箱在常規模式下的換擋邏輯還算聰明及時...好吧,我不得不提前吐槽一下這臺變速箱,多達10個的模擬擋位對於這樣一臺最大功率只有85 kW的小車來說是不是有些太離譜了?
不過有一說一,雖然雷凌的動力無法讓人信服,但雷凌的底盤表現可絕對會讓人讚不絕口。新款車型將懸架結構從老式的前麥弗遜式+後扭力梁式半獨立懸架系統升級為了前麥弗遜式+後多連杆式四輪獨立懸架系統,搭配重新調校的底盤風格,不論是通過細碎顛簸的砂石路面還是年久失修的各色爛路,甚至是通過國內特色的連環減速帶時,雷凌都能做到近乎完美的過濾,沉穩、乾脆、不帶一絲多餘顫動與回彈,若不是此時傳導致車內的回音還不夠甘醇沉悶,稱雷凌的底盤一句「德味」完全不過分。當然誇歸誇,雷凌到底還是犯了一個低級錯誤,當有石子被捲入後輪拱內時,車內便能很快聽到不經任何過濾的、直接且露骨的敲擊聲,顯然這一老一代車型就存在的問題至今也沒有被豐田正視,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拋開這惱人的不和諧因素不談,伴隨著車身重心與底盤的降低,雷凌的操控極限也有了不小的提升。新的底盤在抗側傾能力上表現不俗,輕盈的電子助力轉向雖然缺乏路感反饋,但指向性卻頗為精準,伴隨著駕駛者做出轉向動作,車頭也能迅速作出反應,在過彎時能夠給予駕駛者相當不錯的信心;不過相對來說,車尾在過彎時的動態響應還是略有一些遲鈍,並且和C-HR一樣,雷凌所搭配的這一套輪胎也實在沒什麼運動能力可言,非運動版車型205的胎寬需要駕駛者在入彎時謹慎把握好油門與轉向的力度,即使有所謂ACA彎道輔助系統加持,雷凌也很容易出現推頭現象,把駕駛者之前建立起的自信一掃而光。
靜態乘坐
如果沒有事先試駕過雷凌,很多消費者都可能會因雷凌的內飾產生失望。
雷凌在舒適性配置方面的投入並不多,比如這臺試駕車就是185T車型中的旗艦版本,其真皮方向盤、皮質座椅、主駕駛座電動調節功能與後排空調出風口&雙USB接口在其它配置車型上都是不存在的;但以此為代價,雷凌全系標配八安全氣囊、自動駐車、上坡輔助、LED自動大燈、全車車窗一鍵升降、PM2.5空氣過濾系統,並從次底配開始標配TSS主動安全系統(支持準L2級自動駕駛)、9英寸中控觸屏(支持語音控制與CarPlay手機互聯)與無鑰匙進入&啟動系統,其對駕駛者與乘客的關心更多是隱形且深層次的,如果不是仔細研究過了配置表,多數消費者很難會理解豐田的這番用意。
不過對比之下,空間才是雷凌最難被消費者所接受的。以筆者為例(身高180cm,體重70kg),在後排座椅正襟危坐時,頭部距離車頂的間隙已基本沒有富餘,而此時膝部與前排座椅靠背的距離也已經變得有些捉襟見肘(前排座椅已調整為筆者較為舒適的駕駛坐姿)——當然,按照主流媒體的評價套路,雷凌的乘坐空間大體還是「夠用」的,只是以筆者的標準看來還是有些略顯拘謹。
雷凌的中央扶手能夠手動向前平移一段距離,對駕駛者來說是個很實用的配置。
寫在最後
優於同級別標準的操控功底、堪稱絕對越級的底盤品質,以及武裝至牙齒的主&被動安全與駕駛輔助類配置,當這幾項優勢被下放到一臺雷凌這樣的緊湊型車時,你覺得它會是大眾消費者心中的那臺理想型買菜車嗎?在早先與某品牌經銷商的銷售顧問閒聊時,後者就表示「購買10-15萬元價位車型的消費者是最難伺候的,因為他們的要求最多」,而除了懸掛於車頭的豐田標,雷凌顯然也沒有任何能在第一眼就俘獲消費者的撒手鐧——即便又運動又安全,大眾真的會開著一臺買菜車去「危險駕駛」嗎?所以在對比之下,多來點空間和配置豈不是更「實在」?顯然,雷凌的好是需要消費者真正領悟汽車與駕駛的本質後才能體會得到的,如果消費者跳不出看車只浮於表面的認知,那麼雷凌的存在也就沒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