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評價猶太人說,猶太民族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卓越的民族。
在世界上廣曾為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6位猶太人改變了人類的發展歷程:
第1位是摩西,他說一切都是律法;
第2位是耶穌,他說一切都是苦難;
第3位是馬克思,他說一切都是資本;
第4位是弗洛伊德,他說一切都是性;
第5位是愛因斯坦,他說一切都是相對的;
第6位是羅斯柴爾德,他說一切都是財富。
在人類歷史的各個領域,都湧現出了猶太裔的世界名人,很難想像這個人口僅佔世界1/400左右的小小民族,曾經漂泊流浪,無寸土可居。
為什麼至高無上的榮耀總是降落在猶太人身上?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猶太人的成功和他們的教育分不開,他們的教育又與《塔木德》這本書的秘密有著巨大的聯繫。
今天我將為大家分享猶太人財商教育的部分觀念,看看到底猶太人是怎樣教育孩子,並讓他們成才成功的。
猶太人把經商視作畢生的追求,因此在猶太人的家庭教育中,財商教育佔據了很大比例。
《塔木德》說:金錢平等,因此人格平等,於是懷有賺大錢的欲望才好。金錢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平等的,他沒有高低貴賤的差別。
猶太人經常會講這樣一個故事來告訴孩子們金錢的平等性:
有一位演講者在一個公眾場合演講,他拿起了50美元高舉過頭頂說:「大家快看,這是50美元,嶄新的,有誰想要?」結果所有人都舉起了手。
然後他把嶄新的紙幣揉了揉,紙幣變得皺巴巴的,他又問:「現在有人想要這50美元嗎?」所有的人依然舉起了手。
緊接著他把這張紙幣放在地上,用腳狠狠的踩了幾下,紙幣變得又髒又爛,他拿起錢來又問:「現在還有人想要嗎?結果所有的人還是都舉起了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張鈔票在揉了又揉,踩了又踩,變得又髒又破之後還是有人想要,是因為鈔票就是鈔票,鈔票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它不會因為受到什麼待遇就有所差別。
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猶太人從不以自己做的生意小而自卑,在他們看來所有的生意都是由小做到大的,他們喜歡把鈔票不問出處這句話掛在嘴上。
猶太人從小就教育孩子,金錢是沒有性質的,所謂的性質是人自己主觀強加給金錢的,所謂的金錢的性質其實是金錢持有者本身所具有的性質,人有善惡之分,金錢沒有。
很可惜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很少看到這麼客觀理性的教育,甚至很少進行財商教育,有些人的金錢觀可能從小到大從未改變,一直都是錯誤的,在這種錯誤的金錢觀的指導下去賺錢,結果可想而知。
《塔木德》說金錢不神聖,不是高不可攀的聖物。
猶太人對錢保持一種平常心,他們認為金錢同衣服一樣,不過是一件有用的物品而已。
這不是鼓勵別人不賺錢。而是說應該對金錢保持一種從容冷靜的心態,要想賺錢就不能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把金錢看得太重,也就給自己背負了沉重的包袱。
猶太人只把金錢當作是一種很好的物品,它刺激著每一個人的神經去高度的投入它。人們投入資金的時候,就是投入了一次次危險但又有趣的遊戲中。
著名的金融家摩根,就認為只有以遊戲的心態去賺取金錢,才是最佳的賺錢心態。
摩根一直有一個習慣,每當黃昏的時候他就到報攤上買一份載有股市收盤的晚報回家閱讀,當他的朋友們熱衷於棒球和足球等遊戲的時候,他卻喜歡研究怎麼賺錢,如同朋友把棒球足球當作遊戲一樣,摩根將賺錢當做遊戲,並且痴迷其中。
視錢為平常物事,賺錢為遊戲,這就是猶太人的高明之處,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成就了那麼多的猶太大亨。
這種教育放到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恐怕又是一種驚世駭俗,不知會引起多少人的非議。我們可能會接受視金錢為平常物這種教育觀點,但絕不會將賺錢當作一場遊戲。
我們在對待金錢上存在一種極端,要麼視金錢如糞土,要麼淪為拜金主義,和性教育一樣,財商教育也是我們非常缺乏的一種教育。
答案其實不言而喻,雖然現在我們身處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雖然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但在教育這一環上,很多東西是不同步的,就比如我們今天說的財商教育。
在孩子面前,家長們不僅談性色變,談錢依然,也會色變。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儒家的重義輕利等在作怪。
但我認為中國的家長之所以很少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是因為他們自己本身就沒有從他們的父母那裡接受到財商教育,又談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們?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尷尬和困窘,我建議你好好看一看《塔木德》。《塔木德》被稱作猶太人的孫子兵法,裡面蘊藏著一整套驚人的處世智慧和賺錢哲學,是無數猶太人獲取財富的秘籍和人生寶典,也是父母給孩子進行財商教育的最好教材。
通過具體事例,加上名言警句,《塔木德》為人們全面揭示了猶太民族的財富密碼,成為猶太人世代相傳的寶典,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永遠都是思路決定出路,思維上的差異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想提高自己,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可以把《塔木德》買來好好學習一下。
現在百度好書節,特價活動只要24元,24元不到一頓飯錢就能換來猶太人的財富密碼,投資自己,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跡,實在很划算。感興趣的點開上方連結下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