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你的內心。——蘇格拉底
當我們從小到大的生活都被考試填滿的時候,教育也就成了一門生意。走在全國大大小小城市、鄉鎮的街道上,映入眼帘的不是當地的特色,而是閃爍著各種霓虹燈的培訓機構。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只有將課堂上所學的東西都完全忘記之後,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盲從的家長們只知道,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不知起跑線到底在哪。
大抵在家長的眼中,教育就是一張滿分的成績單,一些用來攀比的談資,至於孩子到底愛不愛,感不感興趣,他們毫不關心。
大多數人只是用努力賺錢給孩子報補習班的方式感動了自己。
今年,疫情席捲下,教育機構優勝教育暴雷。
在北京朝陽區光華路優勝教育總部,聚集了大批的維權者,包括來退費的學生家長、被拖欠工資的優勝教育的員工、還有一大批供應商。
據悉,有學生家長一次性充值達20萬。
猶記得在電視節目《非你莫屬》的舞臺上,優勝教育創始人陳昊不可一世指點江山的樣子。
暴雷後,他主動透露父親身患癌症,但自己沒有一毛錢給他。其實,這不是一個受教育者應有的表率,包括他喊話馬雲、馬化騰「接盤」的樣子,真醜!
優勝教育的暴雷揭開了培訓機構的冰山一角,但這並不足以說明全部。培訓機構的亂象不僅僅發生在優勝一家身上,其中公職類培訓龍頭中公教育身上的貓膩就非常的多。
2018年11月,中公教育185億借殼亞夏汽車。中公教育承諾2018-2020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9.3億、13億以及16.5億。
2019年2月,中公教育正式登陸A股。
上市之後,中公教育一路長牛,長牛的背後是各種看不懂的操作。包括「清倉式」分紅、學員貸款繳學費、帳面上大量的現金卻有大額的借貸……
疫情期間,各大教育巨頭紛紛推出了線上教學模式,中公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很快中公教育就推出了「理享學」項目。
在項目的宣傳中,中公教育的工作人員聲稱「0元就可以入學,考試不過不收費」。為此,不少學員報名,而報名的售後卻是學員的一把辛酸淚。
據悉,「理享學」0元上課的背後正是一種分期貸款,不少學員反映,當要求其退款並撤銷分期貸款時,中公教育又會以種種理由拖延退款時間。
就這樣,中公教育以0元授課的方式幫助學員貸款,並延長退款期限,然後利用時間差形成數額巨大的資金池,以往30—40個工作日才能辦理的退款,疫情期間被拖的時間更長了。
有些學員因為未按時還款,還上了徵信。
實際上,中公教育讓人最看不懂的就是「清倉式」分紅和帳面上大額的現金卻大手筆的借錢。
據統計,在中公教育借殼上市的不到兩年間裡,一共有過兩次「清倉式」分紅。第一次是2018年的分紅。查閱其財報發現,截至2018年末中公教育帳面貨幣資金加理財產品一共29.02億元,這裡面還包含了2018年的新增貸款16.07億元,也就說除去新增短貸,其可動用的現金為12.95億元,而2018年中公教育分紅數額則高達14.18億元。
換句話說,中公教育一把分完了帳面所有可動用的現金,不僅如此,它們還用了借款分紅。
2019年,中公教育繼續巨額分紅,這次一把分了14.80億元,佔當年淨利的82.02%。本來慷慨分紅是一件好事,但中公教育操作起來,總有一種不對勁的感覺。
查閱中公教育的股權結構我們發現,中公教育前十大股東一共持有公司54.97億股,佔總股本的89.14%,而自然人魯忠芳、李永新、王振東三人則合計持股佔公司總股本的75.32%。其中,魯忠芳、李永新為母子關係。
也就是說,大額分紅全部流向了實控人的口袋。
11月24日,中公教育發布《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擬募資60億元,募資金額主要用於懷柔學習基地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按照定增預案懷柔學習基地建設項目的投資總額為42.14億元,其中場地購置費34.23億元,室內裝修工程7.914億元,預計建設周期3年,本項目新建教學、辦公、宿舍等建築,建築面積32.6萬平方米,最高可同時容納2萬名學員。
查閱其財報發現,中公教育的帳面貨幣資金高達50.69億元。按理說,中公教育本不缺錢,但為何還要大舉定增?在中公教育的三季報中我們還發現,其帳面上的短期借款餘額為32.83億元。
如此神奇的操作,兩次「清倉式」分紅簡直侮辱了A股投資者的智商。
截至目前,中公教育的市值為2214億,其前三季度營收為74.39億,同比增長20.78%;淨利潤為13.21億,同比增長37.76%。
在此,我們暢想一下,等今年中公教育完成上市時的業績承諾時,它的業績還會不會保持高速增長?面對行業26.36的市盈率,中公教育102.19倍的市盈率又合理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