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家長們除了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孩子心理上微妙的變化一樣要重視。在這段特殊的時間裡,如何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一顆堅強勇敢、懂得自我保護的種子?
央視少兒頻道《快樂大巴》欄目推出《成長的煩惱——怎樣和孩子一起面對疫情》系列視頻,邀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專家黃崢博士為家長支招。
疫情中怎樣對孩子進行健康教育?
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必須採用良好的衛生和防護措施來保障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這也是樹立孩子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好時機。家長朋友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
1、採用鼓勵和強化的方式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採用鼓勵和強化的方式,幫助孩子正確洗手、佩戴口罩、鼓勵分餐、學習咳嗽和打噴嚏時的禮貌等。很多衛生習慣在一開始建立的時候,孩子會產生一些被要求、被約束的感覺,所以可能產生排斥和抗拒。這時家長不應採取呵斥、嚇唬的方式,不必要給孩子增加一些額外的焦慮和壓力,而最好採用「溫和的堅持」,當孩子完成上述行為時,態度上要保持平和耐心,當孩子做到這些行為時,也要並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2、採用遊戲的方式
對於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做家庭健康的小衛士,監督家人的衛生和疫情防護行為做得夠不夠好。孩子自我約束能力較弱,但若把這些要求變成了遊戲,並且賦予孩子監督和管理大人的權力,孩子就往往對這些做法更認同、記得更牢、執行得更好,居家防疫的時間裡,家庭氛圍也可以變得歡樂有趣。
3、積極正面的教育和引導
建立對醫護人員的尊重和信賴
通過讀新聞、看報導,讓孩子了解醫護人員的辛勞付出和無私奉獻,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對醫護人員的尊重和信賴。孩子對醫院的印象往往都跟生病、打針、吃藥等不愉快的經歷有關,所以常常害怕醫生、害怕去醫院。通過讓孩子了解醫護人員的可親可敬,增強孩子對醫生的信任,有利於孩子多聽從醫生的建議。
4、積極正面的引導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告訴他醫學和科學都不是全知全能的,但科學家在不斷努力,不斷探索未知、獲得進步,讓人類更少受疾病的威脅。
孩子們也要努力學習,爭取將來為科學為社會做貢獻。
儘管疫情令人痛心,但經過積極正面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們也可以獲得正確的健康知識和良好的衛生習慣,伴隨其茁壯成長。
來源:央視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