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消息: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之後,卻頻頻遭到陌生來電和簡訊的騷擾,內容大多是介紹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等信息。應聘者於是懷疑個人信息通過招聘平臺落到他人手中。媒體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者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著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那麼,這種買賣簡歷的行為是否構成違法犯罪,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呢?一、買賣個人簡歷的生意,其實涉嫌違反多個法律規定,我們講兩個比較重要的。 首先,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 因為抗擊疫情需要,我們去各大商場,可能會被要求填表。有段時間,我們去商場,商場的工作人員會要求我們填我們的姓名,我們去過哪裡。現在更簡單了,直接刷我們的健康寶就可以了。但是這些信息,必須在符合合法、正當、必要的情況下才能收集,並且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此外,不能再次銷售這些信息。這是關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 其次,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法律上,已經上升到刑法的高度。我國《刑法》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根據這個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本文一開始說的通過QQ群銷售個人簡歷的行為,基本上已經符合了《刑法》關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規定。有沒有到起刑點,需要看情節是否嚴重,或者是不是到了情節特別嚴重的程度。很多人可能就忙著掙錢,忘了法律的規定。什麼是「情節嚴重」?法律規定普通的公民信息,五千條就夠情節嚴重了。另外,當違法所得達到伍仟元時也構成情節嚴重。而情節特別嚴重,一般為前面提高的數量的十倍。 我們可以看到,入刑的標準並不高,而且後果很嚴重,所以不要抱有僥倖心理,一旦抓住之後,有的人可能都到了情節特別嚴重,而不是一般的情節嚴重。二、買賣企業在招聘平臺的帳戶,是否構成違法犯罪? 一些賣家就表示,這些簡歷都是從招聘網站,如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平臺上的企業帳號直接下載的。那麼它怎麼得到這個企業帳號呢?首先它得有企業帳戶,然後發布招聘信息。QQ群裡同樣就有人在出售這個平臺上的企業帳號。那麼這些企業帳號的買賣和個人信息買賣相比有什麼不一樣嗎? 從法律上來說,企業帳號的買賣和個人信息的買賣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首先,關於企業有關的帳號等信息,企業除了在招聘平臺上有帳號,還有其他一些帳號,比如銀行的帳號。這些帳戶都有交易的情況。這種交易企業帳號的行為,有的並不構成犯罪,是一種違法的行為。有的屬於幫助犯罪,是共同犯罪的一種。 有一些人不想經營公司了,就把公司的銀行對公帳戶、在某些平臺上的帳號轉讓給他人,進行銷售,還可以得到一筆錢,而且省卻了註銷公司的成本。但是這種行為為其他人的違法犯罪行為起到了幫助作用。這種情況下,一旦其他人的違法犯罪行為被查獲後,順藤摸瓜就找到了工商登記的人。 建議大家,除了招聘網站的企業帳號不要隨意買賣,其他的企業營業執照、公章、帳號也不要隨意交易。當不再使用這個公司的時候,進行正規的工商註銷的程序,看起來麻煩一點,但是最安全的。假如說為了省事省錢,把公司的帳號之類的信息賣掉,最後可能會惹很多的麻煩。三、招聘網站是否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先看信息是怎麼流露出去的。可能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被別人黑客侵入獲得了相關信息。其實這種情況下,平臺就有一個維護信息安全的義務。如果沒有盡到這個義務的話,就有違法的問題了。第二種方式,有人購買了營業執照等進行了註冊,但是招聘網站可能也不知道註冊這個帳號是為了真的招聘還是假的招聘。這種情況下,平臺的責任可能就小點。不過,當已經有大量的人投訴這個問題時,平臺應當想一些辦法來,怎樣區分這些帳號?哪個企業帳號是正常的,哪個企業帳號是不正常的。如果一個招聘網站上,違法犯罪的帳號很多,平臺是應當承擔責任的。招聘網站應當依據《網絡安全法》或者《網際網路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指南》的規定,完善規則,找出這些有問題的帳號,及時查封。網絡平臺應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和技術措施,應該為其服務持續提供安全維護。在發生安全缺陷、漏洞的情況下,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尤其是具 具有收集用戶信息功能的網絡平臺,應當提前取得用戶同意。做好網絡安全應急預案。從技術水平來講,應該根據《網際網路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指南》,對技術進行升級,適應它相關的等級的要求。 如果說網絡平臺怠於在規則上、技術上提高,以保護用戶信息安全,可能涉及到違法犯罪。刑法上規定了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就是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拒不改正的,那麼有可能會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單處罰金。四、作為普通人,遇到信息被洩露怎麼辦? 雖然大部分人沒有法律知識和技能,不過出現個人信息被洩露之後,也不要不發聲。 第一,可以到消協投訴。因為我們使用這個網站,它是經營者,我們就是消費者。那作為大量的出現侵權行為的這種情況,消協得到這種投訴比較多的情況下,消協作為保護消費者的組織,它是可以調查並維護消費者權益。 第二,也可以通過媒體投訴,通過媒體報導,引起大家的注意,防止更多的人被侵權。 第三,如果說被騙了,也不要因為金額少,去法院起訴程序比較複雜,就什麼也不做了。該報警還是要報警,因為騙子騙一個人可能獲利100-200元,但是騙多了,騙100-200人就是上萬元了,達到了犯罪的程度。有的時候警察抓到騙子之後,懷疑騙子騙了不少人,但是報警的人太少,沒有足夠的證據,不能把騙子繩之以法。 綜上,我們關鍵時刻還是得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是保護潛在的還沒有受到傷害的可能的受害者。
本文作者:趙虎律師,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