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治水藍圖:一村一個池塘「秀」出來

2021-01-09 中國文明網

  「秀」村莊,「亮」池塘,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池水清清、楊柳依依,坐在塘邊吹吹風、聊聊天。今年,諸暨市提出每一個村(社區)都要打造一個「亮點」池塘,在完成清淤的基礎之上,提升池塘「顏值」,造福大家。

  盼望著,盼望著,已經有幾個鄉鎮、街道陸續拿出了他們的「傑作」。

  碧水出千溪,活水暢河湖,清水繞百村。多美的一幅治水藍圖!

  作為清淤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年,諸暨市將通過「秀村莊」清池塘,把池塘以及周邊環境全面整治、精心改造一番。

  不僅如此,每一個村(社區)都會打造出一個「亮點」池塘。

  如何理解這個「亮」?記者特意詢問了有關部門,「亮」就是在完成清淤任務的基礎上,池塘周圍儘可能保持原生態,並按照一定標準去提升池塘的整體效果。從細的看,亮化工程列出了四方面建設標準,一是清淤後通過貼坡形成自然岸坡效果;二是池塘邊種植一定規格楊柳樹,胸徑要在10公分左右;三是岸坡周邊撒種黑麥草、蒲公英等草籽;四是用松木樁、自然石材營建洗滌埠頭,不可採用砼。

  不少池塘已經成了村裡的一道風景線。當初連拖把都洗不了,如今搖身一變,水清岸淨,這是暨陽街道的蘆塘;古樸的遊步道橫貫湖面,水面波光粼粼,風光旖旎,這是江藻鎮的「小西湖」雁宿湖;婀娜多姿的楊柳仿佛「舞者」,微風一吹,在池塘邊搖曳,這是王家井鎮的荷葉塘……

  水清、岸綠、景美,「亮」出池塘,「秀」出村莊,將使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發生在身邊的變化,增強對「五水共治」的認同感、獲得感。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截至5月30日,「秀村莊」清池塘已清淤62.33萬方。

  王家井鎮關湖村馬車大塘

  ■數據看成效:清淤1200方

  ■村民話改變:

  「這個圍欄是新裝的,這個埠頭也是新的,水那麼清澈,我們在旁邊散步都覺得特別開心。」來到關湖村,村民胡培根迫不及待地領著記者往馬車大塘去,並不時向記者介紹著。像胡培根說的那樣,還沒走到馬車大塘,遠遠就傳來了一陣歡聲笑語。走近一看,三五個婦女在新裝的埠頭上洗衣服。「你看,新的大塘就是不一樣,以前這邊都沒什麼人氣,哪還會有人來洗衣服啊。」胡培根告訴記者,清淤前的馬車大塘不僅水髒、淤泥厚,岸邊還雜草叢生,整體形象不樂觀,「塘裡的淤泥清了一星期多的時間,可想而知積下來的淤泥有多厚。」如今,馬車大塘岸邊楊柳依依,一池碧水映照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浬浦鎮白杜塢村岙塘

  ■數據看成效:清淤880方

  ■村民話改變:

  村民周仁榮說,今年村裡變化最大的就數這岙塘了。岙塘正好坐落在村口,進出村子必然要經過。留在他記憶裡的,是一口被「養肥」了的塘,由於池塘的出水口不暢通,日積月累塘裡便積起了厚厚的淤泥。「後來,水面又瘋長起了浮萍,整個池塘變成了鐵鏽色,根本沒辦法洗東西。」周仁榮說,一到天熱時,還散發出陣陣臭氣,路過的人都要捂著鼻子,令村裡形象大打折扣。今年上半年村裡在對池塘進一步清淤的同時,還修葺了水塘四周,水乾淨了,塘邊又能看到洗洗涮涮的人了。周邊雜七雜八的東西被清理後,傍晚也能看到村民在池塘邊閒坐聊天,昔日的岙塘重新走進村民的生活中。

  江藻鎮江藻村雁宿湖(江藻大塘)

  ■數據看成效:清淤5.5萬方

  ■村民話改變:

  村民錢永漢算有話語權的了。他住在離大塘五百多米遠的地方,祖孫四代都不曾搬過家。古時,大塘曾是鳥的天堂。「大雁、白鷺整天往這兒飛。」68歲的錢永漢沒想到,後來一切都變了,「沒地方排汙水,就排到塘裡,十多年過去了,水越來越淺,淤泥越積越厚。天氣一熱周圍都是蚊子,沒人願意走近。」他說,曾經大家還調侃它像「大糞缸」,「現在卻喜歡得不得了,尤其是晚飯後,三五成群到湖邊散步。就連外頭的人也特意跑來,拿著相機東拍西拍。」雁宿湖的人氣噌一下旺了。在錢永漢看來,隨著生活條件日益改善,更看重環境好不好,「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這般美景,愜意!」

  暨陽街道馬村蘆塘

  ■數據看成效:清淤1056方

  ■村民話改變:

  馬善民今年72歲了,在馬村生活了大半輩子,回憶起蘆塘前前後後的變化,他感受頗深:「這個塘從我記事起就存在了,小時候是整個村裡的『吃水塘』,可以說為村民帶來了生命之源。」馬善民的家離這個塘不遠,最多不過百米,兒時他總在塘裡洗澡,在塘邊戲水。「後來村裡辦起了殺豬場,還有不少村民把家裡的生活汙水也直接排到溝裡,因此蘆塘的面貌漸漸發生了改變,塘裡的水不僅喝不了了,用都不能用。」近期,隨著清淤整治工作的結束,蘆塘重新煥發了生機,水面不再漂著油汙,還出現了活蹦亂跳的魚兒。馬善民感到由衷的高興,他告訴記者,整個村的村民都為此叫好。「接下來希望蘆塘旁邊那條小路修修好,讓工程更為完善。」

  陶朱街道西湖村跨湖沙塘

  ■數據看成效:清淤1500方

  ■村民話改變:

  家門一開就是「花園」,村裡的人好生羨慕樓仲林。可說起兩三年前的這個池塘,樓仲林皺起了眉:「一下大雨,垃圾、汙水都流到塘裡,飄在水面。」他習慣晚飯後到門口去坐一會,如此一來壓根坐不住,「尤其是夏天,想吹吹風,可是味道實在太重。」隨之而來的,還有大量蚊蟲蒼蠅,家裡點上蚊香,再想盡一切辦法把食物等蓋得嚴嚴實實,才勉強不會太糟糕。池塘清淤後,周圍還種上了各種各樣的樹以及花草,讓人頓感舒暢。「村裡的人沒事喜歡來家門口乘風涼,聚在一起談天說地,熱熱鬧鬧那叫開心啊。」附近還安裝了健身設施,樓仲林時常會去鍛鍊身體,「就好像是城裡的花園一樣。」他讚不絕口。(諸暨日報綜合)

相關焦點

  • 新時代治水故事:以漁治水——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循環利用
    新時代治水故事:以漁治水——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循環利用2020-10-17 10:26:00  水產養殖網2019年12月,廣州市全面完成經營連片50畝以上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任務,並收集了花都、南沙、番禺、白雲、增城和從化等主要養殖區171份治理後的水質監測數據,監測面積達5.37萬畝。廣州率先開啟「以漁治水」新局面,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浙報專版︱路橋:幹部當塘長 池塘配「管家」
    去年以來,為更好服務全區中心工作,深入推進治水消劣,路橋發起了「村村爭創先鋒塘、黨員幹部當塘長」活動,發動基層黨員幹部擔任小微水體的塘長,治水護水成效顯著。到去年年底,路橋全區小微水體均已完成消劣任務。如今,在路橋,每一口池塘都有一個「管家」,每一個小微水體都建立了護塘隊。
  • 諸暨浬浦農民發明淨水神器 每小時可淨化40噸池塘水
    2017-08-03 06:48 |諸暨日報愛諸暨微信公眾號
  • 諸暨鄉鎮幹部專職駐村 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2007年4月起,諸暨市將鄉鎮幹部與具體的行政村結對,實行專職駐村制度,要求幹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體恤民意,「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幹部」,打通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一批又一批幹部,走遍諸暨角角落落,工作在田間地頭,抓黨建、促發展、解民憂。十年如一日,專職駐村制度已深深紮根於基層。最近,本報記者蹲點諸暨,深切感受駐村幹部的探索和思考。
  • 海鹽縣元通街道治水剿劣工作永遠在路上
    經前幾年整治,絕大多數問題河道都完成整治,但是還有少部分斷頭浜、池塘等小微水體問題不容樂觀。  青蓮寺村的寺浜就曾是這樣一條黑臭河,早些年岸邊違建豬舍,豬糞、豬尿的直排與偷排令河水汙穢不堪。為此,青蓮寺村上下勠力同心,清淤土方3000方,伴隨著大型泥漿泵的轟鳴聲,「釜底抽薪」般的清淤作業令河水一天天變清,如今的寺浜一改「黑面貌」,舊貌蝶變換新顏。
  • 我市治水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
    全市自上而下會聚起堅定治水的巨大推力,確保了一線治水更加堅決,認知力和行動力得到持續強化。  這次剿劣戰,是在前幾年治水基礎上,把治水延伸到角角落落,「不遺漏一處劣Ⅴ類水體」。  難度加碼,行動升級,各方齊發力。鎮鄉街道立軍令狀、打擂臺賽,各部門主動對接,社會愛心團體認領治水,工作組「白天督導、晚上會診」,推出「試驗田」,一旦發現有環保問題就迅速出擊。
  • 重構水體生態 池塘起死回生
    近日,越城區蕺山街道鞋子畈社區內的居民喜笑顏開,紛紛為街道的科學治水點讚。原來,該社區內有一個「百年老池」那摩江池塘,早前因結構封閉缺乏流動性所致,面源汙染物常年累積,缺氧嚴重的池塘,顏色發黑的水體,烈日下濃烈的異味,讓周邊居民不堪其擾。這幾年來,蕺山街道採取過多種治水措施,但收效甚微,難以根治。
  • 東陽最美的6條河流和5個池塘,你去過幾個?
    城頭溪溪塍景觀牆由青磚、鵝卵石和磨盤組成,每個磨盤正中刻著一個大紅字,一排連線組成「永遠跟黨走,為人民服務」字標,景中有意、意中有景,把溪河、池塘景觀融為一體。  西溪:城區生態屏障自然景觀之美  官橋村有15口池塘,結合實際實現清理提升,清淤、駁坎、引清水、增植、養魚、種睡蓮……實行「一塘一長」制度,每周巡查。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陳曉華講究系統思維。2018年爭創「十美村」,著手岸上岸下整體呈現。
  • 諸暨有關「石蟹」的傳說,你可曾聽過?
    在大唐街道,有一個以水命名的村莊——靈水村。古時,該地屬靈泉鄉,故取村名為「靈水」,寓「山靈水秀,人傑物阜」之意。村如其名,靈水村的形成與發展,與水有著不解之緣。從古時候的石蟹傳說,到一代代靈水人治水造橋,再到五洩江靈水段生態改造並成為「浙江省美麗河湖」,這個美麗、靈動的山村就是一部活的水歷史。
  • 溼地生態公園、可愛實用小池塘...福清鏡洋變美啦
    鏡洋鎮在全鎮上下嚴格貫徹落實河長制,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親自負責、親自推進,積極開展巡河和現場調研,多次主持召開調研會、治水工作推進會,要求嚴格落實鎮鄉「兩級河長」責任制,全面推進鏡洋鎮治水工作。
  • 雲會議|田野政治學:治水社會與治水國家
    顯然,這種規模的大堤,不是一家一戶一村,甚至多村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個更大層面來主導。在很多地方,我們看到是由當地的政府來主導完成的。其二,無論村莊內部治水多麼的完善,運行多麼有效,但是一旦旁邊的大河大江出現潰堤的情況,所有的農田房屋都會面臨著被淹沒的風險。面臨這種風險的時候,農民都會出工出力出資。
  • 門前小河屋後池塘皆成風景
    日前,2018年浙江治水成績單出爐:全省221個省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斷面佔84.6%,治水公眾滿意度83.26分。實現了Ⅰ~Ⅲ類省控水質斷面比例、治水滿意度首次雙破80。  這一成績的取得,在於浙江省一年來持續推進和開展「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河湖長制、督查調研等工作。
  • 美麗鄉村建設的筧川樣本:治水煥新顏繪景潤民生
    在當年兩會期間,聽聞施頌勤「訴苦」村裡治汙水缺乏資金,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當即特批100萬,為該村的治水困局撕開了口子。「如果沒有治水,就不會有美麗環境,更不會催生美麗經濟。」施頌勤感慨萬分。歷史的意義,總是在回望的時刻更顯清晰。筧川村的美麗轉身正是浙江治水的縮影。三年治水,浙江不僅治出了秀山美景,更治出了發展後勁。
  • 諸暨這個村,每天能挖2萬斤象牙筍!!趕緊來看看行情!
    今年,諸暨人的朋友圈,總感覺少了點什麼!直到昨天,小編才想起來:挖筍!正常這個時候,全諸暨人都應該在挖筍啊!▼▼▼五峰村是諸暨市有名的象牙筍大村,象牙筍種植面積約900畝。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村裡大量出產象牙筍的黃金時期。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上山挖筍,持續期限約一個半月,高峰時期全村每天能產出約2萬斤象牙筍。
  • 諸暨又一高端樓盤亮相!開啟生態人居時代
    」 有人說城市的本質不在地圖上 而在於生活其中的每個人創造出來的故事 12日棲月開化府為小夥伴們帶來了 咖啡,茶歇,品牌家電,還有高定秀......
  • 蘇軾治水
    由於文學、書法的成就太過耀眼,使他在繪畫、音樂、醫學、建築,甚至治水的成就顯得格外暗淡。  其實,蘇軾頗善治水,尤其是城市水患的治理。當然,這與他數度出任地方官有關。  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
  • 村社換屆「滿月」 蒼南縣新一屆村社幹部幹得怎麼樣?
    爭當基層鐵軍連隊「排頭兵」蒼南縣新一屆村社幹部迅速形成戰鬥力4月28日全縣新一屆村主職幹部培訓會召開以來,蒼南縣廣大村社幹部積極響應縣委號角,迅速進入新角色,適應新崗位,繪就美麗鄉村藍圖,攻堅治水剿劣,建設美麗鄉村,服務項目推進,展現出了新班子新氣象、新作為的良好狀態。
  • 不僅能治水、做清潔劑,還能當肥料——環保酵素火爆的奧秘
    浙江日報5月11日訊 在杭州市富陽區常安鎮,這個神奇的實驗已經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混合產生的液體,不僅能治水、做清潔劑,還能當肥料,當地不少村民就用它來養花、洗菜、洗衣甚至洗頭、洗澡。  3月9日,本報對富陽常安鎮這一實驗進行報導後,一時間,環保酵素成為了熱詞。  究竟什麼是環保酵素?
  • 諸暨美食
    典故:據說南宋小皇朝遷都杭州時,有一個宮廷麵點師因闖禍從宮中逃走,流落到次塢一帶鄉間後,打面就在次塢民間流傳開來。相傳朱元璋還未稱帝時,率軍隊駐紮在諸暨,偶然在一家小麵館吃到了店家祖傳的手工打面,驚豔之餘,讚不絕口,連呼「百吃不厭」。自此,次塢打面的名聲越傳越響。寓意:每一碗精心製作的打面背後都是諸暨人不服輸的性格與親力親為的特徵。
  • 諸暨這些村名,誰取的?
    江南水鄉,而諸暨多山,七山一水二分田。因此,不得不先來說一說幾個有趣的山名。非常有名的那座東白山,在諸暨是人人皆知,但你知道它的名字從何而來?相傳其得名與詩仙李白曾到此一遊有關,故又稱「太白山」。▲從會稽山脈的最高峰東白山望向諸暨,江山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