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英美國家的中學留學相比,德國中學留學是少數中國家庭的選擇。這些孩子大都從9年級開始入讀德國私立文理中學。當然也有更早或更晚年級入學的同學,但比例很小。
德國的私立文理中學一般根據學生的來源分層級收費。本國學生、歐盟學生以及非歐盟的外國留學生可能在學費上有所區別。
對中國學生來說,寄宿制私立文理中學每年學費大約在3-3.5萬歐元之間。南德地區某些學校如薩勒姆王宮、清岑多夫等 ,年學費將近5萬歐元,而某些教會學校或者具有一定公益性質的私立學校,年學費可能低至2.5萬歐元左右。
當然,這只是學校規定的學費,學生可能還要支付其他諸如保險、購買必須的學習用品、假期語言培訓、寄宿家庭等費用。如果再把個人的自主支出(如購物消費、個人出行、其他生活雜費等)算上,每年的留學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儘管如此,絕大部分的學生和家人都認為德國中學費用相比英美等國還是較低的,屬於高性價比的教育投資。這是為何?
中學投資、大學免學費
德國的公立教育是免學費的。
在中學階段,只有極少數中國留學生可以入讀公立文理中學。這些學生要麼在德國有直系親屬,或者是通過特定的合作辦學模式進入公立中學。比如,有的外國語學校專門為德國文理中學定向培養留學生,會提供極少量的公立中學留學名額,每年學費只需幾千歐元。
根據德國大使館的高中留學籤證要求,絕大部分的中國留學生走的是私立中學通道。
在大學階段,除了巴登符騰堡州的公立大學收取學費(約為每學期1500歐元),其他聯邦州的公立大學第一學位一般都是免學費的。學生只需繳納食宿費、註冊費、生活費等,一般情況下每年8-10萬元人民幣可以滿足大學期間的開支。
中國家庭把孩子送往德國中學留學,看好的就是這種「中學投資+大學免學費」的組合。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熱門留學國,學生在大學期間每年的花費遠遠高於德國,有的達3、4倍以上。
當然,也有的人說,在國內讀完高中再去德國上大學,豈不是投入更低、性價比更高?理論上確是如此。
但國內高中生直接申請德國高校的政策自去年剛開始實施,目前並不普及。有些就讀於DSD高中的學生,通過DSD-1或DSD-2考試,並且高考成績達到滿分的70%以上,可以直接申請德國大學。
非DSD高中畢業生,根據申請學校和專業的不同,高考成績需達到滿分的80%或70%以上,且高考中需要有兩門語言考試成績和一門數學/自然科學類考試成績。當然,德語水平也需達到相應的要求(視具體學校規定,一般為C1以上)。
培養孩子的環境適應力及自主學習力
國內高中儘管較為省錢(某些一線城市的外國語學校、國際高中、私立高中其實收費也不低),卻缺少相應的文化環境浸泡和針對性的留學銜接。這就涉及到德國中學留學的另一個利益點:大學學習的無縫對接。
中學畢竟屬於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才是學生和家庭追求的目標。中德兩國教育體制不同,教學理念和方法也不一樣。在中學階段留學,通過3-4年的適應和儲備,有利於避免文化衝擊帶來的隔閡,讓孩子儘快融入當地的文化氛圍,熟悉教學模式和課堂風格,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鍛鍊綜合能力,為進入高校學習奠定紮實基礎。
無論是12年制還是13年制,德國文理中學的最後兩年已具備大學預科的性質。此時學生在生活方式(比如享有單人宿舍)、選課模式、論文寫作、專題研討、見習實習、小組合作等方面與大學生並無本質區別,只不過內容難度不同。
與國內高中的老師重視督促學生相比,德國文理高中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不交作業或者不認真發言,是個人的行為自由,沒有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叮囑或催促。但成績評價指標是硬槓,這些平時分數也會作為畢業成績的一部分,影響學生申請大學的績點。
根據很多聯邦州的規定,高中最後兩年的平時成績要佔學生畢業總成績的2/3,想混過去是不可能的。所以任何理性的學生都不會掉以輕心,這也為適應大學裡嚴苛的考評體系做好鋪墊。畢竟德國本科按期畢業率很低,有的專業低於50%,提前敲響警鐘很有必要。
另外,中學留學生由於年齡較小,對語言的學習能力很強,很多人在高中畢業前可以達到德語C2 也就是母語級別的水平,這無疑為大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掃除了語言障礙。他們在中學期間也會結識德國本土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交往圈。這也是國內高中畢業生無法享受到的隱形福利。
包容性及相對公平、安全的環境
包容性一直是德國社會強調的價值準則之一。在教育領域尤為如此。每年德國學校獎的評定,包容性都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在同一個校園群體中,人們要能接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經濟地位、不同能力特色的學生,並做到友好溝通,共同提升。
以德國中學的課本為例,所有圖片裡的人物形象必須滿足包容性的要求,比如,既要有男性,也要有女性,否則就是性別歧視;既要有白種人,也要有其他膚色的人,否則就是種族歧視;既要有中產形象,也要有普通家庭,否則就是階層歧視。
人們常說,「危難時刻見真情」。在這次新冠疫情期間,在英國小留學生因為無處收留而請願祖國包機接回時;在川普政府對中國留學生實施專業限制和籤證禁令時,德國的大小留學生沒有因為安全或健康問題受到困擾。
所有在德國的中國低齡留學生們都得到了各個學校妥善的照料。他們依舊住在學校本應關閉的宿舍裡,有專業老師負責監管,課程學習(有一段時間也為網課)和課外活動照常進行。
這種相對公平的社會環境,對待留學生一視同仁的態度,為留學生家長解除後顧之憂。所以,很多留學生家長們都認為,當初選擇讓孩子來德國留學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總結:留學的值與不值,性價比高還是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在投資差不多、平臺和環境相似的情況下,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學生自己的努力係數直接決定了留學產出效益。所以,別不多說,加油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