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現在走在大街上,聽不見粵語了。
在廣州,無論走到哪裡,普通話出現的頻率比粵語還要多。
每次在地鐵上聽見幾個小孩子的對話。
說著一口純正的普通話。
我還以為他們不是本地人。
可是當他們身邊的大人突然冒出幾句粵語之後,我才明白過來。
現在說粵語逐漸在減少,尤其是00後、10後新一代。
粵語是什麼?是方言嗎?
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
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
聯合國正式定義粵語為一種語言,而不再被稱為方言,並且認定為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六種語言之一。
我會說粵語,我很自豪。
點解廣州人要遷就一啲唔識講又唔肯學粵語噶外省人?
為左佢地聽得明就要全部人講普通話?
明明系佢地來廣州,唔應該系入鄉隨俗,學習我地噶粵語文化咩?
我甚至系聽過一啲外省妹妹仔講:「有些同學說粵語好煩啊,我們又聽不懂,幹嘛要說。」
你聽唔明邊個叫你來廣州?你聽唔明唔識學噶咩?生活係廣州十幾年都聽唔明粵語?
Chapter 2.
有些小孩在學校的同學都是說普通話。
說粵語就會被人笑、被人歧視,甚至有同學跟老師投訴有人不說普通話,覺得說粵語丟人。
為什麼覺得說粵語丟人?
很簡單,從幼兒園到高中,隨處可見的標語潛移默化地為每一個孩子洗腦。
做文明人,說普通話。
在校園裡,同學、老師、校長是外省人,溝通就只能夠用普通話。
記得以前TVB還很風光的時候,連看《哆啦A夢》也是喜歡看粵語版的。
而現在看的《熊出沒》《豬豬俠》也是普通話。
久而久之,孩子的粵語便越來越生疏。
這種情況早在十多年前已經是如此。
只不過現在變得更糟。
新生代有可能連粵語都不會講。
同齡人、師長都不講,當然覺得講粵語很丟人。
寫到這裡,我很懷念我們讀書時期。
年邁的本地老師小心翼翼地問學生。
「有冇聽唔明廣州話架?」
臺下的我我們紛紛回答。
「聽得明。」
說粵語不丟人,跟我說話請用粵語。
Chapter 3.
其實,唐詩真是要用粵語來讀的。
如果自己不懂粵語,沒文化就算了。
千萬別隨便亂說別人講粵語是沒文化。
真喺會失禮死人。
詩經:「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的「行」字。
行行重行行的意思是:行下,停下,再行下,又再停下,非常的依依不捨。
粵語日常例子有:行路、行街睇戲、行花市。
普通話是用「走」或「逛」,走路、逛街。
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凍死」。
粵語日常例子有:好凍、凍冰冰。
普通話不是用「凍」,是用「冷」。
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的「幾多」。
粵語日常例子有:幾多錢?幾多個?
普通話不是用「幾多」,是用「多少」。
粵語,有著千幾年深厚歷史文化基礎,是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
推普沒問題,但倡議廢粵、貶粵、打壓粵語,絕對是破壞中華文化傳承的文盲行為。
Chapter 4.
平時看球都會看廣東體育臺,因為覺得主持人用粵語解說比較過癮。
廣東球迷對於粵語解說的痴迷,遠遠不只視聽感覺上的較真,更多的是對廣東本土的情懷。
粵語是一種極其市民化的語言,講波佬(解說員)充分發揮俚語貼近市井生活的特點,讓賽事講解獨樹一幟。
貝克漢姆我們叫「貝克漢」,羅納爾迪尼奧我們叫「朗拿顛奴」。
勒布朗詹姆斯我們叫「立邦詹士」,霍華德我們叫「候活」。
如果你用普通話來讀粵語譯名,然後問「這是什麼鬼?」
甘我就覺得你系一個撈仔。
黃子華的「棟篤笑」,曾志偉、肥肥主持的綜藝節目,令粵語文化火遍大陸。
到現在的「粵知一二」的火爆,也證明著粵語地區當前還有著一批優秀的文化工作者們。
如果我們能夠創造更多優秀的、廣為流傳的粵語文化產品,政府也為粵語發展提供優質的土壤,粵語何愁不能重煥生命力?
未來有天如果我偶然聽到你衝口而出「撲街」。
我可能會覺得欣慰。
起碼,你不是說「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