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上幼兒園,父母總是有無限的擔憂。一方面,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另一方面,還擔心自己家孩子內向膽小,會不會受其他小朋友欺負?
父母有這樣的擔憂,是因為大部分人認為,內向的人容易處於人際交往的劣勢,所以希望孩子成為更熱情、外向的孩子。
但是,真的是內向害羞的孩子,更容易在幼兒園受欺負嗎?
關於秋天
答案還真不一定。
在一次學前教育研討會上,有幼兒園老師提供了一份孩子的觀察視頻。視頻裡,一個小男孩惡狠狠的搶走了同座正在玩的積木。
同學一開始是不動聲色的搶回來。當小男孩第二次搶的時候,同學開始護著懷裡的積木。倆孩子拉拉扯扯一番,同學就開始放聲大哭了。
小男孩看到這一幕,也不敢上前再搶了,只好作罷轉身找別的玩具了。
老師說這個被搶的同座平時很安靜,屬於典型的內向型性格。老師特地選擇靜靜觀察,而不是貿然幹涉孩子之間的問題,就是想看看這樣的孩子會如何應對。
孩子們互相發誓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專家、育兒專家麥可湯普森博士曾表達過:
孩子從2歲多開始,就已經懂得用身體優勢來嚇唬比自己小的孩子了。到了4歲左右,孩子們之間會找出承受能力較弱的孩子,試探哪些孩子容易欺負、哪些孩子反抗風險性更低,進而合夥欺負這樣的孩子。
也就是說,任何孩子無論外向與否,都可能受到社交困擾,即便是這個孩子特別外向。
事實也證明,內向的性格不一定容易受到欺負。因為內向的孩子不等於不懂得維護自己的利益,不等於不懂得表達自己感受,只是和外向孩子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一個小男孩
幼兒園階段還不同於小學或中學,孩子這個階段受同伴的影響遠遠小於老師和父母。
朋友是大學裡的教授,孩子就讀自己學校的子弟幼兒園,休息時也經常會在校園裡和班上的小朋友一起玩。
朋友孩子班上有個同學非常&34;,家長之間知根知底,但是也不好明擺著去提意見,都只是默契地告訴孩子&34;院子裡幾個小孩湊在一起玩耍,只要那個霸道小朋友一來,家長們都牽著自己的孩子成鳥獸散。
朋友每次看到這個場景也很感嘆:沒想到最後受排擠的,反而是班上最&34;的那個孩子。
第一支定焦,好難對上焦啊。。。
在幼兒園班上,相比起內向害羞的孩子,被家長或老師貼上&34;標籤的,更容易受到排擠。因為孩子也不會把經常受老師批評的孩子當榜樣,家長也會教育自己孩子避之而不及。
不少父母以為,只要把孩子餵養得壯壯的,孩子就不會在幼兒園受到欺負了。
這其實是一種&34;思維,潛意識裡有一種&34;的概念。當孩子力量可以欺負更弱的孩子時,很有可能就會用武力去解決問題,演變成欺負別人家孩子了。
所以父母不應該給孩子傳遞錯誤的思維,告訴孩子交往的技巧,培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比如,創造群體活動機會;把孩子當作朋友一樣對待,親身示範朋友間相處的方式,告訴他們什麼是&34;,什麼是&34;。
我們需要的是讓孩子很好地融入社會,一點一滴地幫助他們鋪設好成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