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德齡洋裝照
裕德齡姐妹照片,左為裕容齡,右為裕德齡。
我一直認為,最靠譜的歷史,往往是由親歷者記錄而成的。因為那種現場感是無法取代的。
現場感才是王道,歷史如此,故事如此,新聞也如此。
今年以來,斷斷續續地讀一部名為《清宮二年記》的書,這就是由歷史親歷者所作的記錄文字,作者裕德齡是清朝郡主,中法混血兒,歷史給了她一個見證的機會,讓她在慈禧太后身邊工作了兩年,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
歷史給了機會,她本人又很有才,尤其是在觀察方面和文字方面極具天賦,因此,想不在中國文化上留下精彩一筆都很難。
本版撰文/劉黎平
走上崗位:
穿西裝見慈禧 見面只握手
這是公元1903年的3月2日,對於17歲的裕德齡郡主而言,將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她將走上自己的第一個工作崗位。工作性質:翻譯,當時名為紫禁城女官;僱主:慈禧太后;工作介紹人:慶親王。
在此之前的3月1日,德齡和她的妹妹容齡還在為自己參加面試該穿什麼衣服而煩惱,面試時間是在3月2日的早晨六點,面試人也就是僱主:慈禧太后。面試地點在頤和園。為此,德齡的母親,一位法國籍女士,特意向慶親王說明:我們家閨女在歐洲待久了,習慣穿西服,回到國內,還來不及做合身的旗服,能不能通融一下。
慶親王早有準備,他說已經就著裝問題向太后稟告過,慈禧表示:希望德齡姐妹穿西裝來見她,她也很想看看貴族美眉穿西裝是個啥樣。
著裝的大原則問題解決了,姐妹倆又在西裝這個選項上糾結起來。妹妹容齡畢竟年幼,只考慮自身的美感,覺得穿淺藍鵝絨外褂和自己的膚色體態比較相稱;姐姐德齡稍稍年長,思考問題比較周到,她認為穿紅色鵝絨外褂比較好,因為面試官老佛爺可能比較喜歡大紅大紫的喜慶色,「蓋意此或可得太后歡心也。」
還是年長者說了算,最後聽姐姐的主意。衣服定下來,頭飾也跟著這個樣式走,都是紅色的帽子,用翠羽做裝飾,這種紅色一直延伸到鞋子和襪子,說白了是滿堂紅。兩位美眉的母親,則穿海青色長衣,衣服邊緣用紫色的鵝絨做點綴。頭飾黑白分明:戴黑色帽,用白羽毛做裝飾。
對不起各位讀者,作為一個對時裝天生鈍感的老男人,我無法憑德齡公主的文字描述,在腦海中形象地拼湊109年前這三位貴族婦女的服飾,這個使命只能交給對時裝比較有感覺的女讀者了。
光緒憂鬱而英俊
兩位稚嫩的郡主,應該知道她們即將得到的這份工作,將是一個大時代對她們的召喚。她們不是重要的人物,卻要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她們不能決定歷史,但歷史決定她們必須參與這個進程。她們的父親裕庚是清朝貴族,外交官,曾經駐日駐法長達六年,德齡在長年的旅外生涯中,精通八門外語,當然,也沒丟下自己的母語。
當時的清廷,尤其是皇室,需要注入一些像德齡姐妹這樣新鮮的血液,尤其是在跟國外使節的女眷們打交道時,這些時髦開明的格格或郡主,確實是不可或缺的外交溝通渠道。
按照當時的條件而言,確實沒有比這批十九世紀八零後格格更合適的人選了。
在進頤和園的過程中,德齡先見到兩位重量級人物。第一個是大內首席太監:李蓮英。德齡對此做了記錄:「極醜且老,皺紋滿面,惟舉止翩翩耳。」尚未婚配的德齡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又老又醜的猥瑣太監,將會是她擺脫封建家長婚姻制的得力幫手。
第二個是大清帝國第一夫人:光緒的皇后。德齡對此的記錄是:笑容可掬,和藹可親,身材好,體態美,就是長得不夠靚麗。相見禮儀就是握手。
六點左右,終於見到僱主:慈禧太后。這個當時帝國的頭號重量級人物給德齡的第一印象就是:華貴,和藹。慈禧身上有一款漁網狀的披肩,綴有三千五百粒明珠,這位小姑娘不可能當時就數老太太披肩上的珠子,如果這樣,面試就砸了,估計是人云亦云地記錄下來的。見面禮儀也不是傳說中的跪拜,而只是握手而已,「太后見餘輩至,旋即起立,相與握手」,面談一番,僱主發話:我希望和這兩位可愛的姐妹朝夕相處。這等於是發聘用通知書了。
女士們待在一起,就喜歡談時裝。面試一過,幾乎所有話題都集中在巴黎時裝上,聊來聊去,慈禧對法國的路易十五式高跟女鞋讚不絕口,表示自己對這樣款式的鞋子最中意。有沒有委託帶幾款,就不得而知了。然後,慈禧吩咐:在宮裡頭要多穿西裝。
在這期間,有一男子在咫尺之外站立,他離這種時裝話題當然就不止一兩尺了。正當該男子覺得索然無味的時候,慈禧從巴黎時裝高跟鞋的包圍中脫身出來,介紹:眼前這位蜀黍,就是當今的皇上,就叫萬歲爺好了,你們叫我呢,就叫老祖宗。
在德齡的眼中,光緒是一位憂鬱、英俊、又比較羞澀的王者,身長五尺七寸,高鼻子,高額頭,雖然時時歡笑,然而笑聲中「含憂色」。
職場糗事:不懂俄語卻擔任俄公使翻譯
想不到第一天上班就遇上糗事。德齡精通八門外語,卻漏了俄語這門大語種,偏偏工作的第一天就是俄國公使夫人勃蘭康來訪。眼看上班的第一單業務就沒法做,幸虧德齡懂俄國國情,她帶著僥倖對慈禧說:「不要緊,俄國人大多懂法語的。」事實證明她沒有猜錯,俄國公使夫人果然懂法語,雙方會談期間,都是用法語溝通。
上班前仍在為著裝糾結。既然對方是公使夫人,我方翻譯的著裝就要得體,要得體就得穿長衣,但姐妹倆入宮的時候都是著短裝,當時不穿長衣的顧慮是因為宮裡頭沒有地毯,長衣拖在地上只能當掃把用,哪裡想到俄國公使夫人當天會來。幸虧會談是在上午十一點舉行,時間上還充裕,於是慌忙著人從家中找來歐式長衣。姐妹倆穿的是水紅縐紗外褂,用普魯士線帶裝飾;兩位郡主的母親則穿灰白色縐紗外褂,上繡黑玫瑰花,領衣及衣帶略帶灰青色。
這些時裝到底是啥樣,當時的慈禧見了,有兩個印象,第一是驚豔:簡直是三位神仙妹妹;第二是擔心:好是好,就是不乾脆,尾巴太長,你們走路時老是用手挽著衣服,累不累啊?「爾等行時,以手牽衣,曾覺倦否?」
德齡除擔任翻譯工作,還要從事教學工作,學生就是光緒皇帝,課程就是英語。當時的安排是每天教授一個小時英文,德齡誇自己的學生:「天資穎悟,記憶力絕強」。當時的教學成果還頗不賴,學生光緒能夠閱讀並默寫短篇英文故事,尤其是英文書法極佳,唯一的缺點是發音不夠清晰。這個教學成果極大地鼓舞了慈禧,當時年近七十的她,也鬧著要學英文,但歲月不饒人,學了兩課後,就掛科了。
結局:在光緒和李蓮英幫助下擺脫封建婚姻
說實在話,慈禧還是真心喜歡德齡郡主的,長輩喜歡一個女孩子,就想給她許個好人家。在慈禧看來,大臣榮祿就是戶最好的人家,他們家的公子巴龍就是德齡最好的老公。思想西化的德齡很不待見這樁婚事,德齡在回憶錄裡寫得很隱晦,只說對方是「某親王」。
慈禧卻將德齡郡主的拒絕理解為懼怕未來的婆婆,於是安慰說:實在怕婆婆的話,就住在宮裡頭,有我在一日,你婆婆就不敢一日欺負你。德齡還是拒絕,慈禧不免覺得沒面子,於是生氣,不過還好,後果不嚴重,慈禧一直有禮貌地克制著自己的情緒。
德齡想到了李蓮英,「蓋宮內諸人,能左右太后者,惟李一人而已。」有些人,看上去很猥瑣,甚至你覺得和他說句話,打個招呼都很難受,然而,山不轉水轉,很有可能你有求他的時候。
德齡苦苦哀求李公公想辦法,李公公說了聲「盡力」。果然,他一「盡力」,老佛爺就不再提這樁婚事了。另外,光緒同學也幫了德齡老師一把,就在慈禧提親提得最厲害的時候,光緒建議德齡去天津採辦年貨,畢竟是皇帝,這點權力還是有的,德齡由此也躲過一次尷尬的提親。
1905年,德齡以父親病重為由,請假離開皇宮。慈禧也恩準了,臨別那天,宮裡人哭得淚人兒一般,慈禧也是這淚人兒當中的一個,一口一句「記得回來啊」。光緒也很神傷,用英文說了一句:「Good luck.」殊不知,師徒二人在英語課上曾有過政治觀點的交流,光緒希望德齡能感化慈禧變法,也向老師透露過想去歐洲考察,甚至參觀萬國博覽會,但一切成空。
曾為抗日救國出力
出宮後的裕德齡,不再回宮,因為再回宮,那個她效力過的王朝已經覆滅;隨後,她嫁給外國駐華使節,再後來她用英文在報刊上發表小說《清宮二年記》,引起轟動,秦瘦鷗等人又將這些翻譯成中文。接下來,裕德齡跟隨中國一個更重要的女士:宋慶齡,為抗日救國四處奔波。到最後,1944年,這位58歲的前清郡主在加拿大死於車禍,惜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