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侮辱誹謗江歌案者獲刑一年半 網絡發言邊界在哪?
維持原判 譚斌獲刑一年六個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譚斌得知江歌在日本被殺事件後,非但不表同情,而是從2018年起通過網絡對原本素不相識的江歌及江歌之母江秋蓮進行侮辱、誹謗,公然貶低、損害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侮辱罪、誹謗罪,依法應予數罪併罰。
-
東方快評丨讓4歲女童閉門「反思」,該反思的是教育暴力
後被誤鎖在隔壁房間內,半個小時後,小萍翻越窗戶、護欄墜落一樓,造成面部重傷。(8月18日光明網)就因為未吃完午餐並倒掉,幼兒園老師將4歲女童反鎖在二樓教室「反思」,導致女童翻窗墜樓摔成重傷。看到這則報導,令人不禁心驚肉跳:這哪裡是一家幼兒園,簡直是個虐待未成年人的「案發現場」。
-
反對網絡暴力,但可以「對劉鑫除外」?
直到李炳鑫寫了一篇長文說清楚來龍去脈,表示對網絡暴力「苦不堪言」,人們才發現,找錯人了。對於這個案例,人們很自然地在反思網絡暴力有哪些不對,檢討網絡暴力有多可怕,甚至談論法律該如何跟進。理由無他,就是因為這次對當事人施加的人肉、暴力,雖然冠以正義之名實施,但事後來看明顯是錯的。
-
莫要成為網絡暴力「遞刀者」
2013年夏季起創辦,至今已走過七年多時光。解讀熱點話題,傳遞獨立聲音。讀新聞,我們關注新聞背後的餘音。 網絡暴力不是一個新問題,本不想老生常談,只是近期發生的種種,讓人實在忍不住想說幾句—— 先是「女子取快遞被造謠出軌快遞員」事件,隨後又有「清華學姐」「成都確診女孩」事件,經過幾番發酵均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
專家:防治"網絡暴力"必須疏堵結合 採取綜合措施
本報「讓網絡遠離暴力」座談會呼籲採取綜合措施防治「網絡暴力」人民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趙永新、趙亞輝)針對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網絡暴力」現象,本報教科文部和人民網18日下午聯合舉辦「讓網絡遠離暴力」座談會
-
#網絡安全# 以「言論自由」為名的網絡暴力有哪些法律風險?
自2016年開始,網安周開幕式等重要活動先後在武漢、上海、成都、天津等地舉行。2020年9月14日至20日,是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如今,網絡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但網絡安全的形勢卻很嚴峻!本期小金為您分析以「言論自由」為名的網絡暴力有哪些法律風險?網絡暴力您在網絡上發表過評論嗎?您知道哪些評論會導致網絡暴力嗎?也許,很多人都還不清楚什麼是網絡暴力。
-
「史上最毒後媽」事件:是人性暴力還是網絡暴力
中新網7月22日電 題:「史上最毒後媽」事件:是人性暴力還是網絡暴力? 記者 吳慶才 一個口吐鮮血命懸一線的江西六歲女童最近令全國數以萬計民眾揪心。她身上累累傷痕究竟是被「史上最毒後媽」狠打所致,還是另有其因?一場關乎人性暴力和網絡暴力的雙重爭論在坊間展開。
-
人民銳評:「戴耀廷路線」,禍亂香港的絕路
人民銳評:「戴耀廷路線」,禍亂香港的絕路 蘇砥/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0-08-29 23:32
-
以我的命抵你的心理創傷:一起網絡暴力事件帶來的反思
原本在民警調解下,雙方暫時和解,但潘莉認為喬先生在炫耀感情,不是誠心道歉,於是第二天帶著表妹等人到喬先生和安醫生的單位鬧,要求開除夫妻倆,並將監控視頻剪輯成有利自己的一面,發布網絡,交給媒體。引發了一場網絡暴力,最終安醫生不堪輿論壓力,於2018年8月25日下午選擇自殺。不久,網絡暴力轉向潘莉一家。
-
「網絡暴力」是什麼心理?我們該如何面對?
什麼是網絡暴力?網絡暴力是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類由網民發表在網絡上的並且具有「誹謗性、誣衊性、侵犯名譽、損害權益和煽動性」這五個特點的言論、文字、圖片、視頻,這一類言論、文字、圖片、視頻會針對他人的名譽、權益與精神造成損害,人們習慣稱其為「網絡暴力」。
-
暴力小英反暴力蔡英文在乎「人民的名義」?
前些年一向鼓動民眾上街,用「人民的名義」對抗國民黨當局的民進黨,如今執政後遇上民眾抗議卻祭出拒馬、蛇籠,甚至還說出「沒必要就不要常常上街頭」的矛盾言論。這不禁讓人齒冷:敢情這「人民的名義」也不過是選票提款機?
-
雪莉事件:網絡暴力之殤
什麼是網絡暴力?大家都略有耳聞,那麼在此次雪莉事件中,網絡暴力究竟發揮了什麼作用呢?雖然目前其死亡原因尚未公布,但據媒體報導,網絡暴力的客觀存在至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網絡施暴者不自覺地以暴制暴,陷入惡性循環,傷及死者親友 報導顯示,雪莉葬禮消息發布後,其前組合成員隊長、我國女演員宋茜的微博竟遭到網友圍攻。
-
網絡暴力的案例分析具體內容,網絡暴力違法嗎
網絡暴力——網絡暴力的案例分析具體內容網絡暴力違法嗎要看情節,只要達到法定情節,就違法。一般網絡暴力是語言辱罵等非接觸傷害。情節輕微會受到行政處罰,嚴重就是會承擔刑事責任。網絡暴力——網絡暴力違法嗎一、網絡暴力違法嗎網絡暴力是違法行為,針對網絡暴力的發生,我國在2014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通報《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首次劃定個人信息保護的範圍,明確利用自媒體等轉載網絡信息行為的過錯認定,以及如何對網絡水軍進行規制。
-
網絡不是「噴子」的自留地
來源:河南日報轟動一時的江歌案已經過去四年,但相關名譽權等案件仍在發酵。10月27日,一起侮辱、誹謗江歌及其母親的案件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宣判。(見10月28日央視新聞)隨著網際網路快速發展,以博客、微博、微信、論壇等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應運而生,在信息傳播中具有越來越顯著的影響力。網絡上任何人都可以暢所欲言,但也隨處可見不少「噴子」,他們往往「以噴為樂」,沒有固定立場、使用網絡暴力甚至出口成「髒」,以挑刺找茬兒為樂趣,意在用惡毒的語言激怒對方。
-
面對網絡暴力,我們應該怎麼做?
而當暴力搭乘了網絡的快車,通過網絡和鍵盤的敲擊快速擴散後,什么正義,什麼邪惡,全都成為了虛無一片,所圖的,只是一時的口舌之利和見獵欣喜的快感。網絡暴力的威力,相信很多人都已經或多或少地知曉,但是當暴力的主角不是自己的時候,就會毫不猶豫地給予一擊。12月8日,成都一確診女孩的行程軌跡引發熱議,其個人隱私也被洩露,遭到無數的網友謾罵。
-
| 人民銳見
這意味著,在一些極端暴力犯罪中,12至14周歲未成年人或將不再是刑事「免責人群」。近些年來,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暴力犯罪的案件多次成為輿論焦點,不僅給被害人及其家庭帶來傷害,也深深刺痛了公眾的心。特別是去年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案,引發輿論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討論。
-
網絡欺凌成校園暴力新形式 近半學生遭受過語言暴力
校園裡的暴力與欺凌正在呈現出怎樣的形式與特點?哪些因素會誘發校園傷害事件的發生?又會在多大程度上對成長中的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本期我們刊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關於校園暴力問題的專題調查,全景解剖這一「校園毒瘤」。
-
暴力小英反暴力 蔡英文在乎「人民的名義」?
前些年一向鼓動民眾上街,用「人民的名義」對抗國民黨當局的民進黨,如今執政後遇上民眾抗議卻祭出拒馬、蛇籠,甚至還說出「沒必要就不要常常上街頭」的矛盾言論。這不禁讓人齒冷:敢情這「人民的名義」也不過是選票提款機?
-
江歌案明日東京開庭 江母:刑案後會進行民事訴訟
2016年11月3日凌晨,江歌被室友劉鑫前男友陳世峰殺害。江秋蓮前任代理律師大江洋平告訴澎湃新聞,陳世峰於2016年11月24日以涉嫌殺人罪被逮捕後,始終保持沉默,次年1月19日才承認殺人事實,至今未承認蓄意攜帶兇器。該案一個焦點在於,能否證明陳世峰蓄意殺人。「他說那是江歌的刀。」大江洋平在今年8月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12月9日,江秋蓮被檢察官約見,結束後告訴澎湃新聞,劉鑫可能會出庭作證,屆時檢察院會安排其走證人特殊通道。
-
社會學視角下的網絡暴力分析
梅根脆弱的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考驗,遭到了巨大的侮辱後,梅根完全絕望,這位13歲的小姑娘就跑進臥室在壁櫥的橫梁上用皮帶自縊身亡。 但梅根的悲劇卻只是網絡暴力的一個血淋淋的個案。在今年10月28日,一輛公交客車與一輛小轎車在重慶萬州區長江二橋相撞,公交客車墜入江中。在事故當天我們看到的新聞報導說是女轎車司機逆行與公交客車相撞導致公交客車墜入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