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希 通訊員張鏑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李輝
每個門店都是一個戰場,每個單品都是一場戰爭。
這句話,寫在武漢新鮮獵人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宣傳欄上(光霞果批市場內),散發著水果江湖濃濃的硝煙味。
此言不虛。來自武漢市工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4至2016年,每年新登記含水果經營的店鋪分別為:2064戶、1728戶、2072戶。江城水果店以每年新入2000戶的速度高速拓展,今年上半年就已新登記1361戶。截至今年6月30日,實有數已達12925戶,近半是新兵。
誠然,競爭烈度高,水果品類更豐富多元,但價格並不低,反而更上一層樓,低於10元/斤的水果少見。
拼就一個字
拼時間拼渠道拼創意
前兩年,水果店陡然增多時,大家在服務上做足文章:免費洗切、拼盤和榨果汁。
如今,時間、品種、渠道和創意成新的角力場。
記者從洪山桃園路、漢口六合路、漢陽麒麟路多家水果店了解到,店主們通常從早上7點-8點開始營業,一直守到深夜11-12點之間。
為何辛苦開店到凌晨,有顧客來買嗎?洪山桃園路百果園服務員小王說:「夜生活越來越豐富,晚上來店光顧的客人少,但網上下單的多。」
不僅從時間中掘金,水果店還在不斷豐富品類,進口水果幾乎店店都有。「5年前,賣點西瓜蘋果梨子,賺點小錢過日子。」民族大道開心水果店老闆介紹,現在得多進一點進口水果,才顯檔次有賣點。
「產地直供」成水果市場新賣點,不少水果店組團到原產地採購,楊園南路一家果品店老闆劉先生透露:「到外地採購,以往找當地批發商拿貨,現在直接找農戶拿,省去一道環節,省不少錢。」
武重南路300米左右路段,有6家水果店,鄰家果園孫女士為讓自己的店更勝一籌,可謂攪盡腦汁:三八婦女節,用草莓製作一束「花」來吸引顧客,5月份起嘗試做水果奶昔。
製作「水果花」、水果拼盤、水果奶昔、果汁,都是在單純的水果上創意「雕花」,讓水果綻放更多價值。
焦灼:關店頻繁拓展產業鏈
各種拼的結果,有勝有敗。
細心市民會注意到,今年水果市場不斷有新面孔亮相,也有不少悄然關閉:前年漢陽橋機路100米路段密布4家水果店,今年只剩下2家,其中1家是7月剛開業;桃園路上有兩家水果店關門,今年新開1家;六合路附近關了一家水果店,今年新開一家果蔬大賣場……
眼瞅著水果市場波詭雲譎,入行6年多的親親果園連鎖店放慢步調:近三年每年只新增1-2家。
隨著進貨渠道增多,批發市場也略有波及:光霞水果批發市場內,有幾家專營進口水果的小型批發商退出。
為何「開店多、關的店也不少」?
水果消費需求大增如信號燈,引領大批創業者走進水果江湖,致競爭日益焦灼。
殊不知「門檻低,水很深」。「沒有3年,是摸不清這行當水性的。」親親果園相關負責人李文杰舉例說,表面看上去一樣的蘋果,其品質是不一樣的,如何吞吐周轉快,都需經驗。
水果產銷量雖增大,但「錢難賺」是商家最強烈的感受。「現在1年賺的錢抵不到以往半年賺的錢。」楊園南路一家果品老闆劉先生形象地說道。
光霞批發市場內專營進口水果批發的姜先生說:「這兩年銷量是看漲,但利潤並未見什麼起色。」
因此,批發和零售團隊都在摸索轉軌。
去年底開始,親親果園謀求轉型:從零售店中抽身而出,打造從田間地頭到零售的供應鏈,搞批零兼營。不僅在光霞果批搞批發,長沙也布局批發點。
「搞批發為了拓展產業鏈,柚子直接到福建當地拿貨,質好價低。」李文杰說,批發的產品若有問題可退換貨,這是將零售的服務經驗移植到批發。
記者在光霞果批市場注意到,與兩年前不同,現在不少批發商的招牌不再單純是某某批發,「某某水果連鎖店配送中心」字樣多了起來。
李文杰透露,一方面搞零售的在探尋批發平臺,一方面搞批發的也在布局零售,都在向拓展產業鏈上努力。「拓展產業鏈,價格便宜,水果周轉變快,不至於爛在地裡庫裡,實現產供銷良性循環。」
不少店面放緩腳步,但仍有連鎖店繼續擴張,為何?業內人士透露,為上市蓄力。
價貴:低於10元/斤較少見
一方面商家苦喊「錢難賺」,一方面消費者明顯感到價格比前幾年漲了不少,錢去哪兒了?
記者走訪多家水果店發現,連鎖類裝修精美的果園店,低於10元/斤的水果較少見,一般不到5種,多為普通蘋果、香蕉和梨子。而水果大賣場或個體戶水果店,價格會相對便宜,低於10元/斤的水果會相對多一點。
家住藍晶綠洲的胡先生說道:「水果店品類大增,比如葡萄有冰糖葡萄、巨峰葡萄、瑪瑙葡萄等,剛上市的柚子,文旦柚、三紅柚、琯溪柚和紅肉蜜柚供你選,但價格確實不便宜,隨便買一點都好幾十塊錢,為何競爭沒給消費者帶來實在的紅利呢?」
多位業內人士解釋:競爭如此激烈,商家的確壓縮了利潤空間,行業平均毛利每家店不到30%;但水果進價一年比一年高,基價高;房租變貴運費高,加之競爭火熱的背後,如果水果周轉不快就會爛掉,錢就會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