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學基礎:聲母

2021-02-13 方白古典文學讀書館

(有幾個同學希望我能講講反切,但學習反切必須先了解一些音韻學的基礎知識。因此我講一些與反切相關的音韻學知識。)

我們常常奇怪沒有拼音字母之前古人是如何注音的?我們後來知道有反切法。反切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如何產生的?有人認為是三國時,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古人音書止為譬況之說,孫炎始為反語,魏朝以降漸繁。」有人認為從東漢時的服虔、應劭始。唐景審《一切經音義序》:「古來音反,多以旁紐而為雙聲,始自服虔,元無定旨。」也有人認為反切是隨著佛經流入中國,在翻譯的時候產生的。這個時間段也大致在東漢時期。南宋鄭樵《通志·七音略》:「梵人別音,在音不在字;華人別字,在字不在音。故梵書甚簡,只是數個屈曲耳,差別不多,亦不成文理, 而有無窮音焉。華人苦不別音,如切韻之學,自漢以前,人皆不識, 實自西域流入中土。」

實際上反切的產生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中說:「反切法的本質是雙聲疊韻,這是漢語所固有的特點,也是反切法產生的內因。……在此之前古人還不懂得分析漢語的音節結構, 而不能自覺地分析出漢語的聲母和韻母來, 就難以產生反切法。漢末人在梵文 的拼音字母直接啟發下創造了反切。「此段話切中肯綮。

在反切之前,目前可考的有譬況、讀若和直音三種注音方法。《說文解字》中以讀若為主。但是這三種注音方法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這也是後來反切被廣泛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漢語三要素聲韻調中,上古時期對韻就有自覺地意識,雖然沒有研究性的資料留存,但從詩經楚辭中就可以看出古代就已經有了較為統一的韻的系統。對於聲母,雖然很早有雙聲現象,但把聲母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來對待的。還沒有到一種自覺的程度。對聲母的自覺,當是與梵文中譯有直接的關聯,隨後因反切的產生,對聲母系統的研究日益精密,也由此產生對發音部位(五音)和發音方式(清濁)的研究,最終產生字母(聲類歸納),使聲母研究基本定型。

字母創製於何人何時說法不一。目前大體共識是產生於唐末,敦煌《韻學殘卷》:」(三十字母)南梁漢比丘守溫述「,宋代祝泌的《觀物篇·皇極經世起數訣》:」胡僧了義三十六字母,流傳無恙。」明朝呂介孺的《同文鐸》:「「大唐舍利創字母三十,後守溫座益以娘、床、邦、滂、微、奉六母,是為三十六母。」

根據敦煌發見的《守溫韻學殘卷》和《歸三十字母例》,基本確定唐代的字母有三十個:見溪群來疑端透定泥知徹澄日不芳並明精清從審穿禪照心邪曉匣喻影。

到了宋代,由於語音的演變,三十個字母變成了三十六字母。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並改「不」為「幫」,「芳」為「滂」。

把宋三十六字母與唐三十字母比較,可以看出唐代初期,清唇音「非敷奉微」尚未從重唇音分化出來,娘母與泥母,床母與禪母也尚未分離,到宋初才加以區分。

  三十六字母如下(擬音各家有所不同):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又次清       又次濁

重唇音:         幫 p      滂 p'      並 b       明 m

-
輕唇音:         非 pf     敷 pf'     奉  bv    微 ɱ

-
舌頭音:         端 t       透 t'       定 d        泥 n

--
舌上音:         知 ȶ       徹 ȶ '     澄 ȡ        娘 ȵ

--
齒頭音:         精 ts     清  ts'    從 dz                      心 s            邪 z

---

正齒音:         照 tʃ      穿 tʃ'     床 dʒ                      審 ʃ            禪 ʒ

----

牙音:             見 k      溪 k'      群 g       疑 ŋ

----

喉音:             影 ʔ                                 喻 ∅       曉  x            匣 ɣ

----

半舌音:                                                 來  l

----

半齒音:                                                 日  nʑ

----

清以後,音韻學家從比三十字母更早的《切韻》音系中通過系聯法總結出《切韻》聲母系統,但是各家分出的聲母數量並不相同。王力的分類為三十五聲母,潘悟雲的三十六字母,邵榮芬為三十七。

《切韻》代表的語音系統從時間上來說是隋朝以前的音,可能上沿到漢魏,與三十字母和三十六字母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切韻》中的莊章兩組聲母在三十字母和三十六字母中合流為一組(照組),這反映了在那個時間段中語音的歷史演變。

語音是不斷有變化的,這裡面有自動變化和被動變化兩部分的因素。自動變化是指隨著語音演變的規律自然變化,如塞音擦音化、細音顎化、元音高化等等,而被動變化是指因戰爭原因,人口大規模遷徙融合而產生的語音變化。

如果說宋代以前主要是自動變化,而宋以後則主要是被動變化。漢語語音變化從來沒有像宋以後到近代,直至當代變化這麼劇烈,這裡面就有幾次外族入侵的原因。而在當代,則主要是政府之手強力推行普通話,把本身已經瀕危的有古音遺存的方言推向更危險的境地。

我們現在學習反切,但按照普通的反切規則,常常無法折合成今音,這裡面就是中古到今音音變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兩個問題就是:中古濁聲母的消失和入聲的消失。

濁聲母和入聲的消失造成了反切與今音的巨大隔閡,如果不掌握中古音韻學知識,那麼常常近其門而不得入。所以我們要學習反切,必須得學習一點音韻學的知識。

現代普通話已經沒有濁聲。目前中國的方言中只有吳方言和部分湘方言還保留有濁聲。這是中國方言的寶貴遺產,希望在未來不至消亡。

相關焦點

  • 音韻學的學習方法
    所以人們總以為音韻學很神秘。再說這門學問本來就比較枯燥,加上術語很多,又有一些不科學的附會,所以學起來感到難以接受。明清時代確有人搞了一輩子也沒有把音韻學搞通的,真是「皓首窮經而不知」。因此就使人產生了不願意學和怕學的心理情緒,這種不好的影響直到現在還在起作用。但是我們又說它不難,這也是有根據的。
  • 中國音韻學研究70年
    70年來,中國音韻學研究隊伍持續壯大、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資料異常豐富、研究方法日益多樣、研究成果斐然可觀,呈現出了生機勃勃、異彩紛呈的局面。關鍵詞:中國音韻學;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方言語音史中國音韻學是植根於中華大地的傳統語言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是漢語言文字學的基本學科和基礎學科。
  • 音韻學專項‖注音方法部分2——反切法
    z\c\s是中古精清從心等聲母,其在長期的語音發展過程中分化成兩套音。洪音韻母(即開口呼、合口呼韻母)前的聲母仍然保持z\c\s的中古讀音,但細音韻母(即齊齒呼、撮口呼韻母)前的聲母就分化為j\q\x,如「千」由c變讀為q,「線」由s變讀為x。B組切上字聲母是中古見溪群曉等聲母。在洪音韻母前,被切字聲母仍讀g\k\h,但切下字是細音韻母,被切字聲母應變讀為j\q\x,如牽、雞、孝。
  • 臺灣政治大學竺家寧教授趣談漢語音韻學
    其中,第一講、第二講中竺家寧教授以宋、明、清三代的韻書為線索,著重分析了11至17世紀聲母發展的特點;而在第三講中他針對音韻學中眾說紛紜的「重紐」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竺家寧教授認為,「重紐」在另一個側面為上古復聲母的存在提供了證據。他將語音類化比喻為滾雪球,強調一種「漣漪式」的音變過程。此外,竺家寧教授還提出共時研究要注意地域差異性,歷時研究要注意語音材料的剝離的問題。
  • 如何學好音韻學
    音韻學如果還要繼續發展的話,還有它的生命力的話,就要大幅度減少死背的內容。音韻學中最關鍵,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古的音韻地位。現在一些學校講音韻學,只講一些知識性的內容,中古有哪些韻,哪些攝,哪些等,上古有哪些韻部,還有什麼陰陽對轉、古本音變音之類,令人如墮五裡雲霧,越學越糊塗。
  • 音韻學:研究漢語方言的神器
    音韻學可以幫助我們剖析方言的語音體系,把方言的形成及演變過程搞清楚。漢語裡很多語言現象可以用音韻學來解釋。考證漢語方言裡某個詞語是哪幾個字,也要用到音韻學知識。中國的語言學家將三千多個常用漢字按《切韻》音系排列成表格,編成《方言調查字表》,大大方便了漢語方言字音的調查與研究。
  • 唐作藩:為什麼要學點音韻學
    任何學科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它的理論基礎和實用價值。語音是物質外殼,是語言的形式,任何語言包括其現代與古代,都具有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要素。學習古代漢語,只掌握它的詞彙和語法特點,而不了解它的語音,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可能深入的。
  • 潘悟雲 論如何學好音韻學
    但是,越是成熟的科學,需要死背的東西就越少。語言學是一門不成熟的科學,但是在社會科學中,語言學將率先成熟化,率先向精密科學靠攏。而語言科學中,語音屬於表層,更容易精密化。音韻學如果還要繼續發展的話,還有它的生命力的話,就要大幅度減少死背的內容。 音韻學中最關鍵,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古的音韻地位。
  • 漢語音韻學必讀與必備書目述要
    3.馮蒸:《漢語音韻學應記誦基礎內容總覽》,連載於《漢字文化》2001年第2期、2004年第4期、2005年第1期和2005年第3期  按: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音韻學界的共識,對不同層面的音韻學學習者應該記誦的音韻學基礎內容全部列出,使用十分方便。
  • 李汝珍在音韻學方面的成就,比起乾嘉學者的「古音學」,誰更好?
    李汝珍在音韻學方面的成就,比起乾嘉學者的「古音學」,誰更好?在今日音韻史研究者的眼裡,李汝珍在音韻學方面的成就比起乾嘉學者的「古音學」,自然不值一提,勞乃宣《等韻一得·外篇》對李氏「陋學」還予以痛詆,張世祿的《中國音韻學史》根本沒有提及《李氏音鑑》。但是,《李氏音鑑》的最大特點是考慮到今音,更具實用性,所以胡適對李汝珍的勇於變古給予了相當不錯的評價(《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漢語音韻學筆記:語音學簡介
    在語言中,聲調體現音高變化,不同聲母韻母組合表現不同音色,重音代表強度,它們三者都可以成為語音的區別性特徵。其中音色是比較重要的。 人發聲的音色除了不同人聲帶形狀不一樣帶來的區別外,更重要的區別是咽口鼻構成的共鳴腔的形狀和嘴唇,牙齒,上顎,舌頭和懸雍垂的開合,摩擦,振動等動作帶來的。
  • 現代漢語——聲母、韻母
    聲母本節主要講述聲母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以及零聲母的定義。普通話有 22 個聲母,21 個輔音聲母,1 個零聲母。【1】聲母的發音部位聲母的發音部位:聲母發音時氣流受到阻礙的位置。【 2】聲母的發音方法聲母的發音方法是指發音時喉頭、口腔和鼻腔節制氣流的方式和狀況。
  • 收藏 | 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音節基礎
    漢語拼音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學好拼音不僅是學習字詞句的重要拐杖,同時也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基礎。拼音是低年級語文的重難點,想要紮實基礎取得好的成績,必須將基本的拼音知識鞏固到位。今天我們結合一年級拼音學習目標,從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並可以準確拼讀音節,正確的按照格式書寫拼音兩個方面對這一塊知識,進行仔細梳理回顧!
  • 小學漢語拼音:聲母、韻母字調基礎知識詳解,一文學懂漢語拼音!
    我們都知道,小學語文最開始學習的就是漢語拼音,這也是語文這門課程必備的基礎知識,不過也有很多剛剛步入小學的孩子,會覺得拼音並不是那麼好學。在我們的漢語課本中,拼音一般都分為三個部分:聲母、韻母以及字調。那它們都是些什麼意思呢?
  • 小學拼音基礎知識: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
    查字典時排列的順序)讀音及大小寫佔格拼音的分類聲母學習拼音初入門時比較難,可以先從讀音開始,背順字母順序表「阿玻雌得歐佛歌……」在熟悉字母順序表後,再學習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這時聲母和單韻母基本已經認識了,只需分別要再記一下翹舌音、前鼻韻母、後鼻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就可以了。
  • 拼音基礎: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
    單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可以直接進入茵苗教育微書店        九月份讀一年級的小朋友,可以先學一學聲母表
  • 零基礎粵語拼音課-聲母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將會為大家帶來《零基礎粵語拼音課程》,學完這個課程後,你就可以自己看著粵語拼音說一口流利又準確的粵語咯,再也不用依賴你的廣東朋友去學發音,也不用依賴網絡的發音軟體了,是不是很期待呢?    老朋友應該都知道我之前已經詳細介紹過粵語的六個聲調了,連結就先貼在這裡,學粵語 | 粵語的聲調  新朋友可以點擊這裡好好學習粵語的六個聲調,不熟悉的親也可以重新溫習溫習。
  • 生母=聲母?孕母=韻母?笑點戳中「聲母韻母」知識點掃盲!
    可是真實情況是這樣的:聲母?生母不是我嗎?韻母?孕母也是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段子:孩子成績下降被叫家長,老師對家長說:你家孩子退步太大了,連聲母韻母都搞不清楚了!孩子的媽媽大驚:你這孩子也真是的,生母就是媽媽我,沒生你之前不就是你的孕母嗎?
  • 聲母、韻母的講授方法
    在上課之前把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示意圖、拼音表等布置好。也可動態展示,即教師在課堂上隨著教學進度,一步一步地進行展示。如講聲母時,掛上聲母表,講韻母時,掛上韻母表。  2.板書展示。學生通過認讀鞏固語音訓練的成果,把漢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把漢語詞語和句子的聲、韻、調結合起來,為進一步學習漢語打好基礎。  11.辨聲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