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學專項‖注音方法部分2——反切法

2021-02-18 追夢人語言學文字學考研視界

反切折合成現代讀音

我們用現代漢語讀音去切一個中古時代的反切,往往不能夠切出來正確的現代漢語讀音,這讓人很頭疼。因為從中古到現在,語音發生了很大變化,必須掌握一些規律才能切出來正確的讀音。

一、聲母變讀

(1)z\c\s\g\k\h的變讀

這個實際上就是尖團音的問題。舉例如下:

A 千,蒼先切  c(ang1)+(x)ian1→cian2→qian1

  線,私箭切  s(i1)+(j)ian4→sian4→xian4

B 牽,苦堅切  k(u3)+(j)ian1→kian1→qian1

  雞,古奚切  g(u3)+(x)i1→gi→ji1

  孝,呼教切  h(u1)+(j)iao4→hiao4→xiao4

A組聲母z\c\s是中古精清從心等聲母,其在長期的語音發展過程中分化成兩套音。洪音韻母(即開口呼、合口呼韻母)前的聲母仍然保持z\c\s的中古讀音,但細音韻母(即齊齒呼、撮口呼韻母)前的聲母就分化為j\q\x,如「千」由c變讀為q,「線」由s變讀為x。B組切上字聲母是中古見溪群曉等聲母。在洪音韻母前,被切字聲母仍讀g\k\h,但切下字是細音韻母,被切字聲母應變讀為j\q\x,如牽、雞、孝。

(2)f變b\p

平,符兵切  f(u3)+(b)ing1→fing1→ping1

弼,房蜜切  f(ang2)+(m)i4→fi4→bi4

悲,府眉切  f(u3)+(m)ei2→fei2→bei1

胚,芳杯切  f(ang1)+(b)ei1→fei1→pei1

f與開口呼或齊齒呼相拼要變讀b或p,即所謂「古無輕唇音」。如何變讀b或p,取決於切上字古聲母的清濁。凡切上字是全濁聲母,切下字是平聲,被切字今讀送氣音p,如「平」;切下字是仄聲,被切字今讀不送氣音b,如「弼」。凡切上字是古清聲母,「幫」母自然讀成不送氣b,如「悲」;「滂」母自然讀成送氣音p,如「胚」。

二、韻母變讀

(1)切上字翹舌音,切下字韻母若是齊齒呼,去掉i。

站,陟陷切  zh(i4)+(x)ian4→zhian4→zhan4

臭,尺救切  ch(i3)+(j)iu4→chiou4→chou4

贍,時艷切  sh(i2)+(y)ian4→shian4→shan4

然,如延切  r(u2)+(y)ian2→rian2→ran2

抄,楚交切  ch(u3)+(j)iao1→chiao1→chao1

這五個字中古分屬知、莊、章三組聲母,先後都演變成了翹舌音。在普通話裡zh\ch\sh\r祗和開口呼、合口呼韻母相拼,不和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因此拼音時要把i介音去掉。

(2)ong變eng

蒙,莫紅切  m(o4)+(h)ong2→mong2→meng2

豐,敷空切  f(u1)+(k)ong1→fong1→feng1

鳳,馮貢切  f(eng2)+(g)ong4→fong4→feng4

ong這個後鼻韻母本身的讀音古今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但它與唇音聲母相拼時卻影響了它的主要元音的音色。在拼音時自然音變的過程中,o被異化為不圓唇元音e了,於是ong變成eng。在讀傳統反切時不了解這一點就會拼不出今天普通話的讀音來。

三、聲調變讀

(1)全濁平聲字改讀陽平

古代漢語裡只有一個平聲,到了《中原音韻》時期分為陰平和陽平。分化條件是聲母的清濁。古平聲中清聲母字讀陰平,濁聲母字讀陽平。也就是說,對於平聲字而言,被切字是陰平還是陽平,同切下字無關。例如:

東,德紅切  d(e2)+(h)ong2→dong2→dong1

郞,魯當切  l(u3)+(d)ang1→lang1→lang2

「東」切語下字的聲調是陽平,但切上字聲母都是清音,所以被切字定為陰平。「郞」切下字是陰平,但切上字聲母都是濁音,所以被切字為陽平。這條規律可以簡記為「清陰濁陽」,這是漢字聲母影響聲調的例證。當然,與此相關的還有一個「平送仄不送」,是聲調影響聲母的例證,即反切上字的聲調會影響被切字的聲母,反切上字如果是仄聲,則被切字聲母為不送氣聲母,反切上字如果是平聲,則被切字聲母為送氣聲母。

(2)全濁上聲改讀去聲

這是《中原音韻》中的所謂「濁上變去」。

駭,侯楷切  h(ou2)+(k)ai3→hai3→hai4

靜,疾郢切  j(i2)+(o)ing3→jing3→jing4

像,徐兩切  x(u2)+(l)iang3→xiang3→xiang4

這三個字的切上字都是古全濁聲母字,切下字雖是上聲字,按古全濁上聲今讀去聲的規律,被切字的聲調應由上聲改讀為去聲。

考研真題舉例

考研真題舉例:

1.「直由切」,折合成今天的普通話讀音應為?(西南大學2015年選擇題)

Achou1  Bchou2  Czhou1   Dzhou2

答:應該選B。「直」字是平聲字,根據「平送仄不送」規律,切出來的聲母是送氣聲母ch,韻母和聲調按照正常反切規則來就可以。

2.「德紅切」,折合成今天的普通話讀音應為?(西南大學2013年選擇題)

Adong1  Bdong2  Ctong1  Dtong2

答:應該選A。「德」字是中古的清音聲母字,根據「清陰濁陽」規律,切出來的聲調是陰平調,聲母和韻母按照正常反切規則來就可以。

 

反切注音方法我們就講到這裡了,用現代漢語讀音折合反切比較難,同學們應該多記住典型例子並且多做一些練習。

往期專題連結:

音韻學專項‖聲母部分(1)——三十六字母

音韻學專項‖聲母部分2——上古聲母及重要結論

音韻學專項‖韻母部分1——音韻學中關於韻母的諸概念

音韻學專項‖韻母部分2——上古韻部及入聲韻

音韻學專項‖聲調部分——四聲及相關概念

音韻學專項‖注音方法部分1——漢語注音方法的發展

相關焦點

  • 音韻學基礎:聲母
    (有幾個同學希望我能講講反切,但學習反切必須先了解一些音韻學的基礎知識。因此我講一些與反切相關的音韻學知識。)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所謂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準」,意思就是「埻」和「準」的讀音是相近的;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 古人如何給漢字注音? 分為譬況法、讀若法等
    古人如何給漢字注音  在古代,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有許多種,比較常用的有譬況法、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  譬況法是用簡單的語言描述漢字的發音情況。一般分為以口勢譬況、以舌位譬況、以送氣急緩和聲調長短譬況等。《淮南子·修務訓》:「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謂之駤。」高誘註:「駤讀似質,緩氣言之者,在舌頭乃得。」
  • 古代的幾種漢字注音方法
    以漢字為漢字注音的方法,是我國最早的漢字注音法。
  • 如何給方言注音
    本號過去曾推送過文章 如何記錄方言字音,介紹了從古至今記錄漢語方言字音的幾種方式,主要有傳統注音(直音/紐四聲/反切)、拼音、國際音標三類。本號給方言注音時比較隨意,以通用吳語拼音方案為主,三種方法混著用,至今已收到不少讀者的一致意見—— 「看不懂」。
  • 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注音的
    古人沒有拼音,那麼如何注音呢?最常用的方法叫做「反切法」。 朱熹的《四書集注》有「澳,於六反」這樣的話,這是在給「澳」注音。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大家熟悉的字給一個不熟悉的字注音,取第一個字的聲母,取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例如: 矣,於紀切。
  • 音韻學的學習方法
    此外有人甚至還用「五方」(東西南北中)、「五色」(青白赤黑黃)、「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臟」(心肝脾肺腎)等去附會「五音」,本來按聲音的高低、抑揚和發音方法、發音部位這樣一些基本的語音學概念,很容易解釋清楚的一些問題,經他們這麼一附會,反倒使人越學越糊塗了。所以人們總以為音韻學很神秘。再說這門學問本來就比較枯燥,加上術語很多,又有一些不科學的附會,所以學起來感到難以接受。
  • 「反切、反語、雙聲疊韻」-古人是如何給生僻字注音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生字的認識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遇到有相同讀音的字那還好說,比如武則天給自己取名「瞾」,這個字是之前沒有的,那就找一個與它讀音相同的字來注音就好了,比如可以註解為:「音照」或者「讀若照」,這種注音的方法叫做「直音」。
  • 快速音標專題1:什麼是音標(注音符號)?
    英語音標和漢語拼音一樣,是一組注音符號,是用來給文字注音的。文字為什麼要用注音符號來注音呢?這是因為有些文字的字形和字音不相關,看見字形,並不能自然知道字音,即使知道有關規則也不能做到。漢字就具備這種特點。
  • 中國音韻學研究70年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1956)側重語音學原理,系統講述漢語音韻沿革,分析漢語聲、韻、調系統,並附有唐詩擬音舉例,幫助讀者掌握《切韻》系擬音,是一部內容十分精當、知識高度集中的漢語音韻學教材。王力《漢語音韻學》(1956)共分4編,第1編為前論,講授語音學常識,解釋漢語音韻學名詞,熟悉等韻學,第2—4編為本論,講授《廣韻》研究,由《廣韻》上推古音,由《廣韻》下推今音。
  • 國學古人怎樣對漢字注音?文短意深!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符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說文解字》)比如「讀為」法: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比如「直音」法:「肇」注「兆」 。(《爾雅》)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 唐作藩:為什麼要學點音韻學
    音韻學是中國一門傳統學科,現代也多稱漢語音韻學,屬中國語音學中研究古代語音部分。中國歷史悠久,有文字記錄以來的歷史則有三千多年了。漢語的詞彙、語法和語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咱們讀古書特別是唐宋以前的古籍,很容易察覺到詞彙、詞義和語法的問題。學習「古代漢語」時也是很容易體會到的。如打敗仗「棄甲曳兵而走」、「再遇再北」、「孟子去齊」、「晉侯飲趙盾酒」、「吾誰欺?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的?
    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1.讀若法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比如「讀為」法: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
  • 古代沒拼音怎麼給漢字注音?
    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怎麼讀出生字?
    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
  • 一年級拼音注音專項練習(2),拼音認字兩不誤,事半功倍
    以下為注音練習2及答案,後續會繼續更新該專項練習,家長利用該資料可進行(1)拼音;(2)認字組詞練習,如需要高清版請關注後留下郵箱!注音練習_1注音練習_2注音練習_3注音練習答案_1注音練習答案_2
  • 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這方法至今都在用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之後,這一方案就成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然而,古代並沒有拼音,古人又是怎麼識字的呢?不同於以腓尼基文字為代表的字母文字,漢字是象形文字,又稱表意文字,是通過圖畫演變來的,人們運用這種符號進行溝通更注重意思的呈現。
  • 老祖宗這方法絕了!
    老祖宗這方法絕了!小編想問問大家都是怎麼識字的呢?是不是對照著每個字上面的拼音一個一個讀的呢?可以說拼音就是我們認字很重要的一個工具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沒有拼音的話怎麼認字呢?拼音是用什麼寫的呢?英文字母,可是古時候哪裡有英文字母啊?那就說明,古代是真的沒有拼音的,那古人怎麼認字呢?就像古代那奇特的樂譜一樣,古代人認字,自然也是有他們一套獨特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