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軍師---劉伯溫(劉基)——劉氏名人

2021-02-09 劉氏宗親家族

在朱元璋起兵抗元,掃平群雄,建立起大明王朝一統江山的過程中,曾得到過一位奇人的竭誠輔佐。朱元璋常說他「真是我的張子房」,對他不呼姓名而稱「老先生」。他姓劉,名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在民間傳說中,有關他有故事往往都被加上很濃的傳奇色彩。

    劉基在元順帝至正初年考中進士,做過高安縣丞及江浙儒學副提舉等官。元末大亂,群雄並起,劉基曾應召去徵伐割據海上的方國珍及江浙一帶的義軍或山寇,後來因中讒言,受到當權者的貶抑,於是棄官回鄉,歸隱青田。

    劉氏是當地望族,劉基的莊園座落在亂山叢中,雖然荒僻簡陋,卻被當地躲避方國珍亂兵的人們視為安全的堡壘,許多人前去依附他。劉基選拔一些丁壯,稍加部署,便使得周圍的起義軍或山寇望而生畏,不敢進犯。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初春時分,山風尚寒,劉基閉門高臥,枕旁放著他歸隱後所寫的一部書稿,書名叫《鬱離子》,其中多為寓言之作,言簡意深,表明了他的觀念與氣節。閒來無事,偶再翻閱,倒使他心潮難平,思緒萬千。他想起,剛歸隱時,曾有人勸他:「現今天下大亂,以閣下的才略,完全可以去佔據括蒼(今浙江麗水東南),吞併金華,檄定明、越之地,利用長江天險而踞守之,當年越王勾踐的霸業也不過如此。而您不考慮這些,想逍遙到何時呢?」劉基當時反駁說:「我生平最痛恨的就是方國珍、張士誠這種佔山為王、稱霸一方的人,假如我照你說的去做,那麼與這些人又有什麼兩樣?而且天命終將把江山杜稷交給一位明君,你等著瞧吧。」

    話雖這麼說,然而明君到底在什麼地方?他曾推算過,應當出現在金陵,那麼會不會就是派人帶厚禮來邀請自己出山的朱元璋?當時朱元璋已攻下金華、括蒼,平定了浙東地區,正在四處延攬人才,派人請劉基出山,被劉基謝絕了。

    劉基拋書而起,踱出屋來,只見遠山頂上,蒼松鬱郁,流雲幾縷,隨風輕移。他的目光轉向莊園圍牆的東側,牆外是一處莊園舊址,枯藤野草的覆蓋之下,往往會露出幾堆瓦礫。他想起了自己的曾祖父劉濠。劉濠曾出仕宋朝,宋滅亡之後,蒙古人的鐵蹄四處踐踏,一時血流成河,白骨如山,劉濠回到家鄉隱居,就住在這塊舊址上。同鄉有個叫林融的人組織起一支抗元武裝,結果被鎮壓下去,元朝政府派使者去搜捕林融的同黨,隨身帶了一份名單,凡是稍有牽連的人都列在名單之上。使者路過劉濠的家,見天色已黑,就住宿下來,索取酒肉。劉濠假裝熱情奉承,頻頻勸酒,將使者灌醉,脫衣就寢。半夜時分,劉濠放了一把火,將自己的莊園燒成了一堆廢墟,人雖都逃出性命,但所有財產連同那份名單一起都被燒成了灰燼,許多無辜者因而免遭橫禍。

    劉基幼時就聽父親講過此事,他聰明穎異,天份極高,他的老師鄭復初曾對他父親說:「您的祖上積下厚德,因此您這個兒子將來必定會光宗耀祖。」

    劉基雖然在元朝中了科舉,做過官,但他知道元朝氣數已盡,自己祖上又是大宋遺民,因此他早就做好了輔佐明主,恢復漢家河山的準備。

    到了三月份,朱元璋再次派人來懇求劉基出山相助,書信措辭十分謙恭,另外還附上了一份厚禮。劉基見朱元璋很誠懇,終於下定決心,隨使者來到金陵。與他同時應聘而來的還有宋濂、章溢、葉琛等名士。

    朱元璋當時尊奉小明王,被封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他在府中等候劉基等人的到來。隨著侍衛的傳報,劉基等人走了進來,朱元璋見他體格魁梧,相貌堂堂,外加一部虯曲濃密的大鬍子,尤其顯得神採奕奕、英氣逼人,不禁心中暗喜。他滿面笑容地對他們說:「我為了天下百姓而懇請四位先生屈尊光臨。」雙方施禮之後,主客坐定,朱元璋便向他們請教經史、時事等方面的問題。劉基並不多客套,隨即陳述了「時務十八策」,將天下大事分析得十分中肯。朱元璋大喜,下令築起一座軒敞、幽雅的禮賢館給劉基等人居住,待他們極為尊重有禮,時時與他們研習儒家經典及歷代興亡之事。

    轉眼一年過去了,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正月初一,中書省照例設了御座,從朱元璋以下,每位將領、官吏都恭謹下地拜,遙向遠在中原地區的小明王行慶賀之禮。這位小明王便是韓山童之子韓林兒,韓山童因起兵反抗元朝統治,被捕犧牲,他的密友劉福通將韓林兒接到毫州,立為皇帝,又稱小明王,各地紅巾軍大都尊奉他為君主。

    就在朱元璋等人下拜之後,猛然發現只有一個人昂然直立,沒有下拜,此人便是劉基。眾人紛紛回頭看他,眼神中流露出疑問與責備。劉基瞪了眾人一眼,大聲說道:「他不過是個牧豬放牛的傻小子罷了,為何要尊奉他!」

    眾人大驚失色,朱元璋沉默不語,將劉基召入後堂,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劉基款款說道:「金陵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然而張士誠是個沒有大志、只顧自守的草寇。陳友諒挾持主上,名號不正,又居於上遊,應該先出兵攻滅他。陳氏一滅,張士誠勢孤,也就不難掃除。然後再北向中原,掃平群雄及元室遺孽,那麼就可建成千秋王業了。」

    朱元璋早有此意,只不過還沒有明確的打算與行動計劃罷了,聽劉基一說,十分高興,對他說:「先生以後如有什麼妙計,千萬為我盡情直言。」

    其實,劉基自從來到之後,便盡心為朱元璋謀劃,朱元璋對他亦極信賴。去年五月陳友諒率水師攻克太平,勢焰極盛,將乘勝東下,進犯金陵。太平距金陵很近,陳友諒又與張士誠聯絡,要他出兵夾擊。這一消息在金陵城中引起極大震恐。朱元璋召集眾將商議對策,有人主張投降,有人主張棄城而走、據守鐘山。朱元璋聽著這些議論十分心煩,轉頭看看劉基,只見他瞪著雙眼,仰視房梁,一句話也不說,朱元璋將他召人內室,劉基立即激憤地說:「主張投降及奔逃者,可以殺掉!」

    朱元璋問道:「依先生之計,該怎麼辦?」

    劉基答道:「賊兵氣焰驕橫,勢必輕舉妄動,待他們深入我方境界,設伏兵邀擊,不難取勝。而且以天道而論,後發制人者勝,樹立威望、克敵制勝以成王業,在此一舉!」

    朱元璋用劉基之計,引誘陳友諒來進犯,以伏兵將他打得大敗。朱元璋重賞劉基,但被他推辭了。

    後來陳友諒又率兵攻陷安慶,劉基力促朱元璋親自帶兵去徵伐。大軍進攻安慶整整一天,沒有將城池攻下,於是劉基請求移兵去攻江州(今江西九江),直搗陳友諒的巢穴。陳友諒沒有料到這一招,驚慌失措,連忙帶著妻兒奔回武昌,於是江州城守將投降了朱元璋。

    一天,朱元璋正與諸將計議進攻江西各郡縣的事,忽然有人來報,說陳友諒的部下、龍興守將胡美派兒子來送信,商量歸降事宜。胡美的兒子見過朱元璋之後,先說了一通「久仰大德,願投明主」之類的奉承話,然後提出,其父胡美要來歸降,唯一的條件是允許他保存自己的親兵。

    朱元璋聽說胡美願意歸降,本來很高興,但聽到這個條件,心中猶豫起來,因為假如開了這個先例,將領們都有自己的私兵,以後就很難節制了,因此他臉上現出為難的神色。正要開口說話,不料站在身後的劉基對著朱元璋所坐的胡床猛踢了一腳,朱元璋嚇了一跳,但立即明白了劉基的意思,於是他應允了這個條件,胡美的兒子歡天喜地回去了。沒過幾天,胡美正式歸降,江西各郡縣也都聞風而降,朱元璋沒費一兵一卒便增添了大片地盤,實在是劉基這一腳所踢出來的。

    陳友諒趁朱元璋去安豐(今安徽壽縣)援救小明王之機,再次率大軍進犯。本來劉基反對朱元璋率軍遠出,就是因為怕陳友諒與張士誠乘虛來攻。好在陳友諒犯了一個戰略性錯誤,他沒有率軍直攻金陵,而是去攻打洪都(今江西南昌),一直攻了八十多天也沒攻下,朱元璋這才有時間率兵來救。朱元璋對劉基說:「不聽您的話,這次差點壞了大事!。

    兩軍在鄱陽湖相遇,展開了一場生死存亡的大決戰。戰鬥異常激烈,湖上戰艦縱橫馳騁,火炮與箭弩橫飛,殺聲震天,大火將湖水映得彤紅。朱元璋坐在帥艦的一張胡床上督戰,劉基侍立在他身後。朱元璋正指揮偏將揮舞令旗傳令,劉基忽然跳起身來,大聲呼叫,催促朱元璋趕快換船,朱元璋與船上將士都被他叫得摸不著頭腦,但來不及細問,就依他的意思將朱元璋移送到另外一艘船上。朱元璋在新船上剛剛坐定,只聽一陣刺耳的呼嘯之聲,敵方火炮的炮彈正好擊在原先所坐的那條船上,登時將船打碎,冒著黑煙,沉人湖底。朱元璋與將士們都看得目瞪口呆,連連暗呼僥倖。

    陳友諒在遠處看到朱元璋的座船被打沉,心中大喜,哪知一轉眼,朱元璋又出現在另外一條船上,陳友諒和手下的士兵們都大驚失色,以為朱元璋有神人暗助。

    兩軍在湖中相持三天,劉基請求移軍到湖口去扼住陳友諒的歸路,後來陳友諒被流矢射死,全軍潰敗,這一路強敵隨後被朱元璋消滅。

    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後,劉基為他草創了許多法令,以嚴刑來治理當時混亂的局面。丞相李善長與劉基不睦,多次想加害於他,但有一次朱元璋責備李善長,劉基卻為他說了許多好話。

    朱元璋想任劉基為丞相,劉基頓首推辭道:「這就像更換梁柱一樣,必須用大木,若用幾根細木束起來替代它,房屋立刻會傾覆。」

    李善長後來獲罪罷免,朱元璋要任楊憲為相,劉基與楊憲關係密切,但卻諫阻說:「楊憲有丞相的才幹,卻無丞相的器量。」朱元璋問他汪廣洋、胡惟庸等人怎樣,劉基認為這些人更不如楊憲。於是朱元璋說:「給我當丞相,確實沒人比先生更合適了。」

    劉基回答說:「臣性情過於剛直,嫉惡如仇,又不能耐心去處理紛繁的事務,如要當丞相,肯定會辜負陛下的恩德,天下不患沒有人才,只要明主悉心訪求,一定可以得到合適的人選。目前這幾個人確實都不合適。」

    朱元璋沒聽他的勸阻,而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果然都相繼得罪敗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劉基被封為誠意伯,每歲祿米240石。第二年特準他告老還鄉。

    胡惟庸對劉基挾嫌報復,叫人在朱元璋面前捏造說劉基有圖謀不軌之意。朱元璋稱帝之後疑心漸重,對劉基雖然沒有治罪,但內心將信將疑,竟然剝奪了劉基的歲祿。劉基只好趕到京城去謝罪,留在京城不敢回鄉。胡惟庸當丞相後,劉基預見到會出現一場變亂,十分憂憤,生起病來。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朱元璋親自寫了一篇文章賜給劉基,派人將他護送回家。

    回家不久,劉基病重,他自知不久人世,於是寫下一封遺表,對自己的兒子說:「治理天下的道理。在於寬、嚴相循環,現今最重要的是修仁德,省刑罰,才能使杜稷江山萬年永固。全國各處要害之地,應與京師聲勢相連絡。現在胡惟庸當政,上表無益。等胡惟庸敗後,皇上肯定會思念我,那時你們再將此表秘密奏上。

    一個月之後,這位為明朝的建立而立下極大功勳的一代奇人與世長辭,終年65歲。

相關焦點

  • 【歷史人物】 劉伯溫---王佐之才,帝王之師
    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與我象比了,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
  • 朱元璋把餅往碗裡一扣,讓劉伯溫來猜,結果劉伯溫一語驚人
    軍師,是古代的一種官稱職位,是為皇帝出謀劃策一統江山的人,基本上皇帝能不能成大業就看他把誰當軍師,古代著名軍師有諸葛亮,張良,劉伯溫等,他們都盡了畢生的精力為皇帝作謀劃。能當上軍師的,肯定是要有過人的智慧,過硬的實力,服人的品行,都是能指點江山之人,劉伯溫亦如此。
  • 劉伯溫臨死前略施一計,朱元璋子孫百年無人解,最終被一農民識破
    劉基,中國明初大臣,文學家。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明朝成立以後,劉伯溫將自己的軍事思想和排兵布陣總結寫成《百戰奇謀》的兵書。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18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 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十大軍師
    NO-8、神機妙算天地間——大明朝軍師【劉基】(1311-1375)漢族,字伯溫,益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於江浙行省處州路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今南田山武陽村於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淮備科舉考試。
  • 中國古代10大軍師,個個都是智慧楷模!
    中國古代的軍師,往往是智慧的化身,舉手投足之間,就可以令一支軍隊丟盔卸甲、讓一個國家土崩瓦解。歷史上許多金戈鐵馬的戰場,都有著軍師的足跡,許多成功君王的背後,都有著軍師的身影。儘管所處職位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這些人物都曾經以自身超凡脫俗的智慧在軍事上籌劃奇謀妙計,決勝於千裡之外。
  • 劉伯溫怒拆諸葛亮廟宇,誰知,牌匾後一行字讓他嚇得他跪下磕頭
    最終成為齊威王的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然後歸隱結廬。如此絕世之人,本該飛升的,但是因為被砍去雙腳,所以他不想這樣成仙,於是再次投胎。這一次孫臏成為了諸葛亮,在東漢末年中,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成為麾下軍師,為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中國首個以古人的諡號命名的縣,是明朝開國元勳、一代帝師的故裡
    由於一位歷史人物,讓更多的文成縣人知道了它,他是明朝開國元勳,大明江山的代言人,輔佐朱元璋,是皇帝劉伯溫,而文成縣又是他的故裡,又是以其諡號為縣名的縣城。劉基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提到劉伯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對,劉基,字伯溫,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學者。
  • 前有諸葛亮,後有劉伯溫,燒餅歌預言揭秘,神機妙算劉伯溫之死
    導讀:明朝第一開國文臣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了大明江山。在中國民間劉伯溫是一位神人,傳說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力,民間故事裡的劉伯溫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稱諸葛武侯在世,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關於劉伯溫的相貌,《明史》上說他----「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
  • 「鳳凰男」劉伯溫:通過科舉殺出重圍,對元朝9位皇帝死心塌地
    劉伯溫劇照文武家傳劉基遠祖尚武,近世修文。他的祖先劉懷忠,力抗元昊之叛,為宋朝盡忠;而劉氏家族最榮耀的祖先,當屬劉光世。不過,劉家自劉光世之後,便偃武修文,最終定居於南田武陽。而劉基,便出生在青田縣九都南田山武陽村。青田縣無平原廣野、林麓水澤之饒,但俗尚儉樸,民風率真,也是個地靈人傑的好地方。
  • 劉伯溫600年前留下《金陵塔碑文》,沒想到預測第一句是蔣介石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 劉伯溫獻《天文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何沒傳授給子嗣?
    世人眼中的劉伯溫在民間形象中,有兩位神仙一般的軍師,一個是諸葛亮,一位就是劉伯溫。相傳年輕時,劉伯溫在青田山裡讀書,無意間他發現了一個山洞,山洞中有一塊石碑。真實的劉伯溫劉伯溫自幼天資過人,讀書黙誦兩遍即可背誦如流。23歲時,劉伯溫就已經進士及第,三年後,劉伯溫被任命為高安縣丞。生性耿直又嫉惡如仇的劉伯溫在高安的五年中,屢次得罪地方豪紳列強,所幸江蘇行省大臣素知劉伯溫的為人,他才免於被害。
  • 麗水有個裕溪鄉 住著2700多位劉伯溫的後裔
    溫州市文成縣南田鎮劉氏宗親會的80餘名劉氏後裔,首次帶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公祭」的整套行頭與裕溪鄉劉氏宗親一同祭祖。上午8時,數十位劉伯溫後裔身著漢服或官服、手執各式祭器,近百名古裝儀仗隊手擎古式高燈、符牌、旗、帥、刀等,在鑼鼓隊、嗩吶隊聲下,從小槎村農民休閒廣場出發,沿街遊到內陳村文化廣場。
  • 劉基斬盡天下龍脈,可到了這座山前扭頭就走,劉基:保命比較重要
    在朱元璋手下的三位謀士中,尤其以劉基最為重要,朱元璋的很多戰略規劃都出自於劉基之手。在朱元璋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行動中,都是劉基在背後出謀劃策,甚至就連朱元璋自己也稱劉基是「吾之子房也」。子房是秦末漢初著名謀士張良的字,他輔佐劉邦建立漢朝,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朱元璋將劉基比喻為張子房,由此可見劉基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 朱元璋用大碗把咬過一口的燒餅蓋住,讓劉伯溫猜,由此誕生一千古奇...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諸葛亮和劉伯溫被稱為絕代雙驕,兩人都被後人稱之為能算盡天下事的神算子,要不在民間有「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俗語。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劉伯溫的奇人趣事。
  • 明朝誠意伯世系表:「神機妙算」劉伯溫知進退,其子孫世襲誠意伯
    劉伯溫是南宋名將劉光世的後人,劉光世與韓世忠、嶽飛、張俊合稱為南宋中興四將。劉伯溫精通天文、兵法、數理,他運籌帷幄,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劉伯溫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之說。讓人稱奇的是,明朝建立後,別人都在爭功論賞,而劉伯溫卻辭官歸鄉、隱居田園。
  • 修身大智慧:朱元璋稱讚他,劉伯溫佩服他,為何史書很少提他?
    文臣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民間演繹,近乎能掐會算,簡直是個神人。然而,神人劉伯溫最終還是按照朱元璋的意願,被迫離開了人世。劉伯溫當然知道韓信那句「狡兔死、走狗烹」,他小心異常,依舊未能倖免。反倒是另一位人物,朱升,建功立業後明哲保身,做到了全身而退。
  • 劉基後來還跟從一位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南宋國學——程朱學術!
    劉基五十歲遇到朱元璋,其時是1360年,16年後——1375年,即洪武八年,劉基去世。也就是說,劉基在元朝的日子有五十年,在朱元璋的日子有十六年。可是這位神機軍師的詩文作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五十歲前寫的!也就是說,沒有朱元璋,作為文學家的劉基也可以名留青史!第一例常遇春。常遇春屬於正常死亡,當然也可以算是常年徵戰,積勞成疾而亡。
  • 劉伯溫臨終前預言:9代之後,劉家必出奇才!百餘年後果真應驗
    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諸葛亮是我國古代的著名謀士,也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建立的重要功臣。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從一個織席販履之徒變成了開國皇帝,這也足以看出諸葛亮的能力之大。
  • 因歷史名人而流傳下來的美食,每一道菜都有一個典故,好看又好吃
    伯溫家宴原本是劉伯溫的後人因不忘先祖恩澤,每至春秋,就會匯集「欽建誠意伯廟」例行「太公祭」,以此緬懷先祖,春秋兩祭之後舉行宗族筵席。後劉氏後人根據伯溫先生《多能鄙事》和民間流傳,選取一些有紀念意義的菜餚,結合南田本地特產,逐漸形成了如今的伯溫家宴。
  •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其實後面還有一句,經典至極
    也不要忘記點在看哦~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這句話對於熟悉歷史的朋友來說,絕對是能倒背如流了。這句話說的就是諸葛亮與劉件溫的故事。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早年間躬耕隴畝,由於諸葛亮在荊襄一帶名氣太大,時常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佳話!由此引起劉備重視,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下山!一個軍隊少不了軍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