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名人:
鬼谷子
王詡:鬼谷子,王氏,名詡,一作王禪,籍貫存有爭議,有多種說法,戰國時代著名人物,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在雲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常入山靜修,深諳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他被上天賜予通天徹地的智慧,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佔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變幻莫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辭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形神俱妙,超乎萬有,體合自然,鬼谷子也被後世尊為「謀聖」,他隱於世外,將天下置於棋局,弟子出將入相,決定列國存亡,推動著歷史的走向,不謀之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後世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後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如今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已經成為世界的理論學說,在世界各地分布著眾多的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截至到2017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146個國家(地區)建立了 525 所孔子學院和 1113 個孔子課堂,受教學員已超過三千萬人。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出生於趙國邯鄲,秦莊襄王之子,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結束了華夏大地數百年的分裂,完成了華夏大統一,他在政治上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廢分封行郡縣,這一模式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他推行書同文,焚燒六國史書和歪理邪說,統一了思想和文字,車同軌、道同距,大大便利了國內的交通,統一度量衡、貨幣,便利了全國商業的發展,對外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使得該地成為中國的版圖,南徵百越,將福建、浙江、兩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修築萬裡長城,開鑿靈渠,加強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以及我國疆域面積的基本版圖。
美國三大名人: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
華盛頓:(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政治家,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畢業於威廉與瑪麗學院,美國第一任總統,被稱為美國國父,他領導了美國的獨立戰爭,實現了美國的獨立,作為立憲會議主席,他制定了美國的根本大法,曾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2名。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美國第32任總統,俗稱小羅斯福,他一直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受民眾期望和愛戴的總統,他也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連任4屆總統的人,任職長達12年,他是身殘志堅的代表人,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他在戰爭期間將美國工業完全投入了戰爭軌道,並積極推行了《租借法案》,援助其他盟國和蘇聯,為二戰的最終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美國著名的海軍五星上將,曾任潛艇艇長、大隊長、主力艦隊和美國艦隊助理參謀長、海軍後備役軍官訓練團團長、潛艇部隊長、後備役驅逐艦部隊長及巡洋艦長,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到毀滅性打擊,當時,珍珠港內幾乎沒有一艘完好的艦船,士氣低落到極點,在國家危難之際,56歲的尼米茲臨危受命,他一到任,就表明了對全體參謀人員的依賴,勉勵大家振奮起來,使遭到重創的太平洋艦隊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恢復了自信心,他果斷使用航母作戰使得美海軍度過了危機,力挽狂瀾重創日本海軍,成為美國海軍永不隕落的將星,就連美國最大級別的航母也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英國三大名人:
牛頓
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被譽為「近代物理學之父」,1687年,他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詳細闡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力學和天文學的基礎,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學說,為太陽中心學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世界科學革命的進程。
邱吉爾
邱吉爾:(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作家,曾兩度出任英國首相,在首個任期內領導英國在二戰中聯合美國等盟國對抗軸心國,並取得了最終勝利,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1953年憑藉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華人社會常尊其為莎翁,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伙人,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他的四大悲劇《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
法國三大名人:
雨果
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浪漫主義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雨果善於結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寫作手法,其作品在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
拿破崙
拿破崙:(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人稱「法國人的皇帝」,義大利貴族出身,曾因先後五次挫敗反法同盟而成名,霧月政變後,其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在1804年加冕為帝,其在位期間頒布了《拿破崙法典》,並通過拿破崙戰爭使法國在歐洲大陸取得主導地位,滑鐵盧戰敗後,其被流放,於1821年5月5日在聖赫倫那島病逝。
盧梭
盧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顛沛流離,曾當過學徒、僕役等,因發表《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而聞名,主要著作還有《社會契約論》《論科學與藝術》等,1778年7月2日,在巴黎逝世。
德國三大名人:
馬克思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他在經濟學上的見解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還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並和恩格斯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資本論》、《共產黨宣言》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傳世之作。
貝多芬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做出巨大貢獻,他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猶太裔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奠基人,被公認為是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他提出了光子假設,並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1999年12月被《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俄羅斯三大名人:
普希金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俄國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文學批評家和理論家、歷史學家、政論家、俄國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也是十九世紀前期文學領域中最具聲望的人物之一,被尊稱為「俄國詩歌的太陽」、「俄國文學之父」,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其主要作品有詩歌《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等,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短篇小說《黑桃皇后》,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等,都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列寧
列寧:(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蘇俄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列寧是他參加共產主義運動後的化名,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並與俄國革命相結合形成列寧主義,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同時他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和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託爾斯泰
託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其生於貴族家庭,1847年退學後,回到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裡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創作了諸多文學巨作,1910年11月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