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對人的影響,潛移默化,猶如鹽與水

2020-12-25 天天趣談吧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2019年江蘇卷:根據文言文材料寫作文)

人創造環境,環境改變人人能夠創造環境,但必須生活在環境裡,人把環境創造成什麼樣,人就會被他們自己創造的環境改變成什麼樣子。現在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快活而破壞了原有的環境,他們以為自己過了一把癮也沒什麼事,其實他們的舉動影響著他人,原來好好的一個人也會學他,一直這樣發展下去, 他所在的集體就會變成一個壞的集體,他自己也會被傳染,變成一個壞人。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環境就是一個染色桶,躍躍欲試的地在人們的白紙上潑墨山河。我們不能忽視環境的客觀存在,哪怕你偏安-隅,也難免被環境所沾染一角。因此,環境的力量是不能忽視的。環境是定型人性格的模具。若存在環境散發著股股幽香,那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人便是從人格上倒映著暗香疏影。相反的,環境也能鑄就一個充滿銅臭味的靈魂,這樣,這個環境就是一種束縛。把剛出生的嬰兒比作麵團,那麼環境就是各式各樣的性格模具。或許你生來就與眾不同,但你作為「麵團"原有的韌性,包容萬象的柔性,在「惡性環境」中,你會被強制性地塞進一個囚禁的,無形存在的束縛裡,然後被放進-一個叫社會的烤箱,把模具賦予你的性格硬化,伴隨你的一生。

2018年,北大學生與父母決裂引起了廣大網友關注,緣由是這個學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被父母過度溺愛保護,這個由父母營造的家庭環境,使他產生了自卑,受挫能力弱等心理問題。家庭環境是與人們最貼近,最現實的壞境,而網絡. 上卻又出現了「巨嬰」一詞,他們不懂得獨立自主,究其根源,是環境定型了他們的性格,而其的局限性將是一生的創傷。環境是判斷人善惡的標尺。

《孔子家語》 有言「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人創造了環境,所以人所創造的環境與人本身的特性的平衡的。吳敬梓筆下《儒林外史》中極具諷刺意味的人物--吝嗇至極的嚴監生,自視清高的婁家公子,沽名釣譽的楊執中。所有人性扭曲的背後,都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汙濁所同化的。所以環境若惡,人性即惡;環境若善,人性即善。正因為環境在不斷將人們定型成屬於環境的人格,它將異質同質化,所以人與環境是同性相吸,我們可以用環境去定義一個人。但是,總有些人不能被特有的環境名詞去形容,他們於亂世中挺起傲骨,張揚個性,獨樹一幟。

嵇康一身建安風骨,竹林打鐵,不畏權貴,將鍾會拒之門外;張旭不拘泥於規則,落筆書寫灑脫性情。他們所處之地是「易染淤泥」,而他們卻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人是這個環境的一個有機體,我們離不開環境的哺育,跳不出這個模具,但是我們能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後天教育的優勢,使自己的麵團縮的小一點,小到不能碰到這個模具的邊緣。即使處於-個不怎麼光明的環境裡,也不應該故步自封,自怨自艾。除了調動自己去不被同化,也可以試著再去嘗試一個新的環境。

或許,你的性格已被環境定性,那你也可以在自己已被社會烤爐燻熟的那一層的外層在加一焊麵團,去一個發展空間更大的環境,重新塑造自己。環境有萬象之重,如果說環境是-個比宇宙還大的模具,那你何必將自己擴充的那麼大,不如做這宇宙間最普通的星辰,光芒綿長,也可以在這個模具裡獨自存在。

相關焦點

  • 家庭環境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圖片源自網絡)個體在後來所呈現的很多行為反應,都與其早年受到的訓練和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同理,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從最初的教養培育就會有所指,所以孩子的行為活動必然受其影響,而這種傾向影響一直延續下去。所以「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說辭不是沒有道理的。對於孩子,他們都是按照家長的意願成長著,直到離開父母。
  • 課程思政要如鹽在水
    教師走上講臺,或者在課堂內外與學生溝通交流,其自身的學術水平、治學境界、教學投入,對學生是不是有足夠的關切,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不是了如指掌,對學生的成長是不是傾心關懷,學生有著最為真切的感受,也最容易受到教師所呈現出來的師德師風的感染和影響。
  •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課程思政要如鹽在水
    原標題:課程思政要如鹽在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通識課程在價值塑造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認識和發掘,尤其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基礎的通識課程,在這方面有著比較直接的影響。在近年的教育教學改革中,清華大學持續推動通識課程體系的建設,呈現出自身的學科特點,比如我們有實力雄厚的環境、能源、計算機、生命科學等學科。環境問題、資源能源問題、智能科技的發展給人類社會自身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等等,都是當代中國和人類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 觀屠呦呦成長之路,得教育真諦-最優質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借用這句話,我想說:最優質的教育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思想和行為,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這也正是現在素質教育所倡導的。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環境對教育孩子的影響。《三字經》裡說:「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的母親多次搬家,居住的地方在公墓、鬧市和屠宰場附近。
  •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小編對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印象很深刻,文中的媽媽有三個孩子,媽媽是一位非常和藹可親的人,說話的時候也是柔聲細語,但是也是非常有主張的一位媽媽。一個重視親子教育的爸爸和一個不重視的,對於孩子的影響差別是很大的。傳統教育中一直很推崇「嚴父」的理念,但是大家常常只注重了要當一個嚴厲的父親,卻忽視了為什麼要成為一個嚴厲的父親。這是因為爸爸們是孩子最好的,也是最早的榜樣。父親們需要給孩子立規矩,需要言傳身教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做錯事了需要受到懲罰,要盡到「管」的職責。
  • 人體內環境的滲透壓及其影響因素
    滲透壓的維持和調節是人體內環境的重要特性,對滲透壓概念及其影響因素的正確理解非常必要。
  • 環境對於人的潛移默化,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環境對於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古代的時候有一個故事叫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保證自己兒子的教育,於是把自己的兒子帶到了學習氛圍比較重的地區,最終孟子成為了大學問家。環境會改變一個人,朋友和身邊的人更會改變一個人。
  • 男父母的感情對孩子的影響,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的興趣愛好是靠從小的培養,父母親的引導教育,在言傳身教方面,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屬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孩子一生下來或像父親或像母親,血緣關係天生註定下來。結果適得其返,小孩根本不喜歡灌鴨式教育,除了自個兒自已玩器外,一直變得性格內向,帶她出外時,不懂得與同齡的小朋友交流,讓她很後悔.為適應環境的發展,培養產生學習的興趣。
  • 艾葉、紅花、鹽和醋,冬季泡腳水裡加點啥?
    比如怕冷的人,可在水裡加一些艾葉、附子、乾薑等溫通散寒的中藥;經絡不通暢、有血瘀體質的,可加紅花、雞血藤(飲片)等活血化瘀、同時能養血的藥材。另外,有腳氣的人,在水中加鹽、芒硝、蒼朮、黃柏等可燥溼化濁,清熱解毒,但這類人應注意腳部不能有明顯的傷口。如果只加入鹽也是可以的,「單獨加鹽有清熱、殺菌的作用,但鹽偏涼性,手腳怕冷的人應注意。」
  • 請立即停止食用這3種食品,潛移默化影響你的健康,管住嘴就是贏
    食品安全問題是很多人都比較重視的,一直以來大部分的人購買食物的時候都會挑選有品質保證的大牌子,生怕吃到了不衛生的食品影響自己的健康。但是很多人只注意了衛生問題,卻忽略了一些食品本身的問題,有些東西就算再怎麼衛生,一樣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 科研 |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耐鹽鹽生植物的根際細菌可促進苜蓿在高鹽環境下的生長
    在美國,土壤鹽度以及水分含量影響了大約國內30%的灌溉耕地,而全世界也有50%的灌溉耕地也受到鹽度和水分含量的影響。灌溉區域土壤鹽度的上升主要是由於灌溉水中含有可溶性鹽分,且鹽分經蒸發和蒸騰作用後全部留在了土壤中。鹽生植物是天然的耐鹽害植物,它們已經進化為可正常生長在鹽漬化土壤中的植物,但不同種類鹽生植物的耐鹽害能力也是不同的。美國猶他州的大多數地區都是高鹽沙漠,這裡有多種多樣的天然鹽生植物。
  • 「上名校就選尚名校」父母潛移默化造就的教育環境
    就這兩個環境來說,家庭則更為重要一些。孩子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舉手投足間,父母其實就在言傳身教。好的、不好的都傳遞給孩子。孩子則照單全收。當某天我們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感覺到孩子低劣的品行的時候。家長著才著急起來,才開始嚴厲懲罰、嚴格教育,但是家長卻不知道,孩子之所以出現今天的行為表現,絕非突然,而是我們給了一個讓孩子走到這步的機會和環境。
  • 新冠肺炎疫情下消毒劑的使用對水環境的影響
    如疫情期間各大醫療機構採用的含氯消毒劑,大量排放會導致汙水餘氯含量過高,其排入城鎮汙水處理廠可能影響汙水廠生化處理單元的正常運行,排放至地表水體則可能會破壞水體環境,威脅水生動植物生存與健康。然而,人們對消毒劑的過量使用、危害還缺乏了解,在此背景下,研究消毒劑的大量使用對水環境及水生態的影響就顯得十分關鍵和必要。
  • 軟化水設備用什麼鹽?如何控制用鹽量和濃度?
    軟化水設備的軟化原理是原水通過鈉離子交換劑(鈉型陽離子交換樹脂),水中的鈣鎂等離子被交換劑中的鈉離子所代替,使易結垢的鈣鎂化合物轉變為不形成水垢的易溶性鈉化合物,使水得到軟化。隨著處理量的增加,吸附的雜質越來越多,吸附能力逐漸降低,就需要使用鹽置換出樹脂吸附的鈣、鎂離子,恢復樹脂的吸附能力,這個過程就是樹脂的再生。那麼,再生需用什麼鹽?該如何控制用鹽量和濃度呢?
  • 魚缸養水要放鹽嗎?關於魚缸養水的這幾個步驟,新手要了解
    在很多魚友心中都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觀念,就是養魚之前先要養好水。魚兒最基本的生存環境就是水了。沒有一個好的水質環境,養出的觀賞魚狀態也不好。養水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將一些不適合養魚的水通過一個環境培養的過程讓這水成為適合養魚的水。
  • 夢然《少年》: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你的人生軌跡
    一首《少年》,我再次打開了她的個人簡介,在她的簡介言語中,我不知不覺已被她的正能量圈粉了,正如她最近一條動態說的那樣: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你的人生軌跡。是的,我毫不猶豫的點了點我為數不多的關注,因為我覺得這樣為數不多的寶藏女孩為數不多。
  • 淨水器接錯,喝了3年軟化鹽,專家:對健康影響不大
    今年9月初,李女士通知售後人員給軟水器添加軟化鹽,可加完鹽後,李女士發現飲用水變得很鹹,第二天公司派人上門檢查,工作人員查看後告訴李女士,水鹹是因為水管接錯了。原來,進入廚房的水原本應該接淨水器,卻接到了軟水器上,軟水器會定期加入顆粒狀的軟化鹽,所以水會有鹹味,軟化鹽包裝袋上明確寫著「禁止食用」。
  • 水煮花生時,先放鹽還是後放鹽?很多人沒放對,難怪花生不入味!
    現在進入了秋季,已經過了花生收穫的季節了,很多農村人家裡收穫的花生,都挖回家後,洗淨曬乾用麻袋裝好,放進了倉庫裡,但是自從颱風過境後,雨水不斷,有些花生沒有曬透,容易發黴腐壞,影響整個倉庫的儲存環境。這該如何是好呢?
  • 別擔心,了解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性格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問題日漸出現在人們眼前嗎,日漸得到大眾關注。誠然,原生家庭是孩子與外界接觸的第一層媒介,就像母親子宮中羊水之於嬰兒,它可能不如氧氣那麼顯而易見的地位,但是它卻能悄無聲息地貫穿孩子的生活,無聲無息地塑造孩子的人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性格。
  • 孫雲曉生活感悟|適當的懲戒猶如成長中的鈣與鹽一樣不可缺少
    生活感悟·206適當的懲戒猶如成長中的鈣與鹽一樣不可缺少。陝西某十歲男孩在電梯裡撒尿,其父母與孩子不僅向大家道歉,並且讓孩子在父親監督下打掃一個月電梯。這就是明智的教育,也是恰當的懲戒,是改變『『熊孩子』』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