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2019年江蘇卷:根據文言文材料寫作文)
人創造環境,環境改變人人能夠創造環境,但必須生活在環境裡,人把環境創造成什麼樣,人就會被他們自己創造的環境改變成什麼樣子。現在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快活而破壞了原有的環境,他們以為自己過了一把癮也沒什麼事,其實他們的舉動影響著他人,原來好好的一個人也會學他,一直這樣發展下去, 他所在的集體就會變成一個壞的集體,他自己也會被傳染,變成一個壞人。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環境就是一個染色桶,躍躍欲試的地在人們的白紙上潑墨山河。我們不能忽視環境的客觀存在,哪怕你偏安-隅,也難免被環境所沾染一角。因此,環境的力量是不能忽視的。環境是定型人性格的模具。若存在環境散發著股股幽香,那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人便是從人格上倒映著暗香疏影。相反的,環境也能鑄就一個充滿銅臭味的靈魂,這樣,這個環境就是一種束縛。把剛出生的嬰兒比作麵團,那麼環境就是各式各樣的性格模具。或許你生來就與眾不同,但你作為「麵團"原有的韌性,包容萬象的柔性,在「惡性環境」中,你會被強制性地塞進一個囚禁的,無形存在的束縛裡,然後被放進-一個叫社會的烤箱,把模具賦予你的性格硬化,伴隨你的一生。
2018年,北大學生與父母決裂引起了廣大網友關注,緣由是這個學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被父母過度溺愛保護,這個由父母營造的家庭環境,使他產生了自卑,受挫能力弱等心理問題。家庭環境是與人們最貼近,最現實的壞境,而網絡. 上卻又出現了「巨嬰」一詞,他們不懂得獨立自主,究其根源,是環境定型了他們的性格,而其的局限性將是一生的創傷。環境是判斷人善惡的標尺。
《孔子家語》 有言「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人創造了環境,所以人所創造的環境與人本身的特性的平衡的。吳敬梓筆下《儒林外史》中極具諷刺意味的人物--吝嗇至極的嚴監生,自視清高的婁家公子,沽名釣譽的楊執中。所有人性扭曲的背後,都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汙濁所同化的。所以環境若惡,人性即惡;環境若善,人性即善。正因為環境在不斷將人們定型成屬於環境的人格,它將異質同質化,所以人與環境是同性相吸,我們可以用環境去定義一個人。但是,總有些人不能被特有的環境名詞去形容,他們於亂世中挺起傲骨,張揚個性,獨樹一幟。
嵇康一身建安風骨,竹林打鐵,不畏權貴,將鍾會拒之門外;張旭不拘泥於規則,落筆書寫灑脫性情。他們所處之地是「易染淤泥」,而他們卻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人是這個環境的一個有機體,我們離不開環境的哺育,跳不出這個模具,但是我們能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後天教育的優勢,使自己的麵團縮的小一點,小到不能碰到這個模具的邊緣。即使處於-個不怎麼光明的環境裡,也不應該故步自封,自怨自艾。除了調動自己去不被同化,也可以試著再去嘗試一個新的環境。
或許,你的性格已被環境定性,那你也可以在自己已被社會烤爐燻熟的那一層的外層在加一焊麵團,去一個發展空間更大的環境,重新塑造自己。環境有萬象之重,如果說環境是-個比宇宙還大的模具,那你何必將自己擴充的那麼大,不如做這宇宙間最普通的星辰,光芒綿長,也可以在這個模具裡獨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