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到只剩下詩,他竟感動了灶王爺,成功逆襲,中了狀元當上宰相

2021-02-14 詩詞報

宋朝時期,曾有這樣一位讀書人,昔居寒窯,後坐廟堂,擔任兩朝宰相,創下無數佳話。一碗清水祭灶神,贏得灶君青眼,高中狀元,彪炳史冊。還留下了千古奇文《寒窯賦》,感慨利運變遷,造化循環。

年關將至,家家燃起炊煙,開始祭祀灶神。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門、井、戶、灶、中雷五神),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主管人間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祭灶日期南北不同,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民間還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舉行祭祀。

祭灶的貢品以家庭情況而定,其中一般必備的是糖瓜,俗話說得好,「二十三,糖瓜粘」,賄賂灶王爺,這樣祈求來年平安。條件好的,祭灶落落大滿,儘量豐盛,比如南宋文學家範成大《祭灶詞》就記錄了當時的風俗:「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中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也證明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在宋朝就有。

而家庭比較清貧的,只能供上點其他東西以示敬意,舊時北京民間有歌謠:「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窮,明年再吃關東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

故事就發生在唐末宋初五代十國軍閥割據時期,戰火頻仍,滿目蕭條,百無一用是書生。有一名生在這飄零的亂世的讀書人,被趕出家族,母子相依為命,居住在寒窯。臘月祭灶之際,窮困潦倒的他苦無貢品,只有清水一碗,作詩一首祭祀灶王爺,道出詩人的心酸和感嘆:

一碗清湯詩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

亂世文章不值錢。

在傳統潮劇《彩樓記》中,這個故事還被賦予了美好的結局:灶君上天奏上玉皇,說此讀書人這麼有才,為何不讓他高中,玉皇答,他是大材,必多加歷練,再過三科,才能中。灶君懇求說,本科不中,今後就沒有此人了,望玉皇明鑑。果然,那一年,他狀元及第。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呂蒙正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洛陽人,本貫山東東萊。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呂夢奇曾任戶部侍郎,其父呂龜圖,曾任後周起居郎。宋朝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呂蒙正被拔為丁丑科狀元,歷任監丞、通判、著作郎、左拾遺、都官郎中、翰林學士、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等,曾三次擔任宰相,為宋朝僅有的兩人之一(另一為趙普)。卒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諡文穆,贈中書令。

呂蒙正非嫡子,其父呂龜圖內眷很多,其母劉氏與嫡妻不和,連同呂蒙正一併被趕出,劉氏發誓不再嫁人,呂蒙正母子居住在寒窯,非常窮困窘迫。後來呂蒙正官運亨通,迎接父母親同住,父母親同屋不同房,然而呂蒙正對他們奉侍得非常周到。

呂蒙正官聲卓著,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度,知人善用,提拔和舉薦了兩位著名宰相,一個是富弼,一個是自己的侄子呂夷簡,二人都被列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後世評價呂蒙正,莫不首舉其肚量,宋太宗曾言:「蒙正氣量,我不如。」,脫脫《宋史》評價他「蒙正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上嘉其無隱。」

呂蒙正少時家道敗落,父母雙亡,貧寒交加,風餐露宿,求助親朋舊故無門,淪為乞丐,其悽涼悲慘及至人間極限。所以民間論到誰人窮極,則有「窮過呂蒙正」之喻。有一年過年,呂蒙正見家中空無一物,悲傷之餘,寫下一副春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為「南北」。暗喻「缺衣少食」「沒有東西」。一時間傳為奇談。

儘管貧窮,呂蒙正還是少立大志,奮發苦讀,終於中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狀元。之後,皇帝賜予狀元府。於是,親朋故交、士紳舊故、達官貴人、商賈巨富,成百上千,皆攜重禮厚金登門祝賀,一時門庭若市。呂蒙正管家傭人無不雀躍喜極,報知呂蒙正。呂蒙正卻說:「我只有親人一家,何來如許親朋?」管家忙將賀喜禮單送上,曰:「大人親朋故舊遍四海,怎說僅有一家?」呂蒙正笑而不答,只吩咐閉門謝客。

三天後,呂蒙正喚來管家說:「我的親人已到了。我有一聯,將其張貼於大門,只有挺胸而進者,即為親朋,不得怠慢。」管家忙將對聯貼上。

上聯為:「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下聯為:「今科僥倖,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王五馬六,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送禮之人看了大為羞愧,紛紛離去。只有一個衣著補丁、手提一串豆腐乾的五旬老漢昂首而入。呂蒙正聞報喜極,親至前門迎進,並設酒席與老漢盡歡。據說,呂蒙正以後還多次屈尊老漢家,老漢也成了呂蒙正家中座上常客。原來,這老漢及老伴乃以做豆腐為生的貧民,當呂蒙正饑寒交加時,老漢為其處境困極而苦讀所感,識之為英才,常以粗茶淡飯、水酒豆腐濟之。

說到這位「逆襲」宰相呂蒙正,還不得不提到他所作的千古奇文《寒窯賦》。相傳此賦是呂蒙正為了勸誡太子而創作的,他以自己從貧苦到富貴的經歷,並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感嘆「時也運也命也」,來說明一種自然循環的樸素的人生思想。

時也,命也,運也!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家雞翼大,飛不如鳥。

馬有千裡之程,無人不能自往。

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

文章蓋世,孔子尚困於陳邦。

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

盜蹠年長,不是善良之輩。

顏回命短,實非兇惡之徒。

堯舜至聖,卻生不肖之子。

瞽叟頑呆,反生大聖之兒。

張良原是布衣,簫何稱謂縣吏。

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齊國首相。

孔明居臥草廬,能作蜀漢軍師。

韓信無縛雞之力,

封為漢朝大將。

馮唐有安邦之志,

到老半官無封。

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

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

漢王雖弱,卻有河山萬裡。

滿腹經綸,白髮不第;

才疏學淺,少年登科。

有先富而後貧,有先貧而後富。

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間。

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

地不得時,草木不長。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

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昔時,餘在洛陽,日投僧院,夜宿寒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飢。上人憎,下人厭,皆言餘之賤也。餘曰:非吾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餘及第登科,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秧,思衣則有綾羅錦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上人寵,下人擁,人皆仰慕,皆言餘之貴也。餘曰:非吾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環,終而復始者也。

 

因《破窯賦》之內容有勸世為人準則,用了很多典型實例,教導人們「遇難不要氣餒,得福不能失德。」只有德行天下,自食其力,創造自己未來,等待天賜良機時運到來,才能成就自己非凡人生。後來人們也把它稱為《時運賦》,《勸世文》。

世間萬物如逢時運不濟必定不能舒展才能,有的人胸懷大志卻一輩子不得賞識與施展,而有的人落魄愚鈍到最後卻能夠得福祿,這些都是時運所致,需以平常心對待,人各有時運,早不來也晚不了。天時未到,不急躁;天時來了,不驕傲。

正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世人莫道貧賤惡,做人中正又平和,他日時來運得轉,莫忘當年苦寒樂。

 

實習編輯:張小月

尊敬的各位讀者:

  《詩詞》報創刊於1984年,是一份以詩詞為主的專業報紙。報紙所開「新花集」「中國夢,故鄉情」「生肖詠」「清正集」「詩詞地理」等欄目深受作者、讀者歡迎,凝聚了一大批忠實熱情的詩詞創作者。2021年新歲已至,《詩詞》報將不忘初心,仍然以「弘揚詩詞傳統」為己任,踏上新徵程。

   2021年,《詩詞》報全年24期訂購價48元,您可以通過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45-64),也可通過本社微店訂購,點擊下文「閱讀原文」或掃圖片二維碼即可訂購。衷心感謝讀者們一如既往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臘月二十三,家家祭拜灶王爺,他卻被灶王爺去捉到了陰曹地府
    有這麼一個書生,名叫李新年,滿腹經綸,為人直率,由於家境貧寒,無錢打點,到了二十八歲僅僅中了一個秀才。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祭拜灶王爺,可李新年家太窮了,實在拿不出錢財給灶王爺買點貢品和香燭。灶王爺非常生氣,一張狀紙把窮書生告到閻王爺那裡,說李新年身為書生,不敬孔子,不信鬼神,狂放不羈,口出狂言……。
  • 灶王爺的「臉譜」
    戲曲臉譜,與戲有關,也與繪畫有關,實則臉譜就是繪畫中的肖像畫。戲臺上的灶王爺的臉譜從繪畫角度看,大有學問,大有說道。 說灶王爺的臉譜,應先從灶王爺說起。灶王爺者,約而言之,為「子不語」;追而問之,則與民俗、文化有關。周作人曾有文章,綜述歷代傳說、筆記甚詳。我從小生活在農村,每在灶屋吃飯,總是我瞅他,他瞅我,更可謂之朝夕相處。
  • 民間故事 灶王爺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祭灶的時候,需要口中禱告:「灶王爺,你聽著:廚房裡你見天都看著,俺頓頓省吃又儉用,拋撒米麵是一時錯。你老人家多擔待,鍋碗腌臢是小孩多。這糖瓜,吃不了了你拿著,捎給玉帝可把好話說,俺這裡給你把頭磕。初一早回白耽擱,來俺家吃元寶餃子,金條面。」小年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 在宋朝過小年:給灶王爺送禮的日子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在這一天,東京汴梁的人們會請來高僧念經,準備美酒、水果、菜餚來送神,還會去燒「合家替代錢紙」,將畫有灶馬的畫貼在灶門上,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個舉動被稱為「醉司命」,夜裡還會在床底上點燈,這個舉動被稱為「照虛耗」。
  • 臘月廿三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說說他的來歷和習俗
    「灶王爺」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稱他為「灶王爺」,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廚房之神。受玉皇大帝派遣管理人間飯菜製作和三百六十天所做的善惡之事的記錄。
  • 你想和灶王爺說點什麼呢?
    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等、在此不做過多陳述、關於小年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 以前家家戶戶都會祭拜「灶王爺」,現今的人卻對灶王爺知之甚少了
    說到「祭灶」,可能許多年輕的朋友對此知之甚少。其實,中國人過的「小年」就是「祭灶節」。古人敬畏鬼神,舊社會的老百姓都覺得陰曆臘月二十三是各路天神返回天宮述職的日子,守護著老百姓灶臺的灶王爺自然也不例外。灶王爺在匯報了凡間百姓一年的飲食情況後,還會說些家長裡短、善惡是非,玉皇大帝往往會根據這些作為賞罰的依據。
  • 舌尖上的灶王爺:全國各地小年祭灶供品大盤點,灶王爺都吃什麼?
    到了宋代以後,祭祀灶神逐漸成為民間小年的主要習俗,並且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所謂的灶神,也就是咱們民間俗稱的「灶王爺」啦,各地還有「灶老爺」、「司命灶君」等等不同的稱呼。據說呢,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民間,管理各家灶火的神官,同時呢也肩負著監察人間善惡的任務,所以在過去幾乎是家家都供奉著灶王爺,可以說是老百姓的「一家之主」了。
  • 小年到了,俗話說「灶王爺看鍋,必定欠帳多」,祭拜灶王爺有講究
    俗話說「糖瓜甜了灶王口,小年送走初一迎」。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在臘月二十三小年這一天,老百姓們都會用糖和其他的貢品來祭拜灶王爺,因為在傳統文化中,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回天復命,等到了正月初一百姓們還要用貢品歡迎灶王爺回家。小年這一天,農村非常的熱鬧,大家都忙著祭拜灶王爺。
  • 拜了無數年的灶王爺究竟啥來歷?他乃五帝之子,史上著名火神!
    過小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拜灶王爺,或者說祭拜灶王菩薩。只是,這祭拜灶王爺的儀式流傳了許多年,這灶王爺到底是誰呢?  有關灶王爺的來歷,有兩個源頭。這兩個源頭,來歷都極大。  來歷之一,炎帝說。  在兩漢時期著名的道家學派作品《淮南子》中說:「炎帝做火,而死為灶。」  這句話是說,上古時期有位炎帝,即與黃帝齊名的那位華夏民族的祖先,又叫神農氏的那位。他在位時期,告訴百姓如何用火,如何耕田,因他有大德於天下,於是被尊為炎帝,死後也就被尊為能掌控火焰的灶神。
  • 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民間說的灶王爺到底姓什麼呢?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民間說的灶王爺到底姓什麼呢?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民間說的灶王爺到底姓什麼呢?大家好,今天是1月28日,又是一年的臘月二十三,又到了灶王爺辭灶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了。民間說法,家家都有個灶神,在人間監視著人的舉動,特別是有沒有浪費食物的舉動。
  •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庭告狀,土地公公拖後腿,誰知毀了土地廟
    民間傳說中有許多神仙,例如井中的井王爺,磨坊的磨神,灶前的灶王爺等等。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這天,灶王爺就會回到玉帝那報告人間善惡,再由玉帝進行賞罰。人們為了避免受到玉帝的懲處,就會用麥芽糖做成糖瓜,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少在玉帝面前告狀。
  • 灶王爺的故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灶壁頂端用磚瓦砌一個小神龕,門樓上雕刻飛簷翹角,門柱上貼著一付兩指寬的大紅對聯,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司命府」,中央貼著灶王彩色像,門前放置香爐、蠟燭臺。小神龕顯得精緻、莊重,神似一座小殿堂,表明虔誠地供奉灶王爺。人們對它尊敬,寄託著保護闔家平安的殷切期望。灶王亦稱灶神、灶君,俗稱灶王爺,它是我國舊時代民間普遍信仰尊崇的神。把灶王奉為主宰家庭平安興衰的「一家之主」。
  • 泉邊|灶王爺要升天了,他會不會怪罪無意做錯事的小孩
    母親先舀出一碗餃子供奉灶王爺,然後才讓我們吃。我家的灶王爺供奉在煤火臺的東南角。因為受地方狹小的限制,母親在粘貼灶王爺神像下面的牆上,釘了兩個木頭楔子,在楔子上架了一塊長方形的木板,木板上放供奉灶王爺的供品。
  • 臘月祭灶,拜灶王爺,起初這位灶王爺,卻是一位穿紅衣漂亮女郎
    民間習俗,每年臘月祭灶,達官顯貴家二十三祭灶,平頭百姓戶二十四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祭灶,所用的供品一樣,都是糖瓜一類的甜食,專門用來對付灶王爺夫婦的。本意是用糖瓜糊住灶王爺夫婦的嘴,不讓他們說三道四,要開口就說甜的,中聽的好話。
  • 「灶王爺」是什麼來歷?為什麼還要祭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家每戶至少都要有一個灶臺,由於改革開放交通的便利人們也都喜歡到外地去打工,這就導致有一種現象是某些人不喜歡做飯或者不會做飯,而不在住房內設立灶臺的位置,這也就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只知道過年的時候給親戚朋友拜年,而不拜「灶王爺」,那為什麼要祭祀灶王爺呢?
  • 大年初四,迎接灶王爺
    新華社微信推出《小新畫新年》春節年俗新媒體報導,從小年到正月十五,重溫中國傳統年俗文化,體會濃濃的年味兒。  今天是農曆狗年正月初四,恭迎「灶神」回民間。  南京大學民俗研究室主任陳競表示,按照民間的說法,正月初四是「灶神」點查戶口的日子,人們要以相關習俗恭迎「灶神」回民間。
  • 這個小年夜,「灶王爺」很忙!
    這是人們對小年年俗文化的常規印象,而今年的二十三,灶王爺除了「上天言好事」,還忙著開闢自己的「新業務」。剛剛過去的小年夜,伴隨著熙熙攘攘的萬家燈火,騰訊用網際網路思維打造的「ZAO王爺」IP形象正式上線。今年,灶王爺不再只是出現在灶臺間,而開始活躍在我們的手機屏幕裡,還換了身萌味十足的新行頭。
  • 【小年故事】灶王爺 博雅小學堂
    灶臺的中間貼著一張大大的灶王爺,他總是睜著兩隻大大的眼睛,很奇怪,無論你走到哪兒,他都好像正看著你。奶奶叫我去灶上端菜,我剛用手指拈起一塊,想放進嘴裡。哎呀!灶王爺正看著我呢。有時爺爺奶奶吵架,你說我的不是,我說你的不對。灶王爺斜著眼,看看這個,看看那個。誰對誰錯,他心裡可清楚了!鄰裡之間難免會有些矛盾。
  • 新年將至,家家戶戶都要供奉灶王爺,他有什麼樣的來歷?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就到了臘月,離春節不遠了。眾所周知,農曆的新年往往是從祭灶開始的。每到這個時候,灶王爺又成為熱門話題。灶王爺有好幾個稱呼,北方人通常管他叫灶神,南方人管他叫灶君,過去皇上管他叫灶君司命,大臣們管他灶神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