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曾有這樣一位讀書人,昔居寒窯,後坐廟堂,擔任兩朝宰相,創下無數佳話。一碗清水祭灶神,贏得灶君青眼,高中狀元,彪炳史冊。還留下了千古奇文《寒窯賦》,感慨利運變遷,造化循環。
年關將至,家家燃起炊煙,開始祭祀灶神。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門、井、戶、灶、中雷五神),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主管人間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祭灶日期南北不同,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民間還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舉行祭祀。
祭灶的貢品以家庭情況而定,其中一般必備的是糖瓜,俗話說得好,「二十三,糖瓜粘」,賄賂灶王爺,這樣祈求來年平安。條件好的,祭灶落落大滿,儘量豐盛,比如南宋文學家範成大《祭灶詞》就記錄了當時的風俗:「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中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也證明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在宋朝就有。
而家庭比較清貧的,只能供上點其他東西以示敬意,舊時北京民間有歌謠:「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窮,明年再吃關東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
故事就發生在唐末宋初五代十國軍閥割據時期,戰火頻仍,滿目蕭條,百無一用是書生。有一名生在這飄零的亂世的讀書人,被趕出家族,母子相依為命,居住在寒窯。臘月祭灶之際,窮困潦倒的他苦無貢品,只有清水一碗,作詩一首祭祀灶王爺,道出詩人的心酸和感嘆:
一碗清湯詩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
亂世文章不值錢。
在傳統潮劇《彩樓記》中,這個故事還被賦予了美好的結局:灶君上天奏上玉皇,說此讀書人這麼有才,為何不讓他高中,玉皇答,他是大材,必多加歷練,再過三科,才能中。灶君懇求說,本科不中,今後就沒有此人了,望玉皇明鑑。果然,那一年,他狀元及第。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呂蒙正。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洛陽人,本貫山東東萊。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呂夢奇曾任戶部侍郎,其父呂龜圖,曾任後周起居郎。宋朝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呂蒙正被拔為丁丑科狀元,歷任監丞、通判、著作郎、左拾遺、都官郎中、翰林學士、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等,曾三次擔任宰相,為宋朝僅有的兩人之一(另一為趙普)。卒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諡文穆,贈中書令。
呂蒙正非嫡子,其父呂龜圖內眷很多,其母劉氏與嫡妻不和,連同呂蒙正一併被趕出,劉氏發誓不再嫁人,呂蒙正母子居住在寒窯,非常窮困窘迫。後來呂蒙正官運亨通,迎接父母親同住,父母親同屋不同房,然而呂蒙正對他們奉侍得非常周到。
呂蒙正官聲卓著,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度,知人善用,提拔和舉薦了兩位著名宰相,一個是富弼,一個是自己的侄子呂夷簡,二人都被列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後世評價呂蒙正,莫不首舉其肚量,宋太宗曾言:「蒙正氣量,我不如。」,脫脫《宋史》評價他「蒙正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上嘉其無隱。」
呂蒙正少時家道敗落,父母雙亡,貧寒交加,風餐露宿,求助親朋舊故無門,淪為乞丐,其悽涼悲慘及至人間極限。所以民間論到誰人窮極,則有「窮過呂蒙正」之喻。有一年過年,呂蒙正見家中空無一物,悲傷之餘,寫下一副春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為「南北」。暗喻「缺衣少食」,「沒有東西」。一時間傳為奇談。
儘管貧窮,呂蒙正還是少立大志,奮發苦讀,終於中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狀元。之後,皇帝賜予狀元府。於是,親朋故交、士紳舊故、達官貴人、商賈巨富,成百上千,皆攜重禮厚金登門祝賀,一時門庭若市。呂蒙正管家傭人無不雀躍喜極,報知呂蒙正。呂蒙正卻說:「我只有親人一家,何來如許親朋?」管家忙將賀喜禮單送上,曰:「大人親朋故舊遍四海,怎說僅有一家?」呂蒙正笑而不答,只吩咐閉門謝客。
三天後,呂蒙正喚來管家說:「我的親人已到了。我有一聯,將其張貼於大門,只有挺胸而進者,即為親朋,不得怠慢。」管家忙將對聯貼上。
上聯為:「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下聯為:「今科僥倖,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王五馬六,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送禮之人看了大為羞愧,紛紛離去。只有一個衣著補丁、手提一串豆腐乾的五旬老漢昂首而入。呂蒙正聞報喜極,親至前門迎進,並設酒席與老漢盡歡。據說,呂蒙正以後還多次屈尊老漢家,老漢也成了呂蒙正家中座上常客。原來,這老漢及老伴乃以做豆腐為生的貧民,當呂蒙正饑寒交加時,老漢為其處境困極而苦讀所感,識之為英才,常以粗茶淡飯、水酒豆腐濟之。
說到這位「逆襲」宰相呂蒙正,還不得不提到他所作的千古奇文《寒窯賦》。相傳此賦是呂蒙正為了勸誡太子而創作的,他以自己從貧苦到富貴的經歷,並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感嘆「時也運也命也」,來說明一種自然循環的樸素的人生思想。
時也,命也,運也!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家雞翼大,飛不如鳥。
馬有千裡之程,無人不能自往。
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
文章蓋世,孔子尚困於陳邦。
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
盜蹠年長,不是善良之輩。
顏回命短,實非兇惡之徒。
堯舜至聖,卻生不肖之子。
瞽叟頑呆,反生大聖之兒。
張良原是布衣,簫何稱謂縣吏。
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齊國首相。
孔明居臥草廬,能作蜀漢軍師。
韓信無縛雞之力,
封為漢朝大將。
馮唐有安邦之志,
到老半官無封。
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
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
漢王雖弱,卻有河山萬裡。
滿腹經綸,白髮不第;
才疏學淺,少年登科。
有先富而後貧,有先貧而後富。
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間。
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
地不得時,草木不長。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
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昔時,餘在洛陽,日投僧院,夜宿寒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飢。上人憎,下人厭,皆言餘之賤也。餘曰:非吾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餘及第登科,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秧,思衣則有綾羅錦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上人寵,下人擁,人皆仰慕,皆言餘之貴也。餘曰:非吾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環,終而復始者也。
因《破窯賦》之內容有勸世為人準則,用了很多典型實例,教導人們「遇難不要氣餒,得福不能失德。」只有德行天下,自食其力,創造自己未來,等待天賜良機時運到來,才能成就自己非凡人生。後來人們也把它稱為《時運賦》,《勸世文》。
世間萬物如逢時運不濟必定不能舒展才能,有的人胸懷大志卻一輩子不得賞識與施展,而有的人落魄愚鈍到最後卻能夠得福祿,這些都是時運所致,需以平常心對待,人各有時運,早不來也晚不了。天時未到,不急躁;天時來了,不驕傲。
正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世人莫道貧賤惡,做人中正又平和,他日時來運得轉,莫忘當年苦寒樂。
實習編輯:張小月
尊敬的各位讀者:
《詩詞》報創刊於1984年,是一份以詩詞為主的專業報紙。報紙所開「新花集」「中國夢,故鄉情」「生肖詠」「清正集」「詩詞地理」等欄目深受作者、讀者歡迎,凝聚了一大批忠實熱情的詩詞創作者。2021年新歲已至,《詩詞》報將不忘初心,仍然以「弘揚詩詞傳統」為己任,踏上新徵程。
2021年,《詩詞》報全年24期訂購價48元,您可以通過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45-64),也可通過本社微店訂購,點擊下文「閱讀原文」或掃圖片二維碼即可訂購。衷心感謝讀者們一如既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