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袁隆平幾句話,長沙小哥決定去巴基斯坦種水稻

2020-12-13 瀟湘晨報

來源 | 瀟湘晨報(xxcbwx)

記者 | 王佳箐

大學三年級時,在湖南農業大學讀書的代英男曾作為學生代表採訪袁隆平,袁老「要在田裡找真知」的一席話讓他決定從事農業工作。

2017年,代英男加入隆平高科國際業務部,開始了在巴基斯坦推廣雜交水稻的工作。2018年4月開始,他用自己的抖音帳號「小代在巴基斯坦種地」記錄海外生活,到現在已經有了16.2萬粉絲。

然而,在巴基斯坦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在巴基斯坦推廣雜交水稻的代英男(左一)。圖 / 受訪者提供

第一年就吃了個「大虧」

代英男忙活了大半年的實驗作廢了,一半的數據不具有參考價值。這是2017年,他在巴基斯坦推廣雜交水稻的第一年。

此前,他將一塊示範田的數據收集工作交給了22歲的巴基斯坦年輕人Yaseen,提前用一張Excel表格詳細列出了需要記錄的內容,「巴基斯坦人喜歡說『OK』,我讓Yaseen負責觀察記錄時,他也跟我說『OK,OK』,那我想就是沒問題吧」。

水稻到了收割的時候,代英男來驗收實驗數據,一看才知道,完全用不了。開花日期不是當天在田裡觀察記錄的,而是之後憑印象填的;測產時一般要求數200株水稻,誤差得控制在1到2株,但Yaseen可能數了210多株,或是少數了十幾株。

這樣的狀況在代英男的工作中時有發生,上百塊示範田遍布巴基斯坦,但最後示範效果能達標的只有一半左右。「巴基斯坦兄弟比較隨性,他們的幸福指數很高。我們會加班,早出晚歸;他們沒有這種想法,覺得開心最重要,錢是掙不完的。」

用短視頻記錄巴基斯坦日常

2018年4月開始,代英男用抖音帳號「小代在巴基斯坦種地」記錄海外生活,至今有了16.2萬粉絲。他發布的視頻中,點讚最高的是一群黑瘦的男人坐在水田裡拔秧,配文寫道:「工錢雖然便宜,但是一上午就拔了這麼點。」有網友在這條視頻下留言:「第一次見坐田裡拔秧的。」

代英男說,巴基斯坦種田工人的日薪只相當於人民幣15元左右,而在中國,勞力價格幾乎是它的10倍。但這也並不意味著「物美價廉」,就他的經驗而言,在中國一個人一天能幹完的活,在巴基斯坦可能要兩個人幹三天。

3年的工作經歷,代英男碰到過各種困難:招用勞力時,要在需要的人數上加三四個,以免耕作當天有人由於各種狀況缺席;種子在浸種催芽時,要提醒工人們及時翻動,否則會受高溫影響,一半的種子發不了芽,農場主是會來找麻煩的。

除了在耕種過程中,兩國的田間管理習慣不同,會帶來很多麻煩之外,讓當地農場主嘗試種植這樣一個新品種也困難重重。

用雜交水稻代替常規水稻,每畝田的成本要增加100到300元,「這麼說好像聽起來不多,但是那些大地主家裡都是有幾千,甚至上萬畝田」。所以通常情況下,隆平高科會在各個適宜種水稻的村莊都培育一塊示範田,召集當地農場主一起觀測產量。一般來說,雜交水稻的畝產可以達到當地常規水稻的兩倍。

代英男的視頻中,還有很多他在巴基斯坦的細碎日常。赤著腳的孩子跟在插秧的父親身後,一看見中國面孔,都好奇地圍過來。年輕的巴基斯坦小哥向他打聽雜交水稻的產量,得知之後,高興得在水田裡跳起舞來。

每年總要中暑兩三次

在巴基斯坦工作,高溫少雨的氣候也是一大挑戰。進入夏季,當地氣溫通常都在40℃以上,最高甚至能達到52℃。在田裡走一天,袍衫反覆被汗水浸透,又在高溫下曬乾,等工作結束,衣服上全是鹽顆粒。

工作後不久,代英男就經歷了人生第一次中暑,在床上躺了3天,頭暈無力,不停出虛汗,「當時我也沒經驗,還以為是中毒了」。而在之後的工作中,中暑幾乎變成了常態,每年總有兩三次。

為了防止中暑,代英男和同事們出門時,都會帶上一桶2升裝的礦泉水,還不夠一天喝的量。有人會往水裡加糖、鹽,代英男則是用板藍根清熱去火,每天往桶裡加上一袋。

在炎熱乾燥的氣候之下,巴基斯坦的鄉村常常沙塵飛揚。一天傍晚,代英男的同事唐偉在村裡等車,隔著一百多米,沒看見車,先看見了被揚起一二十米高的塵土,「就像龍捲風一樣」。

還有一晚,唐偉臥室裡的空調壞了,只好開窗通風。在床上躺了一會,眉毛、眼睛上就全是沙粒。最後,他戴著墨鏡睡了一夜。

這樣的氣候也讓當地人對雨水格外珍視,代英男在抖音裡也記錄下了這樣的場景。大雨傾盆,風把樹枝吹得歪斜,這是難得的清涼時刻。沒有人去屋簷下躲雨,孩子們還特意從樹蔭下走出來,光著腳踩在泥水裡。視頻裡,一個巴基斯坦男人向代英男招手,邀請他一起享受雨水打在身上的感覺。

餐桌上特意準備的筷子讓他感動

巴基斯坦夥伴們的熱情,代英男和唐偉剛到巴基斯坦時就感受到了。

隆平高科在巴基斯坦現有3個基地,信德省古拉奇鎮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鎮長Sallam是個又高又壯的男人,一米八的個頭,挺著又大又圓的肚子,剛一見面,就像一座山一樣抱住唐偉,把他勒得快喘不過氣。Sallam的手掌也比唐偉的長出一截,握手時還惡作劇地重重捏住,唐偉說,後來再見面都不敢和他握手,只是從背後拍拍他,然後趕緊跑開。

2018年,唐偉一個人去巴基斯坦北部一個基地培育雜交水稻,住在當地一戶人家裡。70歲的管家Aslam對唐偉處處照顧,空調壞了的那天,他連夜送來風扇和冰塊,「真的有一種回家的感覺」。Aslam喜歡和唐偉聊天,他不會說英語,就給在外地上班的兒子打電話,讓他一句一句翻譯。

Aslam有時會問唐偉有沒有結婚,跑這麼遠工作會不會讓父母擔心,有時會向唐偉了解中國的城市,問他當地有哪些景點。他告訴唐偉,自己曾經去過上海,等以後有時間還要去北京玩,他很想親眼看看長城。但不幸的是,去年,Aslam在一場車禍中去世。

代英男在全國各地的村莊跑時,也總能遇到對中國人格外熱情的巴基斯坦朋友。巴基斯坦人習慣吃手抓飯,但有一天,他去一個農場主家吃飯,竟然發現餐桌上還擺著幾雙筷子,「我也不知道他是從哪裡弄來的,但是這真的讓我覺得特別感動」。

至今仍記得袁隆平的告誡

在巴基斯坦,一些豪華城堡和千畝稻田旁,是用樹枝和枯草搭起來的簡易帳篷,那裡住著為了打工而四處遷徙的貧苦人家。

跟隨父母奔波的孩子,大多也是不上學的,有時在田間地頭亂跑,有時幫著父母插秧。代英男曾偶遇了4個孩子,他們剛割下的青草幾乎把小推車淹沒,「小時候我也是這樣的割草少年,如今看到他們,心裡確是莫名心酸」。

代英男的父母以種田為生,他也曾在割草時不小心傷到了手,直到現在,他的左手食指上還有一道疤痕。

農學並不是一個利潤豐厚的專業,代英男是遼寧人,當年高考報了湖南農業大學的這個專業,讀了7年書,拿到碩士文憑。和代英男同班的30多個大學同學中,最後從事農業工作的只有七八人。他有時也會自嘲:「萬萬沒想到,考上了大學,離開了家鄉,畢業後卻來到了巴基斯坦種地。」

原本他也打算考公務員或是轉行,直到大三,他作為學生代表去採訪袁隆平,當時他正處於迷茫期,向袁隆平提出的問題是「農學的前景在哪裡」。直到現在,他仍然記得袁隆平的告誡,他說這是讓他決定從事農業的一個轉折點。

那天,袁隆平說:「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本,但它也是一個相對緩慢的行業,需要時間去沉澱,需要人去付出。所以學農學不要太複雜,大學生還是要堅持下田,在田裡找真知,讓學問提升不止。」

相關焦點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 袁隆平用英語講糧食安全 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
    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一直是袁隆平院士的心願。可喜的是,經過多年推廣,印度、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和美國都已開始雜交水稻的商業化生產,2010年總種植面積為4500萬公頃。在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巴西、埃及、馬達加斯加和賴比瑞亞,雜交水稻也發展順利。在幾內亞,雜交水稻產量一般為5至6噸/公頃,最高可達9.23噸/公頃,當地水稻品種產量每公頃僅為1.5至2.0噸。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2020年11月2日上午,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年屆九旬的袁隆平透過大屏幕,盯著200公裡外的稻田。氛圍有些緊張。他等待的是一場考試的結果,考生是水稻,分數是畝產。「剛接到現場電話,我的信心,從九成五上升到九成八了。」
  • 袁隆平:讓水稻戀愛的人
    這位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從上世紀60年代研究雜交水稻開始,糧食始終是他心裡一個焦灼的存在。   不管是水稻畝產數量的增加,還是對惠農政策的呼籲,在袁隆平那裡,都是殊途同歸:中國人要自己養活自己。   種子人生 讓稻戀愛   人就像一粒種子。袁隆平用種子來比喻自己的人生。
  • 袁隆平的兩個夢:禾下乘涼,水稻種遍全球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看到過抗日戰爭的殘酷,看到過人民生活的顛沛流離。跟隨家人輾轉遷徙的過程中,看到荒蕪的田野和滿目蒼夷的土地,看到忍受著飢餓的人們,他內心默默下了一個決定,上大學要學農,讓人們吃飽飯。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但袁隆平也坦言,隨著年齡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還沒有痴呆」。在採訪中,他還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而不是向錢看。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怎麼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這不袁隆平又上熱搜了!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視頻截圖,來源:紅星新聞戳視頻,聽在線教學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種植了5公頃雜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樣測產,得出的數據達到每公頃10.8噸,在當地,這是非常驚人的高產量。
  • 袁隆平:讓中國雜交水稻惠及非洲
    2019年6月27日,在長沙「中非經貿博覽會」期間的「中非稻作發展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如此「宣誓」。糧食安全,不僅中國要有,非洲國家也要有,要讓雜交水稻技術在非洲地區紮根!今日,袁隆平接受省市主流媒體採訪時袒露心聲……《湖南衛視新聞聯播》:袁隆平聯手央企加大非洲雜交水稻推廣 未來五年計劃種植百萬公頃「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這兩個夢想,正逐步成為現實。
  • 2019(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開幕 袁隆平院士全程英文作大會報告
    6月27日電(匡瀅)「我們將每年派出青年科學家前往非洲相關國家,從事雜交水稻的科研、推廣、普及工作,薪火相傳老一輩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衣缽,繼續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農業和水稻,提高糧食產量。」27日,在2019(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開幕式上,89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用流利的英文做出承諾。
  • 袁隆平生日聊得最多的還是水稻 收到省農科院送的鮮花
    &nbsp&nbsp&nbsp&nbsp生日前一天,袁老去理了發,照了照鏡子開心地說,「年輕了5歲」。&nbsp&nbsp&nbsp&nbsp本報長沙訊 8月27日上午,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一行人,特地來到袁老家中,為他送上祝福。
  • 袁隆平不僅培育出雜交水稻,還領養「美短虎斑貓」,這隻貓幸福了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京出生了。他從小就跟隨著父母輾轉多地,在1936年8月就去學校讀書,他在漢口扶輪小學只讀了一年,1938年又被轉學到湖南省弘毅小學讀書。隨後,1939年袁隆平又被轉學到重慶龍門浩中心小學讀書。
  • 袁隆平飈英語又上熱搜,雜交水稻英文原來這樣說!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ID:Chinadaily_Mobile)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 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一提到袁隆平,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其實,袁隆平的英語水平本來就很高,甚至可以說,英語本就是他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
  • 袁隆平生日蛋糕上是水稻,回望造就的「神話」,他總結了八個字
    汗水,就是要運用科學去實踐,實踐裡有很多經驗。靈感,是一個關鍵,靈感來的時候要抓住不放鬆,不是有句話說,做夢有靈感(也要抓住)嗎。最後是機遇,要有好的時代、好的條件,給你一個好運。」最後他說:「我總結我的經驗就是這八個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獲得了全場最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 袁隆平:在水稻研究領域突破創新更上層樓
    9月16日上午,9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走進湖南農業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會場,為6000多名大學新生上了精彩的第一課。簡簡單單8個字的體會,正是袁隆平數十年如一日為中國雜交水稻技術不斷攻關的真實寫照。袁隆平出生在動亂年代,從小跟著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
  • 袁隆平英文致辭: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視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新聞視頻>正文袁隆平英文致辭: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視頻) 2019-07-01 14:35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聽到測產驗收結果後,袁隆平高興得像個孩子。他告訴記者:「More than excited!我現在不僅僅是興奮!」▲11月2日,袁隆平院士在位於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測產現場進行視頻連線。 當天中午12點,在位於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通過視頻連線了解測產現場情況。從上午9點測產開始到12點,已經3個小時,他堅持要第一時間看到結果,先後兩次來到會議室進行視頻連線。「Morethanexcited!」聽到測產結果後,袁隆平大呼,「我現在不僅僅是興奮!」
  • 88歲袁隆平英語致辭感動網友,中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
    6月27日,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the first China-Africa Economic and Trade Expo)在湖南長沙舉行,袁隆平向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獻上了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一開口就讓大家驚呆了!88歲的袁隆平全程沒有低頭看稿,認真清晰地說出每一句英文。
  • 袁隆平妙語對話兩岸記者願送超級稻去臺灣(組圖)
    」袁隆平  中國臺灣網11月24日長沙消息「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對於以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人口的中國來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個婦孺皆知的名字。  昨日,在湖南長沙的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素有「中國最著名農民」之稱的袁隆平手捧一把金黃稻穀,詼諧風趣的談吐傾倒了參加「兩岸新聞媒體湖南行」的記者們。  「科研技術要保密,但要看對誰保密。內外有別,臺灣是同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