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孩子從生命開始直至成年都需要進行科學的教育。很多家長在懷孕期間就開始對孩子進行胎教,雖然胎教的作用大小難以衡量,但是這種採用恰當方式影響胎兒,促進胎兒發展的意識是積極的。孩子出生後,系統的教育開始於幼兒階段,父母把孩子送入幼兒園,孩子就開啟了人生受教育的新路程。而孩子從出生到兩三歲的嬰兒期,恰恰是容易被忽視的絕佳教育期。
心理學家認為,嬰兒期是一生中的獨特階段,這段時期的心理髮育有自身特點,作為家長要了解嬰兒期兒童心理髮育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促進兒童心理能力的充分展開和發展。有代表性的心理學家是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他從嬰兒的認知能力發展方面指出了嬰兒心理髮育的特點。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嬰兒期屬於認知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稱之為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有:
1.嬰兒認識世界的手段是感覺和動作,出現了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這段時期嬰兒認知能力的發展依靠感覺、動作,依賴於看、聽、觸摸、抓取和吸吮等。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視覺刺激物,利用不同顏色、形狀的玩具,可以發出聲音、活動的玩具,來促進兒童視覺能力的發展。給嬰兒適當的音樂刺激,促進孩子聽覺能力的發展。嬰兒出生時最發達的感覺是味覺,嬰兒一般是以面部表情和身體活動表現對味道的反應。另外,父母要給孩子寬鬆的環境,讓孩子能自由的活動,通過動作探索世界,發展認知。有些傳統的父母習慣於把嬰兒包裹在被子裡,擔心孩子冷,這樣做其實也束縛了嬰兒的手腳,使他們無法通過動作探索世界。也有父母害怕嬰兒受到傷害,不讓孩子亂動,這樣做同樣不利於孩子通過動作發展自己。因此,父母要在確保孩子安全和舒適的前提下,給孩子營造寬鬆的環境,讓孩子在小環境裡自由探索。可以在家裡把危險物品收好,給嬰兒開闢一個房間等。
2.嬰兒的感知覺能力有了發展,出現了感知覺的保留。
皮亞傑把這種感知覺的短暫保留現象稱為「客體永久性」,這實際是嬰兒對外界形象有了短暫的記憶萌芽。這種能力大約出現在9-12個月,在這之前,嬰兒感覺到的外部世界由模糊到清晰、由近到遠,但是感覺到的事物不存在時在大腦裡也隨即消失,沒有形成客體永久性。出現感知覺保留的能力後,雖然看到的物體消失了,但是在嬰兒腦海裡依然能有短暫的保留。這是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裡程碑。父母可以拿一些玩具與孩子進行遊戲互動,先給嬰兒看玩具,然後迅速藏起來,再迅速拿給嬰兒看。嬰兒對這種反覆遊戲比較有興趣,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訓練嬰兒的感知覺保留能力。
3.嬰兒動作不斷複雜,出現了動作的保留。
皮亞傑把這種動作的保留稱為「延遲模仿」,是指嬰兒觀察到的動作過一定時間後仍然能夠模仿出來。這實際是嬰兒對動作有了短暫的記憶萌芽。為了促進動作的保留能力發展,父母要多讓孩子看動作、多讓孩子模仿恰當的動作。這時期動作和大腦認知操作是密切相關的,嬰兒使通過動作操作實現對事物的認知。對動作能力的訓練,實際是對大腦認知能力的訓練。比如,給嬰兒一支筆,他會拿來摔一摔,扔一扔,啃一啃等等,正是通過這些動作來認知這支筆。這時,有些父母往往會很生氣、很擔心,生氣孩子破壞東西,擔心孩子受傷害,進而制止嬰兒的活動,這是不利於嬰兒認知世界的。還有父母認為,不愛活動的「乖孩子」才聽話,惹人喜愛。殊不知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愛動的孩子聰明」。
總之,為了促進嬰兒的心理髮育,父母要讓孩子在監督之下多看、多聽、多做,做到這幾點,就順應了嬰兒認知發展的規律,就能充分刺激嬰兒的大腦認知機能的發展,為人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