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2020 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連續刊發記者從基層一線發回的報導,貼近火熱生活、走進群眾心坎,講述發生在江淮大地的百姓故事、小康故事。在充滿溫度與感動的小康故事裡,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6 月28 日中午,小雨,合肥市蜀山區西園街道青陽路「一品香」麵館,就餐的顧客排起了長隊。這是一家開了15年的麵館,麵館老闆叫馬傳洲,今年42 歲,宿州蕭縣人。在很多街坊心裡,這裡充滿回憶,鐫刻著青春。有人每天打卡般到店吃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有人在外求學或工作,回來了也要回味這熟悉的味道。從2005 年到2020 年,從老家生意失敗到合肥開麵館重謀出路,對馬傳洲來說,「千錘百鍊」只為一碗麵,但是所有辛苦和付出都很值得,因為小康生活是奮鬥出來的。
6月28日中午,在合肥市青陽路「一品香」麵館,店主馬傳洲在給顧客送面。
在老家生意受挫,到合肥謀出路
原本馬傳洲在老家蕭縣經營一家建材店,然而2004 年,店裡積壓了很多貨,賣不出去。馬傳洲回憶,那時因為生意慘澹,家裡沒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當時女兒上幼兒園,兒子不到一周歲,老婆也沒有工作,一家人總得想辦法生活。」馬傳洲的妻舅在合肥一家麵館打工,因此他產生了開麵館的想法。
2005年,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馬傳洲夫婦從蕭縣來到了合肥,與妻舅夫婦倆在合肥安居苑東村門口開了「一品香」麵館。這位過去從不會做面的北方漢子,開始學做拉麵、寬面、龍鬚麵。雖然他是老闆,但是為了節省開支,麵館沒有請幫工,什麼活都要自己幹。
「麵館一日三餐都經營,我們沒有明確的分工,買菜、熬湯、擇菜、洗碗……什麼活都幹。」馬傳洲說,可能不了解合肥人的口味,第一年麵館生意並不好,「四個人起早貪黑忙一年,麵館收益大約4 萬元,「錢難賺,顧客也是眾口難調,鹹了淡了,麵條軟了硬了,都有人說,我就一次次跟人解釋。」麵館生意受挫,繼續在合肥謀生的想法也動搖了。「從老家出來不容易,要不要繼續幹下去,我也很矛盾。」馬傳洲說,但是如果就這樣放棄了,他不甘心。
起早貪黑不怕苦,用良心做好面
怎樣讓自家麵館富有特色,又適合合肥人的口味?2006年,馬傳洲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起了面。
他不僅求教來吃麵的顧客,還瞄向了外面口碑好的老麵館,「人家生意好是有原因的,是肉好還是面好?我就以學習的態度去吃麵。」
他梳理了合肥口碑好的老麵館,一家家吃。回來後,調製自家湯料、牛肉和面。
他對面的做法要求極高,比如纖細的龍鬚麵要帶上更多的湯汁,味道濃鬱,勁道細長。寬面要寬而有勁,口感厚實,「滋溜」起來特別有味。湯頭要精心熬製,厚切的紅燒牛肉軟爛卻不失嚼勁,不幹不柴。
每天清晨四五點鐘,馬傳洲就起床趕早,騎著電動車到菜市場買菜,一包包大蒜、青菜、香菜和新鮮牛肉從菜市場拉回店裡。
有人告訴他,用凍牛肉更省錢,但被他拒絕了。「不欺同行,不欺顧客,我用良心做好每一碗麵,真材實料求發展。」馬傳洲說。從清晨5 點到深夜11 點,每天忙不完的活,說不出來的辛苦。從第二年開始,馬傳洲的麵館生意變好,一天賣300碗不在話下,這一年麵館賺了20 多萬元。
「越挫越勇,不斷努力。生意好了,我們也有了信心。」馬傳洲笑著說。
馬傳洲把熱騰騰的牛肉麵端給顧客。
一天賣出800碗面,靠奮鬥奔小康
「大蒜、青菜、香菜要二十斤,牛肉100 多斤。」從電動車到麵包車,15 年裡,購買食材依然是馬傳洲「包幹」的活,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是最深刻的記憶。
馬傳洲說,每天幹十幾個小時,「千錘百鍊」只為這一碗麵。寧願一人吃千次,不願千人吃一次。
麵館的口碑逐漸傳播開來,生意蒸蒸日上。每天前來吃麵的顧客絡繹不絕,店裡的桌子都不夠用。即使等位時間不短,吃麵的顧客都是一臉的幸福和滿足。
2018 年,馬傳洲夫婦將麵館搬至馬路對面的青陽路美食一條街上,租了一家上下兩層的店鋪。每天店裡至少要和200 斤麵粉,800 至1000 碗面從後廚來到店面與食客相遇。原本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合肥創業的馬傳洲,如今在合肥買了三套房,帶著一家人在這裡安居樂業。「今年老大已經上大學了,老二在上高一,我們感到很幸福。」馬傳洲感慨道,他從老家到合肥,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所以一定要回饋社會。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他為社區捐贈了防疫口罩與消毒藥水,為疫情防控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從2005 年到2020 年,馬傳洲夫妻倆腳踏實地,用堅持和奮鬥在合肥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眼裡,「小康」就是「國泰民安,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以後會繼續用良心做好面,把麵館再開20 年、50 年,甚至更長久。
朱琛琛 王潔 胡小穎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鍾虹 趙琳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