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似乎有點亂,事情越來越多,很多方面無法照顧周全。似乎每每在這種時候,我都跟自己說要集中精力,並強迫自己找一種更具體的方式,使自己從林林總總中靜下心來,比如,寫幾行代碼,做點數據分析。
我們課題組是乾濕結合的,剛開始時,我覺得我們的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是偏向幹--數據分析,還是溼--生物實驗。但是慢慢地,越來越感覺,似乎沒有必要給學生這種選擇,我們就應該以培養善長幹,善長於數據分析的學生,因為他的市場需求大。
時不時有老師會問我們課題組有沒有學生推薦,去讀博,或者工作,因為他們需要會數據分析的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分析這個缺口不但沒有縮小,反而越來越大。
因此,我開始建議課題組每一位研究生,上我課的每一位學生,以及我能接觸到的每一位同學,比如2020級本科新生以及外校來我們這裡參觀的學生,都去學點數據分析,最好學一門程序語言。
做數據分析一定要學會編程嗎?不一定,但是要做好數據分析,學門語言肯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你已邁入大數據時代
不管你願不願意,想不想,我們的時代正在加速進入大數據時代。各行各業,娛樂、IT、交通、環境、醫藥、生物.,都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充斥我們每天生活的熱門詞彙,如人工智慧、人臉識別、機器學習、自動駕駛等都依賴於大數據。
學一門語言——踩單車
有人問我,學程序語言有什麼用?我經常打比方,會一門程序語言就像是會踩單車一樣,你不會踩時,就是會比人慢。
學一門語言,不是為了超越,只是為了不落伍。
多學科交叉
我們學生物(植物的,農學的)的,為什麼要這麼強調計算機科學?
當前,學科交叉融合是大勢所趨。一些重大問題往往無法由單一學科知識和方法來解決。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掌握一些生物學科以外的知識,來更好的推進生物學研究。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往往能做出獨樹一幟的成績,就如哈佛大學著名的華人生物物理學家莊小威院士。
邏輯思維能力
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總希望學生加強的一項能力,就是邏輯思維能力。老師抱怨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撬不通」,什麼意思,邏輯能力太差。
一項好的研究,好比一個好的電影故事情節,總是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扣人心弦。在編程,與電腦找交道的過程中,這種步步相扣是最直接的。只有前一行代碼沒錯,才能到下一行代碼;只有考慮了所有可能的情況,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這種過程是對邏輯能力最好的訓練。
哪一門語言?
其實哪一門不重要,因為邏輯是相通的,大同小異,我們生物背景的學生一般達不到挑語言的境界。最近看到一段小視頻,大家可以了解一下。Python是門不錯的入門語言。
「致學生」系列前八推:
致學生(八)——接受缺陷
致學生(七)——堅持住
致學生(六)——凡事提前一步
致學生(五)——「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
致學生(四)——多1%的心靜
致學生(三)——與老師保持有效溝通
致學生(二)——何謂好學生?
致學生(一)——「敲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