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意中看到一句關於語言的名言,來自語言學家班傑明・李・沃爾夫。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and determines what we can think about.
--- Benjamin Lee Whorf
語言塑造我們思考的方式,決定我們可思考的範圍。
---班傑明・李・沃爾夫
我突然很有共鳴。想想自己也是每天在不同語言切換的環境中生活,而多年的語言學習對我形成世界觀無疑是影響巨大的。
來自中國杭州(杭州話也可)。2009年來日獲取學士學位後留日工作生活。現居福岡。日常工作中使用中日英三語。擅長用不同語言搜索信息。除此之外曾學習韓語(赴首爾留學),西班牙語和泰語。熱愛旅遊,曾遊過20多個國家,30多個城市。
-
今天我想結合科學理論和自身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學習語言的好處以及如何有效地學習一門語言。
先來客觀看一下語言是怎樣影響我們看到的世界的。有研究表明語言可以影響我們對顏色,性別,空間與時間的認知,從而影響我們對所感世界的詮釋。
顏色
有研究表明人們對顏色的認知和他所使用的語言有一定關係。
不同語言對顏色的描述和分類是不同的。
比如在俄羅斯語中沒有「藍色(blue)」這個詞彙,只有「深藍」和「淺藍」的詞彙,並且這兩個都是不帶形容詞的基礎詞。也就是俄羅斯人在形容藍色時永遠不會說「藍色」這個詞,而只會說「深藍色」或者「淺藍色」。相反,英語中所有的藍色都可以用一個英文單詞「Blue」來概括,而要描述深藍或淺藍都需要在「blue」這個基本詞前加形容詞變成「dark blue」或者「light blue」。
俄語中描述藍色的詞彙和分類比英語要更多更細分化。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俄羅斯人和美國人去辨別同一排漸變的藍色。結果俄羅斯人在辨別顏色準確度和反應速度上都勝過美國人,也就是說俄羅斯人對顏色的感知比美國人更迅速更精準。⑴
另一個例子是曾經有人類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去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島嶼對島上的原住民進行實驗。當他們在一個藍天碧雲的日子問原住民天空顏色的時候原住民形容天空是黑色的。後來他們發現原住民使用的語言中只有形容三種顏色:紅,白,黑的詞彙,所以即便他們看到的顏色和我們是一樣的,對顏色的詮釋卻截然不同。⑵
性別
在一些語言中所使用的名詞是有性別的,例如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
我在學習西班牙語的時候被告知單詞的性別和其本身的性質沒有直接關係,只能死記(太難了)。
而相反有認知科學家認為有性別的語言能影響人類對物體的認知。
比如在義大利語中「啤酒(Birra)」這個單詞是女性,而「紅酒(vino)」這個單詞是男性。有研究發現以這些語言為母語的人會潛意識地傾向於按照單詞的性別去形容這個物體。比如義大利人在形容啤酒時會更傾向於使用「輕盈」和「多泡的」等更有女性特徵的詞彙,而在形容紅酒時會傾向於使用「強烈」和「醇厚」等更有男性特徵的的詞彙。⑶
當然基本上亞洲國家使用的語言都沒有性別一說,這點我們可能並不能很有感觸。但可以想像如果自己說的語言單詞是有性別的,潛意識中會影響到我對這個物體的認知。可能我會覺得啤酒更女性化,紅酒更男性化。
空間與時間
在另一項對原住民的研究中,研究員發現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原住民使用的語言裡沒有「左右」這些詞彙,而只有「東南西北」來形容方向。同時他們也發現原住民對空間的理解只局限於方向,不存在「左右」。當研究員使用「左右」來說明方向時原住民不會做出反應。⑶ 而使用包含「左右」的語言的人對空間的理解維度更大。
除此之外,有語言學家研究發現,語言對人們對時間的感知也有影響。比如說英語的人偏好用距離去衡量時間流逝的長短,在英語中會說「a short break(一個短休息)」, "a long wedding(一個長婚禮)"。而說西班牙語的人偏好用容量去衡量時間流逝的長短,在西班牙語中會說「a small break(一個小休息)」, "a big wedding(一個大婚禮)"。⑷
說不同語言的人感知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就好像賦予大腦一種全新的能力去感知世界。
會多種語言的人生活在一個更廣闊和立體的思想維度裡。他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在不同維度自由切換,從而更靈活柔軟地去思考。
To have another language is to possess a second soul .
--- Charlemagne
說另一門語言是擁有第二個靈魂。
---查理大帝(7世紀時期的國王)
相信學過外語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這種感覺,當你開口說另一門語言的時候感覺自己變了一個性格。
這是因為每一門語言的形成都離不開它的文化背景。
我理解語言是為一件為其文化量身打造的衣裳。
不同語言都有專門解釋某種獨特文化或者場景的詞彙,而這些詞彙很難被翻譯成另一種沒有相同文化的語言。即使逐字翻譯出來了也很難被理解。
比方說日語和韓語中都有敬語。敬語是一種表示尊敬的語態。也是一種通過抬高對方地位或降低自己地位,或者向對等關係的人表達尊敬的語言形態。
在日語中敬語被用在工作關係,輩分關係,和其他一切想要保持距離感的關係。韓語中的敬語使用比日語更為嚴格,一般以年齡劃分,有的時候生日相差一天都會說敬語(年紀小的對年紀大的說)。
在這些有敬語的語言中,說敬語本身就是和對方保持一定距離感。交流的過程中會潛意識放低姿態,態度也會變得謙虛。所以在說日語韓語的時候很容易會變成一個有禮貌版本的自己。
▼敬語中的三種:尊敬語,丁寧語,謙遜語。下圖為使用不同敬語時自己和對方的地位關係。
▼韓語的敬語為前三者,可以看到使用這些敬語時對方和自己的地位關係。
而英語和中文雖然也有禮貌性的表達,但不存在敬語這種語態,而是靠改變用詞(比如將「你吃飯了嗎?」改成「您吃飯了嗎?」),或者調整說話態度來表達尊敬。
由於沒有關於絕對的尊敬對象的標準(比如我可以對比自己年長的人像朋友般說話,如果和對方關係夠好),說話者本人需要根據場合,氣氛,心境,和對方關係等等來做出判斷,並通過改變用詞或者調整態度來表示尊敬。
比起日語和韓語來說,中文和英語的表達可以更自由。
說英文和中文的時候潛意識會變得比較直接,性格也會變得開朗。
當然除了語言的性質本身以外,文化和習慣也會影響語言的表達。
說一個很有趣但很真實的例子。
「我愛你」這句話,是一句用來表達對對方愛意的話。
用英文講「I love you」可以很容易出口。除了愛人情侶之外,朋友,親子之間都可以說。因為西方國家的開放文化以及提倡用語言表達情感習慣讓「I love you」變成一句不是那麼難說出口的話。
而相比之下亞洲的文化更為保守,習慣上也更少用語言去表達情感,中文的「我愛你」,日語的「愛している」,和韓語的「사랑해」在愛情中的分量都很重,不會輕易說。
所以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會多種語言的人是多面的。
在講每一種語言的時候都是自己不同的一面在主導,但每一面都是自己,只是在說另一種語言時被隱藏的一面。換句話說如果你會不止一種語言,就可以通過不同的語言去表達自己不同的性格面,讓靈魂豐盈起來。
所以我十分贊同查理大帝的這句「說另一門語言是擁有第二個靈魂」之說。反之,想要讓自己的靈魂豐盈的一個方法也是去學習一門語言。
那麼如何有效地去學習並且靈活運用一門語言呢?
很多人問有沒有捷徑。我的答案是沒有。
學習語言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需要很多精力和時間的投入。
我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總結了以下幾個有效的方法。
任何一門語言都有一套基礎的拼讀體系和語法。哪怕學到再高的難度,也離不開這些基礎。如果基礎打得不紮實,就像一棟沒有打好根基的大樓,很難往高處建。
所謂的基礎紮實體現在:
如果說拼寫和語法是大樓的根基,詞彙量就是磚頭。磚頭越多樓就能搭的越高。
大部分的語言能運用1,000-3,000個單詞就能達到交流水平,4,000-10,000個單詞可無障礙交流。
假設每天記10個單詞,達到交流水平需要1年,無障礙交流則需要將近3年時間。
在記憶單詞時有一個法則非常重要,就是重複法則。一個單詞不會一次就記住,到能變成自己的東西運用出來則需要更久。
記憶單詞的訣竅在於:
重複記憶。比起每天記10個單詞,一周記70個單詞的方式,每天記70個單詞,重複一周更容易記住。
很多時候學習一門語言發現能寫不會說。有的怕發音不標準,花很多時間力氣在糾正發音上。但如果沒有生長在那個國家要發音和當地人一樣是及其困難的。
不同國家的人說同一門外語多少都會有口音,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口音不嚴重到影響對方理解意思就足夠了。在實踐的世界中聽懂對方口音也是學習語言的一部分。
任何語言的口語都是靠實際運用來進步和提升的。只有開口說才是唯一途徑。
有哪些方法可以練習口語?
看那門外語的電影或電視劇用自己的聲音重複出來(注意能聽懂和能說出來是兩回事)
假設一個場景,用母語描述出來以後用正在學習的外語發聲說一遍
前面也介紹了,語言的形成和文化分不開。在了解這門語言國家的文化之後,就能更容易地理解它的語言,更快地記住並運用。而與文化分割的語言學習不會完整,因為你對它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的含義,很難實際運用到對話中。
了解那個國家文化的最好方法:
學習語言最高的境界用語感去快速感悟語言文字並不花精力地學習。
對某個語言形成語感後語言的學習會變得非常輕鬆。很多記憶和學習是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就完成的。
比如聽到的一句話中有一個不認識的單詞,但是你可以通過剩餘能聽懂部分的意思,這句話前後的語境,對方表達的整體意思來猜想這個單詞的意思。有語感的人很大概率都能猜對意思,並且迅速可以運用出來。
然而語感的形成需要對這項語言各方面的經驗,包括生活,心理,情感,文化經驗,並且是建立在紮實的語言基礎之上。
如何培養語感?
學習語言的過程就像坐著一輛沒有終點的火車,只要中途不下車,就會一直繼續往前駛進。也許有時會迷茫,會想退縮,但只要想到這是一輛能帶你去探索精彩世界的火車,你一定不會想下車。
題外話,我還發現一個很神奇的現象。我們都知道如果長時間不使用一門語言會慢慢淡忘。但我發現它們只是被記憶封存了。再重新使用它的時候只需要給大腦一個warm up(熱身)的過程,還是可以像之前一樣運用。這個方法可以推薦給臨時需要用外語做演講,或者臨時要參加外語開會的朋友使用(效果因人而異)。
語言影響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它豐富我們的思想,塑造我們的思維。
語言豐盈我們的靈魂。它讓我們變得立體,展現更多面的自己。
熱愛語言的人總是能探知美好,綻放靈魂。
然而語言學習的過程也是漫長的。但只要去享受這個過程,堅持不懈,終有一天能駕馭它。
希望能藉此文和學習語言的朋友們共勉。
文獻參考:
(1) Russian blues reveals effects of language on color discrimination
https://www.pnas.org/content/104/19/7780
(2) Blue is the Rarest Color: Language and Visual Perception
https://burnaway.org/magazine/blue-language-visual-perception/
(3) How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 Lera Boroditsky
https://languageadvantage.ca/how-languages-shape-the-way-we-think/#:~:text=The%20language%20we%20speak%20influences,%2C%20space%2C%20and%20even%20colors!&text=People%20who%20speak%20different%20languages,thought%20process%20and%20our%20feelings.
(4) Language shapes how the brain perceives time
https://www.pnas.org/content/104/19/7780
申明:
文中無標示的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