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阿德勒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翻開這本厚厚的《家庭心理百科》,你就可以跟隨佛洛依德、榮格、阿德勒等眾多知名心理學鼻祖們一起,在人的一生成長和治癒發展中,探知很多關於童年生長的秘密和人們該如何進行身心的療愈。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這是一本匯集韓國眾多知名心理研究醫生、老師的研究成果和實戰經驗寫成的,針對人的(側重於亞洲人)心理和行為現象解釋的百科全書。作者宋炯錫不僅是位心理學博士,也是受到觀眾追捧的心理分析師,因此這本書被評為韓國第一部心理學百科全書,書中內容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垂垂老矣的老人,依照時間順序,將人的一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和相應的行為特徵,以及行為依據都做了分析和通俗的闡述。因此,這本書運用自身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療愈技巧,給予讀者一幅幅治癒身心健康的「良藥」。讓我們看到,健康的身心,帶給人們更良好的人際關係、家庭環境以及自身的健康成長和美好生活。
其次,我們來看下這本書的寫作邏輯和結構:這本書分為人類心理發展、家庭心理百科和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其中心理發展和重要的心理學概念都是引用了如佛洛依德、榮格、阿德勒等著名心理學家的學術理論,將人一生的幾個心理發展階段和心理問題名詞簡單的介紹給大家。心理發展作為第一章節,則從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理論出發,揭示了人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表現的心理主要特徵。第三章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則是對前面兩個章節運用到的心理現象分析和理論知識,做了索引和有益補充。
而第二章節的家庭心理百科內容,佔本書比重80%的內容,這個章節裡主要是把童年產生的問題和行為特徵,放到家庭這個環境裡,以具體家庭事例做闡述,讓我們更了解原來生活中和家庭關係中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我們不懂其產生的心理原因和背景環境,因此,我們的煩惱也就無法很好的解決,甚至如冰山累積,越堆積越找不到真相。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從第二章節中甄選出親子關係問題和孩子在學校的一系列問題來細細品味。
當可愛的小嬰兒出生後,父母都將面臨著新的生活狀態和家庭身份,當一日三餐需要考慮的不再僅僅是二人需求的父母,將如何面對這些新的變化?很多自己帶孩子的父母都會覺得非常辛苦,而最為辛苦和倍感壓力的應該是孩子的母親,本書中,也提到職場、育兒和家務給了很多媽媽過大的負重,因此,作者在此也強調作為父親的男性,應該主動承擔起育兒的一部分工作和內容,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應該儘早參與其中,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雙方的照顧和愛,這樣長大的孩子通常顯得更為自信且有能力。而完全沒有獲得過父母之愛的孩子,自卑心理最為嚴重。「父親效應」也恰恰強調了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力。前幾年詩詞大會上勇奪桂冠的武亦姝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如今小姑娘已經亭亭玉立,順利考入清華大學,那麼談到家庭影響的時候,她覺得她的父親對她的影響是最大的,父親為了讓她不受電子產品影響,回家後,手機從來不看,十年如一日的踐行,這也給武亦姝樹立了良好的學習榜樣。因此,本書作者也呼籲,應該更多的讓爸爸們加入育兒和家庭教育中來,媽媽也要給予寬容和信任,調動爸爸們的參與積極性,鼓勵爸爸們多投入時間和精力陪伴和引導孩子的成長。
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孩子們進入了小學階段的學習,其中,很多家庭的教育觀念存在偏差甚至是錯誤的。經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和專注力差,真是這樣嗎?中國教育家陳默老師說過,只有少部分孩子會有注意力差,而大部分孩子在注意力上都是正常的,而真正意義上的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有部分是遺傳,有部分是後天心理因素造成,其表現為手腳停不下來,無法專注於學習或者其他活動,逃避、厭惡或者反感需要高度集中注意的事情,比方說閱讀,那麼這些孩子需要藥物或者家人的悉心照料,要意識到,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孩子的錯,是上帝造人出現了偏差。因此,父母需要幫助這樣的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啟發他們的思維。
因此,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孩子、成年人在家庭中比較集中表現的行為分析,給予大多數家庭一個科學和有根據的解釋,通過這本心理行為百科全書,讓我們更好的讀懂自己、孩子、愛人以及家人的感受,再給出建議,引人思考。除了大部分比例的兒童心理內容,還涉及婚姻、工作、青少年和中老年的各種心理現象,它仿佛在告訴我們,當問題來臨的時候,不要著急,通過家庭百科的引導,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和他人的內心,它和我們的身體健康一樣,是需要被細心照顧和密切關注的問題。希望這本書能夠伴隨你一生,悉心療愈每個人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