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在床的白人富翁菲利普想要招聘一名全職陪護。
因為薪酬高,應聘者紛紛登門。很多人巧舌如簧,口吐蓮花。從「人命關天」講到「人文關懷」,卻沒有一個人讓他覺得滿意。
直到黑人德希斯莫名其妙地出現,一身不良嗜好的他竟然成功拉開了故事的序幕。
因為跨越種族的溫情與細膩,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一直佔據著種族電影泰鬥的重要地位。
即便只能靠脖子以上演戲,弗朗索瓦·克魯塞還是塑造了一位格調高雅的僱主。
而奧瑪·賽的出現,更是將這位忠實的朋友直接冠名,成為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經典黑人形象。
居高位如此,必然引後來者搓手手,美國、韓國紛紛對翻拍躍躍欲試。
只是,珠玉在前,翻拍之作能有新作為嗎?我們來看看影院新上映的美版的《觸不可及》
1
黑人助理戴爾(凱文·哈特 飾)載著癱瘓的老闆菲利普奔馳在馬路上,交警好不容易把這輛車攔下,卻看到副駕駛的白人口吐白沫,抽搐不止。
騙到交警在前面開道,醫生抬著擔架到達醫院門口時,二人腳踩油門揚長而去。
明明是一場「生死攸關」的競速,反而在二人戲謔的解構裡變成了一場鬧劇。
從劇情到臺詞,幾乎是原版的翻譯。
如果非要在一前一後兩部作品中玩「找不同」的遊戲,可能是飾演新版菲利普的布萊恩·克蘭斯頓更會假裝抽搐吧。
沒有意外地,隨後的故事竟然連節奏都同頻。
時間回到六個月前,還是那個居住在大房子裡的菲利普,百無聊賴地看著女助理否定一個個前來面試全職陪護的「奇葩」,感覺他們和輪椅上的生活一樣,沒什麼意思。
恰逢此時,排隊排到不耐煩的戴爾衝了進來。
他不過是想要這個僱主在自己的單子上籤個字,證明自己來努力競聘過卻能力不足,然後快快樂樂地用這張單子換失業救助金。
畢竟,給富豪做保姆的事情他從來沒想過。
誰知道,菲利普竟然提出請他接受考慮接受這份工作。
出於到此一遊不能白來的心理,這位戴爾偷了未來老闆家的東西,還美其名曰給兒子的生日禮物。
戴爾因為頻繁出入監獄被妻兒厭惡,已經被趕出家門。
露宿街頭、無路可退的他,第二天不得不乖乖來上班。
看到這裡,不禁在想:翻拍不等於翻譯,這個知識點還要講幾次?
難道《深夜食堂》《家族之苦》的翻拍災難現場又要重演了嗎?
2
還好,從鋪陳角色特點開始,歐式和美式文化的區隔開始慢慢滲透其中了。
《觸不可及》用的第一招,是語言包裝。
找一個曾經進過監獄的人來當陪護,菲利普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放心,所以他給了這位新朋友試用期。
美版《觸不可及》把試用期包裝為棒球的三擊出局,倒是很符合美式的語言表達。
不過每次戴爾一犯錯,就看到妮可·基德曼飾演的女經理人在強調「strike(一擊)」,但是剪輯節奏並不利落,就顯得有些刻意。
第二招,改變角色。
人設的轉變,首先集中在菲利普身上。
法版《觸不可及》中,菲利普出身貴族,喜歡所有高雅藝術,黑人朋友德希斯第一次報到時,甚至被宮殿一般的華麗浴室震驚了。
美版中的菲利普則是商業大佬,即便和黑人朋友戴爾開玩笑,聊的都是APP投資,甚至家裡的智能洗浴還讓新陪護搞得一片狼藉。
前者禮貌自持,後者尖刻自負,自然也影響了關於癱瘓那段往事的呈現手法。
同樣是經歷跳傘事故導致的癱瘓,歐洲菲利普是為了帶不孕不育的老婆紓解壓力,而美國菲利普則是因為喜歡冒險,想挑戰一下「只有我能在暴風雨裡玩滑翔傘」。
只是沒想到,這次真的賠了夫人又折兵。
從此,菲利普樂於冒險的內心也就此被凍結起來。
歐式的古典和美式的衝動,分別在兩個主角身上立了起來,成為兩版電影中不同的文化側寫。
但是,改變角色這件事也未必是百試百靈的好辦法。
比如黑人小哥人設大換血,原本是處在領養家庭中的叛逆青年,美版則變成了不負責任的慣犯老爸,用更成熟的出場來嘲諷他的不靠譜,立刻消解了觀眾對角色的好感。
其他角色的功能性也有點刻意,原作的女管家雖然時常冷臉尷尬,但她真誠善良的人設更飽滿。
美版女管家換成了女經理人,每天都在算計黑人小哥的使用價值,只是一個掛牌角色,沒有被著墨深入刻畫,有點可惜了妮可·基德曼的驚喜出場。
3
但是總體來看,美版換湯不換藥。
因為《觸不可及》的高級在於主題中透露出來的人文關懷,所以翻拍基本是用不同的細節來套原來的主題。
在相處的日子裡,黑人和白人跨越了種族隔膜,黑人小哥用老闆的鬍子開玩笑:
美版亦是如此:
受到藝術薰陶的黑人小哥拿起畫筆:
美版亦是如此:
這也意味著,美版翻拍並沒有注入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新細節,只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複製兩人相處的過程,再一次把翻拍變成了翻譯。
而且,美版對故事高潮的處理也有幾分洩氣。
法版菲利普解僱這位好朋友,是想讓他更好地回歸自己的家庭,可新版中的菲利普卻是因為筆友事件遷怒於戴爾才給出了辭退警告,這種操作讓菲利普也變得沒那麼討喜了。
當然,兜兜轉轉,故事還是回到了想要致敬的主題上:
白人富翁帶領誤入迷途的黑人小哥接觸更豐富的文化,黑人小哥陪伴癱瘓的白人富翁找到生活的快樂與希望。
《觸不可及》整個故事,就是向大眾發出宣言:
種族與階級,都不是阻礙深厚友誼的絆腳石。
只是,這樣的主題多次重複之後,當下的觀眾還會買帳嗎?
2011年,法版《觸不可及》是一種創新表達,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它的大獲全勝。
而如今美版的《觸不可及》,更像是一種政治正確協商下的應急產品,不僅很多細節創新不到位,在主題上有刻意為之的痕跡。
對比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
白人保鏢與黑人鋼琴家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那是一個種族歧視關乎生死的時候,他們所處時代的矛盾更極端,也有更劇烈和引人深思的戲劇衝突。
然而,在當下大多數美國電影中,黑人身份已經成為一種被盲目使用的創作符號。
遠有全黑人電影《黑豹》,獲得奧斯卡多項提名。
近有新版《霹靂嬌娃》,乾脆把亞裔天使變成了黑人女孩。
流行文化對種族歧視的抵抗,正在逐漸走上另一個極端。
這是美版《觸不可及》這類「黑白電影」當前很難跳出的文化困境,估計也很難避免走向和新《霹靂嬌娃》一樣的票房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