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復興 且看英國華商出奇招

2020-12-23 歐洲時報官方

【歐洲時報記者陳斯睿、田皓雪子,實習記者李悅欣報導】6月23日,英國首相鮑裡斯宣布進一步解封措施,社交距離從兩米縮減至一米,餐廳、酒吧和理髮店等場所可在7月4日重新開放。「冷凍」許久的華人餐飲業在過去三個月經歷了許多「不可承受之重」,關門閉店、遭受歧視、艱難求生……不屈不撓的在英華人用堅強的意志和靈活的經營方式努力渡過難關,在困境中整裝待發,絕處覓生。

餐館變身物資倉庫 華埠商會慷慨助抗疫

坐落在唐人街的「家·上海」自3月起就從餐館變身為疫時物資貯存大本營。倫敦華埠商會(以下簡稱「華埠商會」)主席鄧柱廷OBE,同時也是這家店的老闆,為了方便防疫物資的存取和發放,主動把餐廳用作防疫物資儲存倉庫。

華埠商會作為維護僑胞自身權益的「發聲人」,始終堅持默默守護著英華人、商家,此次疫情之下更為英主流社會做出了貢獻。在英國醫療界極度缺乏防護物資的情況下,鄧柱廷OBE帶領華埠商會,聯合英國浙江會、新界鄉議局海外顧問委員會歐洲聯絡處、全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攜手發起「關愛NHS」活動,團結英國各僑團,聯絡溝通中國與英國,以英國華人社團的名義分批捐贈醫用手術防護衣3萬套,和防護口罩、醫用口罩以及KN95口罩等總計超400萬隻口罩。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多家醫院和醫療機構、西敏市市政府、倫敦交通局和警察局等機構均收到了來自華人的一份愛心與支持。

疫情期間,倫敦華埠商會聯合英國浙江會等僑團僑社,籌措多方物資捐贈給英國社會。圖為倫敦華埠商會主席鄧柱廷OBE(右)收到捐贈物資後在唐人街準備捐贈給倫敦警方。(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來自受訪者供圖)

鄧柱廷OBE說,雖然我們華人向來低調,但此次疫情中,作為英國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也希望獻出自己的力量,幫助控制疫情。英國NHS、倫敦交通局等受捐機構代表分別在捐贈儀式上向他和英國華人社區表達了誠摯的謝意。

不僅如此,由疫情引發的針對華人歧視案件頻發,憂心在英華人和華商的生活與人身安全,鄧柱廷OBE還積極與倫敦警方溝通,保持密切聯繫。「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幾乎每周都要與警方開會」,他說,華埠商會不僅將收集到的案例和情況向警方反映,還在英國國家廣播電臺(BBC)和《金融時報》等主流媒體發聲,讓英國社會更為廣泛地了解到華人遭受的不公待遇,爭取僑胞權益,維護華人安全。

近期黑人平權運動等抗議示威活動頻發,部分抗議者行動升級,在倫敦市中心製造暴力和混亂,暴力示威人群擴散至中國城附近伺機而動。

華埠商會平日素來與倫敦警方保持良好溝通和密切聯繫,倫敦警方也從抗議活動伊始就守住唐人街入口,不讓暴徒有進入機會,因此中國城並未受到影響。

餐飲業作為倫敦中國城產業的頂梁柱,在疫情期間受到了不可避免的衝擊,華埠商會在一開始就保持著高度敏感和警惕,不僅向各店鋪發放保持衛生和清潔的海報,後期還分發了口罩等防疫物資。

提起後疫情時代中國城「復興」,鄧柱廷OBE表示,希望重新恢復營業的時候能多辦點活動,讓大家知道中國城很安全,可以再來。華埠商會屆時也會在中國城派發口罩給需要的人,希望可以早日恢復到以前欣欣向榮的樣子。

中國城最大地產業主Shaftesbury PLC的發言人也透露,疫情期間一直通過社交媒體等平臺與顧客互動,並且正在籌劃中國城重新開張的相關活動,包括設立消毒站點等舉措,以確保遊客安心。

營業額斷崖式下跌 再開張謹小慎微

林老闆經營著一家位於謝菲爾德的中餐廳——川流不息。疫情期間,雖然餐廳依靠平臺維持著外賣服務,但實體店面的關停造成了一定的業務損失。林老闆表示,雖然由於居家隔離,中國學生的訂單量很穩定,但堂食關停,餐廳面臨的最大打擊就是整體營業額下降,其次是受過培訓的員工們上不了班,現在只能保本。但為了回饋學生,共克時艱,餐廳也會搞一些小活動,比如點滿一定金額後贈送口罩,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隨著英國逐步解封,林老闆分享了他接下來的規劃——正打算逐步開放堂食,但也要考慮如何去保證社交距離。好在我們店面較大,一樓原本能夠接待60 人,現在計劃在將容納人數縮減一半的同時開放二樓。餐廳的格局會做出一些調整,比如將二樓變成卡座模式,用帘子將座位分隔成小包廂,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其二就是做到深度消毒,「我們會確保每日多次為桌面和地面消毒,並提供一次性餐具。餐廳主打的是炒菜和火鍋,我們也正考慮如何調整菜品來響應分餐制。「 林老闆說。

雖然成本也會相應上升,但林老闆說,為了保證食客的安全,讓大家吃得放心,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家位於謝菲爾德的老牌川菜館滿庭紅也受到了疫情的衝擊,經理Kelbin表示,封城後銷售額降低了60%,門店關停,只能通過外賣出售餐品。「能明顯感覺到訂單數量的減少,本地生活的華僑華人和英國人失業率都很高,消費能力明顯降低了。我們目前仍然保持門店的關停,但隨著中國留學生們陸陸續續回家,對客源還是有一定的影響。」他說。Kelbin還提到,具體政策出臺時,餐廳可能也會通過對格局進行適當改變,限制人流量等方式來滿足社交距離,保證顧客的用餐安全。

圖為位於謝菲爾德的中餐館川流不息在疫情之前滿客的樣子。

跨國連鎖餐飲企業海底撈根據英國政府的復工部署,決定將於7月4日恢復堂食,並在重新開業前對員工進行核酸檢測,要求英國門店所有員工佩戴口罩服務、餐位安排不低於1米社交距離,門口增設用餐信息登記表。此外,海底撈還做足準備,將在員工上班前測體溫,對就餐區和等座區每天消毒、做到餐桌沙發一客一消,全面通風和設置專人導流等措施。

據了解,海底撈堂食恢復後,火鍋外送、遠距離團購和冒菜等也將繼續,並且還在原先的基礎上將外送服務擴展至環繞大倫敦的環狀高速公路覆蓋的範圍。考慮商務人士用餐需求,海底撈還將推出商務即食套餐,通過多種風味的搭配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轉行求生 生鮮配送盤活小餐館

米齊臨2018年6月在大英博物館後面的那一條街上開起了第一家店。以長沙米粉作為主打,米粉是湖南的主要食物,很多小吃也都是用米做的,因此,米齊臨這個名字便誕生了,取所有的米製品一起來臨之意。

米齊臨「經營合伙人」之一熊鵬告訴記者,開業前夕,米齊臨參加了當年在塔橋下舉辦的中國美食節,出售米粉和一些小吃,效果突出,深受大家喜愛,當時得到了商家銷售額排名第二的好成績,也正是如此,讓熊鵬對米齊臨的開業充滿信心,美食節不久後,第一家店正式營業。

2019年8月,米齊臨第二家店也在唐人街正式開業。這家店優勢在於位置好,空間大,因此就決定擴大概念,除了小吃和米粉外,還供應其他湘菜,從米粉店升級成為湘味小吃。從去年8月份呢,到今年2月份,經營一直穩步增長,慢慢在本沒有湘菜的唐人街「茁壯成長」,把湖南菜發揚光大。

當生意穩步增長之時,新冠疫情暴發,3月底英國封城,堂食全部叫停。那時,米齊臨第一家店開始僅做外賣,同時還配合湖南同鄉會,作為支援點,為在英華人提供口罩、防護藥品等抗疫物資,以外賣形式送到需要的同胞手中。

就這樣一直持續到4月中旬。熊鵬說,在為同胞提供抗疫物資的同時,他們發現由於封城,出門採購變得困難,網上購物也很難搶到配送時間,導致有些人缺乏例如生鮮蔬菜、水果乾糧等基本生活物質。在這種情況下,米齊臨的生鮮派送業務也就應需求而生,位於唐人街的第二家店順勢成為了臨時分揀中心。

為了能夠讓生鮮派送業務迅速家喻戶曉,並儘快啟動,「我們就選擇了用微信小程序的方式,它可以在微信裡進行傳播,在群體裡能夠很快地擴大影響」,熊鵬解釋道,米齊臨在短短的兩到三天就把微信小程序的平臺建立起來了。4月26號,平臺正式上線。短短一個星期,這個平臺的線上註冊人數已達1500人,訂單量也就隨之而增,每天有十餘單。

在整個封城期間,米齊臨堅持做生鮮派送,並不斷完善平臺,豐富功能和營銷體系。現在平臺上產品越來越多,還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說抽獎、刮刮卡、分紅包等等,可以讓更多的人在參與這個平臺購物之前,就有一定優惠。隨著疫情的進一步好轉,英國政府7月4日準備全面解封,熊鵬表示,米齊臨會隨政策做相應調整,唐人街門店會實時恢復堂食,為保證生鮮派送業務持續運轉,將分揀中心轉移到倫敦的西北地區。

關店不如重裝修 渡難關再出發

已經走到第9年的倫敦中餐廳煌庭也在3月份突然停下了腳步。煌庭負責人Kevin坦言,今年新年的時候營業額還創下了歷史新高,疫情暴發後基本是斷崖式下跌,春節第一周過後損失了近2/3,只有原先營業額的零頭。

Kevin說,那段時間人心惶惶,僱主、員工和顧客都擔心自身安全。於是他當機立斷決定歇業,在3月底把店裡的海鮮和凍品等食材做成了愛心包,聯繫中資企業無償送給許多彼時因「搶購潮」買不到菜的華人。

休業期間Kevin還選擇重新裝修店鋪,以期再開業後能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儘管歇業多月,Kevin說重新開業後並不會考慮漲價,他坦言,「不想讓顧客感覺羊毛還出在羊身上」,想繼續把品牌經營好,不忘初心讓消費者有不變的感覺。同時,他表示還是很看好英國的餐飲市場,黑暗期總會快速過去,這期間的「換血」也幫助餐飲業吸收新血液,整合新團隊。他說,在新形勢下要順勢而為,也期待為中餐國際化和中餐海外故事增添新據點和新堡壘。

煌庭選擇在疫情期間重新裝修以新面貌回歸,圖為煌庭外觀。

在利物浦街附近經營著一家名為Chew Fun的米粉店老闆陳先生說,外賣上線不到一周內發現訂單遠少於之前的預期,且最近的收入幾乎無法支撐每天的開支,加上外賣平臺的抽成和高稅,幾乎每賣出去一碗米粉都是在虧本的狀態。

「外送平臺的送餐範圍有限制,我們的核心客人又幾乎是周邊的學生和辦公室白領。現在寫字樓沒人,學校空著,周圍宿舍的學生也都在放假。所以我們送餐範圍內幾乎沒有多少客人。而大部分辦公室白領老客戶都住在送餐範圍之外,所以下一步可能就要考慮自僱司機送餐了。」

圖為Chew Fun 店員,正戴著口罩、手套和廚師帽進行外賣配餐。

陳先生坦言,英國政府對於商家的補助雖然做的很好,但對疫情的處理卻不能讓人完全放心。所以即使7月4號堂食解封,依然擔心自身和員工的健康與安全。

況且因為周圍的人流量還是很少,只有周邊辦公樓復工,學生複課,飯店才能快速恢復元氣。目前店內的工作步驟也更加繁瑣。所有員工進門前和工作過程中都要不停地消毒,供貨商來貨也要給所有的貨物包裝仔仔細細地噴灑消毒液。整個工作期間還要戴著厚厚的口罩,天氣炎熱,廚房即使通風良好依舊很辛苦。

陳先生不無擔心地說,即使現在全面解封,但英國每天新增病例還在一千人上下,不知今年的秋冬季節會不會爆發第二波疫情,導致更嚴重更長遠的虧損,甚至影響到店鋪的「生死存亡」。

外賣難 線上平臺多開花

不可否認,外賣的確成為疫情期間維持經營和撫平華人四鄉胃的一劑良方。但選擇外賣的商家也面臨著入不敷出的困境。連續蟬聯多年「中國學生最受歡迎中餐廳」的錦裡在英國共有4家分店:倫敦唐人街有一家老店與一家旗艦店,另外兩家分別位於伯明罕唐人街和希斯羅機場附近。自英國開始封城,除旗艦店外其他三家店紛紛轉至線上,Martin告訴記者,堅持營業只有兩個目的——「不讓員工沒飯吃」和「讓中國留學生有吃著中餐有家的感覺」。

堅持外賣並不容易,最火的時候,想在錦裡訂上一桌都要提前一天,周末的位置甚至需要提前一周預定。但自從堂食關門,「旗艦店每個月都要虧損5000英鎊」,Martin說。封城期間,錦裡只有30%的員工正常上班,輪班制之下,為盡最大可能保障安全,錦裡的到店員工在上班的幾天內就要「艱苦一下,湊活地先住在店裡」。不僅員工辛苦,餐館老闆也承擔著各方面上漲的成本。

疫情之前,在錦裡門口等待排隊進入的人群。

另外一家開業多年的川菜館峨眉一派也在外賣上下了不少功夫。峨眉一派的經理Yoki告訴記者,今年11月15日剛好是開張10周年,今年既是十周年的裡程碑又是經受考驗的重要節點。雖然峨眉一派在6月9日才開始外賣經營,目前訂單也只達到過去的1/3,但通過飯店網頁、外賣程序、微信小程序和微信群等多重平臺的推廣銷售,再加上增添生鮮和半成品配送,現在外送業務也是頗有起色。

圖為坐落在唐人街的川菜館峨眉一派。

熊鵬也談到,米齊臨現在將生鮮派送和中國城部分餐飲的外賣結合到一起,進行統一派送。就此,他們推出了米齊臨聯合點餐——美食匯,把所有唐人街周邊的餐廳組合到一起,統一在米齊臨生鮮派送平臺進行點餐配送。這樣的全新合作,給居住在一區外的客戶群體提供了享受唐人街餐點的機會。

談及疫情過後堂食重新開業,Yoki說,現在雖然營業額只是稍稍上升,但可能是因為剛開始知道的人不多,相信以後知道的人越來越多情況會更好。Martin說,「我對錦裡還是很有信心,儘管旗艦店未必7月份再次開張,但如果10月份學生都能回來,疫情逐漸趨緩,那到明年就能指望恢復正常。」雖然今年年初準備在牛津和劍橋開新店的計劃暫時擱淺,但未雨綢繆,錦裡早在2月份就準備好了手套、口罩、塑料擋臉面罩和消毒液等物資,確保倫敦店鋪開張後的安全。

不過熊鵬也就現狀進行了理性分析,他對解封後短期內唐人街的預期並不太看好,即使英國政府允許堂食,但來唐人街就餐的人並不會很多,所以哪怕是恢復營業之後,也不一定會有太好的生意,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奶茶店轉「危」為「機」 發力後疫情時代

奶茶是年輕人必不可少的「肥宅快樂水」,從疫情開始到現在,英國連鎖奶茶店T4負責人Sherry說,作為衝擊最大的零售餐飲業,疫情對其總體影響巨大,主要包括:現場客流清零,銷售額斷崖式下跌,現場衛生安全管理壓力增大,員工上班壓力增大,現金流銳減經營壓力增大。

疫情蔓延至英國後,在封城前,作為加盟管理公司,T4首先制定了疫情門店衛生操作手冊,並要求所有加盟店執行並提供每日記錄。封城初期,管理公司團隊第一時間收集所有政府扶持政策提供給加盟店,並協助申請。同時,免除加盟店月管理金。幫助加盟店與房東溝通申請免租期等計劃,所有門店的房東談判統一轉給管理公司處理。對於正在籌備還沒籤房租合約的加盟店暫時終止法律合約過程,重新進行價格和其他條件的談判。

T4的足跡遍布英國多個城市,Sherry說,疫情封城前期的四月份各個門店都處於真空狀態。到了5月允許開放外賣後,不同地點的門店營收差別很大。Sherry坦言,一開始「可以說是業績慘澹,還不夠原來營業額的零頭」,但畢竟奶茶是「剛需」,加之原本客戶群體龐大且多樣化,有些門店可以做到盈利,但還有一些仍處在虧損狀態。這其中因素眾多,比如門店所在城市的特性、城市規模、主體客戶群、當地外賣騎手數量,甚至外賣平臺系統穩定性等等。

受疫情影響仍然堅持開幕的T4 Kingston奶茶店。

為保證營收,T4改變原來的單一外賣平臺策略。疫情期間管理公司與多家外賣平臺談判,保持低抽成比例的同時,去除獨家平臺這種條件,讓加盟商多一點選擇。

6月15日起,英國商店逐個開門,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逐步解封的英國市場,T4整體上主要集中在門店衛生要求和客流管理方面進行調整,具體措施遵從政府規範手冊來執行。為了讓一些門店減少排隊時間,在疫情期間該品牌還開發了手機點單系統。

後疫情時代,「危」「機」並存,Sherry表示,從品牌商業角度來看,疫情對於擴張計劃雖有影響,但相對有限,基本上都在按計劃執行中。T4新店開幕的持續進行,給品牌乃至整個餐飲業帶來了新生力量,為餐飲業疫情後的重啟注入了希望。令她意外的是,由於某些門店疫情期間銷售成績逆流而上,給新進加盟商很大信心,使得復工以後品牌加盟需求反而迎來一波上漲。

T4 Kingston和T4 Brighton就是此次受疫情影響仍然堅持開幕的兩家加盟店,此外,T4 York、Ealing、Bristol和Liverpool也在籌備中,預計8月底開業。看到T4Kingston開業進展如火如荼,本報記者和加盟主Kiki(化名)聊了聊她的創業故事。畢業於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牛津大學雙碩士,在知名投行工作10年的Kiki此初創業,想為自己的生活多增加一些不同的軌跡。出於個人喜好,加之對奶茶行業前景的看好,她決定加盟T4,在Kingston這個雖遠離倫敦中心,但學校、住宅環繞的小鎮踏下了她創業的第一步。

2月辭職投行,但接踵而來的疫情打亂了她原有的計劃。「如果它(疫情)早來一個月或者晚來一個月,對我的影響都不會有這麼大,」Kiki坦言。原本計劃4月開門的店鋪因為疫情的原因只好延期,由於並沒有正式開始營業,無法申請英國政府提供的補助。Kiki只好及時調整心態,咬牙不放棄,加上T4總部提供的支持,這家店幾經波折終於開張。

第一天開業的盛景,給Kiki帶來了不少信心,「12.30開門,提前15分鐘門口就排起了長隊」,她告訴記者。疫情的影響潛移默化,讓Kiki對這家店短期內的經營模式做出了些許改動。原本主打的堂食及休息區,為保證消費者和店員的安全,都暫時取消。從鼓勵消費者到店享用轉變為足不出戶、無接觸線上下單。此外,店員被要求一旦出門就持續佩戴口罩,店內清潔消毒也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

相關焦點

  • 英國高級中餐:仿若穿著西裝的華人小夥
    歡迎來到第四彈。當中餐流浪到英國,會跟之前的美國有區別麼?英國本土貴族階級的飲食習慣,會怎樣影響到中餐在這片土地上的自我展示?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駐紮在英國的作者來聊聊中餐在英國的正名與落地。「要不要去吃皇朝會?點心超靚!」英國好友的一個邀約,成為擊潰我思鄉中國胃的最後一道防線。
  • 英國媽媽出奇招 三胞胎塗指甲油區分
    三胞胎的合影。英國媽媽卡倫·吉爾伯特想出一個絕妙的辦法:塗指甲油。   33歲的卡倫和丈夫伊恩生活在南威爾斯的龐蒂浦,4年前生下大女兒費伊。去年8月,卡倫通過緊急剖宮產手術又生下了三姐妹,給她們起名為菲恩、麥迪遜和佩奇。   三個寶貝的降生讓夫妻倆欣喜若狂,但很快他們就為一個問題犯了難:三個人長得一模一樣,要怎麼把她們區別開呢?卡倫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 英國中餐業招工難 老外經營「洋中餐」搶生意
    中新網6月6日電 據《英國僑報》報導,據數據統計,在英國約有6千間中餐館,1.4萬間中餐外賣店,中餐業僱工佔華人勞動人口近一半,華人餐飲業每年為英國政府帶來15億英鎊的稅收。儘管中國傳統菜餚,地方菜等餐館在英國開始遍地開花,同時中餐也成為了較為受到熱捧的外來菜,市場的歡迎的大背景下卻是中餐館面臨招工難的問題。
  • 英國公司招人出奇招:來面試就給1000鎊
    位於英國東部地區梅爾頓莫布雷的米達斯傳媒公司(Midas Media)為了招攬人才出了一奇招,任何上門面試的人都將獲得1000英鎊。這又是什麼鬼?據悉,該公司招聘的是數字營銷一職。The reason for their generosity is all down to the location.
  • 聚成.華商書院:用國學智慧鑄造中華商魂
    一個跨越國界、遍及全球的利益共同體已經成型,且還在擴展……整合社會的誠信體系正在被時代的變遷和技術的變革悄無聲息的重構中。    這是一個空前深刻的變化,在這個社會共同體的大家庭中,社會共同體的需求最終決定了對傳統文化應做怎樣的取捨。
  • 【致新生】華商2014級華商新生攻略
    學校不強制要你住宿,但留在學校,有部分時間會有安排,如體檢、班活動、遊校園,如果沒有安排亦可以外出購物,逛逛增城。新生群搞活動,亦希望新生一起參加。Ps:首先表明下簡稱: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舊稱)——華商或者學院,廣州華商職院學院——華職或者職院。
  • 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想讓更多人了解中餐
    中新網11月22日電 近日,英國《英中時報》刊登文章,專訪了英國廚師兼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接觸中餐、愛上中餐、傳播中華飲食文化的故事。英國美食作者扶霞·鄧洛普(扶霞社交媒體)文章摘編如下:扶霞·鄧洛普是一位英國美食作家,曾成都的高級烹飪學院接受廚師培訓。
  • 歐洲中餐廳重新開業出奇招,機器人充當傳菜員
    近日,法國老牌甜品店Fauchon申請破產··· 而各地的餐飲從業者為了吸引客流,也紛紛出奇招。 荷蘭Renesse地區的一家中餐廳Royal Palace的老闆,非常富有遠見,提前購買了兩臺機器人充當服務員,就不需要擔心傳菜的距離問題了。
  • 英國美食作家眼中的中餐文化
    本報記者 張丹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在過去的20餘年裡,一直以書寫的方式探索中餐,已出版過《川菜烹飪》《湘菜譜》《魚翅與花椒》《魚米之鄉》等關於中國美食的書籍。《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評價稱,在寫中餐的外國人裡,扶霞是最鮮活、最有趣、最精準的。最近,扶霞正在美國宣傳新書《四川菜譜》(The Food of Sichuan)。這本書在18年前出版的《川菜烹飪》基礎上添加了一些新菜譜。「重拾這本書,是因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喜愛的一本。
  • 哥德式復興、古典式復興和折衷主義,關於英國的建築了解多少?
    儘管英國建築師在19世紀上半葉嘗試了每一種想得到的復興風格,但哥德式復興和古典式復興顯然是他們的最愛。在數量上超過哥德式復興建築的恐怕只有古典式復興建築了。不過,浪漫主義時期英國建築的最大特點是折衷主義。在英國,崇高類型建築的鼎盛時期是18世紀90年代。
  • 英研究:英國中餐外賣最受歡迎 也應警惕含鹽過量
    中新網3月14日電 據英國媒體13日報導,中餐和中餐外賣是許多英國人喜歡的菜餚之一,不過近日英國一個名為「減鹽行動」的健康公益組織在分析了150多份中餐菜餚之後發現,其含鹽量普遍偏高。該現象主要是指超市和外賣中的一些中餐,同時高鹽、高糖、不健康現象在印度餐、西餐等中也存在。
  • 英媒:英國中餐外賣受歡迎 含鹽過量應健康提示
    英媒:英國中餐外賣受歡迎 含鹽過量應健康提示
  • 雙語:英國人吃中餐減肥38公斤 我卻越來越胖?
    中餐這種東西我們都再熟悉不過了,從小吃到大。很多人出了國最不能適應的就是西餐,總得時不時照顧一下自己的中國胃。但你知道中餐能減肥嗎?這個真是聞所未聞,難道我這20多年吃的是假中餐嗎?
  • 英國男點中餐外賣,竟嘗不出味道,2天後高燒40度送進ICU
    據《鏡報》8月29日報導,英國一名男子感染冠狀病毒之前味覺喪失,而後過了幾天,他就因病情加重,被送往了重症監護室。幸運的是,如今他已康復出院。來自英國塔梅塞德的保羅·馬特斯告訴記者,4月初的一個周六晚上,他感覺到自己似乎有點不對勁,因為他點了一份中餐外賣,吃的時候卻嘗不出味道。「當時我根本嘗不出中餐外賣的味道了,不過,那個時候味覺下降並沒有被列為新冠肺炎患者表現出的症狀之一。」兩天後,他的身體果然出現了嚴重問題。
  • 神玉集團董事長王偉斌在華商大會的演講——執大象天下往
    第十五屆世界華商大會於2019年10月21至24日在英國倫敦舉行。世華會是全世界,規模、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華人商界盛會,多國首腦和政要雲集。近二十年來,世界華商大會已成為世界各地華商促進經貿合作的紐帶和橋梁,將中華民族的華商精神在世界各地傳承弘揚。
  • 中國美食「霸佔」英國街頭,老外排隊吃中餐,味道決定一切!
    中國美食「霸佔」英國街頭,老外排隊吃中餐,味道決定一切!眾所周知,中餐十分迎合外國人的口味,但你知道中國美食已經「霸佔」了英國街頭嗎?據數據調查,在英國倫敦,當地有80%的人都吃過中餐,不單單是中餐受歡迎,當地的綠茶和醬油在近段時間銷量也在不停上漲,儘管中餐現在已經如此受歡迎,但你不知道的是,中餐在初次來到這片異國大陸時,發展並不順利。
  • 最懂中餐的英國人扶霞 20年前 她就寫了一本地道《川菜》
    但是這樣一句詩,被一位英國女士引用,並且放在她一本書的開篇,就令人稱奇了。  2021年開年,曾在川大留學,並且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專門學過做菜的英國作家扶霞·鄧洛普的新書《川菜》,口碑不斷上漲,成為不可忽視的閱讀熱門。  在這本新書中,扶霞以川菜為核心話題,表達了諸多關於飲食和飲食文化的思考,體現出對川菜、中國飲食的誠意和執著。
  • 英國案例:城市濱水公共空間的復興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在英國城市復興運動的大背景之下,城市濱水公共空間的再開發與復興對於地方經濟、地域文化及城市景觀的貢獻日益受到廣泛關注。英國經歷了工業化時代的極度繁榮,作為產業空間而存在的城市濱水區成為城市生產和交通的核心。
  • 中餐在英國走紅,當地夫妻為點菜爭吵,果然吃貨都一樣
    就比如說英國,從英國飛到北京最少都需要十個小時。雖然有些英國人沒辦法親自來到中國品嘗美食,但是已經遍布世界的中餐廳,幫助他們解決了這個難題。果然吃貨對美食的追求都是一樣的啊!美味的中餐吸引了非常多的英國人。但是隨著中國料理在英國的走紅,在當地出現了不少夫妻為了點菜而爭吵的現象,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混不吝」的美式中餐,也想在中國分一杯羹
    和人們印象中的歷史不同的是,當時這部分中餐館並不是中國廉價勞工為安身立命而創辦的,事實恰好相反,有著多年廣州生活背景的華商,靠著前期積累的資本,在異鄉打造的,是他們眼中的高級中餐形式,甚至還在菜單中加入了西餐元素,來迎合白人群體的口味,成就了美式中餐的第一個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