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百匠茶學院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百匠林方致
丨作者:林方致
也無風雨也無晴
寧靜致遠,方得始終,我是林方致。
最近忙著年貨節的事情,也思考了很多自家品牌的事情,所以只是偶爾有時間去蹭蹭茶。好友每次喝茶時都有一個動作:用沸水將蓋碗清洗一遍,讓蓋碗留有溫度,然後放入白茶,蓋上蓋子晃兩下。很多茶友不解,其實這是一種醒茶的方式——幹醒法,利用白瓷蓋碗的餘溫把老白茶喚醒。
相對的,我們還可以用溼醒法:就是將沸水細水慢衝白茶,注滿後迅速出湯倒掉,浸泡的時間不能過長,5秒左右即可,否則會導致茶葉中的內質析出較多,影響口感。
通過年貨節的備貨,也發現很多茶友開始追求老貢眉,貢眉作為小白茶,在福鼎當地來說是一個非常古老又珍惜的茶種,在這裡我們叫貢眉老茶樹、土茶、小菜茶、群體種。是白茶初創時使用的繁殖樹種,為什麼說它古老呢,主要是它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很多對白茶樹種有研究的茶友都知道,之前松溪那塊是非常流行小菜茶的。
在福鼎老人心裡,貢眉就是他們之前常見的土茶仔,後來小白茶逐漸被產量更高、外形美觀的大白茶替代,無論是閩東還是閩北的白茶種植產地,種植面積也很少,所以現在反過來說,物以稀為貴,大家對貢眉的熱情也上漲了不少。
今天在倉庫裡翻出一餅2010的老貢眉,我趕緊撬開試喝一番,總的評價是:香氣足,相當耐泡,經過九年的沉澱,內質的轉化已經十分成熟,幹倉自然陳化,內外如一。
這款茶如果接下去好好收藏定是一款讓人眼前一亮的好物,它的越久越珍貴體現在香氣外顯高昂,隨著時間的陳化規律,存放了多年之後的老貢眉棗香濃鬱(帶藥香),幾乎沒有澀感並且還能保持強勁的回甘。老白茶的湯色是透亮的琥珀色,韻味柔糯,茶湯柔和,順喉而下,茶香沉落,滿口餘香,我有點後悔撬開了!!
為了有個體驗對比,我特意又拿了另一款時間較晚的貢眉餅,這款2013年的貢眉已經是九年陳的老茶,轉化的也極為充分,衝泡出來的茶湯稠厚感明顯,入口滋味飽滿,藥香顯著,回甘特別好!隨著衝泡次數的增加,糯米感漸濃,每一泡都是不一樣的,層次感分明。
有個茶友問我:為什麼我存的白茶不會出現棗香、藥香,你的卻可以?其實貢眉、壽眉轉化的相對要快一些,這是葉茶相較於芽茶的優勢。另外,棗香、藥香的傲嬌之處不僅如此, 並不是所有的白茶都有棗香、藥香出現,通常在餅茶中容易出現棗香,這是因為餅茶的製作工藝中,會讓細胞壁破壁,從而讓果膠物質溢出,停留在表面,參與後期的轉化,才會有棗香的出現。
冬日煮茶祛溼,你知道嗎?
另外,對於這些年份老的白茶餅來說,最好是通過煮茶的方式來品鑑,我這次就用煮茶的方式來蒸煮兩款年份不同的菜茶。而且冬天煮茶祛寒溼是非常有效的一個養生辦法。
煮出來的貢眉老茶為什麼比泡出來的更好喝?
一是煮出來的老茶滋味軟糯,口感更佳甘醇;
二是煮出來的老茶香氣足,有濃鬱的藥香,耐衝泡;
三是煮出來的老茶藥性被放大,喝起來養生效果加倍。
像貢眉、壽眉這類含有粗大茶梗的葉茶,內含有豐富的多糖類物質以及芳香物質,在經過沸水煮茶後,這些多糖物質和芳香物質溶於水中,能讓茶湯變得更香,更甜。綜合來說,貢眉、壽眉也是煮茶的首選茶類。
另外,冬天是肝氣主導的季節,肝氣旺容易克脾,以致脾胃虛弱,水溼不化,溼邪內生,這時候選擇陳年老白茶來喝,既具有除溼效果又滋養脾胃,常喝更具養生效果。
很多茶友會反駁我說:你認為煮茶更甜,但是我覺得老樹白茶才會越泡越甜!
老樹白茶為什麼會更甜?
但你真的了解老樹白茶為什麼更甜的原因嗎?
基本樹齡30年以上的茶樹,碳代謝明顯,鮮葉裡有大量的單糖、寡糖、多糖、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物質,所以這類茶樹的茶湯喝起來粘稠甘甜,另外,很多茶友都覺得樹齡越大,那芽葉的陳化效果會更佳。
所以往往一些茶友在品鑑了同茶區、同品種、同茶季的兩款茶之後,會認為更甜的那款樹齡更高,但是樹齡真的能一口就喝出來嗎?
說實在話,憑經驗一口喝出樹齡的可能性比較小,除非是非常專業的茶人專家,比如張天福老先生。
樹的內含物給口腔呈現的鮮爽、醇厚、甘甜這些滋味,其實跟樹種、茶樹生長環境也有關係,我舉個例子:
白茶的樹種很多,福鼎大白、大毫毫香花香濃鬱,口感偏甜,政和白茶因為高海拔而帶來的生長慢、發芽慢、採茶晚這個特點,整體的口感醇厚,也更加耐泡,福雲六號比較香,衝泡時候有空谷幽蘭的香氣。
另外,跟生長環境也有關係:很多老樹生長在高山地區,高山地區多以腐質砂石土壤為主,土層深厚,有機質與礦物質豐富,老茶樹能在深層的地下吸收更多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整體滋味呈現比較飽滿,所以苦澀感就被忽略掉了。
老樹的碳代謝明顯,糖類物質豐富,多糖物質雖然不可溶於水,但是可以被水解。在口腔中,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水解,還原成葡萄糖,所以我們覺得甜。另外茶樹木質纖維化程度越高,含糖度越高,所以陳年的貢眉、壽眉更甜。
老樹白茶真的好嗎?
但老樹白茶真的好嗎?我保持中立的態度,根據檔案記載,閩東地區的老茶樹有的樹齡在百年以上了,目前已知的野生茶樹群有:福鼎太姥山的太姥山大茶樹、寧德霍童鎮小坑村的霍童大茶樹、壽寧平溪鄉路後坑村的路後坑大茶樹、屏南黛溪鄉往裡村的往裡苦茶樹、寧德虎貝鄉梅鶴村的虎貝梅鶴苦茶樹、寧德八都標頭村的野生茶樹群等。白茶只有福鼎太姥山的太姥山大茶樹。
茶樹上了年紀,會出現樹勢衰老、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所以老茶樹並沒有媒體宣傳的那麼美好,反而是產量低品質差。
其實歷史上已經有人指出「老茶樹不一定是寶」這個理論了,清代文獻《匡廬遊錄》中,有「茶樹皆不過一尺,五六年後梗老無芽,則須伐去,俟其再孽」的記載就說明了:很多茶人已經會懂得去挽救年齡過老的茶樹了。
現在福鼎當地有些茶農在宣傳自己的茶園時,會指出自己的茶樹是當年知青下鄉時栽種的,距今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但是說實在話,真正有好底蘊的老樹,並不是完全天生天養的,合理的管理和養護也非常有必要,否則土壤沒肥力,對於茶樹生長和內質的積累不是一件好事情。
再說個題外話,同理上去看白茶的陳放,其實15-20年是白茶中的營養物質和一些內溶物質轉化到最完整的年份,通常說壽眉2-3年,貢眉3-4年,牡丹5-6年,銀針7-8年是這個品級的白茶轉化到最佳的一個年份。
福建農林大學周瓊瓊關於白茶的相關研究就證實了這個結論:
他通過對比的方法來分析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內含物質,如:茶多酚、咖啡鹼、胺基酸、果糖等。
他的研究表明,白茶存儲在15年左右時,其內含的營養物質均呈現出降低的現象。
由此可以證明,這3-15歲的老白茶,是最佳的年齡段。
所以,並不是「越老越好」就是正確,老樹白茶也不一定最好。
原創說明:本文由百匠茶學院原創出品,歡迎喜歡喝茶的朋友轉發分享至朋友圈,其他平臺轉發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