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26日,潘達於將大克鼎、大孟鼎歸還給了上海博物館。
半個多世紀以來,大克鼎始終是上海博物館的重器、鎮館之寶。西周大克鼎,又稱克鼎、膳夫克鼎 ,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窖藏。
通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腹徑74.9釐米,腹深43釐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雙立耳,口沿微斂,方唇寬沿,腹略鼓而垂,稱斂口侈腹。鼎足著地點比上端略寬大,重心略向外偏。
關於大克鼎,流傳著這樣幾代人共同保護大克鼎的一個故事。
西周大克鼎於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的一處窖藏。出土後,首先被柯姓天津人買下,潘祖蔭又從柯氏手裡購得,成為大克鼎的主人。潘祖蔭死後,其弟將此鼎運回蘇州老家供放。民國初年,曾有美國人以巨款求購,被潘氏後人斷然拒絕,視之為傳家之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葉,國民黨當局在蘇州新建一幢大樓。黨國大員忽發奇想,要在大樓落成後以紀念為名辦一展覽會,邀潘家以大鼎參展,以圖無限期佔有大鼎。然此拙劣伎倆為潘氏識破,婉言拒絕了參展。新中國成立後,潘達於將此鼎捐獻給國家
西周大克鼎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歷史重要文獻,對於研究西周時期的職官、禮儀、土地制度等都有極為重大的意義。銘文中的年號,對於歷史學家準確確定西周時期的歷史年代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