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指稱看兒童語用發展

2020-12-25 澎湃新聞

兒童語用發展是指兒童習得和運用適當的言語形式表達自身言語意圖或者在一定語境中獲得自身交流目的的方式。E. Ochs & B. B. Schieffelin指出兒童語用發展應主要研究兒童對規約和共識的敏感性及其在語言發展階段與語言結構的關係;李宇明教授認為,語言對於兒童的價值在於運用,在運用中發展認知,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以及發展自己的語言。研究表明,兒童語用發展是兒童語言學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兒童語用發展涉及交際能力的發展、交際意圖的發展、會話結構構建、指稱建立等內容,時間指稱的建立即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時間指稱指代時間與事件之間的關係,是說話人主觀性的體現,傳遞著交際者話語內容所在的時間,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兒童需要掌握的一個重要內容。李行德教授提出時間指稱習得既能檢驗語義發展理論,又可以揭示兒童語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兒童時間指稱習得已經引起研究者的關注,但是由此反映的兒童語用能力發展研究不多。

時間指稱是兒童語用發展的重要體現

漢語時間指稱系統通常由「時」「體」體現,依據時體統一研究觀,核心表徵成分由動詞與時間副詞、時間助詞、助動詞、時間短語搭配而成,含有不同的時體意義,是兒童時間指稱習得研究的主要類型。兒童在語言習得中形成了時間意識和時間概念,並通過各種時間指稱表達方式外化體現,這一過程與認知的發展密切相關。認知是人類心智中關於知識、意識、思維、智力、想像等活動的發展過程和產物。皮亞傑認為兒童在感知運動時期的第六階段已形成現實的心理表徵,能夠用外部行動和內部表徵來理解和思考。張雲秋教授指出皮亞傑的這一認知階段表明02;00歲左右的兒童初步具備了表達時間意識的認知能力。隨著這種能力的發展,兒童開始使用時間詞語,逐步掌握時間概念,能夠對自己或他人意圖表達的時間進行認知或推理。朱曼殊教授發現,兒童最初是通過自己和別人的動作來認識時間概念的。現在的動作是具體可察覺的,因而首先理解現在,而過去的事是經歷過的,尚可追溯,繼而理解過去,但未來的事是渺茫的,難以捉摸,最後才理解將來。因此,兒童時間指稱語義範疇的習得在整體上遵循「現在—過去—將來」這一發展順序,由於時間指稱本身具有語義不確定性,在兒童時間指稱習得過程中反映的語義—語用互動關係是兒童語用發展的體現。K. M. Jaszczolt構建的默認語義學理論在有關語義、語用因素對話語意義加工方面具有較為完整的解讀模式,通過這一模式可以展現現在、過去及將來時間指稱話語中時體意義、不同主觀情態意義,以獲得確定的、完整的話語意義,是對兒童時間指稱習得及語用發展規律的具體解釋。我們按照兒童時間指稱語義範疇習得順序進行闡釋。

在現在時間指稱語用發展中,兒童習得的詞彙意義和句子結構與無標記語言表達凸顯的認知默認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規則現在時,這也是默認解讀。例如,「我在釣魚」這句話中時間副詞「在」與動作動詞共現,表達現在時進行體意義;而「我要做個房子」「現在我要吃飯了」這兩句話中的「要」與動詞組合,含有默認的現在時,通過詞彙意義和句子結構得出核心含義,利用語用推論得出語境含義,主觀意圖性和情態等級不同,分別表達動力情態意義和現在時體意義。其中,後者由時間詞「現在」觸發,使原有的情態意義具有清晰的現在時體語義內容。然而,這種時間詞語的組合在兒童話語中屬於非典型表達方式,以語言知識習得為前提,需要較高的認知水平和語言組合能力。

在過去時間指稱語用發展中,兒童習得初始階段主要意圖是表達規則過去時體意義,通過詞彙意義和句子結構得到核心含義,結合認知默認獲得規則過去時。例如,「我做了一個小瓜」這句話中詞尾時間助詞「了」與動詞共現,表達過去時完成體意義。而一些有標記的過去時間指稱類型則需要一個緩慢而長期的習得過程,如助動詞「要」+過去時間名詞這種組合性表達方式習得就較為困難。因此,獲得不同程度情態義的語用能力仍處於發展中。

在將來時間指稱語用發展中,兒童最初習得動詞+助動詞「會」的表達形式。兒童話語中的「會」除默認將來時意義外,還表達不同程度的情態意義,通過詞彙意義和句子結構獲得核心含義,由語用推論得出語境意義。例如,「雪糕會化掉」這句話表達對語境進行可能性推測的認識情態意義。而規則將來時體意義和其他類型情態意義的獲得,既需要兒童詞彙句子知識的不斷豐富,還需要認知能力和詞語組合能力的發展。

時間指稱與兒童時間概念關係緊密

目前兒童語用發展研究集中於語用交流行為、會話能力等內容,但對兒童詞彙、句式等語言習得中的語用問題關注較少。時間指稱作為兒童語用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缺少系統研究,缺乏理論基礎,難以全面掌握兒童時間指稱語用發展特徵。此外,由於單有時間詞語的理解並不能保證時間概念的形成,研究者認為時間詞語發展與時間概念形成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兒童語言的價值在於運用,所以有必要從時間指稱語用發展角度,揭示兒童時間概念的掌握和時間詞語的使用及發展問題。

兒童時間指稱中時體意義與情態意義的語義表徵過程,在本質上揭示了兒童語用能力的發展。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認知水平的提高,兒童逐步掌握時間概念並在運用中趨於成熟,通過詞彙句子知識與認知默認結合獲得時間指稱中規則時體意義,依據不同話語語境,通過語用推論獲得現在、過去和將來時間指稱中具體時間義及不同程度的情態義。而對於有標記的非典型時間指稱表達方式,需要兒童付出更多的心智努力。上述兒童習得及語用發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兒童時間概念的成熟。這就為克服現有研究中僅對兒童時間範疇習得順序及發展特徵作出描述的局限性提供新的啟示。

時間指稱研究有助於全面了解兒童語言習得

通過時間指稱併合表徵模式獲得的兒童時間指稱語用發展研究,為考察兒童時間概念的掌握和時間指稱表達方式的使用提供衡量維度。鑑於此,我們要遵循兒童「現在—過去—將來」這一時間認知發展順序,根據時間指稱語用發展特點,有意識地激發兒童時間意識和時間概念,了解不同時間指稱類型中的時體意義及情態意義的互動過程,幫助兒童習得時間指稱範疇中的原型成員,以通過認知默認方式獲得具體時體意義。此外,在具體語境中引導兒童認識時間詞語組合等有標記的表達方式,培養兒童語用能力,以恰當使用語用推論獲得不同程度的情態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兒童發展語用能力。

綜上所述,時間指稱既是兒童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兒童語用發展的體現。掌握兒童時間指稱併合表徵模式中時間義和情態義習得及語用發展過程,有助於進一步了解時間概念形成與時間詞語使用之間的關係,豐富兒童語言習得、語用發展、類型學及人類語言系統整體研究。此外,從語言知識、認知默認、語用推論等因素考察兒童語用發展中恰當表達時間以實現交際意圖的能力,還涉及兒童的意圖性、心理及思維狀態等方面。因此,可以將心理科學、認知科學、大腦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手段、內容融入兒童語用發展研究中,為我國兒童語言教育教學及評價提供理論依據及語言學視角。這有助於兒童時間認知及表達能力的發展,最終促進兒童語用能力的發展。

(本文系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YJSCX2019-015HLJU)、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學科專項)「社會建構主義視域下我國本科翻譯專業課程模塊研究」(WY2019061-C)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

原標題:《從時間指稱看兒童語用發展》

相關焦點

  • 新書推介 | 語篇指稱偏誤研究
    語篇指稱偏誤研究高瑋的書稿就要出版了,看著多年的辛苦和付出終於修成正果,我由衷地為她高興。高瑋的學術之路既艱難又多彩。她本科學的是經濟,畢業後先後在地方和中央媒體做記者。但語篇層面的偏誤研究,在21世紀初還很少有學者涉及。篇章是人們話語表達的基本單位,句子只是篇章中的意義構成單元,句子如何組織,要服從整個篇章表達的需要,要受到上下文的制約。因此,篇章應該是第二語言教學和分析語言結構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高瑋選擇基於語料庫的、從語篇出發的指稱偏誤研究,在當時來講,還是很具有開創性的,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的支持。科學性,表現在研究的方法上。
  • 指稱語使用中自指偏誤的成因探究——以英語國家漢語學習者為例
    以母語者使用傾向為參照,通過測量語篇實體的可及度,深入探討指稱語的選擇過程,可發現漢語學習者自指偏誤的成因如下:多餘偏誤主要出現在可及度較高時,輸出話題鏈存在困難,而可及度較低時,對語篇線索的指示作用認識不到位;預設偏誤多見於可及度較低時,未能利用情節標記準確判斷語篇連貫度,而可及度較高時,未能識別指稱意向增強所帶來的語用效果。漢語以零句為根本,述謂語具有指稱性,學習者需恰當、靈活地使用指稱語。
  • 語用丨指稱變異:一種特殊語言形式
    常用的指稱變異形式有「某××」「有××」兩種。「有××」包括「有的×、有些×、有個×」等,其中「×」一般為名詞,以「人、事、話、時候」為主。「某××」以「某人、某些人」等說法為主,也可以根據語境加上所指人物的姓或名字中的一個字,也可以加上機構簡稱等,如「關於隔壁『某科大』的事」。目前常見的指稱變異形式可以分為預設指稱、語境關聯、並舉格式三種。
  • 語用分析方法的意義
    :   語用學的分析方法是語形分析、語義分析和語用分析這三大語言哲學分析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文將試圖立足於語境實在論的視角,在語境的基底上揭示語用分析方法的形式、結構、特徵和本質,並表明它未來發展的可能趨向性,從而展示語用分析方法的真正意義。  一、語用的對象性及其方法論趨向  語用學的研究對象問題始終是探索語用學意義的基本問題。
  • 薦書丨指稱與自返
    我在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開始接觸巴威斯和佩裡的論著,並嘗試將情境語義學引入國內,之後對該理論及後續發展一直懷有興趣。永強在南開大學博士學習和之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跟我做博士後期間對佩裡教授的語義理論和語言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2015 年他到史丹福大學的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訪學,在佩裡教授指導下繼續進行情境語義學的相關研究,並完成《指稱與自返》的漢語翻譯。
  • 維根斯坦與新指稱理論
    第三種解讀方式,屬於索莫斯用自己的立場為維根斯坦引申,把名稱在公共語言中的意義當作其指稱。  從索莫斯的讀法中,我們發現這段話儘管可以看作是描述主義的專名理論,但也可以理解成名稱在公共語言中的涵義與不同說話者之間的涵義具有差異,後者具有不確定性和解釋的開放性。這種不確定性在79節接下來的文本似乎得到加強。
  • 一身毛病的指稱論
    作者:陳嘉映(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一身毛病的指稱論)上一篇文章我列舉了關於言意關係的一些說法,這些說法,無論長短深淺,究竟都簡略。更進一步思考下去,思想家們發展出各種理論。其中最直捷的思路,是指稱論思路:語詞的意義來自它所指稱的東西。
  • 兒童語言發展階段之語前期
    兒童的語言發展一共會有五個不同的時期0-1歲——語前技巧期1-2歲—
  • 指稱意義的理解與表達
    如何理解並在譯文中再現原文的指稱意義是譯者的首要任務。儘管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千差萬別,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事物有著大體相同的認知,因此原語的指稱意義多數能在譯語中得到基本對等的表達。例如,漢語中的月亮和英語中的moon都反映了相同的客觀事物,其指稱意義完全對等。兩種語言之間的可譯性正是由指稱意義的基本對等決定的。詞語的指稱意義往往具有多重性,即一個詞語具有幾種不同的指稱意義。
  • 兒童語言發展「語前期」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兒童的語言發展一共會有五個不同的時期0-1歲——語前技巧期1-2歲——詞彙期(學習詞彙)3.初期社交技巧(語用主要是指一些在互動中對於他人的關注或是與他人的互動或是能否用動作、眼神、笑容回應他人,在溝通時是否能關注他人,以及在遊戲時是否能和他人輪流進行的一些能力。
  • 源於阿拉伯語的英文詞
    英語因地理因素之故,受阿拉伯語之影響比起法語、西班牙語與義大利語都要小得多,但仍包含了許多具阿拉伯語淵源的單字。當然,一些與伊斯蘭或是阿拉伯歷史文化相關的英語專有名詞,一眼就能看出其阿拉伯語淵源。故下列僅列出看不出與伊斯蘭或是阿拉伯人有關之類別,這些來自阿拉伯語的單字多早已融入了現代英美文化,或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甚至會讓你對其阿拉伯淵源感到意外。
  • 我是誰——指稱的一種物理主義觀點
    但由於這個命題被納入到專名指稱的因果理論框架內,因此是無效的。專名指稱的因果理論 (Kripke 1980) 是這樣的:在一個命名儀式上,我的軀體從缽外審視著我的缽中之腦,我用手指著我的大腦宣布「就叫它張三吧」,或者宣布「張三就是滿足某某摹狀詞的那個對象」。接著,我又對我的軀體作了類似的命名,「就叫它李四吧」。
  • 存在時間、表述時間與時間定語
    內容摘要:【摘要】西方同行早已注意到,名詞短語對其指稱對象的表述時間並不依賴於(等同於)動詞短語對相同指稱對象的表述時間,但未曾注意到名詞短語中的時間修飾語可以分成兩種,一種表達名詞短語的中心詞所指對象被表述為該名詞的時間——表述時間.這兩種時間定語之間的區別在漢語中沒有形式上的表現,但是從理論上對它們加以區分,可以解釋一些令人困惑的語言現象,也有助於深入認識名詞短語中的修飾語與中心詞語義組合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 自閉症兒童語言交流的基石——語前技能
    「你看,他的嘴巴沒有一點力氣,要多進行口肌聯繫。」如果您現是一個尚無口語的自閉症兒童的家長,一定聽到過類似的判斷和忠告。「我已經給孩子加了好多口肌課,他吹氣、用吸管越來越溜了,但還是不開口說話。」實際上,這些言語語言治療的誤區,是由於缺乏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基本專業知識造成的。自閉症兒童不開口說話的原因並非是口腔肌肉功能的問題,更不是因為什麼「嘴太懶」「被慣出來的」,而是源於其社交互動和社交溝通發展的障礙。
  • 0~3歲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教育
    六個月時這些咕咕的聲音發展為咿呀學語,因各地文化和語言不不同而不同。九個月時兒童經常以某種聲音指代東西,如「嘟嘟」代表汽車。第一年末,兒童能發出一個字的語。在一歲半後逐漸有兩個字的發生,如「媽媽」。在第三年末,兒童基本上能用簡單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思想的。關於兒童語言是如何發展的有種種不同的理論。行為主義者如斯金納認為兒童語言發展如此迅速是由於操作性條件反射通過強化而獲得。
  • 兒童語言發展的奧秘
    雖然在牙牙學語階段,兒童也會發出類似「爸爸」「媽媽」的音節,但無論父母多麼深情地回應,那些聲音都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話,因為那個階段的嬰兒並不會使用相同的語音序列重複指稱相同的事物。  生命的第二年是詞彙增長和詞的組合時期。2歲兒童的詞彙量大約是200到300個。
  • 實在論的容易論證中關於指稱的默認假設
    比如,他們假定這些對象的存在,對於解釋某些現象是有用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①另外一種近些年更流行的間接論證實質性地求助於語言方面的證據,其中一些人,比如範·因瓦根(P.van Inwagen),則求助於語義學證據。他們聲稱,我們實際使用的某些語句,在其中量詞明顯地約束抽象對象,並且我們無法在不損失其原有意義的條件下,把這些語句釋義為不含有似乎在指稱抽象對象的語詞的語句。
  • 從兒童語言發展特點談兒童口語交際現狀
    由此可見,學齡兒童的口語交際水平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他們的口語交際雖有一定的基礎,但還是比較幼稚的,不成熟的,他們往往習慣於用簡單的句子東一句西一句地講話,不能用連貫的句子來表達。   這是因為兒童進校前的語言是在 自然 的語境中無意識掌握的,「慣於說他感興趣的東西,說話時隨心所欲,要說什麼就說什麼」[3]。
  • 語用邏輯的研究路徑及其發展方向
    「兩進路」分別是規範描述型的趨語用化進路和描述規範型的去語用化進路;「三方案」是指零語用的演繹邏輯方案、準語用的歸納邏輯方案和語用化的非形式邏輯方案;「四階段」是指「語用開端」「去語用化」「準語用化」和「語用回歸」四個階段。迄今為止,語用邏輯學的兩條研究進路似乎一直在互不理解地獨立發展著,其核心問題即是如何處理語用問題。因此,語用邏輯的深度拓展需要融合兩條傳統研究進路,開闢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 啟蒙英語前傳【0-3歲兒童語言發展規律及如何促進寶寶語言發育
    鑑於那篇文章主要書寫的是為什麼3歲以後開啟外語啟蒙比較好,3歲之前語言發展規律在那篇文章沒有體現。我決定把0-3歲兒童語言的發展規律寫一下,順便再從另一個角度闡述為什麼3歲啟蒙英語是一個性價比非常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