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毛病的指稱論

2020-12-16 騰訊網

[摘要]你我說起三角形,我心裡浮現一個粗線條畫出的歪歪扭扭的直角三角形,我怎麼知道你心裡浮現的也是這樣的一個三角形?也許你心裡浮現的是一個細線勾出的乾淨利落的等邊三角形?

作者:陳嘉映(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一身毛病的指稱論)

上一篇文章我列舉了關於言意關係的一些說法,這些說法,無論長短深淺,究竟都簡略。更進一步思考下去,思想家們發展出各種理論。其中最直捷的思路,是指稱論思路:語詞的意義來自它所指稱的東西。這些東西,有人說是實物,有人說是觀念;例如,蘋果這個詞的意義是蘋果這種東西或者是我心裡的蘋果這個觀念、這個圖像。主張蘋果指稱的是蘋果這個觀念,這種主張也被稱作意義的觀念論。

我在《簡明語言哲學》中介紹過語詞意義的指稱論,這裡不多重複。大致上,對語言性質的初級反思最容易來到的是指稱論,讓我們自己思考「語詞的意義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很可能給出指稱論類型的回答。依指稱論,語言沒給出什麼新東西,要之,不過是給現成的實物或觀念貼上標籤而已。用歐陽建的話說,「形不待名而圓方已著,……名之於物無施者也」。(轉引自湯用彤,《言意之辨》,載於《守望智慧的記憶》,商務印書館,2012,354頁。)

實物指稱論要面對很多難題,例如,例如,我們都聽得懂「蘇格拉底是古希臘人」這句話,可是,蘇格拉底早死了,古希臘也早就不復存在,蘇格拉底和古希臘都已經沒有了指稱,又怎麼從它們所指稱的東西那裡汲取意義?類似的疑問有一大批,在隨便哪本語言哲學書裡都能讀到,這裡不多重複。當然,仍然有論者堅持實物指稱論,他們提出更精細的指稱論版本來應對質疑,這些,本文也不遑多論。

觀念指稱論不會遇到上一段提到的這個疑難,但它會有它的困難。洛克是意義觀念論的一個代表,他說:「語詞無非代表其使用者頭腦裡的觀念……他用自己的一些觀念來向自己表現別人的觀念時,即使他願意給這些觀念以別人通常〔為別人自己的觀念〕所用的那些名字,他其實仍然在為自己的觀念命名(洛克,《人類理解論》,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62,386-387頁)。」羅素更具體,把「自己的觀念」徑直解作語詞讓我們想到的東西。俾斯麥的意義因人而異,因為俾斯麥在每個人心裡的形象不同;即使大家都把他想作「德意志帝國的第一任總理」,仍然於事無補,因為「德意志一詞又會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它會讓一些人回想起在德國的旅行,讓另一些人回想起德國在地圖上的樣子,等等(B. Russell,《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載於《Mysticism and Logic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 Green and Co. 1925,217頁)。」稍稍認真考慮羅素的說法,不難看到,在他那裡,語言意義是「私有的」——語詞代表個人心裡的觀念,人們心裡的觀念各個不同,於是乎,我們只是貌似在交流,實則在各說各話。這不大合乎我們對語言的一般理解。

意義觀念論也可以取另一條路線,主張語詞所代表的觀念在人人那裡是相同的,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前面提到亞里斯多德也說,內心經驗對所有人都是相同的,由這種內心經驗所表現的對象也是相同的。這條思路固然不會滑入私有語言的泥淖,然而,斷言人們的觀念或經驗都是相同的呢,似乎很明顯是個過強的斷言。你我說起三角形,我心裡浮現一個粗線條畫出的歪歪扭扭的直角三角形,我怎麼知道你心裡浮現的也是這樣的一個三角形?也許你心裡浮現的是一個細線勾出的乾淨利落的等邊三角形?

指稱論雖然一身毛病,但大多數語言哲學家採納的,或明或隱,仍然是指稱論這條思路。箇中緣由,我們在後文會嘗試表明。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實在論的容易論證中關於指稱的默認假設
    一、問題的引出  關於本體論上有爭議的一些對象,比如數學對象、虛構對象、性質等,似乎很難找到非循環的直接論證。支持關於這些對象的實在性的哲學家,通常會訴諸間接論證。他們聲稱,我們實際使用的某些語句,在其中量詞明顯地約束抽象對象,並且我們無法在不損失其原有意義的條件下,把這些語句釋義為不含有似乎在指稱抽象對象的語詞的語句。於是,按照一種奎因式的本體論承諾(ontological commitment)的標準(cf.Quine,1948/1953;1951a;1951b;1953),我們必須接受所考慮的有爭議對象的實在論。
  • 維根斯坦與新指稱理論
    四、維根斯坦是否支持簇描述理論  維根斯坦在PI第79節中以「摩西」為例的一段陳述是其論名稱的有名段落。解釋者普遍認為,這段陳述表明維根斯坦在名稱的指稱方面持有一種改進的描述主義理論立場。(Searle,p.171)克裡普克在N & N中對描述主義的批評,被直接指稱論者索莫斯(S.Soames)概括為模態論證、認知論證和語義論證。這裡的問題是,維根斯坦在79節中的表述是否接近於塞爾式的簇描述理論?以及克裡普克的批評是否對兩者都適用?  索莫斯認為,對於79節這段話可以做三種解釋性拓展。
  • 別嫌棄那個一身「毛病」的孩子,他才是你最好的老師
    常常有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好,「毛病」多多,怎麼都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但仔細想想,每個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他們不是天生就帶著一身「毛病」來到我們身邊的。這些「毛病」,恰恰是孩子後天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
  • 指稱意義的理解與表達
    指稱意義是「詞的確切和字面的意義
  • 薦書丨指稱與自返
    指稱主義傳統認為索引詞、指示詞和專名的內容是所指稱的個體對象而不是識別性條件。描述主義傳統認為指稱內容並不能解釋名稱、指示詞和索引詞所傳達的所有識別性條件。這兩大傳統無法解決指稱的共指與零指問題。一段時期以來,這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諸多指稱主義者,如果不能對這兩個問題做出合理解釋,指稱主義就會喪失自身理論優勢。在《指稱與自返》中,佩裡教授借鑑情境語義學的理論做法,融合描述主義立場,從話語自返性入手,提出語言意義的自返指稱理論,分別使用話語的自返內容和網絡內容對共指問題和無指問題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為指稱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方向。跨學科的學術翻譯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 實用主義: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爭
    普特南著重從他所主張的「歷史的、社會的指稱理論」出發, 論證理論實體的存在。他認為成熟科學中的理論名詞是有指稱的, 承認分子、電子等等理論實體的存在, 認為如果不是如此, 我們就不能運用包含有這些理論名詞的科學理論去說明自然現象。
  • 從時間指稱看兒童語用發展
    兒童語用發展涉及交際能力的發展、交際意圖的發展、會話結構構建、指稱建立等內容,時間指稱的建立即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時間指稱指代時間與事件之間的關係,是說話人主觀性的體現,傳遞著交際者話語內容所在的時間,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兒童需要掌握的一個重要內容。李行德教授提出時間指稱習得既能檢驗語義發展理論,又可以揭示兒童語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 我是誰——指稱的一種物理主義觀點
    在這個傳遞的過程中,每個接收者都必須有這樣的意向,即他必須用「張三」和「李四」去指稱那個前一個說話者用「張三」和「李四」指稱的對象,即我的缽中之腦和缽外之體。這種因果指稱理論有它自己的問題。第一,它要求命名的對象必須是外在的、社會的。我的大腦在缽中,這是人們切實可見的實體;我的軀體在缽外,這也是人們切實可見的實體。指定了這兩個實體後,人們才能夠對它們進行命名。
  • 新書推介 | 語篇指稱偏誤研究
    高瑋的研究卻能將篇章指稱偏誤的分析與前景、背景信息的差異、話題鏈、指稱本身的可及度等結合起來,從整體的篇章結構角度探尋指稱使用偏誤背後的動因。她查閱了大量的有關文獻,從前輩和時賢的論著中汲取了豐富的理論營養,在滋養和強大自己的同時,也增加了研究的深度,提升了理論的高度。
  • 別嫌棄一身毛病的孩子,他才是你最好的老師
    02孩子的「毛病」,是你自己的倒影 >在知乎上,有一位媽媽分享:「兒子是個「毛病」特別多的孩子,做事丟三落四,毛毛躁躁。幾乎每天,她都要糾正孩子的各種「毛病」。 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孩子的「毛病」一點都沒有改。反而親子關係越來越差。 在名著《小王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所有的大人曾經都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 語用丨指稱變異:一種特殊語言形式
    常用的指稱變異形式有「某××」「有××」兩種。「有××」包括「有的×、有些×、有個×」等,其中「×」一般為名詞,以「人、事、話、時候」為主。「某××」以「某人、某些人」等說法為主,也可以根據語境加上所指人物的姓或名字中的一個字,也可以加上機構簡稱等,如「關於隔壁『某科大』的事」。目前常見的指稱變異形式可以分為預設指稱、語境關聯、並舉格式三種。
  • 陳亞軍:自然實在論何以可能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要] 在普特南諸多哲學論題中,「實在論」佔據著核心位置。在這些哲學家的著述中,普特南看到了一種捍衛自然實在論的新途徑。  一、重談知覺的必要性  在1992 年的一次訪談中,普特南說:在我的一生中,我已經看到兩種不同的設想心靈的方式。一種由英國經驗論流傳下來,認為心靈主要由感覺構成。
  • 周振忠:實在論、形上學和語義
    作者簡介:   傳統上,實在論屬於形上學的研究領域。達維特(Michael Devitt)各執一端:達米特認為實在論本質上是一種語義學說,語義是形上學的基礎,語義先於形上學;達維特認為實在論本質上是一種形上學的學說,並且形上學優先。
  • "是"論差異
    據此,海德格爾提出了著名的「是」論區分(ontological difference)。「是」論區分意味著認識到being具有二義:其一是to be的實相義,指稱一種所有能夠正確地被稱為「to be」的事物所共有的性質,即本質或本性;另一是being的緣起義,指稱a being或beings,也即任何事物。而西方哲學正是being本身的語義與語用曖昧成為西方哲學誤入岐途的根源。
  • 那個一身毛病的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就像8歲的我,也總是有這樣那樣的毛病。8歲的媽媽和8歲的我都不夠好,所以要相互原諒。」後來,在一次班會上,他再次向眾人這樣介紹我,引來陣陣掌聲。那是結婚生子後,第一次有人這麼定義我的年齡,原諒我可以做得不夠好。我為此驕傲。因為,我生了這個人。
  • 指稱語使用中自指偏誤的成因探究——以英語國家漢語學習者為例
    指稱語的使用受到認知可及度、語用指稱意向以及語言本身的語法、語篇因素的影響。
  • 為什麼不要嫌棄"壞毛病"很多的孩子?
    媽媽立馬對服務員道歉,轉身對兒子吼道:「你除了會挑食,一身都是壞毛病,每次帶你出來都弄點事讓我丟臉,什麼時候才會聽話」?,但壞毛病的孩子真的有那麼差嗎?不見得,有些壞毛病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貼標籤貼出來的。事實上,幾乎所有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壞毛病,只不過有些孩子某方面特長(比如成績好),自身的長處耀眼,掩蓋了壞毛病。而那些學習成績不好、行為比較怪異的孩子,稍加一點壞毛病,往往就被父母嫌棄得一無是處。
  • 李世民的弟弟一身臭毛病,唯一的一個優點卻被列為非遺
    李世民的父親有很多兒子,他的兒子們也個個都是佼佼者,但是其中有一個兒子是李世民的弟弟,他這個兒子一身都是毛病,好吃懶做,貪婪好色,但是僅有的一個優點去而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 南哲思享|代玉民:邏輯分析可以取消形上學麼——論馮友蘭對邏輯...
    此後,奎因(W.V.O.Quine)批評卡爾納普使用語義規則來解釋「分析性」,並藉助一階邏輯的量詞理論凸顯關於本體論的承諾,以此維護形上學。奎因對卡爾納普的批判得到了西方哲學界的廣泛認可,如克裡普克(S.Kripke)從名詞意義的不同解釋的角度,普特南(H.Putnam)以「意向性」為切入點,否定了名詞意義與指稱對象之間一一對應的關係。
  • 所謂好夫妻:都得有一身毛病才算配套我們家實況
    作者:寶寶知道 德國小兄妹能成為夫妻,尤其能成為把孩子一起拉扯大還能一起變老甚至一起養老的好夫妻,雙方如果不是沒毛病,這日子估計過的不會這麼叮裡當郎!一個有毛病,一個沒毛病,不搭調!一個沒毛病,一個也沒毛病,兩個神仙也狠難搞!一個有毛病,一個也有毛病,這樣才是正常人類並且OK,OK ,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