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著作權歸鎮江文化廣電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鎮江市廣播電視臺)獨家所有,授權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很多市民都有這樣的困擾,剛買了房,各種家裝建材方面的廣告電話就來了;生了孩子,這廣告推廣電話更是停不下來。針對公民個人信息洩露問題,丹陽警方依法展開偵查,轄區6家教育培訓機構因涉嫌非法獲取4萬餘條家長信息,受到罰款。
丹陽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大隊副大隊長 蔣曉明:
2020年6月18日,群眾吳某到我局來報警,反映稱,其多次接到丹陽一家教育機構的推廣電話,對其生活、工作造成了一定騷擾。
針對假期教育機構推廣電話泛濫的情況,丹陽警方隨即成立專案組,調查發現,2018年至今,丹陽崇文教育、丹陽遠方教育、丹陽夢想培訓等6家公司,為了推廣業務,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達4萬餘條。
丹陽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大隊副大隊長 蔣曉明:
這些教育機構為了獲取學生的個人信息,經常會派員工到各小區物業,通過購買,或者贈送小禮品等方式,向物業負責人索要公民個人信息,然後將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經過篩選,挑出有用的。教育機構之間會交換這些非法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教育機構的員工在離職,加入新的機構,也會將自己獲得的那部分公民個人信息帶走。
隨後,這些非法獲取的信息,由教育機構的員工們逐條撥打電話進行推廣、營銷活動。今年7月份,丹陽警方組織警力對相關違法行為進行集中查處。
丹陽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大隊副大隊長 蔣曉明:
對該6家教育機構負責人分別給予罰款一萬元至三萬元的行政處罰,並責令銷毀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
民警提醒:
個人信息洩露絕不僅僅是侵犯隱私這麼簡單,還有可能威脅公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像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冒名辦卡惡意透支、垃圾信息源源不斷、騷擾電話不分晝夜,以及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獲取的信息實施的電信詐騙等新型的、非接觸式犯罪。
丹陽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大隊副大隊長 蔣曉明:
群眾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儘量注意,第一個是在公開的網站填寫個人註冊信息的時候,儘量不要使用真實的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儘量用郵箱號代替手機號碼。第二個,在各類票據,尤其是包裹單號,一定要把它處理完之後再丟棄。第三個,參加各類公開的抽獎活動的時候,儘量不要留真實的個人信息。
來源:鎮江民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