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 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

2020-12-12 小5陪你看娛樂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密切的聯繫,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日本最初沒有自己的文字。大約自三世紀起,中國文化通過大陸移民經朝鮮傳入日本。據《日本書紀,記載,公元285年百濟博士王仁至日本,傳人《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並向皇太子冤道稚郎子進行漢字和儒學的啟蒙教育。到五世紀,日本貴族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漢字了。478年,雄略天皇致南朝宋順帝的奏文,就是一篇很好的漢文作品。大約與此同時,日本人開始學會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比如,要表達「明天見吧」這句話,就要寫成「安寸安波武」。從此日本人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記事作文,表達思想,對發展民族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古代日本人信仰神道教,神道教是源於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認為日月風雷,山石湖海以及其他許多動植物都有神靈。祖先崇拜在宗教信仰中也佔重要地位,每個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祖神。大和國家統一後,皇室力圖把自己的祖神天照大神說成是君臨諸神之上的主神,但這一企圖不為其他氏族所接受。大約在五六世紀,佛教也從大陸傳入日本。佛教主張忍耐、順從,並且兼容懦家的忠孝思想,很適合日本統治階級的需要。佛教又是外來宗教,不受氏族界限的影響,特別是佛教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的先進文化。因此,佛教一傳到日本就得到貴族的積極文持,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廣泛流行,對於吸取和傳播中國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七世紀以前,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主要通過大陸移民的傳播。聖德太子時期(593一627年)一改從前間接學習中國文化的做法,直接向隋朝派遣使者、留學生和求法僧,積極主動地學習中國文化。著名的留學生高向玄理、蒲淵誘安和僧妥等人都在中國留居二、三十年,歸國後對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動大化革新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聖德太子也大力提侶佛教,建立四天王寺,崇尚佛法,從此佛教大盛。大化革新以後,日本繼續大力吸收中國文化。自630年至894年間,派遣唐使十幾次,隨行的有許多留學生和求法僧。吉備真備和阿倍仲麻呂是日本留學生中的傑出代表。吉備真備在唐留學十七年,積極吸取唐代文化精華,回國後不僅在太學教授三史、五經、明刑、算術、音韻、書法等科目,並且給孝謙夭皇講解禮記、漢書。他利用漢字的偏旁創造了日本楷書字母—片假名。後來留學僧空海又

模仿漢字草體創造了草書字母—平假名。阿倍仲麻呂十九歲人唐留學,改名晃衡,畢生致力於學習中國文化,直至七十三歲化為唐土。他情通文學,擅長詩歌,與唐代大詩人李白、王維、儲光羲等是知己好友。他的詩作反映了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深厚情感。中國人民十分器重阿倍,他在唐朝任職,官至從三品,死後蹭從二品,潞州大都督。這是外國人在中國做官的歷史上所罕見的。與大批日本留學生來中國的同時,也有不少中國人到日本去傳播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八世紀中葉,年逾花甲,雙目失明的中國高僧鑑真和他的弟子,經過許多周折,歷盡艱險,到了日本。他不僅帶去了佛教各宗經典,建立佛教律宗,還在建築、雕刻、美術、書法、文學和醫藥等方面,把唐代的燦爛文化帶到了日本。

由於日本積極吸取中國先進文化,為日本的文化發展莫定了基礎。因此出現了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文化高潮。奈良時代(710一789年),日本仿照唐代貴族教育制度,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各置博士、助教,教授經學、律令、音韻、文學,谷法和算術等科目。貴族一般都通曉漢文和漢詩。保留至今的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就是日本貴族階級文學作品的代表。八世紀初編成的《萬葉集》是用漢字作音符寫成的日本詩歌(和歌)集,其中不僅

有貴族、僧侶,而且有農民和士兵的作品,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日本最古的兩部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也是在八世紀初編成的。到平安時代(794一1185年)又陸續編成《續日本書紀》、《日本後紀》、《續日木後紀》、《文德實錄、和《三代實錄》等史書,加上《日本書紀》合稱布六國史》。佛教在奈良時代獲得很大發展,743年在首都奈良建東大寺,地方各國建國分寺。與佛教有關的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等都有了新的發展。東大寺和聖德太子建立的法隆寺集中代表了佛教藝術的精華。

相關焦點

  • 日本文化中的四大中國元素
    日本文化的形成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但其發展又獨具特色,並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而是在經過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徵,可以說,日本文化是外來文化的選擇性與本民族優秀文化繼承的集合體,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始終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  中國儒家思想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
  • 美國日本與中國會計文化的差異
    日本會計文化日本文化強調集體榮辱觀,絕大多數日本公司的企業文化都倡導個人價值的實現在於集體利益的達成,優良社風是「企業全體上下團結、互助互愛、思想行為一體化」。所以,日本員工對自己所屬企業盡最大的忠心,企業也對員工給予最大愛護和保障,兩者形成一體的思想與行為模式。
  • 日本的歷史文化深受中國影響,中國的漢字,在日本隨處可見
    總之,無論是外觀環境,還是百姓對事業及生活質量的追求精神已經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我喜歡日本的自然景觀,更欣賞日本百姓對中國文化的探究精神。鴨江風情 局部駐留日本多年,我一直從事著中國水墨畫教學及日本繪畫藝術的研究工作。研究日本文化時發現,日本的文化理念很有特殊性。
  • 「和服|款式、花紋、色彩,日本服飾到底吸取了哪些」唐文化「?」
    在對外國際貿易和交往中,唐朝與周邊的諸多小國家或是小部落等交往,尤其是日本。有史料記載,唐朝前後與日本直接的貿易、文化等交往高達13次之多,而且為了顯示盛唐,在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期間,朝廷派專業且對口的人員,向遣唐使們講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農業等各個領域,尤其是中國的先進絲綢技術,無保留的傳授給日本,加快了日本服飾文化的發展。
  • 日本的飲食文化和中國文化有什麼不同?
    我從小就很愛吃,身在新疆,接觸到的美食的確很多,但其實我對於這種文化現象感悟並不是很深,自從學了日語和英語,學習了解了別國的文化與歷史,使我認識到不同國家的「吃」文化也是受一定的影響而發展形成的。各個國家各不相同的飲食文化與其民族性格的差異應當是有一定聯繫的。像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有一種同類感。
  • 旅日華人作家:中國空氣汙染應吸取日本教訓早治理
    旅日華人作家:中國空氣汙染應吸取日本教訓早治理 Writer says Japan can teach China about pollution
  • 《中國妖怪故事》:姑獲鳥來自日本?中國妖怪文化真不如日本嗎?
    其實,日本的妖怪文化早就已通過《夏目友人帳》、《犬夜叉》、《千與千尋》等動漫傳播到全世界,就是很多中國小朋友都能輕鬆地說出一些典型的日式妖怪名字。比如,夜半偷人小孩的姑獲鳥、方相氏、倩兮女等,然而,這些其實都是源自中國的妖怪。
  • 外國網友討論哪國在文化上最接近中國,越南,韓國,還是日本?
    藝伎和和服來自中國唐朝,相撲來自中國宋朝。日本的天皇制度來自中國的皇帝思想。所以說,中國文化在日本無處不在。從文化的傳承角度看,日本最接近中國文化。韓國和越南曾經比日本更像中國,但獨立以後已經大規模去中國化了。10、日本在文化上是非常接近中國,但日本仍然是獨一無二的。
  • 日本企業家:中國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中新網8月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8日刊文,專訪日本株式會社山田養蜂場社長山田英生。山田英生表示,中國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古代日本因為學習、借鑑中國文化才得以發展,現在日本國內也有很多食品都產自中國。毫無疑問,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國的關照。
  • 日本流行文化的進化
    日本近代以來脫亞入歐,較早也較為充分的擁抱了西洋經濟體制和文化產品,與之同時又最大限度的保持了日本文化的本色,這種帶有異質性的經濟和文化融合成為日本最為重要的文化標籤。二戰後,在美國支持下迎來重建和復興的日本,工業化和都市化發展起步最早,也最早出現有別於西方的都市社會和文化問題。這些問題在緊隨日本走向工業化和都市化的韓國、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相繼出現。
  • 誰最能代表中國文化?
    筆者篩選出了四個:儒家思想、茶葉、中國功夫、中國圍棋及象棋,陶瓷也再熟悉不過且一帶而過。因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必須是具有廣泛的認同性、能夠讓世界各國容易接受、記住、並且持續性影響。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起源於春秋時期,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所創立。
  • 日本人為何痴迷中國文化?
    當然,在打動大家的同時,很多人驚訝和感嘆日本人為什麼對中國文化如此了解。 2019年開年,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顏真卿手稿《祭侄文稿》,傳出被外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覽,一時引起軒然大波,引得兩岸人民廣泛關注。
  • 日本的這些有趣的文化
    日本是與中國一依帶水的國家。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歷史,孕育出多種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富士山,壽司、歌舞伎文化~等。1.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藝術。早在1800多年前(即後漢年代),壽司已 在中國流傳,至公元700年壽司開始傳入日 本。當時是經商的商旅,用醋醃製飯糰不會壞,再用 海產或肉類,擠成小塊,作為沿途的食糧。大約在西元三世紀由中國沿海地方傳至日本,原先只是以鹽醃製的鹹魚,後來改為以米飯醃魚,製成後將魚與米飯一起食用,這即是現今壽司料理的前身。後 來廣泛地流傳日本。
  • 2018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綜述
    2018年,在全國很多高校或研究機構組織召開的與日本文化相關的規模大小不一的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很多研究成果。關於學術會議發表成果,本文主要選取由全國性的學會和有代表性的日本研究機構舉辦的學術會議的成果進行綜述。關於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本文主要以中國知網收錄的有關日本文化研究的論文進行分析。關於2018年出版的中國學者的日本文化研究著作,數量不多,將在文中適時地予以述評。
  • 風月同天:中國與日本的文化淵源
    眾所周知,中國和日本的歷史聯繫源遠流長。古代日本曾經系統地向中國學習文物制度,並以之為日本文化的培養皿,因此,中日文化中存在一定的親緣性,傳統上將之表述為「同文同種」。 由此可見,日本人非常大方且自信地承認,來自中國的文化是培育其自身文化的母文化,並在教科書中加以宣示。這使得日本人對於中國文化很坦然,沒有所謂「被文化殖民」的「屈辱感」,與某些國家明顯不同。這也使日本人理直氣壯地運用中國文化的因素,以至有時讓中國人都感嘆弗如。 日本與中國,有太多的文化淵源可以講述。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人的先祖是誰?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縱觀日本人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現,日本人實際上是蒙古人、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長江下遊的吳越人、雲南少數民族人、朝鮮人、韓國人,在演變的過程中,遷徒流動,穿過白令海峽,沿著如今的俄羅斯南下,到達日本島,與當地土著人通婚後,形成的雜交人種,並不是單一的一個人種的後裔。02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
  • 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著多少中國文化?
    但是為何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不斷發展,源自中國的"茶道"傳承,卻近乎消聲覓跡了呢?在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為何在中國紮根已久的"茶道"能夠迅速的在日本開花結果呢?兩宋之後日本的"茶道"卻又為何大放異彩,一度超過源自於他的中國呢?在日本茶道裡,又包含著多少的中國文化呢?這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與討論的。
  • 日本、韓國和越南更多地保留著中國的文化嗎?外國網民這樣回答
    ——日本、韓國和越南是否比現代中國本身保留了更多的中國文化?整個亞洲文化基本都源於強盛時期的古代中國,好的東西都被其他人學了去。韓國人會說那是他們先發明的,日本人會說我們只是借鑑,最終經過創新,已經是日本自己的了,越南?現在去越南還能看見漢字,過去越南北部是接受了漢文化之後,越南人才有自己的姓氏。許多人可能不太知道,越南前五大姓氏為阮、陳、黎、範、黃,這都與中國文化有關。
  • 日本原初文化,主要指繩文時代的文化,對日本有多方面的深遠影響
    1960年以後,又相繼在靜岡縣的濱北市,大分縣的聖嶽洞穴、巖戶,衝繩縣的港川、宮古島等地出土了人類的遺骨化石。日本古人遺存共達二十多處。並據學者研究,明石人遺骨化石是日本發現的古人類遺骨中最原始的人骨化石,它所處的層位在第二冰河期,與中國的藍田猿人、北京猿人屬於同地質年代。宮古島人與中國南方猿人有相似之處。
  • 南蠻文化:日本攝取西方文明的開端
    原標題:南蠻文化:日本攝取西方文明的開端 儘管南蠻文化源自天主教的傳入所帶來的異域文化,其核心當然是基督教文化,但它並不限於宗教。傳教士出於傳教的需要,也帶來了西方的天文學、地理學、繪畫、音樂、建築等等。南蠻文化的範圍,從思想、學藝、教育、科技到風俗習慣,內容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