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家:中國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月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8日刊文,專訪日本株式會社山田養蜂場社長山田英生。山田英生表示,中國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古代日本因為學習、借鑑中國文化才得以發展,現在日本國內也有很多食品都產自中國。毫無疑問,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國的關照。

  文章摘編如下:

  為挽救妹妹生命父親開始研製蜂王漿

  問:我了解到,山田養蜂場是一個家族企業。從企業發展史上看,任何一個家族企業,背後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故事的。山田養蜂場能夠發展到今天,也應該有自己的故事吧。你能講一講嗎?

  山田英生:我的父親是德島人,最初是個逐花而居與蜜蜂為伴的養蜂人。他從日本岡山南部的瀨戶內海的沿岸部移動到日本中國地區的鏡野町,在鏡野町邂逅了我的母親,於是就把家安置在那裡,開設了一個小小的養蜂場,結束了漂泊的生活。

  其實,我還有一個可愛的妹妹的,但妹妹是先天性心臟病。經醫生診斷,妹妹需要長到一定年齡後,有了一定的體力才可以承受心臟手術。自此以後,為增強妹妹的體力,父親開始研製無農藥蔬菜、無農藥大米和蜂蜜。之後,有個新聞裡說,久治無效,生命垂危的羅馬教皇皮奧十二世,是通過服用蜂王漿轉危為安,起死 回生的。恢復了健康的教皇還在演講中讚美蜜蜂是「神的小創造物,多虧了蜂王漿救了我的命」。此後,父親又開始專研蜂王漿,並獲得成功。

  雖然妹妹最終因手術失敗去世了,但是在全日本、全世界,還有許多像我妹妹那樣需要蜂王漿的人。我從自己父母那裡學到的最為寶貴的東西就是「家族愛」。在妹妹去世後,父母又將這份「家族愛」升華為「人類愛」。用蜂王漿來挽救更多的寶貴的生命,就是我們山田養蜂場的創業精神和理念。

  中途接手公司為父母盡孝

  問:從1983年開始,你作為專務加入山田養蜂場事業。是什麼原因促使你接手公司的呢?

  山田英生:其實,我當初並沒有大的抱負。大學畢業以後,我做了三年左右的「上班族」。就在我逐漸認識到做「上班族」或許不太適合自己的時候,父親對我說,希望我能回岡山來幫助他。而我本人也很懷念小時候全家人一起養蜂的情景,還有鄉下那種悠然自得的時光。於是,我就決定辭職回到岡山,開始在父母身邊盡孝。

  但是,後來沒過多久,父親就因常年的操勞而病倒山田養蜂場的經營全部落在了我的肩上。也就是從那個時刻開始,我才認識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成立「助成基金」支持各國研究者

  問:你在就任社長後,不僅為公司導入了直銷系統,還和養蜂大國——羅馬尼亞的國立蜂製品醫療中心合作,共同進行技術研發。作為一名企業家,為什麼會如此重視開拓研究領域呢?

  山田英生:歐洲有著和東洋醫學相通的理念,就是藉助蜜蜂的力量,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他們管這種做法叫「 蜂療法」。在羅馬尼亞,「蜂療法」被廣泛應用到醫療和美容等領域,有著先進的研究技術。因此,我們就決定同羅馬尼亞的國立蜂製品醫療中心進行研究合作。

  那裡和普通的醫院不同,擁有自己的研究所,研究如何將蜂王漿、蜂膠等應用到食品、藥品、化妝品當中。他們的這種做法吸引了我們,導致我們之間有了合作。

  從前,蜂產品的製作和利用,依賴的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口口相傳的宣傳功效。比如說,食用蜂王漿能緩和更年期障礙,食用蜂蜜能夠提高免疫力,食用蜜蜂幼蟲能夠緩解耳鳴等。但是現在,作為養蜂產業,我們有義務通過切實的科學研究,對蜂產品所擁有的神秘的功效進行解析和證明,為提高養蜂技術、增強蜂產品安全性做貢獻。我們就是基於這種想法而開展的研究活動。

  在研發過程中,我們遵循的是東洋醫學裡的「未病先防」的理念,站在預防醫學的立場,希望能通過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及自然治癒力來防患於未然。截至目前,我們的「蜜蜂健康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美國、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澳大利亞、加拿大、古巴、馬其頓、剛果等110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研究機構等進行著共同研究參與完成了大量的論文以及學會發表。

  另外,我們還成立了「蜜蜂研究助成基金」,截止目前支持了海內外的許多蜂產品相關研究,幫助更多的研究者參與到蜂產品的研究當中。

  為報恩堅持在中國義務植樹

  問:我了解到,在經營公司、搞研發的同時,你還積極參與世界遺產保護工程等公益事業,在中國的安徽省及內蒙古地區也進行著義務植樹活動。作為養蜂人、企業家,你怎麼會想到要在中國植樹呢?

  山田英生:蜜蜂在幫助植物授粉的過程中,收穫了蜂蜜,所以蜜蜂與植物是互助共生、協調發展的關係。我們的企業,是以養蜂業界為起點的企業。養蜂業與大自然也是一種和諧、互助的關係。養蜂業有義務保護大自然,維護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這是我們的使命。

  蜂蜜、蜂王漿、蜂膠等,都是來自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從預防醫學的角度講,這些蜂產品還是有著和藥品幾乎相同功效的食品。只有保護好大自然,人類才會收穫到這樣的禮物。這也是我們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原因所在。

  中國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古代日本因為學習、借鑑中國文化才得以發展。現在日本國內也有很多食品都產自中國。毫無疑問,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國的關照。而且我們正在進行的高品質的蜂產品開發,也離不開眾多的中國養蜂家的支持與協助。因此對於我們來說,進軍中國市場不僅僅是為了獲利,也是為了報 恩。在中國進行義務植樹就是出自這樣的考慮。

  我經常會去聽取橫浜國立大學名譽教授宮肋昭老師的意見。他是全球著名的植樹專家,被譽為「植樹之神」。今後,我會繼續在專家們的指導下,堅持不懈地進行植樹和環境保護工作。

  希望同中國各大學合作研究

  問: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食用天然蜂蜜進行養生,並且會將蜂產品和中草藥相結合,以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目前,山田養蜂場進軍中國的走勢如何?今後有什麼計劃呢?

  山田英生:是啊,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中國《神農本草經》裡,就將蜂蜜和蜜蜂幼蟲列為「上品」。說蜂蜜能「安五臟,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蜜蜂幼蟲「氣味甘平,微寒無毒;主治頭痛、除蠱毒,補虛嬴傷中,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

  這都是中國古人的智慧。所以前面也有提到,日本不論是文化還是食品進口,都受到了中國的關照。因此對我們來說,進軍中國市場不僅僅是為了獲利,也是為了報恩。

  事實上,我們的蜂產品的部分原材料,就是從中國進口的。在品質管理上,我們要進行360多個項目的農藥、抗生物質等檢查。在中國國內,我們也在生產著有機蜂蜜和有機蜂王漿。這些產品的品質安全管理、品質管理等都非常嚴格。

  目前,我們把在中國的販賣據點設定在上海,那裡有我們的事務所和店鋪,並且擴大網購服務。

  如今,各國的醫學人士都是站在西方醫學的立場,秉承「對症下藥」的治療理念。但我個人認為,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醫學裡的「未病先防」的理念更應該得到重視。

  今後,我們在中國的發展目標就是,在堅持日本高品質、高安全性的產品質量的同時,能開發出更多、更好的適應中國顧客的產品,為中國的朋友們帶去美麗和健康。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同中國的各所大學進行合作研究。(蔣豐)

相關焦點

  • 日企業家山田英生:中國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中新網8月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8日刊文,專訪日本株式會社山田養蜂場社長山田英生。山田英生表示,中國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古代日本因為學習、借鑑中國文化才得以發展,現在日本國內也有很多食品都產自中國。毫無疑問,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國的關照。
  • 古墓中葬著一位大才子,皇帝親自寫詩悼念,日本稱他為文化恩人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洛陽,存在不少古墓,其中不乏一些帝王的陵墓。位於洛陽市城南13公裡處的龍門東山琵琶峰上,有一座非常獨特的墓園,它的主人是唐朝的一位大才子。在他去世後,皇帝親自寫詩悼念,日本人對他非常崇拜,稱其為日本的文化恩人。
  • 這個中國人被稱為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專門在他墓前為他樹碑立傳
    在文化上,白居易與元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以創新的寫作手法,體現現實主義,主張將詩詞歌賦的創作建立在事實根據之上。「新樂府」概念的提出,使得「古樂府」受到了一定的衝擊,讓傳統的那些,只具備附庸風雅作用的詩歌,經過革新之後,也具備了反應現實,體現歷史事件的作用。可以說,這是文壇上的一項突破和創新,是一次文學上的革命運動。
  • 日本工匠的素直之心震撼中國企業家
    2015-4-3 07:31:42來源: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作者:王育琨 選稿:方翔原標題: 日本工匠的素直之心震撼中國企業家王育琨日本「老字號」前瞻性怎麼如此之強?他們怎麼能從一瓶小小的醬油,看到一個巨大生態鏈的延展?因為背後的素直之心,那是與事物機理相通的心,隨順自然的心,不受私利、功德、名聲的浸染。
  • 微觀學社遊學紀實 中國企業家走進日本產業之旅
    就像當年松下幸之助考察美國,帶著增長了的見識和思維返回日本,然後將松下帶向巔峰一樣,微觀學社此行的四十多名企業家,也將帶著他們此次日本遊學所學習到、感受到的企業家精神和文化,重新回到他們所熱愛的家鄉,回到他們所熱愛的企業,為中華之復興,為中國之強國夢,貢獻熱情與力量!
  • 日本友人助力中日黃檗文化交流
    在東京日中友好會館,日本黃檗文化促進會一行與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中)合影。 鄭松波 攝 日本黃檗文化促進會會長林文清(左一)頒發顧問聘書給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中)。 鄭松波 攝  中新網東京12月5日電 (鄭松波) 4日,一般社團法人日本黃檗文化促進會召開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會議通過討論,制定了今後六年促進會工作的方向。
  • 快看| 日本市民致信華為:在我心中孟女士是恩人
    12月19日,華為「心聲社區」公布了一封來自一位日本市民的聲援信。信中所述,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中,他母親被壓在柜子底下不幸遇難,那年她才56歲。當時,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支援,城市得以恢復重建。至今他心中仍充滿著感激。「因此,在我心中,孟女士是恩人。」
  • 為何中國的文化卻在日本獲金氏世界紀錄?
    為何中國的文化卻在日本獲金氏世界紀錄?李茂林 日前,有消息報導說:日本栃木縣壬生町教委組織748人同時背誦《論語》,創吉尼斯世界記錄。據稱,栃木縣從江戶時代開始,這裡的學校的國語課裡一直有《論語》課程,對廣大青少年進行《論語》教學,一直沒有間斷過。
  • 日本:文化 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密切的聯繫,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日本最初沒有自己的文字。大約自三世紀起,中國文化通過大陸移民經朝鮮傳入日本。大約在五六世紀,佛教也從大陸傳入日本。佛教主張忍耐、順從,並且兼容懦家的忠孝思想,很適合日本統治階級的需要。佛教又是外來宗教,不受氏族界限的影響,特別是佛教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的先進文化。因此,佛教一傳到日本就得到貴族的積極文持,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廣泛流行,對於吸取和傳播中國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七世紀以前,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主要通過大陸移民的傳播。
  • 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在日本東京舉行
    活動由中國駐日本特命全權大使程永華致開幕辭,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分別作主題演講。此外,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兼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博士、獨立行政法人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理事長佐佐木伸彥,和主禮嘉賓日本經濟產業省副大臣關芳弘亦於會上致辭。
  • 日本企業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日本存在多少國人淡忘的東西?
    細數中國,百年企業有多少能,僅僅10餘家。數據之差天壤之別。為何日本企業如此長壽,百年乃至千年都不足為奇。日本著名百年企業家松下幸之助說,松下百家壽命的秘籍,其實來自於中國;日本著名商業實業家稻盛和夫說,中國 的孔孟 聖賢造就了今天的我 。在日語裡,有一個中文詞彙「素直」,素直的心,坦白純真。
  • 日本的歷史文化深受中國影響,中國的漢字,在日本隨處可見
    鴨江風情 67cm×17cm 紙本設色 2016年鴨江風情 局部駐留日本多年,我一直從事著中國水墨畫教學及日本繪畫藝術的研究工作。研究日本文化時發現,日本的文化理念很有特殊性。山居圖 67cm×17cm 紙本設色 2016年查閱日本國的歷史文化由來與發展,應該受到中國很大影響。
  • 看看日本高中課本都學些什麼?日本教育如此重視中國文化,有何目的?
    日本網友對中國這種「知恩圖報」的精神所感動,他們用日本獨特的文化來表示:「中國有很多溫柔的人。」日本網友用中文來回應感謝,其實這也不算什麼,因為在日本,懂中文的人非常的多。反觀中國,懂日語的卻沒有幾個。
  • 在日本 什麼大學最容易出企業家?
    原標題:在日本,什麼大學最容易出企業家?   說到日本的大學,我們多數中國人的第一反應,是兩所,第一是東京大學,第二是早稻田大學。
  • 日本文化中的四大中國元素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一衣帶水,同屬儒家文化圈。日本文化的形成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但其發展又獨具特色,並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而是在經過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徵,可以說,日本文化是外來文化的選擇性與本民族優秀文化繼承的集合體,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始終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  中國儒家思想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自古繁華,而初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揚州大明寺,更是為這座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歷史的厚重感。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
  • 2018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綜述
    2018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術會議發表成果,另一類是正式刊發或出版的論著。
  • 日本是中國文化的殖民地,漢字還是朝鮮人傳入日本的
    日本是中國文化的殖民地。為什麼這麼說呢?從公元285年的時候,晉武帝太康六年,日本當時是應神之朝,根據日本罪古的典籍《古事紀》和《日本書紀》,百濟人(今天朝鮮)王仁開始介紹中國文字進入扶桑。可以說,日本承受中國的文明從這個時候開始。從這個時候開始才有所謂的漢學。當時的日本人學習中國的漢文有個三段法。第一個階段是音讀,第二個階段是翻譯,第三個階段是解釋。應神以後的平安朝,和唐代的交通最為的頻繁。唐代的佛法興盛,日本人到唐朝留學。而唐代的長安佛經譯場,有唯一的日本僧靈仙參與翻譯,到現在日本學者仍然引為盛事。
  • 日本的「鬼」文化源於中國,日本人卻說日本的「鬼」和中國不一樣
    去年,宮崎駿大師的作品《千與千尋》上映並且再次引起了很大反響,小編就想寫一篇文章,聊一聊日本的鬼文化。然而一直未曾動筆,那麼今天就來一起看看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各種"鬼"吧!這個概念在日本,發展成為了很有意思的妖怪器物文化。實際上,宮崎駿的很多作品裡,都體現了日本的"鬼文化"或者說"妖怪文化"。比如《幽靈公主》裡那個人面鹿身、鳥足獸尾的山獸神;《龍貓》裡膽怯畏人的古宅精靈"煤煤蟲"等等。簡而言之,日本文化裡"鬼"的形象,跟"鬼門的方位有關"。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人的先祖是誰?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縱觀日本人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現,日本人實際上是蒙古人、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長江下遊的吳越人、雲南少數民族人、朝鮮人、韓國人,在演變的過程中,遷徒流動,穿過白令海峽,沿著如今的俄羅斯南下,到達日本島,與當地土著人通婚後,形成的雜交人種,並不是單一的一個人種的後裔。02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