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孔子學堂
很多人總以為,要想終身不發火,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其實,我想告訴你,終身不發火的奧秘:就在於五個字,簡而易行。
一條魚向前方遊去,眾魚紛紛阻擋:「危險,千萬別遊向那裡!」
「為什麼危險呢?」那魚問。
眾魚心悸道:「那裡有很多誘餌,我們不少同類有去無回。」
魚說:「誘餌擱在那裡,它不會傷害你,只有當你的心禁不起誘惑,去吞食誘餌時,那才危險。」
是啊,靜得下心,方能忍得住誘惑,抵得了危險,也就不易因吃虧而動怒。
淨覺法師有云:一憂一喜皆心火,一榮一枯皆眼塵。靜心看透炎涼事,千古不做夢裡人。
不在靜心中求穩,就在浮躁中跌倒。
懂得了靜心,才能不易發火,遇事泰然。
淮陰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他侮辱韓信,說道:
「你的個子比我高大,又喜歡帶劍,但內心卻是很懦弱的啊。」
並靠他們的人多勢眾,侮辱他說:
「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
韓信注視了他一會,俯下身子從對方的胯下爬過去。
集市上的人都譏笑他,以為韓信的膽子真的很小。
之後,韓信找到劉邦,把蕭何給他的推薦信呈上去,最後當上了大將軍。
而如果韓信當時沒有「忍」,他又怎能當上大將軍,並助劉邦攻打項羽,統一天下呢?
忍得了一時,不僅鍛鍊了自己的秉性:不易發火,也同時無聲地成就了自己。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
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由於孔融聰慧懂「讓」,宗族親戚們都認為他是個奇才。
孔融讓梨,關鍵在於「讓」,「讓」得和諧。
肯退讓,是大智的表現,可以流傳美名,更可獨善自身。
昔日「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戶曉。
而沒有三尺的退讓,哪來的鄰裡和諧。
只有懂得退讓,才能適時前進。
前清科舉時期,民間相傳一則笑話。
有一個老童生,每次考試都不中。
他已經步入中年,心中十分著急,這一次正好與兒子同科應考。
到了放榜那天,兒子看榜回來,知道已經錄取,趕快回家報喜。
老童生正好關在房裡洗澡,兒子敲門大叫:
「父親,我已考取了!」
老童生在房裡一聽,便大聲呵斥:
「考取一個秀才,算得了什麼,這樣沉不住氣,大喊大叫!」
兒子一聽,嚇得不敢大叫,便輕輕地說:
「父親,你也考取了!」
老童生一聽,便打開房門,一衝而出,大聲呵斥:
「你為什麼不先說?」
他忘了自己光著身子,連衣褲都沒來得及穿上。
人在成名時,是不是寵辱不驚,取決於這個人是不是看「淡」名利。
過於追名逐利,容易迷失自己,容易在失意時發火。
惠能大師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世間名利諸多,倘若一直陷於其中,便難保不會帶來無妄之災,大動肝火。
凡事看淡,內心清淨;凡事皆管,空累自己。
懂得看淡是為智慧,繁華盡染是為貪婪。
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
「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
「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依樣葫蘆,過不多久,跑回來說道:
「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只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的說道:
「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松彈不出聲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保持一顆平常心,讓事情順其自然地發展,才是最好的狀態。
《菜根譚》有云:
「心無物慾 ,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兩者不謀而合,凡事要講求平常心,才得以自然。」
保持平常心,可安然生活;保持平常心,可洗滌心靈。
平凡,平淡,平穩皆是平常心的體現。
不因熱衷鬧市丟失本心,不因貪戀繁華失去平常心。
終生不發火的人,除了具有良好的教養外,還需懂得這五個字。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