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聘名人當「兼職教授」應規範

2020-12-17 新華教育

  昨天,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許濤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回應近日名人「兼職教授」引爭議一事。許濤表示,正常的教師交流和流動是可以的,但要有序要規範。「下一步教育部會再次強調有關的要求,尤其是在執行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高校操作的規範性,給高校更多的指導。」

  近日,中國政法大學聘任桌球奧運冠軍、現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的鄧亞萍為該校兼職教授一事引發公眾熱議,部分法大師生以及廣大輿論對鄧亞萍的任職資質和聘任程序提出質疑。隨後,法大官方回應稱,聘任符合規定,「是由體育教學部向學校提出申請,由人事處根據《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聘任規定》的條件和程序通過該申請,聘請鄧亞萍為體育教學部兼職教授」。

  針對名人受聘「兼職教授」的熱點事件,許濤回應道,早在2013年時,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在高校人才引進方面,教育部對高校提過非常明確的要求,怎麼樣有序地引進,怎麼樣有序地流動。下一步教育部會再次強調有關要求,「尤其是在執行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高校操作的規範性,給高校更多的指導」。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教育部這份《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需「加大引才審核工作力度」。高校嚴格引進人才審核,全方位核准核實其教育背景、工作經歷、任職資格、師德師風、學術業績、學術道德、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等。規範引才審核工作,明確責任主體、工作規則和審核程序,建立審核工作責任追究制。同時,高校還需要科學評估引進人才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完善人才引進風險評估、預防和處置機制。

  該文件還曾提到部分高校在人才引進工作中的問題,例如,存在著缺乏科學規劃,片面追求數量,審核把關不嚴,程序不健全,機制不完善,以及少數高層次人才流動頻繁、到崗不足、兼職過多等現象。(記者 劉旭)

  相關新聞

  政法大學稱鄧亞萍兼職聘期不取酬

  連日來,中國政法大學(以下簡稱法大)聘任桌球世界冠軍鄧亞萍為該校兼職教授一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部分師生和網友對鄧亞萍此次任職高校教授提出質疑。校方聘任程序是否合規,鄧亞萍是否具備兼職教授資格,「名人」做教授是否有利於高校發展,都成為此次爭議中的焦點。7日,法大對新華社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回應。

  焦點一:學校聘任程序是否合規?

  據了解,歐美同學會留學報國巡講團2日來到法大宣講,著名桌球運動員、世界冠軍鄧亞萍為師生做了主題為「報效祖國、成就夢想」的專題報告會。會議結束後,法大向鄧亞萍頒發了兼職教授證書。

  質疑:鄧亞萍獲聘法大兼職教授的消息公布後,立刻引發諸多質疑。法大一教授6日發表微博稱「不與鄧亞萍教授共處中國政法大學」,聲稱「學校當局未經正常程序而聘任鄧女士為兼職教授」。而法大學生徐恆則通過其自媒體平臺向學校公開提出質疑,要求學校公開聘任鄧亞萍為本校兼職教授的決策程序、學校兼職教授聘任的制度辦法,同時要求學校就鄧亞萍擔任兼職教授所從事的工作作出說明。

  回應:法大黨委宣傳部門7日對新華社記者表示,學校此次聘任鄧亞萍為體育教學部兼職教授嚴格遵守了《中國政法大學關於聘用兼職教授、講座教授、客座教授,授予名譽教授的暫行辦法》中的相關規定。

  據介紹,鄧亞萍首先填寫了《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申請表》,經學校體育教學部學術委員會同意,體育教學部向學校人事處提交了聘任報告,經學校人事處報主管校領導審批後,才正式聘任鄧亞萍為學校體育教學部兼職教授。

  焦點二:鄧亞萍是否具備任職資格?

  質疑:部分師生指出,在高校任兼職教授的高層次人才一般需具有教授、研究員等正高級別的專業技術職務,並且在該學術領域內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一定的知名度和較為廣泛的影響。鄧亞萍作為世界乒壇優秀運動員,其求學和從業經歷是否具備高校兼職教授的資格和要求?學校應就聘任其為兼職教授的理由作出說明。

  回應:法大對新華社記者表示,資料顯示,現年42歲的鄧亞萍出生於河南鄭州,獲得過18個世界冠軍、4次奧運會冠軍。她於1998年退役,曾分別在清華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先後獲得英語專業學士學位、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碩士學位和經濟學博士學位。由此,法大認為,「鄧亞萍女士符合我校辦法中兼職教授的相應條件」。

  學校宣傳部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學校的桌球高水平運動隊曾多次在國內比賽中獲獎,「我們聘請鄧亞萍是做體育教學部兼職教授,不是教法學,主要是指導學校高水平桌球運動隊的建設發展」。法大希望,通過聘請鄧亞萍為兼職教授,「能為進一步提升學校桌球高水平運動隊成績,營造健康向上的體育文化氛圍發揮積極作用」。

  據校方透露,鄧亞萍的聘期為三年,從2015年12月2日至2018年12月1日;聘期內,鄧亞萍不收取任何報酬,除完成校內講座的任務,還需要每學年無償指導學校高水平運動隊訓練兩次。

  法大黨委書記石亞軍在聘任儀式上表示,鄧亞萍在桌球上的成就為祖國增了光,學校桌球運動隊隊員們向她學習的不僅僅是球技,更是球技背後的靈魂,以及其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

  文/新華社

相關焦點

  • 教授兼職「走穴」 誰來搞學術研究
    教授兼職(中國網3月24日訊)近日,網站上的一篇舉報文章把武漢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長江特聘學者、副院長劉泉聲教授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網帖直指劉泉聲教授違規兼職,同時擔任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全職崗位工作。而劉泉聲回應稱,兼職已經是普遍現象。(3月21日《中國青年報》)作為長江特聘學者,劉泉聲教授應該愛惜自己的羽毛,致力於學術研究,恪守科學精神。兼職太多特別是擔任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全職崗位工作,不僅精力不濟,工作質量難以保證,也會給人留下口實。但是,面對質疑,劉泉聲教授對此不以為然,十分淡定。
  • 除兼職教授 還有這麼多種教授
    中國政法大學在其《關於聘任鄧亞萍女士為學校體育教學部兼職教授的相關說明》中表示,學校聘任鄧亞萍女士為體育教學部兼職教授,嚴格遵守了《中國政法大學關於聘用兼職教授、講座教授、客座教授,授予名譽教授的暫行辦法》中的相關規定。   教授一詞,原本為大學教師職稱的最高級別。根據相關規定,高校教師的崗位分為13個等級。教授崗位分一至七級。
  • 別讓「兼職教授」變成禮物饋贈
    「兼職教授」往往有名無實但近年來,兼職教授的聘用卻屢屢遭人詬病:其一,被聘用者不具備相當於教授的學術研究能力。盧曉中說,不可否認,個別學校聘用社會名人僅僅是出於名人效應的考慮,一些社會名人也會把教授看作是一個光環,於是聘用兼職教授就變成了一種禮物饋贈。田廣將「兼職教授」聘用方式理解為,兼職教授與聘用單位有勞動僱傭關係,有責任有義務為聘用其的學校進行教學及科研活動,同時也收取酬勞。
  • 教育部:鼓勵體育美育專職教師「走教」農村兼職
    ,教育部近日印發《學校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  《辦法》明確,體育兼職教師的選聘對象應是其他學校專業體育教師,校外教育機構、體育運動團體與體育系統的有關體育工作者;美育兼職教師的選聘對象應是其他學校專業藝術教師,校外教育機構、宣傳文化系統與社會文化團體的藝術工作者,民間藝人或能工巧匠等,以及符合資質的政府購買服務的承接主體。
  • 教育部:高校「教師強起來」,教授有課時規定,教師可以兼職授課
    近日,教育部在《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裡,多項措施引導高校教師做好潛心育人工作,要求「教師強起來」,提高教學質量。選聘高水平的教授擔任基層教學組織負責人,制定專門培養培訓計劃,特別是推進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2、高校教師可以「兼職取酬」。經過批准,高校的教師可以開展多點教學,並獲得報酬。
  • 法學教授是否應兼職做律師再引熱議
    據重慶市律協統計,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重慶市有兼職律師427人,佔總數的4.99%。兼職律師主要由政法院校的教授與社科院的法律相關專業研究員組成,大部分是教授。  重慶市司法局律公處處長彭建軍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法學教授兼職律師,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律師隊伍的壯大與整體水平的提升。
  • 教育部:體育美育兼職教師不得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
    原標題: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負責人就《學校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答記者問日前,教育部印發了《學校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負責人就《辦法》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問1:請介紹一下《辦法》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 副校長兼職被免 教育反腐向「高校領導獨董」開刀
    2008年,中紀委、教育部、監察部就聯合發布《關於加強高等學校反腐倡廉建設的意見》,其中規定,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除因工作需要、經批准在學校設立的高校資產管理公司兼職外,一律不得在校內外其他經濟實體中兼職,且兼職不得領取報酬。  2010年,教育部又向部屬高校下發《直屬高校黨員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十不準」》,明確「不準違反規定在校內外經濟實體中兼職或兼職取酬,以及從事有償中介活動。」
  • 教育部:高校教師可在校外兼職從事與本學科密切相關的工作
    圖片來源: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師〔2020〕10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財政廳完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多維度考評教學規範、教學運行、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獲獎等教學工作實績。強化教學業績和教書育人實效在績效分配、職務職稱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把承擔一定量的本(專)科教學工作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將教授為本專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高校應明確教授承擔本專科生教學最低課時要求,對未達到要求的給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處理。
  • 「明星兼職教授」不能兼而無授
    但近年來,「明星」兼職教授現象頻遭吐槽,其「槽點」在於,有些「明星教授」只管兼職、不管教授,實質上是無學術成果、無教學時間、無教師責任的「三無教授」。有的「明星教授」甚至坦言,「三年多來,只有受聘時去過一次學校」。   如此兼職,只不過是用「教授」之名為明星增添了幾分高雅,再用明星的名氣為高校帶來了瞬間光環效應。於高校學生、學科建設來說,並無多少益處。
  • 鄧亞萍任大學兼職教授遭質疑
    中國政法大學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該校於2005年下發過兼職教授聘任的相關管理辦法。該校剛剛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聘請鄧亞萍為兼職教授符合兼職教授聘任規定中的條件和程序。他認為,學校應公開聘任鄧亞萍女士為本校兼職教授的決策程序,程序正當、決策公開,就會消除社會質疑。徐恆認為,大學是學術的殿堂、培養人才的港灣,建設一流名校就需要引進優秀人才,然而,學校不能罔顧學科建設發展規律,通過拓寬交際資源的辦法盲目引入名人來校任職,一方面給本身緊俏的教學資源造成壓力,另一方面敗壞學校的學術風氣,不利於學科建設和學校發展。
  • 專訪林寶貴教授:應推動個別化教育立法
    94—142公法明確規定了IEP的擬訂要點,而且規定每一個特殊兒童都要通過IEP的評估與施教。這一思想,對於整個世界的特殊教育觀念及做法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1997年,臺灣教育部委託林寶貴教授制定「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正式在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的第十八條條文中,規定臺灣的特殊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定義、內容、擬訂計劃與檢討時間。
  • 兼職教授聘任:那隻「白手套」撥弄了誰—新聞—科學網
    只是,高校裡像這樣隨意性頗大的兼職教授聘任還少嗎? 不可否認的混亂 類似的事情,當然不止一件。 2015年,中國政法大學聘任鄧亞萍為體育學部兼職教授。有同校教授稱「因學校當局未經正常程序而聘任鄧女士為兼職教授」,「決定逃離」。一時輿論譁然。
  • 法大公布兼職教授聘任四條件:鄧亞萍完全符合
    新京報快訊(記者沙璐)近日,鄧亞萍受聘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一事引發熱議,該校昨日表示將公布聘用兼職教授的相關規定。今日上午,記者拿到《中國政法大學關於聘用兼職教授、講座教授、客座教授,授予名譽教授的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 中組部印發意見規範黨政領導幹部企業兼職(任職)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 華春雨)日前,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組織部發出通知,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黨政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問題的意見》。《意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等法律法規為依據,在以往政策規定的基礎上,對黨政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任職),進一步規範完善管理制度,體現從嚴管理幹部的要求。    《意見》規定,現職和不擔任現職但未辦理退(離)休手續的黨政領導幹部不得在企業兼職(任職)。
  • 大學聘任兼職教授,「姿勢」要正確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最近幾天在輿論的漩渦裡打了幾個轉,學院6月21日熱熱鬧鬧舉行儀式聘任幾個兼職教授,兩天之後,學院發文稱此次聘任存在程序瑕疵,「經研究決定重新審核兼職教師資格,收回聘書。」因為6月21日聘任的特聘教授中,有一位在輿論場中多有惡評,所以此事在人大校友中引發了質疑。很多人大校友認為聘任特聘教授,雖只是一個學院的行為,但也關係大學聲譽。此事迅速發酵,也讓校方感受到了壓力。  從社交媒體反映看,人大校方及時出面幹預止損,也算是一次成功的危機公關。
  • 教育部出臺新規定:教授不能只搞科研不上課
    《意見》明確要求,各高校學費收入中用於日常教學的經費不應低於20%;55歲以下的教授、副教授必須講授本科課程;各高校要把教學工作質量作為教師職務聘任的重要標準。  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在體制改革、教學改革和教育思想觀念轉變中都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到2000年,在學人數達到1100萬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11%左右。
  • 規範校外線上培訓,能否杜絕在職教師網上兼職
    15日,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會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廣電總局、全國「掃黃打非」辦等6部門發布《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也是國家層面首個面向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
  • 教育部明確體育美育兼職教師選聘條件:校內員工不得兼任
    教育部明確體育美育兼職教師選聘條件:校內員工不得兼任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彤 2017-11-07 12:59 來源:澎湃新聞
  • 兩副教授被解聘訴教育部 大學稱有自主用人權利
    9月19日,湖南師範大學學生黃慧龍、宋胡丹與該校法學教授黃捷一同進京,在近日開庭的湖南大學原副教授黃禮攸、楊建覺訴教育部的行政訴訟案中,擔任原告的代理人。  2016年,楊建覺、黃禮攸找到湖南師範大學的法學教授黃捷。  黃捷是湖南法學會程序法學研究會的負責人,接受此事後委派了6位湖南師範大學在校大學生(均為程序法學研究會成員)進行法理研究和訴訟實務。  2016年7月19日,楊建覺、黃禮攸以「違反法理規定,怠於行使職責」之名起訴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