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大學副教授劉和林一家三口發起「啄木鳥」行動,提出文明互鑑需要準確的中外文對譯。
劉和林一家在實地調查。圖中道路牌雙擁路、三一大道的翻譯出現了張冠李戴的錯誤。光明網記者 唐天攝
網易教育訊 光明網報導,「文明因互鑑而豐富。」中華文明的吸引力,讓越來越多的外國面孔出現在中國城市,城市的對外形象越來越受關注。針對城市交通牌英語翻譯不嚴謹的現象,長沙的劉和林一家,樂當「啄木鳥」,「叼」問題、給建議。我們期待每個城市都能有這樣的「啄木鳥」,讓中外文對譯更準確,讓我們的城市更文明。
在林間,飛行的啄木鳥,叼出傷害樹木的害蟲。在城市,行走的「啄木鳥」,「叼」出傷害文明的「害蟲」。
長沙大學外語系副教授劉和林、教授熊力遊和他們的女兒劉賽凡,就是「城市文明啄木鳥」。今年4月以來,他們一家三口義務為長沙市城市道路交通牌英文翻譯查正糾偏,共拍攝道路交通牌1182塊,寫成了5000多字的調查報告,為提升長沙城市文明形象盡責。
「啄木」情
為何要當「啄木鳥」?
劉和林來自雷鋒家鄉長沙望城,心中有深深的雷鋒情結。2011年,長沙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但在文明建設與國際化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在街上,劉和林經常看到外國人拿著地圖對照路牌認路,可這些路牌的翻譯並不都準確。
教跨文化交際的劉和林,更懂得如何站在他者的角度看問題。1984年團中央發起「為中華之崛起」講故事比賽,他的《用語言架起友誼的橋梁》獲縣、市一等獎。30多年過去了,他的語言之夢、友誼之夢一直在繼續。
「道路交通牌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與服務,英文翻譯是否嚴謹、是否符合外國人的文化認知,直接影響長沙城市文明形象。如果翻譯出現錯誤,不僅會引起笑話,還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熊力遊說。
在學校,熊力遊教旅遊英語、旅遊文化翻譯等。平時教學,她要求學生得體而又規範地使用語言。外出旅行,她總是格外注意牌示語和旅遊景區的翻譯介紹,還把其中一些記錄下來作為教學和科研語料。
作為湖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大二學生,劉賽凡與父母討論的話題中往往包含著用語規範等問題。
關於交通牌示英文翻譯的調查,一家人醞釀多時。